首页 >>  正文

老北京有什么习俗??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老北京有什么习俗?

京味马聆曙-北京大百科-老北京春节习俗

京味马聆曙-北京大百科-老北京春节习俗

一、逛庙会

说道北京民俗,那一定少不了逛庙会。早在我国古代的秦汉时期,北京就已经是北方地区的重镇了,特别是在元、明、清在此处建都之后,进一步的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底蕴,促使了寺庙文化的兴起,从而衍生出了逛庙会这样的民俗习惯。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北京的寺庙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有着近一千多座,位列全国的首位,也是因此使得这座城市几乎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条都有着庙会这样的民俗习惯。

在随着历史不断的变迁,北京依旧是完整保留着这样的民俗文化,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白云观、白龙潭与地坛等,它们形成了现代北京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让世人对此铭记于心,也成为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吃烤鸭

说完了北京民俗文化中的文化类型,那么饮食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时,北京烤鸭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它最早是诞生于明初年间,当时的皇帝朱元璋由于热爱烤鸭,导致宫廷中的御厨是想尽办法,最终研制出了闻名的“北京烤鸭”,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大门派为“全聚德”和“便宜坊”。

三、喝豆汁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来北京要是没尝试过豆汁真不算来过北京”。据说豆汁最早是诞生于辽宋时期,真正被大众所熟知是在清朝,当时的乾隆皇帝将这种饮品引入了宫廷之中,使其成为了宫廷的御膳,由此促使了豆汁在北京的发展,从而成为了民间大众化食品。

由于豆汁中含有十分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成分,所以有着非常好的保健效果,尤其是在夏天,能够很好的祛暑、清热以及开胃。但是也由于豆汁的是发酵而成,会带有十分中的泔水味,许多人都是无法接受的,也是因此让豆汁北京的一大特色。

四、爬景山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国家,而孝道也是传承了千年之久,北京的景山正好象征者这样的文化习俗。

说道北京民俗,那么爬山祭祖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景山就是一大特色。这座公园正式形成是在元朝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明清时期逐渐的成为了祭祖追思的重要场所,以此来发扬我国的“孝道文化”,让游客在游览美景的同时铭记历史文化。

五、听京剧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北京民俗之一。京剧是由徽剧衍生而来,随着各类戏曲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融合,于是诞生了现在我们所看见的京剧,它早在清朝时期就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文化活动,深受无数老百姓的喜爱,还因此诞生了许多的著名戏曲家,如:梅兰芳、程长庚、谭鑫培等。

扩展资料

北京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小吃历史悠久。北京小吃俗称“碰头食”或“菜茶”,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宫廷小吃特色而形成,品种多,风味独特。

北京小吃大约二三百种,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头、爆肚、白魁烧羊头、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面点(如小窝头、肉末烧饼、羊眼儿包子、五福寿桃、麻茸包等),以及作为零食或早点、夜宵的多种小食品(如艾窝窝、驴打滚等)。其中最具京味特点的有豆汁、灌肠、炒肝、麻豆腐、炸酱面等。

一些老字号专营其特色品种,如仿膳饭庄的小窝窝、肉末烧饼、豌豆黄、芸豆卷,丰泽园饭庄的银丝卷,东来顺饭庄的奶油炸糕,合义斋饭馆的大灌肠,同和居的烤馒头,北京饭庄的麻茸包,大顺斋点厂的糖火烧等,其他各类小吃在北京各小吃店及夜市的饮食摊上均有售。

清代《都门竹枝词》写道:“三大钱儿买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也说明北京历来有许多风味小吃。

昔日北京不少家喻户晓的小吃,由于时代变迁等诸多因素,早已消失,有的也很少见到,但是,大多数小吃保存了下来,有些小吃店还开到了一起,这样很大程度上方便了顾客。

参考资料老北京百度百科



1、羊肉腊八粥

按旧俗,一进腊月就开始忙碌着准备过春节了。正如老北京俗谚所云:“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的春节是由腊八拉开序幕的。

如今,在北京依旧保留着泡腊八蒜、熬腊八粥的习惯,也有人保留了到寺庙进香拜佛的习俗。但是,北京地区的腊八粥中,曾经的羊肉腊八粥则消逝了。

2、书春摊

过了腊八之后,各种民俗节目轮番上演,但有些民俗逐渐消逝,像“书春摊”在北京就永远看不到了。据《燕京岁时记》记载:“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贴挂春联的习俗至今还保留着,但是今天的春联大多是印刷品,很少有书写的,昔日的“书春摊”的消失是很自然的。

春联是我国独有的楹联文化中重要的部分,虽然有节令色彩,但是营造的“白雪映红联”气氛,令年味大增。至于经营“书春摊”者并非全是什么文人墨客,大多是破落文人乃至毛笔字写好的中小学生。

3、天地桌

除夕天地桌,在《燕京岁时记》中有所记载:“每届除夕,列长案于中庭,供以百分。百分者,乃诸天神圣之全图也。百分之前,陈设蜜供一层,苹果、干果、馒头、素菜、年糕各一层,谓之‘全供’。

供上签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宝等,谓之‘供佛花’。及接神时,将百分焚化,接递烧香,至灯节而止,谓之‘天地桌’。”这种年俗仅限于大户人家,平民百姓涉及极少,它的消逝不会留下遗憾,作为历史上的民俗现象,让人们了解一下也是有意思的。

4、接神

所谓“接神”,在今天说起来也很有趣,在《京都风俗志》中有“除夕,夜静更深,则爆竹之声渐起,是即接神者。而升平之世,于斯可见其概也”的记述。

看来,接神只是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象征,宗教的内容并不多,只是人们在新年来临之际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种方式,因为“接神以后,即为新年”。

5、祭祖

所谓“祭祖”,形式很简单,就是家人排辈分依次向逝去的祖宗影像或牌位烧香叩头。在祭祀的供桌上要摆上供品,其中不可或缺的是蜜供。

《光绪顺天府志》中就有记载:“蜜供,用面切细方条,长寸许,以蜜煎之,每岁暮祀神祭祖,用充供果。”老北京用来祭祖上供的蜜供,垒成宝塔形,上面还插“供花”,看起来十分庄重。

参考资料:新华网--那些消逝的老北京民俗



1、北京童谣   

老北京童谣是历史一代代传承的结晶,其传承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书面文献来传承,另一种是通过口头传承。童谣顾名思义九就是在儿童口中广为流传,其地方特色十分浓厚。童谣总体来说是民间歌谣的一种,所以更具民间文学的特色。

2、老北京的叫卖   

老北京的叫卖最大的特点几十儿化音的大量运用,吆喝出来的叫卖声,字里行间都透着活泼、幽默、好懂耐听的特性,是京味的另一表达形式,深受着市民的喜爱。老北京的叫卖内容有音乐、词律以及民俗等诸多内容,在我国的商业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3、北京皮影   

北京皮影与其他地方的皮影的艺术特色并不相同,而且其形成的时期特别长,表现手法也是更具特色。北京皮影戏由于长期在京城以唱堂会为主,所以它呈现的表现形式更加的细腻和夸张。比如说其细腻会体现在人物的梳妆打扮、流眼泪、照镜子等地方。而它的声调吸收了京剧、曲艺、地方京剧等多种强调,形成了老北京皮影特有的强调表现形式。

4、北京评书   

北京评书是北方评书的主体,其形成与北京,在京、津、冀和东三省等地开始盛行。北京评书的表演形式也是随着年代的不同而不同,在早期的时候,表演者只是一个人,他坐在桌子后面,身着长衫,折扇和醒目都是使用道具。直到上个世纪中叶,渐渐的转变成了站立说演的形式,而且衣服也不再是固定的形式。

5、老北京的“吃秋”习俗:

咱四九城的老北京人在入秋后有“吃秋”之俗,民间亦有“立秋炖大肉”的俗语。吃秋与先民们把夏季称为恶季,夏老虎有关,旧京时环境卫生差各种疫病丛生,害病后体质瘦弱所谓“一夏无病三分虚”,古人称这些症状为“苦夏”。老北京还有“秋季补的好,冬天病不找”的俗语。正因上述的缘故老北京传承着吃秋进补的习俗。

扩展资料

老北京是对古都北京的传统风俗的叫法。北京作为七大古都之一,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官员们对衣着打扮都相当重视。清朝入关后,过去的宽袍、大袖和蓄发的传统装束被逐渐改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后来北京人的穿着打扮。

北京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小吃历史悠久。北京小吃俗称“碰头食”或“菜茶”,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宫廷小吃特色而形成,品种多,风味独特。

北京小吃大约二三百种,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头、爆肚、白魁烧羊头、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面点(如小窝头、肉末烧饼、羊眼儿包子、五福寿桃、麻茸包等),以及作为零食或早点、夜宵的多种小食品(如艾窝窝、驴打滚等)。其中最具京味特点的有豆汁、灌肠、炒肝、麻豆腐、炸酱面等。

一些老字号专营其特色品种,如仿膳饭庄的小窝窝、肉末烧饼、豌豆黄、芸豆卷,丰泽园饭庄的银丝卷,东来顺饭庄的奶油炸糕,合义斋饭馆的大灌肠,同和居的烤馒头,北京饭庄的麻茸包,大顺斋点厂的糖火烧等,其他各类小吃在北京各小吃店及夜市的饮食摊上均有售。

老北京人称冷饮为“冰食”。中国人吃冰食的传统源远流长,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贵族炎夏要享用冰食,先决的条件是要藏冰。当时,皇室都建有藏冰室。

在周代,朝廷还设有掌管冰事的官员,专管斩冰、藏冰等事宜。因为技术的限制,在中国古代,藏冰很不容易,因此在隋唐以前,能享用冰食的人极少,皇帝为了表示对大臣的恩宠,在天气炎热时会将冻冰赐给大臣。到了唐代,我国开始有了人造冰,在京城之中亦出现了卖冰的店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老北京



1、老北京新年

初一拜年仅限男子、佛堂上供、置天地桌、供摆祭祖、天地桌前接神、佛像、祖先牌位和老一辈三叩头

2、老北京腊八

老北京人向来把腊八视为“年禧”行将到来的信号。尤其是商家开端下达帐贴儿,预备要帐,所以我们一语双关的说:“送信儿的腊八粥”。在民间腊八熬粥,除了供佛祀祖以外,首要是在亲朋街坊之间当作彼此馈送的礼品。其次才是“哩哩啦啦二十三”的自家享受。可是,凡有亲丧“守制”的则不熬粥。

3、老北京端午

祭神祭祖留念先贤、挂菖蒲插艾叶防瘟避灾、最考究的供品是玫瑰饼、黄米小枣粽子最受期待、身上佩彩色粽子祈福增寿、贴葫芦花以辟“五毒”

4、老北京重阳

老北京人在重阳节时,常常用登高、佩戴茱萸、赏菊、饮菊花酒、吃花糕、食烤肉、涮羊肉、吟诗作赋等方法来庆祝,以请求安全健康,而这些风俗,也一向撒播至今。吃花糕是老北京重阳节时必不可少的。

5、老北京中秋

老北京过中秋非常热闹。拜月、赏月、玩月、喝团圆酒、吃团圆饼,北京孩子还会玩兔儿爷。据风俗专家介绍,老北京家家都要设置拜月台,用于祭祀。

6、老北京迎春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名“报春”。这个季节与很多季节一样有很多风俗风俗风情,有迎春行春的道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风俗等。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首要活动,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道贺礼仪。

扩展资料:

北京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小吃历史悠久。北京小吃俗称“碰头食”或“菜茶”,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宫廷小吃特色而形成,品种多,风味独特。

一些老字号专营其特色品种,如仿膳饭庄的小窝窝、肉末烧饼、豌豆黄、芸豆卷,丰泽园饭庄的银丝卷,东来顺饭庄的奶油炸糕,合义斋饭馆的大灌肠,同和居的烤馒头,北京饭庄的麻茸包,大顺斋点厂的糖火烧等,其他各类小吃在北京各小吃店及夜市的饮食摊上均有售。

清代《都门竹枝词》写道:“三大钱儿买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也说明北京历来有许多风味小吃。

参考资料:老北京-百度百科



逛庙会、吃烤鸭、喝豆汁、听京剧北京人还忌讳在屋子里面撑伞,老人们经常告诫小孩子:“屋子里面不可撑伞,否则房子会漏!”这当然带有极大的夸张成分,但是也并不是毫无道理,因为顶棚就是北京平房的天花板,北京的平瓦房的顶棚,都是用木条加高粱杆和苇子杆扎的,再糊上壁纸。顶棚高不及丈,又是纸糊的,所以在屋内挥舞长物,极易捅破。

扩展资料:

“北京旧闻丛书”所涉猎的范围,虽然没有一定的系统性,但都与古都的历史文化有关,它将对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承传做出不少资料补充。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具有非常吸引人的可读性,有如一幅白描长卷,将北京的历史风貌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如果它能为您留下一些回味,留下一些思考,也就达到了我们的出版目的。

《老北京的风俗》系统地介绍了古都北京的商业街和老字号。

《老北京的风俗》具有非常吸引人的可读性,有如一幅白描长卷,将北京风俗历史风貌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读者读后一定能留下一些回味一些思考。

本书的侧重点为,除了为溯本追源而叙述一些远古的或全国其它地区民俗外,其主要是反映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民俗。同时,鉴于民俗的群众性,故侧重于民间风谷的撰写,对于历代皇室习俗则予从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老北京




19571035879北京有哪些民风习俗
滑悦峰答:1、春饼 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因为要卷很多菜吃。2、京剧 被称为“国粹”的京剧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19571035879北京风俗有哪些呀?
滑悦峰答:4、叫卖:旧时的老北京商贩们在胡同和街巷中推销商品和提供服务,形成了独特的叫卖民俗文化。5、民间绝活:剪纸、绢人、彩蛋、泥塑、风筝等众多老北京传统民间绝活,这些精湛的技艺和传统工艺品展现了北京的原汁原味,是北京人的骄傲,也是最鲜明的中国符号。

19571035879北京有什么习俗
滑悦峰答:5. “吃秋”是老北京入秋后的传统习俗,人们相信新粮和新鲜蔬果最有营养。不同家庭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吃秋”,如普通人家讲究“吃秋鲜儿”,而条件较好的四合院人家则可能选择炖肉、炖鱼等更丰盛的菜肴来贴秋膘。

19571035879北京有哪些民风习俗
滑悦峰答:1. 春饼是北京的传统民俗食品,又称为薄饼。立春日和农历二月初二,北京人都会吃春饼,分别称为“咬春”和“吃龙鳞”。春饼比烤鸭的薄饼大,且具有韧性,适合卷多种菜品食用。2. 京剧,被誉为“国粹”,拥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源自徽调,又称皮簧戏。京剧表演注重歌舞并重,融入了武术技巧,创造了...

19571035879北京的风俗习惯和传说故事
滑悦峰答:北京的风俗习惯 1、扫尘 2、贴春联 3、年画 4、守岁 5、爆竹 6、拜年 7、食俗 北京的传说故事 “紫禁城”这个名字就和中国古代哲学和天文学有关。中国人认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因此故宫的结构是模仿传说中的“天宫”构造的。古代天文学把恒星分为三垣,周围环绕着28宿,其中紫微垣...

19571035879北京的风俗
滑悦峰答:北京的风俗有饭桌文化、春饼、三伏天食俗、清明节食俗、“吃秋”习俗。1、饭桌文化 在老北京,不同的家庭或家族在社会、经济、习惯、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有自家特色的饭桌文化,众多家族在饭馔方式上有“家宴”、“宾宴”和“便宴”老北京饭桌上各种礼仪十分讲究。2、春饼 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

19571035879北京有哪些民俗文化?
滑悦峰答:3. 北京庙会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又称庙市或节场。庙会的形成与佛教寺院和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同时也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的发展、完善和普及。4. 北京评书是传统的说唱艺术,相传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也有人认为,它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从江南学成归来后创立的。北京评书...

19571035879北京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滑悦峰答:天桥掼跤作为一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民俗、艺术、体育、文化、社会、历史等价值,而且与中幡相结合,展示了中国民间独特摔跤艺术。3、评书 北京评书是北方评书的主体,它形成于北京,盛行于京、津、冀和东三省等地。北京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在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身着长衫。

19571035879北京有什么习俗
滑悦峰答: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习俗。以下是北京的一些著名习俗:1. 春节期间,北京人会贴春联、福字,挂灯笼,以此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些装饰品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也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2. 饺子和涮羊肉是北京人在冬季尤其是春节期间的最爱。饺子象征着团圆和财富,...

19571035879老北京有什么习俗??
滑悦峰答:一、逛庙会 北京的传统习俗中,逛庙会是一大特色。从秦汉时期开始,北京作为北方重镇,文化底蕴丰富,特别是在元、明、清三个朝代建都于此,推动了寺庙文化的兴盛,逛庙会这一民俗习惯也因此形成。明清时期,北京寺庙数量达到近千座,每年都有大量的庙会活动。如今,北京的庙会文化依旧保留完整,其中白云观...


(编辑:程松水)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