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六祖慧能的《无相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六祖慧能传奇》读完了,录来六祖慧能晚年在韶州大梵寺讲经时的《无相偈》,给修行的凡人,也是给自己。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暄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试着体会当下,在日常的劳作与生活中寻自己的“心”“性”,日子该是平和喜悦的,而无所谓苦或甜。


13648226821六祖慧能的偈子是什么?
堵颜临答:神秀偈语《无相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慧能偈语《六祖示法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无相偈》是唐代高僧神秀所作的诗偈。原偈共四句二十字。前两句以菩提树与明镜台,比喻身心之本性明净纯洁;后两句表示要时时注意修身的功夫,...

13648226821六祖慧能的《无相偈》
堵颜临答:《六祖慧能传奇》读完了,录来六祖慧能晚年在韶州大梵寺讲经时的《无相偈》,给修行的凡人,也是给自己。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暄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13648226821两首《无相偈》分别说了什么?
堵颜临答: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用一个字来分别概括这两个偈,那么神秀偈为“戒”,慧能偈为“空”。神秀偈执障身心,要人终身不断地拂尘拭埃,这是渐修的法门,并未达到究竟空的境界;慧能偈否定了身执和心执,但也有执空之弊。所谓空无一物,是在心念的不停流动中...

1364822682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解说
堵颜临答: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出处:六祖慧能《坛经》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表现出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364822682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麻烦老师这句话是...
堵颜临答:这一首偈是六祖慧能对应其师兄神秀的《无相偈》而作。神秀的无相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日日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偈是说神秀本身对禅修的境界的体验。而六祖则对应说“菩提本无树”即是说那里来的身啊?“明镜亦非台”那里来的心啊?“本来无一物”真正的禅是没有身、心、以及...

1364822682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神秀、慧能两首禅诗,立分高下!
堵颜临答: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无相偈》是唐代高僧神秀所作的诗偈。原偈共四句二十字。前两句以菩提树与明镜台,比喻身心之本性明净纯洁;后两句表示要时时注意修身的功夫,摒除各种尘俗贪欲杂念,使心性永远保持洁亮光明。此偈形象生动,富含哲理。关于这首诗偈的来历,《...

13648226821“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啥意思,出自哪里
堵颜临答: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

13648226821菩提本无树的全文是什么?
堵颜临答: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3、出处 唐代和尚慧能的《菩提偈》。

13648226821菩提本无树这诗是谁写的
堵颜临答:”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1364822682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匆匆光阴过,红尘莫再来!
堵颜临答:“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两句均采用了倒装语法结构,可理解为“本无菩提树,亦非明镜台”,《菩提偈》前两句是针对神秀《无相偈》的前两句所作,应联系在一起理解。菩提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觉悟成佛。明镜台:僧人坐禅之处,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


(编辑:荣帖贩)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