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书法佛教四字名句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书法四个字的佛什么道什么?

佛教中有句话叫“佛佛道同”。
佛与佛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完全相同,没有丝毫偏差。菩萨不会完全相同。世间法相似处有:英雄所见略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古代印度遗留下了窣堵波、石窟、佛祖塔等佛教建筑。窣堵波是一种用来埋葬佛骨的半球形建筑,最大的在桑吉,约建于公元前250年。半球体直径32米,高12.8米,下为一直径为36.6米,高4.3米的鼓形基座。半球体用砖砌成,红色砂岩饰面,顶上有一圈正方石栏杆,中间是一座亭子,名曰佛邸。窣堵波周围树有石栏杆,四面正中均设门,门高10米,门立柱间用插榫法横排三条石坊,断面呈橄榄形。门上布满浮雕,轮窣上装饰圆雕,题材多是佛祖本生故事。

  石窟分两种。举行宗教仪式的石窟叫支提窟,平面长方形,纵端为半圆形,半圆形的中间有一窣堵波。除入口处外,沿内墙面有一排柱子。另一种石窟称为精舍,以一个方厅为柱心,三面凿出几间方形小室,供僧侣静修之用,第四面为入口,没有门廊。精舍和支提窟常相邻并存,如阿旃陀的石窟群。

  在相传为佛祖释迦牟悟道的地方——菩拉迦耶耶建有一座庙和一座塔。塔即佛祖塔,始建于公元2世纪,14世纪重建。塔为金刚室座式,在高高的方形台基中央有一个高大的方锥体,四角有四座式样相同的小塔,衬托出主体的雕佛。塔身轮廓为弦形,由下至上逐渐收缩,表面布满雕刻。

  印度的佛教建筑随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石窟艺术有一定的影响。


  从艺术方面来说,现存佛教寺塔有许多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一些宏伟的佛教建筑已成为各地风景轮廓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碧瓦、宝殿琼楼,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景色。敦煌、云岗、龙门石窟,是人类艺术的宝藏。佛教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许多稀世珍品一直保存至今。佛教音乐具有“远、虚、淡、静”四个特点,达到了很高的意境。佛教典籍中保存了大量天文、医药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佛教的流传,促进了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关于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更是藏、蒙、傣等兄弟民族历史文化的主体。

  一、佛教在书法艺术的传承方面功德无量
  在印刷术出现之前及出现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佛教徒很大的一项工作是写经与抄经。为了传播佛法,一些僧人几乎一生都在抄经;在家的佛教徒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也发愿抄经,他们有的自写,有的请人代写,长期以来以经文形式留下的书法瀚如烟海。就其书法艺术而论,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有王羲之抄写的《遗教经》,柳公权抄写的《金刚般若经》、《清净经》,释道秀抄写的《观无量寿经》,李煜抄写的《心经》,苏东坡抄写的《华严经破地狱偈》,黄庭坚抄写的《文益禅师语录》,赵孟 抄写的《佛说四十二章经》,林则徐抄写的《阿弥陀经》,弘一法师抄写的《华严经》。在这些手抄经卷中,正、行、草、八分、篆各体俱备,成为当今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佛教对书法的保存和传播还表现在刻经方面。由于纸、帛易于损坏,不便保存,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就有一些佛教徒把经文刻在山崖或石碑上,尤其是在经历了北魏和北周的两次灭佛浩劫后,佛教徒增加了“末法”思想,发愿石刻佛经的僧徒猛增,经唐、辽、金、元、明、清不断镌刻,遍布在全国各地的佛经刻石不下百万块,象这样大规模地刊刻佛经,历时又这么长,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罕见的,这些佛经在保存佛教文化的同时,也保存了书法艺术。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六朝摩崖刻经,其笔势雄伟,兼有篆、分、真、隶诸势,书法古拙朴茂,浑穆简静,被康有为称为榜书之宗。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石刻,雄浑圆厚,劲健奇伟,自然满足,被多家出版社影印。
  总之,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徒们通过抄经和刻石为保存中国的书法艺术保存,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二、佛学对书法家人生观的引领作用至深
  书法是一种艺术,但在中国又不单单是一门艺术,它还是一种哲学。艺术离不开理论,书法艺术也是由书法理论指导和制约的,因此历代的大书法家都有自己的书法理论,他们的理论不单是论述执笔、运笔、布白、运气等等技法,而且还涉及到书法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等哲学思想问题。佛教作为中国最具影响的一个教派,二千多年来,对我国意识形态内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法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不离外,他们的人生观、艺术观深受佛教思想的熏染,出现了以禅宗指导书法的理论。下面我想通过在中国书法史上最具影响的三位书法家的人生观,来说明这一问题。
  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其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在书法艺术上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魏晋之际,玄学与佛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最后进而合流。玄学主张“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佛家则主张“真空为体,妙有为用。随法身则万象俱寂,随智用则万象齐生。”这些思想,在玄佛日益合流的东晋时代,一般知识分子乐于接受。王羲之心领神会,移情于翰墨,致使其笔势神气淋漓,尽得妙处风流,从而使其书法在书法史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大书法家怀素,唐代高僧,其书法“随手万变,怪雨狂风,隐见莫测。”为历代书家所推崇。他高深的书法造诣显然也得益于佛教。唐初,禅宗思想开始兴盛,士大夫争谈禅悦,在文人中流行“遗文得意,忘义了心”的读书风气。书法家深受影响,竞相以“入于法而出于法”为最高书道。怀素作为僧人更进一步,“刚入于法即跳出法”,以迅疾骇人的速度,从才写成的点画中逃开,逃出章法的约束,逃出文字的牵绊,一面写,一面否认在写;旋即旋归,文字才形成,已被遗弃,被否定,被超越,被推翻。他的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取得无可争议的位置,可以说几乎全部得益于他对禅宗的彻悟。
  弘一法师,一代高僧,其书法“笔不设计,无矫饰,真我立于字外,含蓄自然中见性情。”有一种经大繁华、大悲忧,达于大平静、大欢欣的境界。尤其是后期书法超脱中含着不能超凡入圣的至情,一片童趣与高度修养相结合的博大深邃。他的最后遗墨“悲欣交集”,脱净铅华,真气流衍,无滞无碍,达到中国书法无态而具众美的最高境界,所有这一切,不能不说是得之于他佛根的深厚。
  弘一法师一九一八年出家于杭州虎跑寺,一代才人,归于黄卷,潜心研究佛学,弘扬律宗,被佛教徒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把“禅静”融入书法,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以“寂寞战胜寂寞”的无上高度。
  佛教通过影响书法家的人生观从而影响他们的书法艺术,在这三位书法家身上表现的非常突出。就其书法发展的历史看,这种影响也是非常清晰的。
  我国的书法艺术从商周草创,到魏晋南北朝隋唐发展到极盛,又经宋元明的过渡,和清代的复兴。纵观其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书法艺术与佛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如魏晋南北朝隋唐为极盛期,这个时期也恰恰是佛法兴盛时代。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从魏晋开始,便与玄学结下不解之缘,玄学家与高僧不但见识相契,艺术兴趣也相投,所以当时的书法家多是清谈名流和高僧大德。宋元明三朝讲究理学,至使书法跌入低谷,只有几位崇尚佛学的僧人、居士传承了书法,如宋代的东坡居士苏轼,六一居士欧阳修,元代的赵孟 ,明代的王世贞等。到了清代,佛教再次开始兴盛,从皇亲国戚到黎民百姓人人拜佛,文人学士参佛盛行,书法艺术也开始复苏,出现了于佑任、释弘一这样的书法大家。
  三、佛教对书道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有书法必然有书理,书理即书道,也就写字的原则。佛教对于中国书道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自文字诞生以来,写字的方法就产生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书法理论很多,但就其技法而论最基本的无非以下三种:执笔法(包括:腕法和指法。腕法即悬腕、提腕、枕腕。指法即虎口、鹅头、五指三法。)运笔法(包括:顿、挫、蹲、驻、回、提、叠、藏、露、方、圆等。)布白法,即在留白上的技法。
  这些书法理论长期指导着我国的书法走向,但是佛学中的禅宗出现之后,书法艺术受禅宗的影响,出现了与已往不同的四种趣向:第一、以禅学论书法;第二、以书法为心学;第三、把书法变得从有法到无法;第四、出现了透着禅意的字。
  以禅学论书法。即把禅机融入书法技艺中,这一类书法家认为书法艺术充满禅机。他们把书法和佛法视为一理,认为:书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字,而是禅悟。没有悟性是不可言禅的,同样没有悟性也没有书法。就象古代一位书法家说的:“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
  以书法为心学。即把书法上升到灵魂的高度。他们认为书法是心灵的写照。心不正则书不正。就如唐李世民在论书法艺术时所说的:“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
  把书法变得从有法到无法。这类书法家认为,真正的书艺是不默守陈规的,真正的书法艺术在法外,不必讲究用笔、运笔、笔力、笔势,用头发、衣袖照样写出具有艺术魅力的字来。民国时期大书法家于佑任在谈写书的体会时说:“我写字没有任何禁忌,执笔、展纸、坐法,一切顺乎自然……在动笔的时候,我决不因为迁就美观而违犯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因为自然之波澜以为波澜,乃为致文。”这段话宗旨就在于说书法其实无法这一道理。
  禅意字。禅意字是一种似篆非篆、似隶非隶,不脱书理,又不为书理所缚的字体。这种字在八分书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有些人也把这种书体称为九分书,所加的一分即是禅。其代表人物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
  综上所述,自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虽然没带来印度的书法,在形式上不可能给中国书法以新的技法,但佛教思想作为一种人生观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却是无限的。

  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非常大。最为深远的一项贡献是:佛教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大量的石窟舞蹈形象,这是中国艺术的宝贵遗产。

  石窟艺术是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东传而兴起来的。首先在丝绸之路的西端出现,由西而东,从西域发展到中原,沿路留下了众多的石窟寺。在这些石窟里的壁画和雕刻中,乐舞的形象几乎是处处可见。

  人间是不能没有歌舞的,“极乐世界”当然就更少不了音乐和舞蹈。佛说:在极乐世界里时时都响彻“天乐”。佛和菩萨都需要有香花和伎乐的供养,因而在竭力表现佛国极乐美景的洞窟壁画和雕刻中,就少不了乐舞的场面。这里面有着依据佛经传说中专职的“乐神”—— “紧那罗”、“乾闼婆”——为形象塑造的飞天、天官伎乐,洞窟中还刻画了不少歌舞表演的情景,它们和人间的演出如出一辙。


  自己整理的,不到位处请谅解。

禅语洗心,戏墨听禅,自然天成,教学相长,度比江河
博雅达观、笔歌墨舞、宠辱不惊、道法自然、登山临水、
淡泊明志、典雅清丽、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清气若兰、放下便是、浮生若梦、观海听涛、甘苦自知、和风朗月、和气致祥、厚德载物、厚德载福、厚积薄发、惠风和畅、惠风祥云、和风细雨、海纳百川、景气和畅、江山入画、积健为美、积健为雄、君子不器、兼听则明、境由心造、境随心转、渐入佳境、开卷有益、寄情山水、虚怀若竹,临海听涛、兰气随风、乐天知命、乐此不疲、敏事慎言、妙造自然、明月清风、明月入怀、宁静致远、耐住清贫、品茗抚琴、品茗听琴、清风朗月、气若幽兰、曲径通幽、人淡如菊、仁者不忧、如风过耳、素心若雪、室雅兰香、室雅人和、随心所欲、石瘦花娇、天道酬勤、天朗气清、踏雪寻梅、温故知新、物华天宝、万事随缘、唯善是宝、唯乐直言、虚怀若谷、心静梦舒、心旷神怡、闲心逸趣、仁者不忧、云鹤游天、云淡风轻、一谦四益、韵雅趣幽、游目骋怀、逸致闲情、烟云供养、悠然雅静、怡然自得、知足常乐、知足不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竹影清风、笃行致远、珠联璧合、中庸和谐、紫气东来。

书法常写的四字名句

禅语洗心,戏墨听禅,自然天成,教学相长,度比江河

博雅达观、笔歌墨舞、宠辱不惊、道法自然、登山临水、

淡泊明志、典雅清丽、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清气若兰、

放下便是、浮生若梦、观海听涛、甘苦自知、和风朗月、

和气致祥、厚德载物、厚德载福、厚积薄发、惠风和畅、

惠风祥云、和风细雨、海纳百川、景气和畅、江山入画、

积健为美、积健为雄、君子不器、兼听则明、境由心造、

境随心转、渐入佳境、开卷有益、寄情山水、虚怀若竹,

临海听涛、兰气随风、乐天知命、乐此不疲、敏事慎言、

妙造自然、明月清风、明月入怀、宁静致远、耐住清贫、

品茗抚琴、品茗听琴、清风朗月、气若幽兰、曲径通幽、

人淡如菊、仁者不忧、如风过耳、素心若雪、室雅兰香、

室雅人和、随心所欲、石瘦花娇、天道酬勤、天朗气清、

踏雪寻梅、温故知新、物华天宝、万事随缘、唯善是宝、

唯乐直言、虚怀若谷、心静梦舒、心旷神怡、闲心逸趣、

仁者不忧、云鹤游天、云淡风轻、一谦四益、韵雅趣幽、

游目骋怀、逸致闲情、烟云供养、悠然雅静、怡然自得、

知足常乐、知足不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

竹影清风、笃行致远、珠联璧合、中庸和谐、紫气东来。




15379717060书法佛教四字名句
扈毛音答:心旷神怡、闲心逸趣、仁者不忧、云鹤游天、云淡风轻、一谦四益、韵雅趣幽、游目骋怀、逸致闲情、烟云供养、悠然雅静、怡然自得、知足常乐、知足不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竹影清风、笃行致远、珠联璧合、中庸和谐、紫气东来。书法常写的四字名句 禅语洗心,戏墨听禅,自然天成,教学相...

15379717060四字佛家妙语
扈毛音答:1、禅语洗心 八万四千 悠然雅静 乐此不疲 2、清风朗月 知足者富 静然于世 和气致祥 3、教学相长 辩才无碍 知足常乐 宁静致远 4、品茗抚琴 石瘦花娇 室雅兰香 君子不器 5、大浪淘沙 超尘拔俗 和风朗月 广结善缘 6、放下便是 温故知新 品茗听琴 曲径通幽 7、明月入怀 素心若雪 境随心转...

15379717060四字佛家妙语有哪些?
扈毛音答:1、苦海无边,回头是岸。2、制心一处,无事不办。3、观法如化,三昧常寂。4、知足常乐,风清月明。5、白云无心,真如佛性。6、万发缘生,皆系缘分。7、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8、放下屠刀,立地成佛。9、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

15379717060佛家四字禅语
扈毛音答:1、自然天成,清静无为。度比江河,韵雅趣幽。2、借花献佛,此中三昧。登山临水,和风细雨。3、踏雪寻梅,大巧若拙。游目骋怀,景气和畅。4、有容乃大,大器晚成。物华天宝,百尺竿头。5、大千世界,厚德载物。博雅达观,功德无量。6、无寿者相,枯腊云水。禅心笃行,致远闲心。7、劫后余生,敏...

15379717060佛教四字词
扈毛音答:1、禅语洗心。禅语,洗心。2、辩才无阂。辩才无碍。3、人淡如菊。人淡如菊。4、妙造自然。妙造自然。5、温故知新。温故知新。6、大笑无声。大笑无声。7、渐入佳闭知境。渐入佳境。8、道法自然。道法自然。9、素然于心。素然于心。10、石瘦花娇。石瘦花娇。11、厚积薄发。厚积薄发。12、相由心生。

15379717060佛家静心禅语四字
扈毛音答:1、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2、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3、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4、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5、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6...

15379717060四字佛家妙语
扈毛音答:四字佛家妙语 1、禅语洗心:八万四千,悠然雅静,乐此不疲。2、清风朗月:知足者富,静然于世,和气致祥。3、教学相长:辩才无碍,知足常乐,宁静致远。4、品茗抚琴:石瘦花娇,室雅兰香,君子不器。5、大浪淘沙:超尘拔俗,和风朗月,广结善缘。6、放下便是:温故知新,品茗听琴,曲径通幽。

15379717060最经典的四字佛语佛教高境界的一句话
扈毛音答:最经典的四字佛语: 佛曰:知足常乐,风清月明。 佛曰: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佛曰: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佛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曰: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佛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佛曰:白云无心,真如佛性。 佛曰:撒手西归,全无是类。 佛曰...

15379717060佛教四字吉祥语大全
扈毛音答:佛教四字吉祥语大全1 1、逢凶化吉 2、积功累德 3、吉祥如意 4、无量光明 5、吉祥果树 6、六时吉祥 7、神智洞达 8、吉祥自在 9、如意吉祥 10、福慧双增 11、吉神相随 12、法喜充满 13、所求如意 佛教四字吉祥语大全2 1、遇难成祥 大彻大悟 吉祥如意 2、心怀悲悯 指点迷津 看破红尘 3...

15379717060佛系四字真言是什么?
扈毛音答:此于密教,相当于三密中之语密,而谓‘真言秘密’, 或又指佛、菩萨、诸天等的本誓之德,或其别名;或即指含有深奥教法之秘密语句,而为凡夫二乘所不能知者。我国及日本对真言均不作翻译,而直接运用其原语之音译。 扩充资料: 例如: 佛教“无上正真” 四字,关键在“无上”。世俗的所谓“正...


(编辑:谷骂泡)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