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非暴力沟通》金句集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通过非暴力沟通,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它包含表达与聆听,能让我们由衷地给予,与自己和他人建立连结,并充分展现天性中的善意。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写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金句,每一句都能深受启发,我就把他记录起来,用作平时的沟通指南。

1、在对与错的区分之外,有一片田野,我将在那里遇见你。

2、如果真的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悲惨,就去学着与他人做比较。

3、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4、成熟的人能捕捉到感受的细微差别,不论是强烈热忱的,还是微妙细腻的,就好像聆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

5、我们越能直接说出感受以及相关联的需要,他人也越有可能对我们做出善意的回应。

6、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并不清楚我们想要他们做什么。

7、我们只是把自己想说的话丢给他人,将他人当作垃圾桶。如果他人无法分辨出讲话的人想要什么,则会苦不堪言。

8、如果一个人只提出请求,却没有首先表达感受与需要,也有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尤其是在人们以问话的形式提出请求时。

9、在团体中发言时,更要说清楚我们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回应,否则对话很可能不着边际、徒劳无功,也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

10、要表达真正的请求,我们还需要知道请求的目的是什么。

11、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12、要同理他人,必须完全卸下对他人先入为主的成见和评判,这就是与他人“同在”的状态。

13、不去做什么,只是在那里。

14、在给予建议或安慰前,先核实那是不是对方想要的。

15、同理的核心是“临在”——全然地与他人以及他们当下的体验同在。

16、但若我们在提问时带有强烈的情绪,我建议最好清晰表达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17、带着觉知聆听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时,我们的语气是探询式的,是为了确认我们的理解是否到位,而不是在下结论。

18、我们以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人们之所以会说那些话,其实是在诉说他们有一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希望得到我们的帮助。

19、我们之所以认为自己尊严受损没有被当人看,正是因为我们陷入对他人的负面评判中,或沉浸在认为自己犯了错而自责的想法中。

20、一旦我们将那些原本听起来像批评或指责的话看作来自他人的礼物——为身处痛苦中的人们提供服务的机会,我们就会感受到这份极致的幸福。

21、在关注解决方案或提出请求前,让他人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当我们持续关注他人的内心世界时,便让他人有了机会充分探索和表达自己。

22、我们无法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他人。

23、你越是忠实地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听到外面的世界。

24、如果我们善于同理自己,就有能力迅速地调整好状态,得以与他人同在。

25、所谓“同理”就是带着尊重来理解他人的经历。

26、我们越是能够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相连,就越不害怕袒露自己

27、我们之所以不愿意展现内心的脆弱,往往是因为我们想要显得“强悍”,害怕失去权威感和掌控感。

28、在痛苦的情境中,我们要先让自己得到足够的同理,才能不被自己的各种想法所束缚,并且找到内在更深层的需要。

29、无论他们对我说什么,我都可以翻译成人类共通的语言——感受和需要。

30、我越是关注他的感受和需要,就越能够看见他只是一个因为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感到绝望的人。

31、如果能够体会对方在说“不”背后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能明白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32、以同理心倾听自己,我们就能听见行为背后那内心深处的需要。一旦和自己建立了充满同理心的连结,我们就能宽恕自己。

33、带着对自己的善意,我拥抱自己的两方面需要:一方面,服务他人;另一方面,照顾好自己。

34、当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动是为了滋养生命,当我们做事的动机纯粹只是为了让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变得更加美好,即使工作辛苦,我们也会乐在其中。

35、我们越是能聚焦于每个当下的需要,就越是能触

36、如果我们能善用愤怒,视之为唤醒自己的报警器,意识到自己有一个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导致我们生气的思维方式并无法使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那愤怒就是有价值的。

37、让我愤怒的并非他人的行为,而是我在头脑中对他人及其行为的看法和解读。

38、暴力之所以产生,都是因为人们误以为自己的痛苦是由他人造成的。

39、我们越能用心同理对方,理解对方为何做出那些不符合我们需要的行为,对方就越有可能同理我们。

40、人与人之间只有建立了连结,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41、如果我们真的想支持他人,就要先学习将任何信息翻译为需要。沉默、否定、评判、肢体语言或请求等都是“信息”的不同呈现形式。

42、当人们心烦意乱时,往往需要先得到同理才有可能听进去别人的话。

43、只要我们能表明这是双方的需要,这是现有的资源,我们可以做什么来满足这些需要,冲突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化解。

44、当我们提出一个请求时,要注意的是,无论对方是否同意,都要尊重他们的回应。

45、使用非暴力沟通来化解冲突与传统的调解方法不同。我们不去讨论事件本身、策略和妥协之道,而是首先集中注意力找到双方的需要,然后再寻求策略满足那些需要。


18049893312《非暴力沟通》书摘
廖雷炉答:非暴力沟通对于我来说,是暴力对我没有用。 在我看来,学习非暴力沟通的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观念,建立非暴力沟通的意识,学会注意力的运用。 要想请求得到积极的回应,请告诉对方这样做对你有什么好处,而非对他有什么好处。 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的经验,我们是借助这样的经验尝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处境,它不必然有用,但...

18049893312《非暴力沟通》金句集
廖雷炉答:1、在对与错的区分之外,有一片田野,我将在那里遇见你。2、如果真的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悲惨,就去学着与他人做比较。3、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4、成熟的人能捕捉到感受的细微差别,不论是强烈热忱的,还是微妙细腻的,就好像聆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5、我们越能直接说出感受以及相关联...

1804989331284条《非暴力沟通》经典语录~
廖雷炉答:38、实际情况是,我们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 37、非暴力沟通并不主张忽视或压抑愤怒,它认为,通过深入地了解愤怒,我们可以充分表达内心的渴望。 36、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35、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 34、我们...

18049893312《非暴力沟通》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金句品读
廖雷炉答:1.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后来,我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我称之为“非暴力沟通”。2. 运用非暴力沟通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需要,我们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3.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

1804989331214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
廖雷炉答:书名:《非暴力沟通》篇目:第十三章 表达感激 金句:1.一旦意识到经历和老师赞扬的目的是为了操纵他们,员工和学生很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2.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感激是,我们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3.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地方式包含三个部分:(1)对方做...

18049893312《非暴力沟通亲子篇》一书中关于合作的7把钥匙
廖雷炉答:01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一书中给我印象深刻的6个金句如下:1. 孩子尊重与合作的五点原则:永远记住,身教胜于言传;跟孩子们合作;珍视你和孩子的需要;检视你对孩子们的诸多判定假设;实践“七把钥匙”,培养七把钥匙的能力,他们是尊重养育的核心。2. “合作”需要的是“合”,也就是“在一起...

18049893312《非暴力沟通》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金句品读
廖雷炉答:1.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2.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

18049893312《非暴力沟通》阅读笔记1
廖雷炉答:非暴力沟通是一本百万级畅销书,之前读过一遍,又时时拿出来翻阅,但依然不能做非暴力,还是经常会以语言暴力对己,对人。这次跟着读书会精读14天,希望有更多更深的收获,同时,也正式开启我的读书笔记之旅。01金句摘要 『我曾经以为,我的一生将致力于对生命的痛苦作出反应,后来我发现这过于沉重,...

18049893312《非暴力沟通》摘录
廖雷炉答: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JKrishnamurti)《,)曾经说,“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4.“如果你不和我打招呼,我会觉得你不在乎我。” 4.如果你认为这一句是感受,我们意见不...

18049893312疏离生命的语言
廖雷炉答:莫兰迪读书会共读《非暴力沟通》标题:Day2 疏离生命的语言 【一句金句】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行为负有责任,若无法意识到这点,沟通也会疏离与生命的连结。【一点收获】我们大多数人在贴标签、作比较、要求和评判的语言环境中长大,鲜少被鼓励去觉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所受的教育和成长...


(编辑:於尝之)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