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种群的种内关系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03
什么叫生物种内关系及种间关系


主条目:集群
集群(aggregahon或society、colony)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种群当中。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多或少都会在一定的时期内生活在一起,从而保证种群的生存和正常繁殖,因此集群是一种重要的适应性特征。在一个种群当中,一些个体可能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群体,但是另一部分个体却可能是孤独生活的。例如:尽管大部分狮子以家族方式进行集群生活,但是另一些个体则是孤独生活着。
分类
根据集群后群体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集群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两种类型。
①永久性集群
永久性集群存在于社会动物(蜜蜂、蚂蚁、白蚁等)和高等动物(灵长目动物)。社会昆虫由于分工专化的结果,同一物种群体的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形态。例如,在蚂蚁社会当中,有大量的工蚁和兵蚁以及一只蚁后,工蚁专门负责采集食物、养育后代和修建巢穴;兵蚁专门负责保卫工作,具有强大的口器;蚁后则成为专门产卵的生殖机器,具有膨大的生殖腺和特异的性行为,采食和保卫等机能则完全退化。
②临时性集群
大多数的集群属于临时性集群,临时性集群现象在自然界中更为普遍,如迁徙性集群、繁殖集群等季节性集群以及取食、栖息等组成的临时性群体。
产生原因
生物产生集群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对栖息地的食物、光照、温度、水份的共同需要。例如:潮湿的生境使一些蜗牛在一起聚集成群,一只鹿的尸体作为食物和隐蔽地,招揽来许多食腐动物而形成群体;
②对昼夜天气或季节气候的共同反应。例如非洲草原上的角马大迁徙;
③繁殖的结果,由于亲代对某环境有共同的反应,将后代(卵或仔)产于同一环境,后代由此一起形成群体。例如大西洋鲑鱼的洄游产卵后幼鲑鱼的集群。家族式的集群也是由类似原因所引起的,但是家族当中的个体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④被动运送的结果。例如强风、急流可以把一些蚊子、小鱼运送到某一风速或流速较为缓慢的地方,形成群体;
⑤由于个体之间社会吸引力相互吸引的结果。集群生活的动物,尤其是永久性集群动物,通常具有一种强烈的集群欲望,这种欲望正是由于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所引起的。当一只离群的鸽子,遇到一群素不相识的鸽子时,毫无疑问,这只离群的鸽子将很快地加入到素不相识的鸽子群当中。有时候,由于强烈的聚群欲望,离群的个体在没有其他同种生物可以聚群时,有些动物甚至加入到其他物种的群体,以满足其聚群欲望,如离群的海鸥加入到海燕群中;
动物群体的形成可能是完全由环境因素所决定的,也可能是由社会吸引力所引起,根据这两种不同的形成原因,动物群体可分为两大类,前者称为集会,后者称为社会。
集群效应与生态学意义
动物界许多动物种类都是群体生活的,说明群体生活具有许多方面的生物学意义,群体优点的适应价值促进了动物社会结构的进化,目前已经知道许多种昆虫和脊椎动物的集群能够产生有利的作用。同一种动物在一起生活所产生的有利作用,成为集群效应。集群的生态学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集群有利于提高捕食效率;
②集群可以共同防御敌害;
③集群有利于改变小生境;
④集群有利于某些动物种类提高学习效率;
⑤集群能够促进繁殖。 若动物保卫一区域,不允许其他动物(通常是同种动物)进入,那么该区域或空间就称为领域,而动物占有领域的行为则称为领域性。领域行为是种内斗争的表现之一。
一些领域是暂时的,例如大部分鸟类都只是在繁殖期间才建立和保卫领域。一些领域则是永久的,如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建立的领域。同种动物的资源需求相同,领域性由种内斗争引起,领土的所有者排斥其他相同物种个体的进入,这样能减少竞争,并获得更多的资源。此外,行为相似的物种间也有领域性行为,但这已经属于群落范畴 。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就被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在一个种群的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叫做基因频率。
例如:在豌豆中,决定豌豆颜色的等位基因为:R(显性,绿色)r(隐形,黄色)。假设从一个豌豆种群中随机抽取2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RR、Rr、rr的个体数分别为80、40、80,那么,可以计算得出:
R的基因数量=80×2+40=200(个)
r的基因数量=40+80×2=200(个)
R的基因频率=200÷(200+200)=0.5
r的基因频率=200÷(200+200)=0.5
注:此处仅是举例说明,并非真实情况
哈代-温伯格定律
哈代-温伯格定律,也称“遗传平衡定律”,1908年,英国数学家戈弗雷·哈罗德·哈代(Godfrey Harold Hardy)最早发现并证明这一定律;1909年,德国医生威廉·温伯格(Wilhelm Weinberg)也独立证明此定律,故得名。哈代-温伯格定律主要用于描述群体中等位基因频率以及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内容为:
①一个无穷大的群体在理想情况下进行随机交配,经过多代,仍可保持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
②在一对等位基因的情况下,基因p(显性)与基因q(隐形)的基因频率的关系为:
(p+q)^2=1
二项展开得:p^2+2pq+q^2=1
可见,式中“p^2”为显性纯合子的比例,2pq为杂合子的比例,“q^2”为隐形纯合子的比例。
哈代-温伯格定律在多倍体等更加复杂的情况下也可应用。 主条目:生殖隔离、地理隔离
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无法相互交配或相互交配无法产生可育后代(如驴与马杂交产生骡)的情况被称作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可以区分不同物种或亚种,也就是说,生殖隔离是区分物种的标志。
生殖隔离往往由地理隔离产生,同一种群,因地理因素(造山运动、大陆漂移等)被强行分开后,经过数亿万年的变异与自然选择,就会形成不同的物种,比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两侧的Kaibab松鼠与Abert松鼠,原先就是一个物种,后因为大峡谷河流的形成,它们的祖先被分为两个隔离的种群,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样子。 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种群中每个个体所含有的基因,只是种群基因库的一个组成部分。某个基因在某个种群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叫做该基因的频率。所有不同基因在种群基因库中出现的比例,就组成了种群基因频率。在自然界中,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原因,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自然选择实际上是选择某些基因,淘汰另一些基因,所以自然选择必然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13484682463生物中“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有什么区别?
茹录钞答:1、存在的范围不同: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存在于几个不同的种群之间。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种内关系,所以种内关系是存在于一个种群内部的关系;2、包括的行为不同:种...

13484682463种群的种内关系
茹录钞答:主条目:集群集群(aggregahon或society、colony)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种群当中。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多或少都会在一定的时期内生活在一起,从而保证种群的生存和正常繁殖,因此集群是一种重要的适应性特征。在一个种群当...

13484682463种群关系包括什么?
茹录钞答: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协作,捕食,竞争,寄生。 种群关系:集群,种内竞争

13484682463生物中的种内、种外关系。
茹录钞答: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1)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地衣中的藻类和菌体之间,人体内的有些细菌与人之间,都属于互利共生....

13484682463动物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茹录钞答:一)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1)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2)...

13484682463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既有种内___,也有种内...
茹录钞答:(1)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合作关系)和种内斗争. 合作关系如蚂蚁搬运菜青虫、蜜蜂守卫蜂巢;种内斗争如两只公鸡为争夺母鸡而争斗.(2)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

13484682463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的区别
茹录钞答:种内关系分为竞争、自相残杀、利他主义或互利共生、性别关系、领域性和社会等级等。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利他主义或...

13484682463种群结构的基本内涵
茹录钞答:但无论是互助还是斗争,都对种群的生存和延续有利。2.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相互联系,向无影响而形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3.三者之间关系个体→ 种群→ 群落(种内关系) (中间关系)

13484682463生物种群内个体间是叫做竞争还是斗争,竞争应该是生物的种间关系吧
茹录钞答:如果是同一种群内个体之间的争斗,称为种内斗争,例如雄羚羊为争夺雌羚羊而争斗,这种关系属于种内关系;如果是不同种群之间发生的,则称为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肥料等,这种关系属于种间关系。

13484682463生物因素是指什么?
茹录钞答:一、种内(因素)关系 种内关系指的是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叫做种内关系。生物在种内关系上,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1、种内互助。种内互助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种内关系,表现为同一种群内部个体之间...


(编辑:吉婕谦)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