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守法文言文归类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2
守法在古文中的意思

守法:遵守法纪

《歌诗谣》之一百八十六 遵纪守法三句半
姒传双
引言
1.旧有《莫争打》一诗
时闲愤怒便引拳,
招引官方在眼前。
下狱戴枷遭责罚,
更须枉费几文钱。

2.旧有《莫应对》一诗
人来骂我逞无明,
我若还他便斗争。
听似不闻休应对,
一支莲在火中生。

3.旧有《戒争地诗》
他侵我界是无良,
我与他争未是长。
布施与他三尺地,
休夸谁弱又谁强。
读此三诗,感受良多。古诗今劝,守法最真。故写一“三句半”。

甲:《吕氏春秋》说:“治国无法则乱”。
乙:《韩非子》说:“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饥不亡”。
丙:俗语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丁:很对!

甲:培根说:“使人民幸福就是最高的法律”。
乙:列宁说:“法律是一种政治措施,是一种政策”。
丙:波普说:“秩序是上帝的第一条法律”。
丁:精萃。

甲:意大利的马基稚维利说:“人们的良好习惯需要有良好的法律来支持”。
乙:他还说:“遵守法律就是要求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丙:英国的吉本说:“法律是最低限度的人的伦理”。
丁:法是他律。

甲:雨果说:“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础”。
乙:林肯说:“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则是隐藏的法律”。
丙:威尔逊说:“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丁:德与法约会。

甲:《商君书》上说,法者所以爱民也。
乙:还说,礼者所以便事也。
丙:法与礼结合就是法治和德治的结合。
丁:合金宝贵。(待续)

1、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七法》
[注释](1)和民:使民众和谐一致。(2)一众:统管民众。(3)变俗易教:移风易俗。(4)化:德化,政治教化。
[译文]要使民众和谐一致,不懂得法律是不行的;要移风易俗,搞好社会风气,不懂得政治教化是不行的。
[提示]《管子》一书传为管仲所作。管仲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国相。管仲力主以法治国,但并不放弃德化,而是二者相互为用,这对我们颇有启发作用。
2、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译文〕徇私舞弊之风盛行,国家的法律就会被破坏。
〔提示〕法律不容私情,执法必须秉公办事
3、凡将举事,令必先行。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管子·明法解》
〔注释〕(1)举事:办重大的事情。事,指国家大事。(2)数:道理。
〔译文〕凡是要举办重大事情,政令必须先行。办事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确赏罚的尺度。
〔提示〕没有奖赏就不能激励人,没有处罚就不能威慑人。光有赏罚还不行,必须做到赏罚分明。这是为政的经验之谈。
4、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法法》
[注释]禁:在此是指法禁,禁令。
[译文]国家有要求的一定要做到,国家要禁止的一定要杜绝,国家颁布的法令一定要实行。
[提示]法治的要求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信实、坚定是执法的关键。
5、举事不私 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注释](1)听狱:审判案件。听,断决。(2)阿:偏袒。
[译文]办事不能偏私,审判案件不能偏袒。
[提示]齐景公问晏婴,怎样才能像齐桓公用管仲那样以成就霸业。晏婴在答话中说出了这两句。这里强调的是执法者必须公正廉明。
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论语·子路》
[注释](1)中:合理。措:采取措施,做。
[译文]刑法不合理,百姓就会手足失措。
[提示]这是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对话中的句子,是从“治国先正名(纠正混乱的名称)”引起的。强调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
7、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慎到《慎子·佚文》
[译文]有秤在手,人们就不能在轻重上作欺骗;手中有尺子,人们就不会在长短上出偏差;掌握了法度,人们就不能够耍弄花招,弄虚作假。
[提示]强调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8、欲不得干时,爱不得犯法,贵不得逾亲,禄不得逾位。——慎到《慎子·威德》
[注释](1)欲:欲望。(2)干时:干扰时政。(3)爱:在此指所爱的人,即亲友。(4)逾:超越。
[译文]不能为了个人的欲望而干扰国家的政事,不能放任自己的亲友犯法,对地位高的人不能过度偏爱,俸禄不能超过职位标准。
[提示]这话是指贤明国君治国理政所应该做到的。总的说来,就是严格要求,要以身作则,秉公执法,不要感情用事。
9、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李悝《法经》
[译文](对犯法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也不分地位高低,全都由法律来决断。
[提示]李悝(kui)是战国时魏国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的国相,主持变法。理不护亲,法不阿贵,亲疏贵贱,一视同仁。只有像李悝这样执法,才谈得上公正。
10、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君臣》
[注释](1)中:合。(2)高:推崇。
[译文]言论不合法度,就不听从;行为不合法度,就不推崇;事情不合法度,就不去办。
[提示]这是商鞅提出的贤明国君治国的重要原则。他认为,如能这样做就必然会“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这不失为真知灼见。
11、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战国策·赵策》
[注释](1)制国:管理国家。(2)常:规律。下文的“经”也是这个意思。
[译文]管理国家自有其规律,那就是以有利于人民为根本;从政也有其规律,那就是以执行法令为最高原则。
[提示]《战国策》是记载战国历史的国别体史书。赵武灵王(赵雍)执政后,发奋图强,积极进行军事改革,当时朝臣中有不少人反对,他在回答大臣们的讲话中有这几句。这种见解,对我们今天很有借鉴意义。
12、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船楫也。——商鞅《商君书·弱民》
[译文]违背法律来治理国家,好比要把很重的东西运送到很远的地方去而没有车马,也好比要渡过大江大河而没有船只。
[提示]强调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13、一天下者,令于天下则行,禁焉则止。 ——尸佼《尸子·卷上·贵言》
[译文]统治天下,要求天下人做的事,就一定要使之做到;下令禁止的,就一定要禁止。
[提示]尸佼,战国时期鲁国人。
14、赏必加于有功 刑必断于有罪。——《战国策·秦策》
[注释]刑:用刑,惩罚。
[译文]奖赏必须落实到有功者的身上,刑罚必须施加给有罪的人。
[提示]范雎到了秦国,游说秦昭王,指出秦国朝廷大权多被穰侯(魏冉)把持,穰侯凭他的国舅身份和四朝为相的权威,专横跋扈,朝廷势必内乱。秦昭王采纳了他的意见,任命他为国相,铲除了穰侯的势力,巩固了政权。这两句话是他向昭王的进言中说的,指出执法必须稳而准。
15、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荀况《荀子·富国》
[注释]不肖:“贤”的反义,即不贤。
[译文]如果不进行奖赏,贤能的人得不到提拔;如果不进行惩罚,无才无德之辈就不会被罢免。
[提示]《荀子》是荀况的著作。荀况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他既是儒家,又兼有法家的思想。他主张把“礼”提高到“法”的高度,纳法入儒。大法家韩非就是他的学生。这段话体现了他的法治思想,他不同意墨子的“非乐”“节用”的观点,而主张用赏罚来进行抑制或鼓励。
16、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韩非子·有度》
[注释](1)一:统一,使之一致。(2)轨:法度,法则。
[译文]统管百姓的法则,没有什么比法更好的了。
[提示]韩非是战国韩国人,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这里他把法治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17、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韩非子·问辨》
[注释]不轨:不符合。
[译文]凡是不符合法令的言行,一定要禁止。
[提示]法律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它的导向性,把人们向好的方面引导,而强制人们不能做坏事。
18、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国有常法,虽危不亡。——韩非《韩非子·饰邪》
[注释]常业:固定的产业。饥:饥荒。
[译文]家庭有固定的产业,即使闹饥荒,也不会挨饿;国家有健全的法制,即使遇到危难也不会灭亡。
[提示]这是韩非所引的谚语。韩非指出燕国、赵国有“常法”的时候很强盛,后来法制废弛了,国家也就随之衰弱。也像“常业”是立家之本一样,“常法”是立国之本。比喻精当,而道理显明。
19、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韩非《韩非子·有度》
[注释](1)去:除掉。(2)私曲:私心,不正直。(3)就:靠近。
[译文]能够除掉私心,依法办事,就会国泰民安。
[提示]只有依法治国,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古来如此。
20、政令必行,宪禁必从而国不治者,未尝有也。——王符《潜夫论·衰制》
〔注释〕(1)宪禁:法禁。(2)不治:不安定太平。
〔译文〕所有政令都能执行,所有法禁都能服从,但国家不安定太平,这样的事情是从来都不曾有过的。
〔提示〕王符是东汉末年的学者。他所著的《潜夫论》是讥议当世得失的哲学著作。这里所说的当然是以正确的“政令”和“法禁”为前提的,如果正确的法禁制度都得到真正推行,国家必然会太平安定。
21、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王符《潜夫论·班禄》
〔注释〕驰:废驰,不健全。
〔译文〕国家没有永久的太平,也不会有永久的动乱。法令得到很好的施行,国家就太平,法令废驰,国家就衰乱。
〔提示〕汉明帝时,荆州从事不能严格执法,州中盗贼横行。明帝免了他的官,并责成荆州十日之内捕尽盗贼。作者依据这一情况,说明法令贯彻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

1、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七法》
[注释](1)和民:使民众和谐一致。(2)一众:统管民众。(3)变俗易教:移风易俗。(4)化:德化,政治教化。
[译文]要使民众和谐一致,不懂得法律是不行的;要移风易俗,搞好社会风气,不懂得政治教化是不行的。
[提示]《管子》一书传为管仲所作。管仲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国相。管仲力主以法治国,但并不放弃德化,而是二者相互为用,这对我们颇有启发作用。
2、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译文〕徇私舞弊之风盛行,国家的法律就会被破坏。
〔提示〕法律不容私情,执法必须秉公办事
3、凡将举事,令必先行。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管子·明法解》
〔注释〕(1)举事:办重大的事情。事,指国家大事。(2)数:道理。
〔译文〕凡是要举办重大事情,政令必须先行。办事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确赏罚的尺度。
〔提示〕没有奖赏就不能激励人,没有处罚就不能威慑人。光有赏罚还不行,必须做到赏罚分明。这是为政的经验之谈。
4、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法法》
[注释]禁:在此是指法禁,禁令。
[译文]国家有要求的一定要做到,国家要禁止的一定要杜绝,国家颁布的法令一定要实行。
[提示]法治的要求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信实、坚定是执法的关键。
5、举事不私 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注释](1)听狱:审判案件。听,断决。(2)阿:偏袒。
[译文]办事不能偏私,审判案件不能偏袒。
[提示]齐景公问晏婴,怎样才能像齐桓公用管仲那样以成就霸业。晏婴在答话中说出了这两句。这里强调的是执法者必须公正廉明。
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论语·子路》
[注释](1)中:合理。措:采取措施,做。
[译文]刑法不合理,百姓就会手足失措。
[提示]这是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对话中的句子,是从“治国先正名(纠正混乱的名称)”引起的。强调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
7、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慎到《慎子·佚文》
[译文]有秤在手,人们就不能在轻重上作欺骗;手中有尺子,人们就不会在长短上出偏差;掌握了法度,人们就不能够耍弄花招,弄虚作假。
[提示]强调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8、欲不得干时,爱不得犯法,贵不得逾亲,禄不得逾位。——慎到《慎子·威德》
[注释](1)欲:欲望。(2)干时:干扰时政。(3)爱:在此指所爱的人,即亲友。(4)逾:超越。
[译文]不能为了个人的欲望而干扰国家的政事,不能放任自己的亲友犯法,对地位高的人不能过度偏爱,俸禄不能超过职位标准。
[提示]这话是指贤明国君治国理政所应该做到的。总的说来,就是严格要求,要以身作则,秉公执法,不要感情用事。
9、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李悝《法经》
[译文](对犯法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也不分地位高低,全都由法律来决断。
[提示]李悝(kui)是战国时魏国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的国相,主持变法。理不护亲,法不阿贵,亲疏贵贱,一视同仁。只有像李悝这样执法,才谈得上公正。
10、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君书·君臣》
[注释](1)中:合。(2)高:推崇。
[译文]言论不合法度,就不听从;行为不合法度,就不推崇;事情不合法度,就不去办。
[提示]这是商鞅提出的贤明国君治国的重要原则。他认为,如能这样做就必然会“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这不失为真知灼见。
11、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战国策·赵策》
[注释](1)制国:管理国家。(2)常:规律。下文的“经”也是这个意思。
[译文]管理国家自有其规律,那就是以有利于人民为根本;从政也有其规律,那就是以执行法令为最高原则。
[提示]《战国策》是记载战国历史的国别体史书。赵武灵王(赵雍)执政后,发奋图强,积极进行军事改革,当时朝臣中有不少人反对,他在回答大臣们的讲话中有这几句。这种见解,对我们今天很有借鉴意义。
12、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船楫也。——商鞅《商君书·弱民》
[译文]违背法律来治理国家,好比要把很重的东西运送到很远的地方去而没有车马,也好比要渡过大江大河而没有船只。
[提示]强调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13、一天下者,令于天下则行,禁焉则止。 ——尸佼《尸子·卷上·贵言》
[译文]统治天下,要求天下人做的事,就一定要使之做到;下令禁止的,就一定要禁止。
[提示]尸佼,战国时期鲁国人。
14、赏必加于有功 刑必断于有罪。——《战国策·秦策》
[注释]刑:用刑,惩罚。
[译文]奖赏必须落实到有功者的身上,刑罚必须施加给有罪的人。
[提示]范雎到了秦国,游说秦昭王,指出秦国朝廷大权多被穰侯(魏冉)把持,穰侯凭他的国舅身份和四朝为相的权威,专横跋扈,朝廷势必内乱。秦昭王采纳了他的意见,任命他为国相,铲除了穰侯的势力,巩固了政权。这两句话是他向昭王的进言中说的,指出执法必须稳而准。
15、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荀况《荀子·富国》
[注释]不肖:“贤”的反义,即不贤。
[译文]如果不进行奖赏,贤能的人得不到提拔;如果不进行惩罚,无才无德之辈就不会被罢免。
[提示]《荀子》是荀况的著作。荀况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他既是儒家,又兼有法家的思想。他主张把“礼”提高到“法”的高度,纳法入儒。大法家韩非就是他的学生。这段话体现了他的法治思想,他不同意墨子的“非乐”“节用”的观点,而主张用赏罚来进行抑制或鼓励。
16、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韩非子·有度》
[注释](1)一:统一,使之一致。(2)轨:法度,法则。
[译文]统管百姓的法则,没有什么比法更好的了。
[提示]韩非是战国韩国人,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这里他把法治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17、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韩非子·问辨》
[注释]不轨:不符合。
[译文]凡是不符合法令的言行,一定要禁止。
[提示]法律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它的导向性,把人们向好的方面引导,而强制人们不能做坏事。
18、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国有常法,虽危不亡。——韩非《韩非子·饰邪》
[注释]常业:固定的产业。饥:饥荒。
[译文]家庭有固定的产业,即使闹饥荒,也不会挨饿;国家有健全的法制,即使遇到危难也不会灭亡。
[提示]这是韩非所引的谚语。韩非指出燕国、赵国有“常法”的时候很强盛,后来法制废弛了,国家也就随之衰弱。也像“常业”是立家之本一样,“常法”是立国之本。比喻精当,而道理显明。
19、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韩非《韩非子·有度》
[注释](1)去:除掉。(2)私曲:私心,不正直。(3)就:靠近。
[译文]能够除掉私心,依法办事,就会国泰民安。
[提示]只有依法治国,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古来如此。
20、政令必行,宪禁必从而国不治者,未尝有也。——王符《潜夫论·衰制》
〔注释〕(1)宪禁:法禁。(2)不治:不安定太平。
〔译文〕所有政令都能执行,所有法禁都能服从,但国家不安定太平,这样的事情是从来都不曾有过的。
〔提示〕王符是东汉末年的学者。他所著的《潜夫论》是讥议当世得失的哲学著作。这里所说的当然是以正确的“政令”和“法禁”为前提的,如果正确的法禁制度都得到真正推行,国家必然会太平安定。
21、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王符《潜夫论·班禄》
〔注释〕驰:废驰,不健全。
〔译文〕国家没有永久的太平,也不会有永久的动乱。法令得到很好的施行,国家就太平,法令废驰,国家就衰乱。
〔提示〕汉明帝时,荆州从事不能严格执法,州中盗贼横行。明帝免了他的官,并责成荆州十日之内捕尽盗贼。作者依据这一情况,说明法令贯彻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


17878115973文言文法怎么解释
班贸连答:法 fǎ ①<名>法令;法律;制度。《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②<名>标准;法则;规律。《礼记·中庸》:“是故君子动而世为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察变》:“此物能寒,法当较今尤茂”③<名>方法;做法。《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采草药》:...

17878115973法文言文翻译:“法”的意思
班贸连答:古写作“灋”(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又有记载云“法”是一种与鹿和牛类似的神兽,在古代人们将它作为断案的工具,每当办案时出现多个嫌疑人的时候,...

17878115973文言文法什么意思
班贸连答:文言文翻译应力求做到准确、流畅,因此,文言文翻译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直译法。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语序进行直接翻译。如:了然(完全)无声。 二是意译法。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词句的意思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此句运用了“互文”修辞,译时必须将...

17878115973守法文言文归类
班贸连答: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尤川而无船揖也。一天下者,令于天下则行,禁焉则止。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一民之轨...

17878115973文言文翻译法
班贸连答:1. 法文言文翻译:“法”的意思 法fǎ 古写作“灋”(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 又有记载云“法”是一种与鹿和牛类似的神兽,在古代人们将它作为断案的工具,...

17878115973法文言文意思
班贸连答:法文言文意思:是法律、法令。文言文的简介: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

17878115973有关 于法制文言文和文言文法律谚语 急求回答
班贸连答: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从王之指;无或作恶,从王之路。”古者世治之民,奉公法,废私术,专意一行,具以待任。”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先...

17878115973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归类
班贸连答: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某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固有词性,进而表达新的意义的语言现象。掌握词类活用规律是学习文言文必备的能力。下面按照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分类将初中语文16册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归纳。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鞭数十(鞭,用鞭子打)2、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

17878115973法治的文言文经典句
班贸连答:1. 文言文中有关“法治”的句子有哪些 1. 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2. 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贵良吏者,贵其绝恶于未萌,使之不为非,非贵其拘之囹圄而刑杀之也——《盐铁论》 3. 惩其未犯,防其未然——长孙无忌《唐律疏议》 4. 销...

17878115973陈晋之的读书法是什么文言文
班贸连答:陈晋之读书法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如下:原文: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


(编辑:居侍欢)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