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对于屈原的抛石沉江,你有什么看法?提示:屈原究竟为何而死?这种死有没有意义?对于我们有何启发?300字左右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对于屈原的抱石沉江,你有什么看法?

好死不如赖活,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两种态度都没有错的,不过现在看来更多的还是政治意义上的影响大一些,但也不能仅仅就当这是一场政治秀。
死了名垂千古,不死就算他写出了离骚还是是无用文人一个,,往身后来看,死的却也值得。
还有个问题,就是既然战国七雄都是属于华夏中国,那后世效忠哪个国家不都一样吗。。。

屈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即使在他投江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他所创造的楚辞体经久不衰,永垂史册。但是对于他投江而死却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屈原之死重于泰山;有人则认为屈原之死轻如鸿毛。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怎样正确理解和认识人的价值。在我认为,屈原之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爱国。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人,有如此深远之影响,有如此深远之意义,怎能说死得“轻如鸿毛”呢?郭沫若同志说过:“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死于一种抗争。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他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给芸芸众生以震撼;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郁闷空气中注入了一股热浪。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宣传家,思想家陈天华或许受了屈原之死的感染吧!他的《猛回头》、《警世钟》成为刺向清政府的两刃利剑,而他为了抗议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迫害,愤然投海而死。老舍也倍受屈原的感染吧!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忍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愤然投湖自杀,这是对文革动乱的抗争,是对‘文革”的控诉,他们和屈原—样,以自己的生命警醒人们要奋发,要觉醒。他们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死的价值所在。
屈原之死给时空注释新的含义。这一道闪光的利剑划破了千年长空,给生与死赋予新的内容。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华赤子的热血里,融入炎黄子孙的灵魂中。死已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个伟大的起点。文天祥虽死犹生,丹心照汉青;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鉴;更有于谦,千锤万凿,清白人间。选择死亡,并不是平淡的沉沦,更不是无能的表现。屈原之死是一种力量,一种发奋的力量,它如长夜中划空而过的流星,闪出一生最璀璨的光辉。我说,屈原之死,价值永恒,价值无限。虽然人生的意义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人生中也有为了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在某种条件下,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续生命的音响和光彩。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峰,绝妙的音乐、多是悲壮的旋律。而高尚的情操,却在壮烈的牺牲中。人生留迹于大地之间,本应该有惊人之举。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佰剑于长城的秦皇汉武,在史册中群视千秋。
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生命的意义。屈原不随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国,生命之光与日月争辉,长与短,因之失去意义。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样的死,死得其所。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就是描述这一片仓惶混乱的状况。屈原在这前后,曾沿江西上,还想看一看这满身疮痍的祖国和他终身辅佐的楚王。结果只看到强秦的步步进逼,楚国朝廷的腐败和昏庸。想为楚王“奔走以先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眼看着祖国一步步走向灭亡,自己却不能有一点作为,就埋下了以身殉国的思想,他过鄂渚(湖北武昌),人洞庭,溯沅水,经枉陼 (湖南常德武陵县)至辰阳(湖南辰溪),又折向东南,人于淑浦,暂时停留下来。不久又下沅江,人洞庭,渡湘水,到了长沙附近的汨罗江,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了。这一年大概是前278年,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当时66岁左右。此后,楚国日衰,于前223年,为秦所灭。
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的诗人,他在效忠祖国、抵御强敌方面是和楚国人民一致的。虽然他在政治上失败了,但他留下的大批诗歌,却给楚国人民报仇雪耻、恢复祖国的决心以极大的鼓舞。对后来推翻暴秦,复兴楚国起了巨大的作用。历史的发展,不但没有淡化人民对屈原的怀念,反而更扩大了屈原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7个国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联合发起“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于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世界和平大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纪念他,屈原的名字,将永远保留在世界人民的心中。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为了呼应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争取国际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决定由郭沫若、游国恩、郑振铎、文怀沙等人组成“屈原研究小组”,并将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版发行。

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的诗人,他在效忠祖国、抵御强敌方面是和楚国人民一致的。虽然他在政治上失败了,但他留下的大批诗歌,却给楚国人民报仇雪耻、恢复祖国的决心以极大的鼓舞。对后来推翻暴秦,复兴楚国起了巨大的作用。历史的发展,不但没有淡化人民对屈原的怀念,反而更扩大了屈原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7个国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联合发起“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于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世界和平大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屈原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号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纪念他,屈原的名字,将永远保留在世界人民的心中。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为了呼应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争取国际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决定由郭沫若、游国恩、郑振铎、文怀沙等人组成“屈原研究小组”,并将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版发行。


15019157917对于屈原的抛石沉江,你有什么看法?提示:屈原究竟为何而死?这种死有没...
臧克闻答:想为楚王“奔走以先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眼看着祖国一步步走向灭亡,自己却不能有一点作为,就埋下了以身殉国的思想,他过鄂渚(湖北武昌),人洞庭,溯沅水,经枉陼 (湖南常德武陵县)至辰阳(湖南辰溪),又折向东南,人于淑浦,暂时停留下来。不久又下沅江,人洞庭,渡湘水,到了长沙附近的汨罗江,在极度苦闷...

15019157917屈原自投汨罗江以身殉训到训理想,你是否赞同屈原沉江这种行为,为什么中国...
臧克闻答:1.屈原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你所说的历史潮流是指统一中国。屈原主张楚国励精图治,抗击强秦。抗击强秦不仅仅是谋求割据,自保。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目的最终统一中国。而灭六国统一中国的那个国家,屈原当然不希望是秦国而希望是楚国。2.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

15019157917对屈原投江的看法是什么???
臧克闻答:(2)屈原投江,有利于促进楚国国内的民族觉醒,因此是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3)屈原投江,也是不甘与奸臣小人同流合污,是独善其身的表象。2、批评屈原投江是消极避世的表象:(1)屈原投江时期,虽然楚国矛盾重重但是还没有亡国。如果屈原能够因势利导楚顷襄王,不是态度过于强硬。也许能够挽救楚...

15019157917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臧克闻答:每个人面对国破家亡,都有自己的选择。屈原用“抱石投江”的举动,见证了自己的气节。我们後人,并不能真正瞭解屈大夫当时的心境,任何的揣测都是无用的。但後来的“端午”习俗其实已经告诉我们,後世的人们对他这一举动的态度。至少在主流民意上,我们赞赏他的行为,并为此怀念,景仰他。

15019157917屈原沉江给我们的启发
臧克闻答:忠心爱国,但也要讲究方法,顺应历史的潮流.

15019157917对屈原的抱石沉江有甚么看法
臧克闻答:两种态度都没有错的,不过现在看来更多的还是政治意义上的影响大一些,但也不能仅仅就当这是一场政治秀。死了名垂千古,不死就算他写出了离骚还是是无用文人一个,,往身后来看,死的却也值得。还有个问题,就是既然战国七雄都是属于华夏中国,那后世效忠哪个国家不都一样吗。。。

15019157917屈原沉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臧克闻答:屈原不随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国,生命之光与日月争辉,长与短,因之失去意义。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

15019157917你对屈原选择投江的看法?
臧克闻答:屈原投江的意义有多大?我认为:很不值得,1、还是暂时委曲求全以图谋日后东山再起更有价值。2、或者寻求他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3、要不然带上老婆、儿子、姑娘过隐居的生活,岂不快哉。

15019157917你是否赞同屈原沉江的行为?为什么?
臧克闻答:如果是我,是不会投江的,因为个人追求不同,屈原和渔夫,就像是儒家与道家的矛盾一样。儒家主张舍生取义,而我喜欢的庄子则认为,虽不可执着于生命,但也不能选择找死。屈原的选择是适合他的选择,拥有着那样的爱国人格的屈原,选择了最合适自己的道路,而且,屈原是伟大的。

15019157917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臧克闻答:自杀有两种死法:第一种是被逼杀,第二种是自由杀。被逼杀是指你在被别人逼得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自杀,而自由杀是自己觉得活得实在没什么意义了,于是就自行解决。被逼杀是不可能的,屈原已经是被流放的平民而已,没有人会对其下毒手,尤其是战国时期,更没有人对一个不危害自己利益且手无缚鸡之...


(编辑:晁注垄)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