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使被捕鱼群种群数量保持在k/2上,为什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5
为什么要在k/2是捕鱼?

K/2增长速率最大,为了持续获得较多生物资源,捕捞,砍伐应该在种群数量达到K/2以上时进行,而且剩余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左右。所以饲养经济动物应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即超过K/2就要捕捞哦(。・`ω´・)

1分布不均匀的,不如有些地方有个湖泊,有些植物特喜欢水,那么就造成分布不均匀就不可以用。
2你知道哪个是s行曲线吧,在1/2处的导数(斜率)最大,而导数就是增长速度,让鱼类数目保持在此,其增长最快,效益最高

因为在K/2是种群增长最快,在这个时候捕鱼,有助于种群的恢复和生态平衡,使恢复力稳定。
种群数量增长和数学曲线

种群的数量是指在一定面积或容积中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一个种群的个体数目多少,也叫种群大小。理论上认为,种群大小决定于三个因素:(1)起始种群个体数量;(2)出生和死亡;(3)迁入和迁出。所有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增长

这样的种群增长模型可以概括为两种:世代不相重叠种群的离散增长模型和世代重叠种群的连续增长模型。

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即假定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的密度而变化,种群数量增长通常呈指数增长。

1. 世代不相重叠种群的离散增长模型

假定某种动物一年只生殖一次,寿命只有一年,那么,这种动物的种群就是世代不相重叠的。例如,草原上往往有季节性的小水坑,栖居在这些小水坑中的水生昆虫,雌虫每年产一次卵,卵孵化长成幼虫,蛹在泥中度过干旱季节,到第二年,蛹才变成虫,并交配、产卵。因此,这样的昆虫种群世代是不重叠的,种群增长是不连续的。对世代不相重叠的种群来说,假定种群增长不受资源、空间等条件的制约,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年龄结构,那么,种群的增长就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

其中N0为初始种群数量,t为时间, 为种群的年增长率。

2. 世代重叠种群的连续增长模型

如果种群是世代重叠的,种群的增长则为不间断的连续增长。假定种群的其他特征与上述世代不相重叠的种群相同,种群的瞬时增长率为r,则种群仍表现为指数增长。

大多数种群的繁殖都要延续一段时间并且有世代重叠,即在任何时候,种群中都存在不同年龄的个体。这种情况要以一个连续型种群模型来描述,涉及微分方程。

其积分式为
其中 的定义与世代不相重叠种群增长模型的相同,e=2.71828……,r是种群的相瞬时增长率。

这个公式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描述连续性变动种群动态的基本模型。这里r代表了种群的瞬时增长率(与密度无关)。如果r>0,种群上升;r=0,种群稳定;r<0,种群下降。用数学曲线表示如下图所示。

r值能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例如恒温箱中培养细菌,从一个细菌开始,通过分裂,按2、4、8、16……增长,在短期中能表示出指数增长。许多具简单生活史的动物在实验培养中也具有类似的指数增长。在自然界中,一些一年生昆虫,甚至某些小啮齿类,在春季环境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其数量也会呈指数增长。自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指数增长,所以一些学者称之为人口爆炸。

二、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

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同样可以分为世代不相重叠种群增长和连续增长两类。种群在有限环境下的连续增长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是逻辑斯谛增长。

因为环境是有限的,大多数种群的指数增长都是暂时的,一般仅发生在早期阶段,种群密度很低,资源丰富的情况下,而随着密度增大,资源缺乏、代谢产物积累等,种群的增长率r势必降低。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建立在以下两个假设基础上的:

①有一个环境容纳量(通常以K表示),当 时,种群为零增长,即 ;

②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最简单的是每增加一个个体,就产生1/K的抑制影响。例如K=100,每增加一个个体,就产生0.01影响,或者说,每一个体利用了1/K的“空间”,N个个体利用了N/K的“空间”,而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空间”只有(1-N/K)。

按此两点假设,密度制约导致r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这与r保持不变的非密度制约型的情况相反,种群增长将不再是“J”型,而是“S”型(如下图所示)。“S”型曲线有两个特殊:①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②曲线上升是平滑的。产生“S”型曲线的最简单数学模型是在指数增长方程( )上增加一个密度制约因子( ),就得到生态学上著名的逻辑斯谛方程。

在种群增长早期,逻辑斯谛增长与指数增长相差不多,种群数目N很小,N/K也很小,因此(1-N/K)接近于1,所以密度抑制效应可以忽略不计。但随着种群密度增大,密度抑制效应增加,直到当N=K时,种群就停止增长,种群达到了一个稳定的大小不变的平衡状态。

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五个时期:①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②加速期,随着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逻辑斯谛模型的两个参数r和K,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K是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但应注意,K同其他生态学特征一样,也是随环境(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的。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重要意义:①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②它也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③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因为在K/2是种群增长最快,在这个时候捕鱼,有助于种群的恢复和生态平衡,使恢复力稳定。

此时的鱼群增长率是最高的!

剩太少了增长起来慢啊


19812085074...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
鲁闸将答:由以上分析可知,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所以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故选:B.

19812085074使被捕鱼群种群数量保持在k/2上,为什么?
鲁闸将答:因为在K/2是种群增长最快,在这个时候捕鱼,有助于种群的恢复和生态平衡,使恢复力稳定。种群数量增长和数学曲线 种群的数量是指在一定面积或容积中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一个种群的个体数目多少,也叫种群大小。理论上认为,种群大小决定于三个因素:(1)起始种群个体数量;(2)出生和死亡;(3)迁入...

19812085074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有几项( )①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
鲁闸将答:①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正确;②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是个体内的激素调节,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中的化学信息传递,错误;③随着时间的推移,弃耕的土地会发生演替,但不一定演替成森林...

19812085074高中生物题
鲁闸将答:从c点开始,种群的数量基本上维持在K值水平,并会有所波动。A中,d处处于稳定期,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持平,之所以会发生波动,跟种群所处环境有关。图中b点指的是K/2值,即种群增长的转折点,这时候增长率最快。一般捕鱼数量选择在b点到c点之间都属于正常捕鱼范围。竭泽而渔则是低于b点范...

19812085074高二生物,环境容纳量k
鲁闸将答:则捕鱼后种群数量正好在二分之K左右,种群数量可以很快得到恢复。但若是少于二分之K的时候捕鱼,捕鱼后种群数量少于二分之K,那么种群数量的恢复就需要较长时间。但是也不宜在种群数量远多于二分之K的时候捕鱼,因为捕完后种群数量若能多于二分之K较多,则恢复速度也不快。不懂欢迎追问 ...

19812085074各种生物k/2捕完后增长到k的时间
鲁闸将答:时间是不一定的,不同种群增长时间不同 应在K/2之后捕鱼.二分之K是种群增长率最大的时刻.所以如果在稍微多于二分之K的时刻捕鱼,则捕鱼后种群数量正好在二分之K左右,种群数量可以很快得到恢复.但若是少于二分之K的时候捕鱼,捕鱼后种群数量少于二分之K,那么种群数量的恢复就需要较长时间、控制害虫...

19812085074生物高中必修三种群与群落捕捞某种鱼类后剩余量维持在2分之K的原因?
鲁闸将答:生物高中必修三种群与群落捕捞某种鱼类后剩余量维持在2分之K的原因 这是要留鱼种,为了以后更好的捕鱼

19812085074为什么要在k/2是捕鱼?
鲁闸将答:K/2增长速率最大,为了持续获得较多生物资源,捕捞,砍伐应该在种群数量达到K/2以上时进行,而且剩余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左右。所以饲养经济动物应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即超过K/2就要捕捞哦(。・`ω´・)

19812085074如果在k点进行捕捞会造成什么结果
鲁闸将答:所以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大于K/2值时就可以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而且获得的量最大,当过程猎取导致种群数量小于K/2值时,种群增长的速度将会减慢,获取的资源数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资源的再生。 实例2:具体说明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在鱼类的捕捞、放养过程中的应用。 释义:在湖泊中放...

19812085074高中生物k值
鲁闸将答:就S型增长而言 应在k/2到k之间,即(k/2,k),捕捞后应尽量靠近k/2 因为k/2时增长速度最快,若此时捕捞会降低种群增长速度 而k时增长速度已趋于0,增长停滞


(编辑:徐实月)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