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对联:足不出户知天下,下联应该怎样对?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上联:足不出户知天下。

下联:闭门造车解世间 。

1.对联的由来

对联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又被称为楹联或对子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常见于大门旁所贴的春联,用于祈福的桃符等,在古代多刻在竹子或者木头上。目前有历史记载可查询到的对联最早位于三国时期——"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这是由考古所出土最早有记载的对联。

2.对联的规则

对联最早是讲究押韵的,这也就是传统的诗对。但随着唐朝诗歌的兴起就不在过分的强调押韵了,毕竟为了押韵而强行拼凑文字反而失去了对对联原本的初衷,这就是后来的散文对。但还要一些必要的规则还是应当遵守——

a:对联分为上下两联,字数要求对等,断句也要求一样。对联对联,相对成联。

b:对联要对平仄,哪怕之前提到过散文对联不过分的强调韵律。但中国自古讲究语言铿锵有力最为好,而铿锵有力正是平仄讲究,所以平仄能对齐还是需要对齐的。在现代汉语拼音里面,平多是一声和二声,仄则多为三声和四声,但也不一定,随着现代化汉语读音的变化,一切还是以字典为准,修正的读音都会有标注。

c:词意相近,内容贴切。这也是为了对联的美感。在《声律启蒙》 中就有这样的提现——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3.对联不仅仅是乐趣,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18224904983对联:足不出户知天下,下联应该怎样对?
桑杰张答:上联:足不出户知天下。下联:闭门造车解世间 。1.对联的由来 对联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又被称为楹联或对子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常见于大门旁所贴的春联,用于祈福的桃符等,在古代多刻在竹子或者木头上。目前有历史记载可查询到的对联最早位于三国时期——"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

18224904983足不出户一点知天下的下联
桑杰张答:上联:足不出户一点知天下 下联:闭门造车三更叹古今 上联:足不出户一点知天下 下联:闭门造车经年叹古今

18224904983老子是怎么能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的?
桑杰张答: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众所周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努力读书,学有所成,然后理论联系实际,外出研学或旅行,是人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机会。但老子为何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这是在我们今天网络发达的时代才可以实现的,古代没有网...

18224904983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该如何理解?
桑杰张答:3、总结写到最后,这里来个小总结会更清晰些。要理解道家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见天道”这句话的内涵,就要脱离字面含义,深究其精神内核,才能获得更多启发。老子这里指出的“不出门可知天下事”,指的是人把握自然之道,顺遂自然之道的“得道”状态。“不出户”的不是“客观意义上的步子...

18224904983足不出户知天下,是什么意思。
桑杰张答: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 摘自《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实意法腾蛇》解释: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天下的万事万物,不探头出窗外便可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18224904983足不出户能知晓天下事那句话用诗句怎么说的
桑杰张答: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18224904983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
桑杰张答:从你问题最后的这句话看出 你应该是做保险业务的吧 这才是问题的所在 那你所说的: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在这里终于有了实用价值 也就是说你多了解些世事百态 会对你的保险业务有所帮助 这是你和会见客户的最理想的谈资 好好利用这个网络平台吧 在此祝你好运 ...

18224904983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是孔子的名言名句吗?
桑杰张答: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不是孔子的名言名句。老子《道德经》原文阅读第47章《足不出户》):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译文】不出门户,就能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能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向外奔逐得越远,...

18224904983足不出户,修平天下不平路.求下联
桑杰张答:上联:足不出户,修平天下不平路;下联:手未挥毫,描尽世间未尽情。上联:足不出户,修平天下不平路;下联:眼未观世,明了人间未了情。

18224904983足不出户,修平天下不平路.求下联
桑杰张答:上联:足不出户,修平 天下不平 路;下联:手未挥毫,描尽世间未尽情。上联:足不出户,修平天下不平路;下联:眼未观世,明了人间 未了情 。


(编辑:滕家亨)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