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请问古代拥权势掌生死大权的人?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请问谁知道这个历史人物的名字?

战国的是齐国的君主,叫什么,忘了!

楼主是学生么?你选的人都好正派。要说权臣那多了去了,贾似道,严嵩,张居正,刘瑾……网上搜 都有

很难说具体的官位,要分朝代的,同一朝代也会有不同。
---------------------------------------------------------------------------------------------
唐朝官阶制度及职责:

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长老,对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君师者,治之本也”(《大戴礼记。礼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起全面的指导作用。非道德功勋崇高,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实际行使权力的虚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

二、三省并相(中书、门下、尚书)
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此三为最要。
中书省是受命于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中书省-发令。这些命令唐代叫做“敕”,虽以皇帝的名义发出,却不由皇帝拟定,而由中书省拟订。其程序如下:由中书舍人草拟圣旨多份,称“五花判事”,再由中书令(中书省长官)或中书侍郎(中书省副官)选出一份并稍加润饰,成为正式诏书,接着由皇帝画一敕字成为皇帝的命令,最后下达门下省。 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辖: 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

门下省是朝廷政令及各类上行文的审议机关。门下省-复核。由中书省发出的皇帝命令,至此须经过复核。若复核不通过则由给事中(有封驳权的官)批注送还中书省,称“涂归”,意思是要求中书省重拟。若复核通过,还需侍中(门下省长官)或门下侍郎(门下省副官)签名,诏书才正式生效,然后下达尚书省执行。若由皇帝直接发出命令,而没有中书、门下的印章,在唐代这被认为是违法的。 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下辖: 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

尚书省是最高的执行机构,执行各项政令。 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叫尚书令,李世民在做皇帝前曾任此职,所以其后朝臣无人敢再当尚书令,常虚悬其缺。尚书省实权遂在其副官,称左、右仆射者。左仆射管吏、户、礼三部,右仆射掌兵、刑、工三部,六部每部下有四司,共二十四司。尚书省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1)吏部—掌管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 等。
2)户部—掌管户口、经济、财政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
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等
4)兵部—掌管武官选拔和军事行政
5)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和审判
6)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建设和后勤有关工作

三、六部是政务机关,而另外还有事务机关——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具体分门如下:
1、太常寺-“常”,本作“尝”,取以食物供奉祖先,让其时时尝新之意,故太常寺管皇帝理祭祀之事;
2、光禄寺-其来源为汉代光禄勋,“勋”通“阍”,是皇家的门口,故光禄寺掌管宫门警卫;
3、卫尉寺-汉本是皇家卫队,至唐变为仅管皇帝依仗帐幕等;
4、宗正寺-掌管皇帝的宗族之事;
5、太仆寺-仆,是赶车人的意思,故太仆寺掌管皇帝的舆马;
6、大理寺-源于汉代廷尉,为中央审判机关;
7、鸿胪寺-胪,是传呼之义,源于汉代之大鸿胪,掌管皇帝的待人接物,等于皇帝私人的外交部;
8、司农寺-源于汉代大司农,管政府经济的机构,天下田赋收入名义上均归司农寺管理,而入国库;
9、少府寺-也是管经济的机构,但是是管山泽盐矿等税的,这部分收入纳入皇帝私人钱库中去。

四、监察、谏议制度及其结构设置

唐代的御史台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监督结构。它分为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中央政府官员,主要是尚书省六部官员,而中书、门下省不在监察之列;右御史检查各地方官员,全国分十道,每道一个,称“观察使”。这“观察使”本是中央的监察官,在各道巡查,后来就变成常驻地方的中央官了,无形中成为地方的最高长官。假使他的任务是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又赋予他全部权力以应付地方事宜,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的印信,有了它就可以调度一切,故称“节度使”。由于其权力极大,所以逐渐演变成“藩镇”。
御史台下分三院:
1)台院侍御史,负责纠举、弹劾朝廷百官。
2)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各种仪式。“正班,列于阁门之外,纠离班,语不肃者”。
3)察院监察御史的督察范围非常广泛。巡按各地。监察御史虽只八品小官,但手握天宪,气魄很大,“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摄州县,为不任职”!
另外,除三公也有这种权利、职责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和补阙、拾遗也是专门的谏官。以“犯颜强谏”著称的魏徵,就做过谏议大夫。并形成了“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的制度”。

五,关于唐朝的宰相

每一个皇朝均有皇室及政府之分。皇室以皇帝为代表,而丞相则是政府的第一把手。丞和相都是副的意思,所以丞相也是一个副官,在先秦时代他实际上是王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在内管家称宰,在外理事称相。秦统一天下以后,所有的贵族都倒台了,只剩下一家贵族,那就是皇族,所以他们家中的丞相就变成既要管理国家,又得管理皇帝的家事。这就是丞相的由来。
唐代宰相采取的是委员制而异于两汉的领袖制。共有三个衙门:中书、门下、尚书,此三个部门的职能外加御史台才等于汉代丞相的职权。可见唐代丞相的分权。由于一道诏书要经过中书、门下两省才正式生效,为了方便就在讨论重大事件时,由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召开联席会议,会议所在称“政事堂”。若一人身兼左右仆射,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有权进入政事堂议事(由于尚书省的长官是虚设的)。但在开元以后,仆射就不能进入政事堂议事了,尚书省变成一个纯粹的执行机关。因此在唐代中书、门下的长官才是真丞相。

六,品级的具体划分

唐代分九品官,一、二品官处以元老,不实际负责政治事务,即“三公”等衔。以上所述的“三省六部一台”的第一把手都为三品官。 除“三省六部一台”外的官职,多为闲职。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三师) 太尉,司徒,司空(三公) 说明: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不常设。
正二品 尚书令(一人),侍中(二人),中书令(二人)
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
正三品 六部尚书(各一人),门下侍郎(二人),中书侍郎(二人),御史大夫
正三品下 左散骑常侍(二人),右散骑常侍(二人)
从三品 国子祭酒
正四品上 六部侍郎,尚书左丞(一人),御史中丞
正四品下 左谏议大夫(四人)
从四品下 尚书右丞(一人),国子司业
正五品上 中书舍人(六人),国子博士
从五品上 六部各司郎中
正六品上 太学博士
从六品上 六部各司员外郎,国子助教
从六品下 侍御史,国了监丞
从七品上 左补阙(六人),右补阙(六人)
正八品上 监察御史
从八品上 左拾遗(六人),右拾遗(六人)
刺史 每州一人)
上州:从三品
中州:正四品下
下州:正四品下
别驾 一人
上州:从四品下
中州:正五品下
下州:从五品上
长史 一人
上州:从五品上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无
司马 一人
上州:从五品下
中州:正六品上
下州:从六品上
录事参军事
上州:从七品
中州:正八品上
下州:从八品上
录事 一至二人
上州:从九品下
中州:从九品上
下州:从九品下
六曹参军 各一人
上州:从七品下
中州:正八品
下州仅三曹,从八品下
县令 一人
京县:正五品上
上县:从六品上
下县:从七品上
县丞 一至二人
京县:从七品上
下县:正九品下
主薄 一至二人
京县:从八品上
下县:从九品上

京县:从八品下
下县:从九品下
录事
京县:从九品下
注:唐以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不足二万户为下州。

统 称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六省: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

九寺:次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

十率府:左右卫率府、左右宗卫率府、左右虞候率府、左右监门率府、左右内率府

十四卫府:次将作监;次国子学;次天策上将府;次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左右武候、左右监门、左右屯、左右领

文 官

左光禄大夫、从一品。
右光禄大夫、正二品。
(后合为光禄大夫,从二品)
散骑常侍、从三品。
太中大夫、正四品。
通直散骑常侍、正四品。
中大夫、从四品上。
员外散骑常侍、从四品下。
中散大夫、正五品上。
散骑侍、郎正五品下。
通直散骑侍郎、从五品上。
员外散骑侍郎、从五品下。

又一说为:

金紫光禄大夫为正三品,
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
正议大夫为正四品上,
通议大夫为正四品下,
太中大夫为从四品上,
中大夫为从四品下,
中散大夫为正五品上,
朝议大夫为正五品下,
朝请大夫为从五品上,
朝散大夫为从五品下)
朝议郎、承议郎、正六品。
通议郎、通直郎、从六品。
朝请郎、宣德郎、正七品。
朝散郎、宣义郎、从七品。
给事郎、征事郎、正八品。
承奉郎、承务郎、从八品。
儒林郎、登仕郎、正九品。
文林郎、将仕郎,从九品。

武 将

辅国、正二品。
镇军、从二品。
冠军、正三品。
云麾、从三品。
忠武、壮武、宣威、明威、信远、游骑、游击错 正四品上到从五品下。
昭武、振威、致果、翊麾、宣节、御武、仁勇、陪戎校尉副尉,自正六品至从九品。

通用官阶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已上职事官。王。

从第一品
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已上职事官。
骠骑大将军、武散官。
嗣王、郡王、国公。

正第二品
特进、文散官。
辅国大将军、武散官。
开国郡公、爵。

从第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
扬、幽、潞、陕、灵大都督。
大都护、单于、安西,已上职事官。
光禄大夫、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
开国县公、爵。
柱国。
勋官。

正第三品
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
门下侍郎、中书侍郎。
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左右英武六军大将军、左右千牛卫大将军、自左右卫已下,并为武职事官。

从第三品
御史大夫。
秘书监、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监、诸卫羽林。
千牛龙武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尹、旧雍、洛长史。
五大都督府长史、旧从四品上,景云二年加秩为从三品。
大都护府副都护、旧正四品上。
亲王傅、巳上并职事官。
诸卫羽林、千牛龙武将军为武,余并为文。
银青光禄大夫、文散官。
开国侯、爵。
云麾将军、武散官。
归德将军。
护军。
勋官。
唐朝武职官阶
1 从一品 骠骑大将军
2 正二品 辅国大将军
3 从二品 镇军大将军
4 正三品上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5 正三品下 怀化将军
6 从三品上 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7 从三品下 归德将军
8 正四品上 忠武将军
9 正四品下 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10 从四品上 宣威将军
11 从四品下 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12 正五品上 定远将军
13 正五品下 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14 从五品上 游骑将军
15 从五品下 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16 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
17 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18 从六品上 振威校尉
19 从六品下 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20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21 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怀化中候
22 从七品上 翊麾校尉
23 从七品下 翊麾副尉、归德中候
24 正八品上 宣节校尉
25 正八品下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26 从八品上 御侮校尉
27 从八品下 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28 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
29 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30 从九品上 陪戎校尉

31 从九品下 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
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级,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公、侯、伯、子、男都带本郡县开国,到封国公时,则称某国公。初次只封小国、然后改移大国。皇子、兄弟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宗室近亲承袭,特旨者封郡王,遇恩及宗室祖宗后承袭及特旨者封国公。馀宗室近亲并封郡公。其开国公、侯、伯、子、男皆随食邑:二千户以上封公,一千户以上封侯,七百户以上封伯,五百户以上封子,三百户以上封男。现任、前任宰相食邑、实封共万户。相应品级为:王正一品,嗣王、郡王、国公从一品,郡公、开国郡公正二品,开国县公从二品,开国侯从三品,开国伯正四品,开国子正五品,开国男从五品。后嗣王、郡公、开国公不封,保留九等。
------------------------------------------------------------------------------------------------
元代
军政机构
行政机构
中央机构
中书省,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
枢密院,执掌军事。
御史台,负责督察。
地方行政机构
行省,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简称




军事机构
宿卫军队,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担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卫的军队是侍卫亲军。
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
镇戍军,负责镇守全国各地。军队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
-------------------------------------------------------------------------------------------------
明朝部门:三公、三孤、六部(明迁都北京后另设南京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国子监、六科、廿四衙门、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都司)、卫指挥使(卫)、千户所(所)、总督(总理)巡抚、府、州、县、詹士府、五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太医院、五军都督府等。
编辑本段明朝官制:
一、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另外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各设尚书(部长)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都察院: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都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和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力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5、五寺: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都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机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考中榜眼、探花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二、地方
1、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
2、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明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注: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
3、府,长官称府尹、知府,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有150多个府。
三、官员夫人的称号
公:某国夫人 侯:某侯夫人 伯:某伯夫人
一品官:一品夫人 二品官:夫人 三品官:淑人 四品官:恭人 五品官:宜人 六品官:安人 七品官:孺人
----------------------------------------------------------------------------------------------------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官制中最有代表性、最完善的,每品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一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二品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三品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四品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文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五品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六品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七品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八品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九品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最高级别理论上是皇帝,但也有一些宦官掌朝和宰相掌朝的时代。总体来说,谁是最有权力的人,谁就掌握生死大权,他们并不特属于某一官名。以唐朝为例:唐初皇帝杀大臣(武则天——长孙无忌)唐末太监杀皇帝。

皇帝 丞相 大理寺 刑部 各地方行政长官(总督 巡抚 知州 知府 知县)还有一些有特权的人物
比如什么王、侯了,还有一些拥有重兵的武将了,具体的各时期都不一样 ,具体到人 那可多了去了

埃及法老最有权势张生死!

大理寺,大理寺卿;提刑官,刑部尚书.


13928222410请问古代拥权势掌生死大权的人?
经萍中答:最高级别理论上是皇帝,但也有一些宦官掌朝和宰相掌朝的时代。总体来说,谁是最有权力的人,谁就掌握生死大权,他们并不特属于某一官名。以唐朝为例:唐初皇帝杀大臣(武则天——长孙无忌)唐末太监杀皇帝。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bxj134 2010-12-15 ...

13928222410古代"地方性"官吏有执掌生死大权的,是谁?
经萍中答:晋朝之前的诸侯王。都有这种权力

13928222410在古代有哪些只手遮天的权臣?他们都有着怎样的结局?
经萍中答:在汉武帝死前,霍光是托孤大臣,因而得以独揽大权。汉昭帝死后,迎立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但没多久就以淫乱无道的理由废除了他。可见其权力有多大。霍光的下场其实是善终的,只不过他的家族被满门抄斩。明朝张居正和魏忠贤 张居正是内阁首辅,十年间,几乎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他还进行了...

13928222410古代有那些掌握生死大权之人[官员]
经萍中答:楼主是学生么?你选的人都好正派。要说权臣那多了去了,贾似道,严嵩,张居正,刘瑾……网上搜 都有

13928222410古代最有权势的是哪些人,连君王都忌惮三分,有时想杀都不敢杀?
经萍中答:在东晋时期,君王都要给琅琊王氏三分薄面的,众所周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就是出自于琅琊王氏的 。总之,古代权势大的一般都以一个家族为体系,一人势力大,家族势力也不会小。君王治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随心所欲,唯我独尊,还是要考虑很多权势家族的。

13928222410古代帝王的手中,真的掌握着无限权力吗?
经萍中答: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古时候是处在一个封建王朝的社会时期中,在这一时期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正是因此,人们对于皇帝都是非常敬重和害怕的,你手中拥有着无限的潜力,可以说是为所欲为。最主要的就是皇帝的手中掌握着全天下所有人的生死大权,对于皇帝所看不惯的官员,就可以将其给贬职,又...

13928222410每一人都有天纵之才,中国古代十大名相分别是谁?
经萍中答:当然,并非每一人都会追求身后之名,或许应该说,相比于实实在在的权势和享受,大多数人对于身后虚名,其实是无所谓的。但要说到名相,他们的名望从遥远的古代流传至今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奋斗于仕途的生命短暂的人们,也有少数幸运人士,成为了标志性人物,让后人难以忘怀。以下列举其中十人,稍作叙述。 一:齐桓公之相...

13928222410古代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比皇帝权利大的吗?
经萍中答:在我们国家漫长的封建王朝统治中,皇帝都是一个国家,权力最高的人,掌握着所有人的生杀大权。也正因为这样的情况,所以才有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千古名言出现。尽管皇帝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但在很多时候,也并不是权力最大的那个人。要论皇帝的权力大小,还需要...

13928222410红楼梦里最不起眼的一个人,竟然掌握了王熙凤和平儿的生死大权?
经萍中答:古代中的大多女性都是如此,在古代,女性的地位十分的低,大部分都被视作是男人的物品,没有太多的社会地位和人权,所以她们的命运往往是在出生就已经被定好了的,而因为权力的低下使得女性不得不向命运低头,因为往往敢于反抗的人下场会更惨。曹雪芹之所以要用官媒婆这样的字眼,实际就是暗示这个女人也...

13928222410清朝时除了皇上谁有生杀大权
经萍中答:清朝在理论上只有皇帝一人执掌生死大权,别人都没有,要有的话也只是在皇帝的授予下拥有。清朝是一个君主集权非常强的王朝,军机处,直白点就是皇帝的秘书处,不过军机处对外就权大了,只不过是皇帝的支持才会有这个地位的。偏一点的。八旗各旗旗主,对本旗子民可生杀予夺。电视里不是有个正红旗...


(编辑:季邦农)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