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屈原抱石投江感想200字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屈原抱石投江之时,假如你在现场,对你有何感想

我觉得那个时候我可能什么感想都不会有,一个伟大的人投身于壮阔的江,那个时候能感受到的只有巨大的悲哀和绝望。如果一定要问是什么感受的话,那就只有遗憾遗憾,和遗憾。遗憾国家的不幸与君主的不争,遗憾他的生不逢时,遗憾那么伟大的诗作只能变成后人称颂的悲慨之音,遗憾所有值得遗憾的。

屈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即使在他投江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他所创造的楚辞体经久不衰,永垂史册。但是对于他投江而死却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屈原之死重于泰山;有人则认为屈原之死轻如鸿毛。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怎样正确理解和认识人的价值。在我认为,屈原之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爱国。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人,有如此深远之影响,有如此深远之意义,怎能说死得“轻如鸿毛”呢?郭沫若同志说过:“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死于一种抗争。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他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给芸芸众生以震撼;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郁闷空气中注入了一股热浪。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宣传家,思想家陈天华或许受了屈原之死的感染吧!他的《猛回头》、《警世钟》成为刺向清政府的两刃利剑,而他为了抗议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迫害,愤然投海而死。老舍也倍受屈原的感染吧!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忍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愤然投湖自杀,这是对文革动乱的抗争,是对‘文革”的控诉,他们和屈原—样,以自己的生命警醒人们要奋发,要觉醒。他们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死的价值所在。
屈原之死给时空注释新的含义。这一道闪光的利剑划破了千年长空,给生与死赋予新的内容。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华赤子的热血里,融入炎黄子孙的灵魂中。死已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个伟大的起点。文天祥虽死犹生,丹心照汉青;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鉴;更有于谦,千锤万凿,清白人间。选择死亡,并不是平淡的沉沦,更不是无能的表现。屈原之死是一种力量,一种发奋的力量,它如长夜中划空而过的流星,闪出一生最璀璨的光辉。我说,屈原之死,价值永恒,价值无限。虽然人生的意义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人生中也有为了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在某种条件下,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续生命的音响和光彩。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峰,绝妙的音乐、多是悲壮的旋律。而高尚的情操,却在壮烈的牺牲中。人生留迹于大地之间,本应该有惊人之举。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佰剑于长城的秦皇汉武,在史册中群视千秋。
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生命的意义。屈原不随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国,生命之光与日月争辉,长与短,因之失去意义。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样的死,死得其所。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

屈原的忠贞,他的爱国值得我们钦佩。但是他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晚期,它的抉择令我们惋惜。那时,楚国的封君实力十分强大,楚王的地位跟周王在诸侯眼中的地位是一样的。他在楚国推行改革远比他的前辈吴起困难的多,吴起那个时代,楚王还能控制军队,结果呢,还不是被牺牲。虽然吴起是外国人,它是第四氏族屈氏的成员。但他触动封君的利益还不是被牺牲,只是结局好一点,只是被流放。所以说他的结局从变法开始就注定了。有时真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像白起,李斯那批楚国人才到秦国发展,最后楚亡了他却投江了,而不是像项氏一族藏于民间,伺机而动,可能是他既对复国不报希望,也不希望楚国百姓陷于动乱。他以死明志让他的气息永存汨罗江,精神永存于华夏大地


18084644052以第一人称写屈原投江作文
敖爬非答:屈原投江的感想 屈原是世界四大名人之一,我们作为屈原的后代,应该对他有所了解。读后,屈原那高大的形象在我心中更是高大、神圣了。屈原喜爱读书。他小时候几乎读完了乐坪里所有能找到的书。就连民间流传的山歌他也从不放过。看看屈原小时候又看看自己,我真觉得惭愧呀!我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还从...

18084644052关于屈原抱石投江这一历史事件你持何看法?500字议论文 急求~~~_百 ...
敖爬非答: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

18084644052屈原投江自杀的看法300字
敖爬非答:而且我还怀疑,当时屈原投江是不是脑子已经不清醒了,要不他怎么不想想:我这一死,还有谁来劝谏楚王呢?这不正好中了佞臣的奸计了吗?凡此种种,使我觉得屈原投江这一举动是错误的。当然,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这是无可非议的 ...

18084644052从屈原投江的故事中写出了屈原什么精神?
敖爬非答:哪怕要投入这汩罗江中葬身鱼腹,我也不愿让自己的品德沾染上不洁的污垢。”于是屈原怀抱石头,以身投汨罗江。屈原的一生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悲伤情怀,他空有满腔的报国情怀却郁郁不得志。两度遭到流放,眼见故国沦丧却无能为力,愤懑之情充溢他的胸怀,最后只能以身殉国。

18084644052初中初一作文750字:读《史记》有感——从屈原投江谈起
敖爬非答: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 本作文是关于初中初一750字的作文,题目为:《读《史记》有感——从屈原投江谈起》,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星夜,我拿出《史记》,翻到“屈原贾生列传”,用心细读。“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

18084644052屈原投江读后感 (400字 要独一无二的)
敖爬非答:《屈原投江》,这讲的是一位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当时,屈原的国家快灭亡了,于是,爱国的他,便向皇帝传上了他的几个改革方法。不料,皇上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反而将他降了职,屈原十分愤怒。过了一段日子,他们的国家国土沦落,屈原满怀悲愤,投江自尽了。人们非常怀念屈原,他们怕小鱼吃掉了屈原的...

18084644052屈原之死的感想200字
敖爬非答: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压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还是有百姓目击了这一谋杀过程,但在当时的暴政下他们必须委婉地说出真相,于是导致了“端午节”的起源:在纪念另一个楚国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里,...

18084644052你如何看待屈原的抱石投江?
敖爬非答: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

18084644052运用屈原抱石投江事例写一段话
敖爬非答:只是被流放。所以说他的结局从变法开始就注定了。有时真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像白起,李斯那批楚国人才到秦国发展,最后楚亡了他却投江了,而不是像项氏一族藏于民间,伺机而动,可能是他既对复国不报希望,也不希望楚国百姓陷于动乱。他以死明志让他的气息永存汨罗江,精神永存于华夏大地 ...

18084644052屈原投江,不赞同,请写出理由。(急用,800字)
敖爬非答:公元前278年,秦国军队攻破楚国都城郢。当时正被流放的屈原听到这个消息后,投入汨罗江自杀身亡。后世称其忠烈,或云其爱国。然而,我却认为,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知道,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的状态。当时所谓的强国有七,分别为、燕、韩、赵、魏、秦。到战国末年,七国中的秦已经非常之强大,有...


(编辑:于终宽)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