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师云:“老僧在青州做得一领布衫,重七斤。”请问这段禅语何解?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这句话是赵州和尚说的,是什么意思啊。

这句话是无义味语。表示佛法也无义味。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个话头多见于中国禅宗临济赵州从谂的公案,据《赵州禅师语录?壁观》第222则。原文: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自此成为禅林中被广泛提唱颂的话头。吴立民居士认为:“万法”泛指世出世间一世事物和境相;“万法”所归之“一”,当指人的“一心”或“本心”“就这一话头而言,能生万法之“一心”是当体即空的。它本身就是绝对、一般、永恒,所以在它之上没有更高的存在,因此如果单就这一话头回答,则“一无归处”,如果一定要回答其归处,则一般寓于个别,永恒显于瞬间,绝对不离相对,此“一心”也恰恰存在于万法之中。” (《禅宗宗派源流》)。本文通过汇集历代禅师对“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体悟与阐释,浅评此公案源头----自慧能禅法以来的传承发展,为大家提供此一公案的历史性接受、诠释的思想史脉络,从而了解其在中国禅宗史、佛学文化等上的意义。由于时间和见闻所限,挂漏之嫌,偏颇执着,在所难免。参考采用了众多善知识的学术观点及巨作,此不一一列表感恩。同时恳请大德法师、护法居士、社会各界师长学长指导教正。

我也愚钝,但我转来一帖,可观而思齐 穿衣吃饭亦是道在《金刚经》第一品“法会因由分”里,有几句经文:“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乞,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大意是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要吃饭的时候,把衣服穿得整整洁洁、庄庄严严的,拿起盛饭的钵儿,到舍卫城里去化缘饭食。在舍卫城中,挨门挨户化缘后,回到了精舍讲堂。吃完饭之后,自己再把衣服和饭碗都收拾起来,打水把脚洗了,把自己打坐的位置铺好,坐在那儿休息。释迦牟尼大彻大悟,成佛了,开创了烁古耀今的开天大教,但在度化世人的生活当中,很平常的,一点没有什么稀奇之处,与世俗中人一样,没有任何差异,穿衣、化缘、吃饭、打扫卫生、去来动静,很平常的,与大众同一鼻孔出气。表明:道在平常当中,穿衣吃饭就是道,寻常日用就是道,所谓最高的也就是最平凡的,很平实,没有什么特别的神奇。“吃饭穿衣,头头是道;行住坐卧,处处天真;实相般若本不离目前(大道智慧就在眼前的平常事中)。”大智若愚有些人,从外表看很朴实,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相当平庸,所谓貌不惊人、言不压众、技不如人,甚至很多时候拿我们的眼光来看,傻里傻气的,行为还有些颠倒。事实上,大多时候,是我们不具备慧眼,或者是有眼不识泰山,因为往往这类人的心行极为深广,精神境界已为我们所难企及。像庄子所说:“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意思是说自己很谦逊很低调的人,却有着平常人不及的大智慧;自慢自高自大的人,对很多事物却是无知的。以前美国有任总统,在少年之时,很多大人都逗他,往他面前丢硬币,有1角的和伍分的,他专门捡5分硬币,引起人们哈哈大笑,都说他是傻小子。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捡1角的硬币,他说要是捡1角的硬币人们也就不丢钱了。所以有时候聪明人自以为聪明,专门戏弄那些傻乎乎的人,却往往弄得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所取得的成绩,反不如那些“傻子”们。那些傻乎乎的人往往出人意料地大器晚成而取得了非凡的杰出成就。二十世纪初期一代高僧谛闲大师有位弟子,原来在一个寺院的禅堂里当香灯师,也就是负责给全寺上香点蜡。六月天雨水多,是梅雨季节,寺院里的很多东西由于受潮而发霉,香蜡也不例外。这个香灯师平日里傻里傻气的,平常我们所说的精明啰、能干啰等等,一概不沾边,常受到顽皮僧人们的嘲笑和戏弄。有一天不下雨,晴天,大太阳,就有僧人对他说:香灯师,太阳出来了,你把那些发霉的蜡烛拿出来晒一晒。香灯师听了,憨里憨态地把所有的蜡烛拿出来摆在太阳底下爆晒,结果都被晒化了。到了晚上僧众们要坐禅,管理人员说怎么还不点蜡,香灯师说都晒坏了。那时候蜡烛很管钱的,得来不易,管理人员一怒之下把他驱逐到了谛闲大师那儿,谛闲大师参禅悟道了的,修养很好,对他说:你就负责打扫一下卫生,顺便在堂上听听讲经说法呀什么的。八年之后,他的智慧大开,佛法学问都上升到了超越大多数人的高度。所以古今中外的圣人、贤人、哲人们,都苦心婆切地劝我们做个老实人,诚实守信讲义,不必要工于心计、谋于算计,都强调说老实人不吃亏。谓“天道好还。”同时,也教导我们千万不要嘲笑和轻视任何一个人,因为善恶、迷悟就在一念间,任何一个人在一念之间都可能上升到一个令人仰望的高度。谋衣谋食谋利人生一世,存身立业,谋衣谋食谋利在所难免,即便是以出世为终极目标的佛教、道教的学徒之流。原始的小乘佛教是不允许出家人进行耕田种地、贩卖经商的,佛教传到中国后,经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在历朝历代皇朝的支持下,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寺院经济,由此也有着稳定而充足的经济来源,以使修行人专心办道,成就修道的伟业。时代发展至今,已经是市场经济时代,属于典型的工商业型的经济社会,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分工与合作当中,这也是众多人感到悠闲逐渐丧失的一个因素。那么,在这个忙碌而竞争激烈的工商经济时代,对于虔诚的宗教信仰者们来说,谋衣谋食谋利有没有什么困难呢?比如现在的产品营销、股票投资、房地产买卖、放利息等投机性的活动,很多人就质疑是不是违背了佛教的戒律教条。说起来,在西方基督教信仰的国家,宗教与经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过去的欧洲,政教本来是合一的,经济的发展与宗教活动密不可分。2003年,纽约大学金融学教授弗格森发表了《为什么美国超过欧洲——上帝的因素》一文,指出美国的经济之所以一直比欧洲好,与绝大多数美国人有宗教信仰有直接关系。他为此提出了大量证据,其中之一是:50%多的欧洲人认为,上帝对他们“没有意义”;82%的美国人认为,上帝对他们“非常重要”。这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星期天座无虚席的美国教堂与其繁荣的经济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系。那么,在当今的中国佛教而言,寺院经济较之于农耕时代而言,应该说更为完善和繁荣了,商品售卖、旅游消费、信众功德等等,既活跃了一方的旅游业,也给寺院带来了经济保障,但同时,也使得众多的出家人陷在寺院经济的经营当中而不能超脱出来,专门的弘法利生反而受到了影响和阻滞。这需要反省和修正。对于在家信众而言,必须要身体力行地参加社会劳动,才能获得存身的保障之资,努力地工作、辛勤地赚钱、做做投机性的生意,固然与看破、放下等不太契合,但布施啰、接济穷人啰、做慈善事业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啰等等,多些坚实的钱财物资做保障岂不更好。当然了,对于大乘行者来说,真正合格的境地当是“外不著境,内不动心”,尽管做这样那样的赚钱事业,而内心实是空灵超脱的。但对于大多数仅仅在信仰的层面和修学起步的人来说,这个境地很难达到,因而在现实的谋利当中,内心难免处于尴尬的境地。事实上,佛祖当年在世时,对几个阶层作了分类:一是从事宗教师的婆罗门,二是从事军政的刹帝利,三是从事工商业的吠舍,四是从事杀生等贱业的首陀罗。他老人家除了不鼓励从事首陀罗的职业之外,对其他职业还加以鼓励赞叹。因此上,正正当当地经商做生意,对于佛教信众而言,是没有任何理论障碍的。而且,社会大众跟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做生意,不必担心他会欺骗你。赚到了钱,获得了利润,该怎么来运用呢?佛在《善生经》中说,居士们的收入最好分做四分来处理:其一,用于家庭生活的运用周转;其二,用于经营的资本;其三,储蓄起来以防意外之需;其四,贷款出去以获取利息。此外,还应当取出一部分作为三种用途:一是供养父母,二是周济亲友和部属仆从,三是供养三宝(佛、法、僧)。因此,从事正当职业,服务大众,这也是与社会的互动互助。尽管这样,在身心紧张劳碌的现代社会,能提得起、放得下,看淡名利,多些平淡从容,于人生是大有裨益的。四川省新都县宝光寺钟楼有一联曰: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能时常听听这样的钟声,于心头时时把玩一些类似的警言,岂非良哉!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问题是要找一个源头。《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说了18空,就是破执著,如果执著有个空在,也要破掉,所以说,要找个源头也是不可得的。这个问话首先就没有明了佛法的空义。万法归一,自然是归空了,当空要归的时候要用,《摩诃般若波罗密经》里面的“空空”来破。第一个空是破有的,后面的空是破前一个空的。老僧在青州做得一领布衫,重七斤,显然这句话,和前面的问话不相干。这个意思是“你问一归何处”这个问题就有错误,我若回答了,就等于你的问题成立了。我若不回答,你以为我不知道答案,我这样回答不相干的,表示你的问题本身是错误,本身不成立。用不相干的回答巧妙的说明。禅家经常用机锋转语巧妙的回答对方,看看对方的修行。也就是后来说的斗机锋。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5729204316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师云:“老僧在青州做得一领布衫,重七斤...
梁和振答:我也愚钝,但我转来一帖,可观而思齐 穿衣吃饭亦是道在《金刚经》第一品“法会因由分”里,有几句经文:“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乞,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大意是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要吃饭的时候,把衣服穿得整整洁...

15729204316‘万法归一‘出自何处
梁和振答:“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个话头多见于中国禅宗临济赵州从谂的公案,据《赵州禅师语录?壁观》第222则。原文: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自此成为禅林中被广泛提唱颂的话头。吴立民居士认为:“万法”泛指世出世间一世事物和境相;“万法”所归之“一”,...

15729204316佛曰:万法归一,而一归何处?
梁和振答:万法是差别,一是统一。当所有的差别都归于平等统一,似乎已是最高境界了,还要问「一归何处」做什么?答:这是赵州禅师的语录。「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有人说前一句是归纳的,后一句是分析的;前一句是整体的,后一句是个别的。如果仅止于此,这是逻辑分析而不是禅。佛经中是这么说的:万法是...

15729204316“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梁和振答:佛法云:万法归一,那么一归何处?归于自性 或佛性 八万四千法门皆指归于自性 那才是真我 佛陀在悟道后说:“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总之:佛就是为了这件事而来 开示悟入佛之之见 法指的是成佛的方法 归:回归本源妙明的自性。 一:自性 阿弥陀佛 ...

15729204316佛教曰:“万法归一。”那么一归何处呢??
梁和振答:在修持过程中,应学贵自立,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人云亦云,大道至简,真正的道并不高深难寻,一切皆在本性光明之中,此心大放光明,照天照地,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始知万法归一,归自本性光明智慧当中,本性超然万物之上,来去自如,遨游宇宙,悠然自得,方能自主、自立、真真正正的在天地...

15729204316大道至简,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梁和振答:一归于心。道依于物,天下万物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因物引情,情由心生,由情及理,合理则为道,始于心而结于心,是为一归于心。

15729204316佛法云:万法归一,那么一归何处?
梁和振答:归一 1理解: 一生二,二而生三,三生万物。 只有摒弃杂念,心中有一物,才能生万物。2重要性:只有内心有心魔的人才能体会到归一的重要,平常人都多少具备归一的心。3体现: 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很多人误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把这句话理解成念佛的人太过于淡薄了。 其实意思是: 心中...

15729204316"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头痛时念诵,属于咒语吗
梁和振答:咒语在中国属 于法术的一种,以某种特别的顺序或特殊音节念出,以促成某些的特殊效果的语句。语言禁忌发展到极点,达到灵物崇拜程度 ,就可能形成引 。咒是口头语言禁忌 ,平时禁止使用。咒语的文字表现形式是符箓。咒语并非迷信,是人类表达意念的一种语言,传承于我国几千年的道家文化,史上曾记载源于...

15729204316天生一水万法归一
梁和振答:○答:“万法归一,一归于○。所云归一即归心,佛言一切唯心造。心若不住一切相即是归○。归○,也就是化空之义,禅门常说‘心空及第归’。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者,此也!”万事万物都可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佛家讲求的亦是回归自然,回归本性,当然禅宗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并没有固定...

15729204316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梁和振答:万法归一,一归于虚无。一切皆由幻念而生,最终也将归于虚无。


(编辑:蓟砌芬)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