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请解释几句难以理解的佛经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求一段或一句经典佛经。。和其解释

菩提树下的启示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觉悟成佛,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 佛的话是说我们众生和佛没有两样,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和佛一样的智慧、一样的能力。佛离开了妄想执着,他本有的智慧能力全部显前,而我们天天打妄想,本来具有的智慧能力全部丧失掉了。所以要恢复我们本有的智慧能力,从理上讲很简单,只要离开妄想执着,就是现成的佛;可是从事上讲又很复杂,我们很久很久以来认假为真、把非我当真我、把不可得以为有所得,在妄想之中受尽了苦,养成了坚固的习气。所以离妄想又有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为了适应不同人的习气。 佛的话给了我们无上的启示、无上的勇气,学佛从什么地 方学起?就是从相信自己和佛一样具有无上的智慧和能力,然后先摸到开启自性光明灯的开关,打开一看,才发现有那么多的错误,下一个决心,把它修正过来。 所以说信佛第一是信自己,自性是佛,第二才是信佛,我们用佛无上甚深的经典来引发自性的经典,原来佛所说的经典在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

【善】 (梵kus/ala,巴kusala,藏dge-ba) 指其性安稳,能顺益此世及他世的白净法,与‘善业’相通。有时则指善业之性质,有‘道德的、正确的’意涵。此善性,与不善、无记(非善亦非不善)合称三性。《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云(大正27·263a)∶‘若法巧便所持,能招爱果,性安隐故名善。’《俱舍论》卷十五云(大正29·80c)∶‘谓安隐业说名为善。’《成唯识论》卷五云(大正31·26b)∶‘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此等皆显示,善不仅性安隐,且能招可爱果,顺益此世及他世。 善之种类众多,诸经论说法各异,兹略述如下∶ (一)二善∶此有多种,略如下列∶ (1)有漏善与无漏善∶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云,有漏善为白法,无漏善为净法。又,有漏善为未断烦恼之世间善,包括五戒、十善等,依此能招未来乐之果报;无漏善则为可断除烦恼之出世间善,亦为得涅盘菩提之善,依此不招感未来之果报。 (2)止善与行善∶智顗《法界次第初门》卷上谓,止息恶行,不恼于他,称为止善,属消极之善,如不杀生、不偷盗等;积极修行胜行,利安一切,称为行善,如布施、放生等。 (3)定善与散善∶息虑凝心而止住妄想,称为定善,乃禅定心修习之善业;策身口意而废恶修善,称为散善,乃散心所修之善业。善导《观经疏》〈玄义分〉谓《观经》所明的十六想观,前十三观摄定善,后三观摄散善。 (4)未生善与已生善∶未生善者,指未修习戒、定、慧诸善法者;已生善者,指已曾修习者。《大智度论》卷四十八云(大正25·405c)∶‘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 (二)三善∶谓初善、中善、后善。此三善之说,广出于诸经论,但解说不同。《大乘广宝箧经》卷中列举声闻、菩萨之五种三善。谓身、口、意三善行,为声闻之初善。戒、定、慧三学为中善。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解脱法门为后善。不舍菩提心为菩萨之初善,不念下乘为中善,回向一切智为后善。此中,声闻三善又称小乘三善,菩萨三善又称大乘三善。 (三)四善∶《大毗婆沙论》卷五十谓善有胜义善、自性善、相应善、等起善四种。其中,‘胜义善’,又名真实善,指胜义谛门中之被称为善者,即涅盘法。‘自性善’,谓不藉他缘,其体自善者,指惭、愧及无贪、无嗔、无痴等三善根。‘相应善’,又名相属善、相杂善,指意业之善。即与前三善根相应的心心所法。‘等起善’,又称发起善,指意业所起之善。即身、口二业及不相应行之善。 (四)十一善∶指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种善。乃唯识宗所立六位心所之一,此心所顺益现、未二世,故名为善。兹略述如次∶ (1)信∶谓自性清净,亦能使相应之心心所同样清净。例如∶水精珠能使浊水变清。信珠在于心,相应之心心所也都为之清净。 (2)精进∶亦称勤。勇悍无惧之意。指能耐劳苦的心,能对治懈怠、成满善事。 (3)惭∶谓回顾自身及所依之教法而心生羞耻,尊崇贤人善法而止息诸恶事。 (4)愧∶谓回顾他人之讥刺而以自己之罪恶为耻,乃不亲恶人,不作恶法。 (5)无贪∶谓对三界及三界受生之因缘厌离而无爱着。 (6)无嗔∶谓对三苦及三苦之因缘无怒恚,而有哀怜之心。 (7)无痴∶谓了知诸法之事与理。 (8)轻安∶谓身心轻利安适,伏断烦恼。 (9)不放逸∶谓防恶修善,护心不令放荡纵逸。 (10)行舍∶谓离昏沉与掉举,内心平等均衡。 (11)不害∶谓不损恼有情,内心只有拔苦的悲心。 (五)十三善∶《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将善分别为十三种,即∶自性善、相属善、随逐善、发起善、第一义善、生得善、方便善、现前供养善、饶益善、引摄善、对治善、寂静善、等流善。就中,‘自性善’指信、惭及愧、三善根,乃至不害等十一种善之心所法;‘相属善’指与自性善相应的其他心所法;‘随逐善’指善法的习气;‘发起善’指所发的身、语二业之善;‘第一义善’指真如;‘生得善’是不经由思惟加行的任运起善;‘方便善’指闻正法如理作意而生的善;‘现前供养善’指对如来兴诸供养业;‘饶益善’指以四摄法饶益有情;‘引摄善’指以施戒等福业引摄生天之异熟,或显得涅盘之因;‘对治善’指厌坏对治、断对治等各种对治法;‘寂静善’指断尽一切烦恼的涅盘界;‘等流善’指由寂静的增上力所发起的神通等功德法。 善:是心理学上对感觉的一种描述。善良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面目慈善,一般表现为处事大度,对人对物总是替对方想,很少替自己想,一般长得体态龙钟,行动较缓慢,举手投足的力量不是很大。它的反面是“凶”。

1。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首楞严经》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戒是摄心,最浅近的说,说是坏事不做,好事多做。真正讲到彻底觉悟的时候,好事也不著相去做了,就离开好坏,就任运了。所做的没有不是好事,像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戒的一个总的精神就是止恶生善,这是最基本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它是第一条。你总要做好事,不要做坏事。不要去伤害别人,不要去影响别人。现在有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头,踩著别人的肩膀往上爬,这种情况很多很多,这都不好嘛!具体说呢,作为佛教徒,应该是受三皈五戒。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依就不能再去皈依其它宗教道门。皈依后这才是真进了佛门。也可以自己受皈依,自己在佛像前表示决心。我依止佛,依止佛给我传的教法,我也皈依这一切奉行佛的教法的大众。这就叫三皈依。有了三皈依就成为佛教徒。

2.的意思是在内心去掉对胜负的心思、想法,没有什么欲望才会心安理得,也会得到更高的悟境。
《法句经》云:‘胜者生怨,负者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

3.菩萨摩诃萨修大涅盘。或时睹见端正女人终不生于贪着之相。何以故。善观相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五欲法无有欢乐不得暂停。如犬啮枯骨。如人持火逆风而行。如箧(qie4)毒蛇。梦中所得。路首有果树多人所掷。亦如段肉众鸟竞逐。如水上泡画水之迹。如织经尽。如囚趣市。犹如假借势不得久。观欲如是多诸过恶。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为色香味触因缘故。从昔无数无量劫来常受苦恼。一一众生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罗山。所饮乳汁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多四海水。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命终哭泣所出目泪多四大海。尽地草木为四寸筹(chou2)以数父母亦不能尽。无量劫来或在地狱畜生饿鬼所受行苦不可称计。揣此大地犹如枣等易可穷极。生死难尽。菩萨摩诃萨如是深观一切众生以是欲因缘故受苦无量。菩萨以是生死行苦故不失念慧。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圣行者。观察是身从头至足。其中唯有发毛爪齿不净垢秽。皮肉筋骨脾肾心肺。肝胆肠胃生熟二藏。大小便利涕唾目泪。肪膏脑膜骨髓脓血脑胲诸脉。菩萨如是专念观时。谁有是我。我为属谁。住在何处。谁属于我。复作是念。骨是我耶。离骨是耶。菩萨尔时除去皮肉唯观白骨。复作是念。骨色相异。所谓青黄赤白及以鸽色。如是骨相亦复非我。何以故。我者亦非青黄赤白及以鸽色。菩萨系心作是观时即得断除一切色欲。复作是念。如是骨者从因缘生。依因足骨以拄(zhu3)踝骨。依因踝(huai2)骨以拄膊骨。依因膊骨以拄膝骨。依因膝骨以拄髀(bi4)骨。依因髀骨以拄臗(kuan1)骨。依因臗骨以拄腰骨。依因腰骨以拄脊骨。依因脊骨以拄肋骨。复因脊骨上拄项骨。依因项骨以拄颔(han4)骨。依因颔骨以拄牙齿。上有髑髅(du2 lou2)。复因项骨以拄膊骨。依因膊骨以拄臂骨。依因臂骨以拄腕骨。依因腕骨以拄掌骨。依因掌骨以拄指骨。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时身所有骨一切分离。得是观已即断三欲。一形貌欲。二姿态欲。三细触欲。菩萨摩诃萨观青骨时。见此大地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悉皆青相如青色。观黄白鸽色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眉间即出青黄赤白鸽等色光。是菩萨于是一一诸光明中见有佛像。见已即问。如此身者不净因缘和合共成。云何而得坐起行住屈伸俯仰。视瞬喘息悲泣喜笑。此中无主。谁使之然。作是问已。光中诸佛忽然不现。复作是念。或识是我。故使诸佛不为我说。复观此识次第生灭犹如流水亦复非我。复作是念。若识非我出息入息或能是我。复作是念。是出入息直是风性。而是风性乃是四大。四大之中何者是我。地性非我水火风性亦复非我。复作是念。此身一切悉无有我。唯有心风因缘和合示现种种所作事业。譬如咒力幻术所作。亦如箜篌(kong1 hou2)随意出声。是故此身如是不净假众因缘和合共成。而于何处生此贪欲。若被骂辱复于何处而生嗔恚。而我此身三十六物不净臭秽。何处当有受骂辱者。若闻其骂即便思惟。以何音声而见骂耶。一一音声不能见骂。若一不能多亦不能。以是义故不应生嗔。若他来打亦应思惟。如是打者从何而生。复作是念。因手刀杖及以我身故得名打。我今何缘横嗔于他。乃是我身自招此咎(jiu4)。以我受是五阴身故。譬如因的则有箭中。我身亦尔有身有打。我若不忍心则散乱。心若散乱则失正念。若失正念则不能观善不善义。若不能观善不善义则行恶法。恶法因缘则堕地狱畜生饿鬼。菩萨尔时作是观已得四念处。得四念处已则得住于堪忍地中。菩萨摩诃萨住是地已。则能堪忍贪欲恚痴。亦能堪忍寒热饥渴蚊虻(meng2)蚤虱。暴风恶触种种疾疫。恶口骂詈(li4)挝(wo1)打楚挞(ta4)。身心苦恼一切能忍。是故名为住堪忍地。
--节选自《大般涅磐经》

1,“摄心为戒,因戒而定,因定发慧。”
时时照管好自己的心,不使其散乱。这就是摄心,就是戒。因为这样的观照久了就形成定力,一直保持这样的定力渐渐就会产生智慧。
这里的戒,是没有善恶分别的清净戒。
2,“去胜负心,无诤自安”
就是如果没有得失心,就自然进入无分别的清净心,心就自然安稳了。
3,“或有来求手足耳鼻,头目肉血,骨髓身分,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悉能一切欢喜施与。
如果有众生来请求帮助,菩萨哪怕是身体等也要欢喜的供养。注意,这里的众生不是单单指善良的,而是一切众生。所请求的也不单单是出世的佛法,而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所有的一切。可以供养都要欢喜供养,没有反悔痛苦。

支持楼上的


15723695707请解释几句难以理解的佛经
栾鸣览答:1。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首楞严经》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戒是摄心,最浅近的说,说是坏事不做,好事多做。真正讲到彻底觉悟的时候,好事也不著相去做了,就离开好坏,就任运了。所做的没有不是好事,像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戒的一个总的...

15723695707佛教 这几句佛经怎么解释
栾鸣览答:1.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这句大意是: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安住于三昧定中,以智而观,能见与所见、以及所想之法相,如病眼见虚空之花翳,本是虚幻无所有。2.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

15723695707楞言经的疑问
栾鸣览答:佛在小乘经典中,说四圣谛十二因缘,说戒定慧等等我们好理解;但大乘经典中处处都是我们难以理解的经文。不理解不要紧,信佛,就是相信“圣言量”,按佛教的方法去修行,相信我们能有理解的一天。不止是佛经如此,其他古圣先贤很多话也难以理解:老子《道德经》里说:“万物与我一体”---既然一体我们为...

15723695707佛经(?)解释
栾鸣览答:请高人解释佛经,越详细越好。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 请高人解释佛经,越详细越好。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

15723695707佛教语言晦涩难懂:真如是我,自性是我,一念是我,二念不是我,这几句...
栾鸣览答:是物我两忘,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法身佛的境界,是大圆满的境界,是一真法界,还是法身的我;二念,就是对立的境界,还有无明烦恼颠倒妄想,是迷的境界,迷时是凡夫,是此岸,是二不是一,而佛法是不二法门,因此不是我;悟时是佛菩萨,是彼岸,是一不是二,是法身的我。阿弥陀佛。

15723695707几句佛经里的话,看不懂。不过看似很浅易的。 文言文。
栾鸣览答:那些想要爱惜自己的人,应该好好的保护自己。举个例子来说,就像一座边境上的城池,它的旷野上聚集了很多盗贼。必须在灾难还没来临的时候,好好的把自己隐藏好保护好。如果它不能让自己没有灾难难。那么等到灾来临的时候,痛苦就无边无际了。

15723695707不明佛经,请帮我讲解,谢谢!
栾鸣览答:1,佛经中说世界分四方,主四方世界有四方神明,南方世界是指南方连神明到百姓的总体,还南赡部洲,那是九州中好不好,我倒,和西方极乐不同的是西方极乐单指西方的天界与佛界.2.天人是指住在没有成佛又有大功德的一个种族,如六道轮回中的天就是指天人,还在轮回中呢,就成菩萨另外了???天人也会死亡,...

15723695707谁能教我几句念出来让人听不懂,又让人感觉很高深的佛经
栾鸣览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少说一句话 ,多念一声佛, 打得念头死 ,许汝法身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15723695707佛经论中关于女人的一段文字我看不懂求翻译
栾鸣览答:第四,分别解释一下句意:女人的第一种过患,就是贪爱之欲没有止境、毫不疲厌。有一些经典是这样说的:十方世界国土中,有女人的地方就有地狱。所有阻碍生死解脱的事物里面,“女人”是出类拔萃的。女人对于男子的渴求,就像大海吸纳奔腾不息的百川,永远也不会停息,永远也不会满足。得到一个(男子...

15723695707关于我佛,求问。最近看一些佛教的经书,似有所悟。但是也有不能理解...
栾鸣览答:你也感知不到。4.若想修行,便以戒为师,学习佛经,身体力行,戒己宽人。我常觉得万佛圣城的修道六大宗旨是非常实在的,所谓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说得虽简,行持起来却是利益无穷,尤其修理自己的习气。细想下来,修行不也就是这麽直截明了的六个宗旨麽?


(编辑:池奚哪)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