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以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写一篇读后感300字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的 译文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原文: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处: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论语》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释义: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述而》。
原文节选: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话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说:“聪敏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羞耻,因此谥号称他为‘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论语·述而篇》选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读后感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孔子这三句话,表面上看是很容易的,做起来就非常难。后世为人师表者,可以将这几句话作成格言,在碰到厌倦的时候,提起孔子这几句话,在肚子里脸红一下,马上自己改正过来。孔子在接着这三句话之后便说:“何有于我哉?”翻成白话,便是说,我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到处留意,默默地学习中,我把它强记下来;求学问不厌倦;教人也不厌倦;但是除了这三点以外,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就是这个意思。可是这三点都是真学问,我们大家都很难做到,所以我认为这篇是第一篇《学而》的引伸注解。

够了吧?

http://news.zjlyqx.com/jspd/ShowArticle.asp?ArticleID=349

v,v,m

这个,,,,不晓得


15955146738翻译: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顾子学答: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有什么呀!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及其弟子《论语·述而篇》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

15955146738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的汉语意思
顾子学答: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注释】: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诲:教诲。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

1595514673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翻译
顾子学答:意思是:默默地记住我所看到的听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古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出处春秋时期《论语·述而篇》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5955146738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的 译文
顾子学答: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原文: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出处: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

1595514673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顾子学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出处:出《论语·述而》作者:孔子 这句名言,在中国文化当中非常著名。将此加以思考延伸:1、“默而识之”,学习是一个日积月...

1595514673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顾子学答: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出处:战国时期孔子的《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白话译文: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

1595514673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什么意思
顾子学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译文】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评析】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默默坚持的过程,所以要想学习好的第一步是自己要能静下心来。有的人学习,越学越有兴趣;可是...

1595514673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顾子学答: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默记在心里,学习起来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这里孔子所说的三件事,是他日常所践行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当自勉的。这些事情看似简,但真正的...

1595514673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中“何有于我哉”是...
顾子学答: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记在心里,学习起来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 这里孔子所说的三件事,是他日常所践行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当自勉的。这些事情看似简,但真正的做到却不容易。《...

1595514673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赏析有么?。
顾子学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出自《论语·述而》,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文献之一。该篇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编辑:齐诞顷)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