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全文带译文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3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的翻译

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全文带译文
原文: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我的居室休闲,案头瓶花许多,芸说:“这样插花,能表现花在风晴雨露中各种姿态风韵,可谓精妙入神。然而画卷中也有草木与昆虫共同相处的方法,你何不仿效一下?”我说:“小昆虫徘徊不定,怎么仿效?”芸说:“我倒有个方法,恐怕始作俑而引起罪过呢!”我说:“你试说说。”芸说:“小昆虫死了不会变色,寻找螳螂、蝴蝶之类用针刺死,拿细丝线捆着它的脖子系在花草间,再整理它的脚足,或抱在花梗上,或踏在叶上,这样宛如活生生的小虫,不是更好么?”我很高兴,按她的方法去试验了,结果来看的人无不称绝赞美。在女人里寻找(和芸同样的人),现在恐怕再没有这么善解人意的了吧!
译文:
我的居室休闲,案头瓶花许多,芸说:“这样插花,能表现花在风晴雨露中各种姿态风韵,可谓精妙入神。然而画卷中也有草木与昆虫共同相处的方法,你何不仿效一下?”我说:“小昆虫徘徊不定,怎么仿效?”芸说:“我倒有个方法,恐怕始作俑而引起罪过呢!”我说:“你试说说。”芸说:“小昆虫死了不会变色,寻找螳螂、蝴蝶之类用针刺死,拿细丝线捆着它的脖子系在花草间,再整理它的脚足,或抱在花梗上,或踏在叶上,这样宛如活生生的小虫,不是更好么?”我很高兴,按她的方法去试验了,结果来看的人无不称绝赞美。

原文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①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②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③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④罪过耳⑤。”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⑦,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⑨乎?”余喜,如其法行⑧之,见者无不称绝⑥。求之闺,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译文
我闲居在家,桌上的瓶花总是不断地更换新鲜的。妻子陈芸对我说:“你的插花中能够体现大自然的气息与特征,可算是十分精妙传神。在画画的技巧中有画草虫的方法,你为什么不仿效呢?”我说:“虫在插花上是会跑来跑去不听话的,怎么能仿照呢?”芸说:“我有个办法,就是怕那样的做法有罪过。”我说:“你不妨说说看。”她说:“虫子死后颜色不变,你可以捉来螳螂和知了、蝴蝶之类的昆虫,用针把它们刺死,用细丝系住虫的颈部绑在花草当中,整理它们腿的姿态,要么抱梗,要么站在叶子上,就像活的一样,不也很好吗?”我很高兴,按照她的办法去做,看到的人无不称绝。如今在闺中寻找,恐怕未必有能够如此懂得我心思的人了。
注释
①芸:指作者的妻子陈芸。
②盍:何故,为何。
③踯躅:徘徊,文中指虫子不停地跳动。
④作俑: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
⑤耳:相当于“罢了”。
⑥绝:极,非常。
⑦属:类。
⑧行::做。
⑨善:好。
⑩或:有的。
(11)礤:脖子。
(12)法:方法。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
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细心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地看。 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打架,便跑去观看,兴趣正浓,忽然又一庞然大物, 像搬开山,拔倒树一样,原来是一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都被他吃了。 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释义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性散文)。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文学家。
2、余:我。
3、童稚:童年。稚:幼稚。 时:时候。[1]
4、张目:睁大眼睛。
5、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1]
6、藐:渺小。
7、必细察其纹理: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细:仔细。纹理:这里泛指花纹。[1]
8、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故:因此。  [1]
9、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0、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拟:比。心之所向: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之:的。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1]
11、之:这里指“群鹤舞空”的景象。项为之强:脖子因为这样都僵硬了。项:脖颈,颈。  [1]
12、强(jiāng):通“僵”,僵硬的意思。 [1]
13、于:在。
14、素帐:未染色的帐子,白色的蚊帐。 [1]
15、徐喷以烟:用烟慢慢地喷(它们)。徐:慢慢地。 [1]
16、作青云白鹤观:当做青云白鹤看。 唳[lì] :鸟鸣。  怡然:喜悦的样子。 称快:喊痛快。[1]
17、凹凸(āo tū):高低不平。丛杂:多而杂乱。其:这里指自己。以丛草为林: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以......为......:把......当做......。[1]
18、邱:同“丘”,土山。壑(hè):山沟。神游其中: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1]
19、观之正浓: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山:搬开土山。拔:移,搬开。兴:兴趣。  [1]
20、方:正。
21、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1]
22、鞭:用鞭子抽。
23、之:癞蛤蟆。
24、细:仔细。
25、察:观察。
26、昂:抬。
27、首:头。
28、驱:驱逐。
30、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1]
物外之趣的三件事
1.观蚊成鹤;
2.神游山林;
3.鞭驱虾蟆①观虫斗②驱虾(蛤)蟆。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一)原文: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

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译文:

我闲居在家,桌上的瓶花总是不断地更换新鲜的。芸对我说:“你的插花中能够体现大自然的气息与特征,可算是十分精妙传神。在画画的技巧中有画草虫的方法,你在插花时为什么不仿效呢?”我说:“虫在插花上是会跑来跑去不听话的,怎么能仿效呢?”

芸说:“我有个办法,就是怕那样的做法有罪过。”我说:“你不妨说说看。”她说:“虫子死后颜色不变,你可以捉来螳螂和知了、蝴蝶之类的昆虫,用针把它们刺死,用细丝系住虫的颈部绑在花草当中,整理它们腿的姿态。

有的抱住根茎,有的站在叶上,就像活的一样,不也很好吗?”我很高兴,按照她的办法去做,看到的人没有不称赞绝妙的。如今在闺中寻找,恐怕未必有能够如此懂得我心思的人了。

(二)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见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我常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做山丘,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

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掉了。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扩展资料: 

《闲情记趣》是《浮生六记》的第二卷。 作者以朴实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两相照应,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志趣相投,伉俪情深,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

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

与妻子的故事:

陈芸是沈复的表姐,长沈复十月,二人幼即无猜,芸生而聪慧,刺绣之余渐通吟咏,沈复眷其才思隽秀,缔姻。及长,花烛之夕,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自此耳鬓厮磨,亲如形影,常寓雅谑于谈文论诗间。二人琴瑟和鸣二十三年,年愈久情愈密。

家庭之内,同行同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沈复曾于七夕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沈复执朱文,陈芸执白文,以作往来书信之用。二人又曾请人绘月下老人图,常常焚香拜祷,以求来生仍结姻缘。陈芸于珠宝不甚爱惜,于破书残画反极珍视。

芸尝着沈复衣冠与夫一同出游,知音相得。后芸失欢于公婆,夫妻几度受逐于家庭,二人痴情一往,略无怨尤,患难之间感情益深,然芸终因血疾频发不止,魂归一旦。因贫困,芸至死不肯就医,弥留时惟心心念念缘结来生。芸虽亡,而沈复对她的深情却无止境。

沈复与陈芸的事迹在沈复的自传《浮生六记》中有详细的记述。沈复夫妇为家庭所不容,固然还有家族内部财产争夺以及小人拨弄是非、蓄意陷害等因素,但最本质的原因还是他们夫妇二人率真任情的个性作风与封建礼法相冲突。以家长和传统的眼光来看。

沈复就是一个“不思习上”的败家子,而陈芸则是助纣为虐的坏媳妇。尽管因此遭遇种种变故,但沈复始终不曾因自己的品行而忏悔,他自信与陈芸相亲相爱是夫妻应有之义,自信个人才性无可指责,所以他敢于敞开胸怀,坦然相陈。他或许算不上伟男子,却绝对是一位奇男子。

作者介绍:

沈复 (1763年—1832年),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杰出的文学家。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

后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闲情记趣



是初一的同学吧,我也学过这篇古文。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幼稚的童年时,能张开眼睛看太阳,观察最细微的事情,看见藐小的事物,必观察它的特点,所以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成群,嗡声如雷鸣,我把它比作在空中的仙鹤飞舞,心里这么一想,果然出现成千成百的白鹤;抬头看着,脖子也为这种景象而僵硬,把蚊子留在蚊帐中,慢慢用烟喷它,使蚊子冲着烟雾而边飞边叫,当作青云白鹤图,果然仙鹤在云端鸣叫,眼前的景象使我感到,安适满足.
我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花坛小草丛,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与花坛并齐;凝神细看,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堆凸起的地方当作山丘,凹下去的地方当作山谷,在其中遨游,安适愉快而满足.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间打架,便观看,兴趣正浓,忽然有庞然大物,气势汹汹而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把两只虫子都吞了进去.我年纪还小,刚刚出神,不禁大吃一惊,定神,捉住癞蛤蟆,用鞭子抽打数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


19412086012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全文带译文
堵品河答: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一)原文: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

19412086012沈复的《浮生六记 middot 闲情记趣》原文和翻译
堵品河答:《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的原文是:“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

19412086012闲情记趣原文及翻译
堵品河答:闲情记趣原文及翻译如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

19412086012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原文和翻译
堵品河答:出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是《浮生六记》中的一篇文章,此为清代沈复作品。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

19412086012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的原文和译文?
堵品河答: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性散文)。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文学家。2、余:我。3、童稚:童年。稚:幼稚。 时:时候。[1]4、张目:睁大眼睛。5、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

19412086012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全文带译文
堵品河答:沈复在《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展现了他天真烂漫、充满好奇与想象力的性格。他能够细致地观察自然和生活中的微小事物,并从中发现乐趣。比如他通过联想,将蚊子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通过烟雾创造出青云白鹤的景象,这种创造性的想象不仅给他带来了快乐,也体现了...

19412086012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的全文
堵品河答: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

19412086012<<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的意思
堵品河答: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原文: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 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 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

19412086012帮忙翻译沈复的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 如下 点缀盆中花石,小景可以如画,大...
堵品河答:原文:点缀盆中花石,小景可以入画,大景可以入神。一瓯清茗,神能趋入其中,方可供幽斋之玩。种水仙无灵壁石,余尝以炭之有石意者代之。黄芽菜心其白如玉,取大小五七枝,用沙土植长方盘内,以炭代石,黑白分明,颇有意思。以此类推,幽趣无穷,难以枚举。如石葛蒲结子,用冷米汤同嚼喷炭上...

19412086012《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的翻译
堵品河答: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全文带译文 原文: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


(编辑:隗启沫)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