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卢瑟福发现质子实验装置

来源:www.zuowenzhai.com   投稿:2024-06-15

卢瑟福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发现了质子.(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
答:(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质子,并首次实现原子核的人工转变(2)卢瑟福第一次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实验装置中银箔的作用是刚好阻挡α粒子打到荧光屏,但是不能阻挡其它粒子的穿过,这样可判断是否有新的粒子产生试验中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明确了新产生的粒子就是氢原子核.故...

如图所示为卢瑟福发现质子的实验装置.M是显微镜,S荧光屏,窗口F处装...
答:A、卢瑟福通过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A错误;B、充入氮气后,α粒子轰击氮核产生质子,质子穿过银箔,引起荧光屏S的闪烁,故B错误;C、D:装置中A为放射源,放出的为α粒子,由于F处装的银箔刚好能阻止α粒子穿过,因此没有充入氮气之前无质子产生,不可能在S上见到...

“质子”是怎样被发现的?
答: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容器C里放有放射性物质A,从A射出的α粒子射到铝箔F上,适当选取铝箔的厚度,使容器C抽成真空后,α粒子恰好被F吸收而不能透过,在F后面放一荧光屏S,用显微镜册来观察荧光屏上是否出现闪光。通过阀门T往C里通进氮气后,卢瑟福从荧...

(2006?上海)1919年卢瑟福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第一次完成了原子核...
答:卢瑟福第一次用α粒子轰击氮核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因此图中的A为放射源发出的α粒子,B为氮气,该核反应方程为:24He+714N→817O+11H.故答案为:质子,α,氮,24He+714N→817O+11H.

1919年卢瑟福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第一次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答:卢瑟福第一次用α粒子轰击氮核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因此图中的A为放射源发出的α粒子,B为氮气.故答案为:质子,α,氮.

1919年卢瑟福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第一次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答:将氮气充入密封的容器中,由于放射源放射出的α粒子能被银箔吸收,故打在荧光屏上的粒子一定是新的粒子.使用核反应方程: 4 2 He+ 14 7 N→ 17 8 O+ 1 1 H可以做出解释.故答案为:质子,α粒子

1919年科学家卢瑟福用氦原子核轰击氮原子核,他如何做到的呢?_百度知 ...
答:△ 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他从氮核中打出的一种粒子,并测定了它的电荷与质量,它的电荷量为一个单位,质量也为一个单位,卢瑟福将其命名为质子。△ 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建立了原子的“核式模型”,或称“行星模型”。其α粒子散射实验过程如下:1911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

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故事
答:在年轻的助手和几个学生帮助下,卢瑟福终于设计出了一个试验装置:一个“a”射线的放射源,就像一挺机关枪,一个金属箔作靶子,就像放核桃的草地,在它的旁边放一个硫化锌的荧光屏,屏后安装一架显微镜,来观察实验的情况。实验开始了,发射源发射出的“a”粒子“炮弹”,以每秒2000米的速度穿过金属 ...

1919年卢瑟福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第一次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答:质子,α,氮,

质子是怎样被发现的?
答:1919年,卢瑟福接替汤姆逊担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他决心敲开原子核的大门。由于阴极射线的能量太小,卢瑟福选择镭衰变时产生的高速α粒子作为轰击的“炮弹”,目标不再用金箔或氢气而是改用氮气。实验中发现了氢原子核,证明它就是质子。后来他又将目标换为氖、镁、硅、硫、氯、氩和钾,结果都出现了...

慕美剂13060278385:    卢瑟福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发现了质子. (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______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______. (2)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 -
经昌贝:      :[选项] A. 通过显微镜来观察荧光屏上α粒子所产生的闪光 B. 银箔可以吸收产生的新粒子 C. 实验必须在真空、密封容器内进行 D. 测出新产生的粒子的质量和电量,明确这就是氢原子核.

慕美剂13060278385:    如图19 - 3 - 4所示为卢瑟福发现质子的实验装置,M是显微镜,S是闪光屏,窗口F处装铝箔,氮气从阀门T充入,A是放射源,在观察由质子引起的闪烁之前需进... -
经昌贝:      :[选项] A. 充入氮气后,调整铝箔厚度,使S上有α粒子引起的闪烁 B. 充入氮气后,调整铝箔厚度,使S上见不到质子引起的闪烁 C. 充入氮气前,调整铝箔厚度,使S上能见到质子引起的闪烁 D. 充入氮气前,调整铝箔厚度,使S上见不到α粒子引起的闪烁

慕美剂13060278385:    如图所示为卢瑟福发现质子的实验装置.M是显微镜,S荧光屏,窗口F处装有银箔,氮气从阀门T充入,A是放射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经昌贝:      :[选项] A. 该实验的核反应方程为: 42He+ 147N→ 168O+ 11H B. 充入氮气后,调整银箔厚度,使S上见不到质子引起的闪烁 C. 充入氮气前,调整银箔厚度,使S上能见到α粒子引起的闪烁 D. 充入氮气前,调整银箔厚度,使S上见不到α粒子引起的闪烁

慕美剂13060278385:    (2012•浦东新区二模)(多选题)如图所示为卢瑟福发现质子的实验装置.M是显微镜,S是荧光屏,窗口F处装有银箔,氮气从阀门T充入,A是放射源.下列... -
经昌贝:      :[选项] A. 该实验的核反应方程为: 42He+ 147N→ 178O+ 11H B. 充入氮气前,调整银箔厚度,使S上见不到α 粒子引起的闪烁 C. 充入氮气前,调整银箔厚度,使S上能见到质子引起的闪烁 D. 充入氮气后,调整银箔厚度,使S上见不到质子引起的闪烁

慕美剂13060278385:    卢瑟福发现质子实验装置中铝箔作用
经昌贝:      : 楼主写的H不标准 确实是质子. 使用铝箔是因为铝箔的孔径大小刚好符合质子的直径大小,质子刚好可以穿透铝箔,而如果是氦核,率大于铝箔孔径,穿不透,所以看不到闪光点,铝箔的厚度和孔径刚好吸收α粒子,如果用α粒子轰击N,可以穿过铝箔看到闪光点,所以实验表明了产生新粒子,后来经过一系列测量,发现了质子.

慕美剂13060278385: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1919年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第一次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由此发现了______.实验时,卢瑟福仔细调节铝箔的厚度,使___... -
经昌贝:      :[答案] 卢瑟福第一次用α粒子轰击氮核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因此图中为放射源发出的α粒子, 该核反应方程为:42He+147N→178O+11H. 故答案为:质子,α粒子,178O,11H.

慕美剂13060278385:    卢瑟福发现质子的实验装置,M是显微镜,S是闪光屏,窗口F处是铝箔?
经昌贝:      : C.充入氮气后,在闪光屏S上能见到质子所引起的闪烁. D.充入氮气前,调整铝箔厚度 ,使S上见不到α粒子所引起的闪烁.

慕美剂13060278385:    (多选题)如图所示为卢瑟福发现质子的实验装置.M是显微镜,S是荧光屏,窗口F处装有银箔,氮气从阀门T充 -
经昌贝:      : A、卢瑟福通过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A正确;B、C:装置中A为放射源,放出的为α粒子,由于F处装的银箔刚好能阻止α粒子穿过,因此没有充入氮气之前无质子产生,不可能在S上见到质子引起的闪烁,故B正确C错误;D、充入氮气后,α粒子轰击氮核产生质子,质子穿过银箔,引起荧光屏S的闪烁,故D错误;故选AB.

慕美剂13060278385:    (2009?上海模拟)1919年卢瑟福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第一次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由此发现了 - -- -
经昌贝:      : 解答: 解:卢瑟福第一次用α粒子轰击氮核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因此图中的A为放射源发出的α粒子,B为氮气,该核反应方程为:24He+714N→817O+11H. 故答案为:质子,α,氮,24He,714N,11H.


相关链接: 卢瑟福发现了中子吗 | 卢瑟福如何发现质子 | 卢瑟福发现了什么粒子 | α粒子轰击金箔证明了 | 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 卢瑟福发现了什么模型 | 卢瑟福发现质子的过程 | 卢瑟福怎么发现质子 |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 卢瑟福a粒子轰击金箔 | 谁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 | 卢瑟福的a粒子轰击氮原子 | 欧内斯特卢瑟福发现了什么 | 质子是谁最先发现的 | 卢瑟福a粒子的来源 | 卢瑟福散射实验发现了什么 | 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 a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什么 | 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方程 | α粒子撞击金箔 | 卢瑟福发现了电子 | 谁发现了质子和中子 | 卢瑟福轰击氮原子核 | 质子谁发现的 | 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 | 发现质子的是谁 |

(编辑:qq网友)
相关热点
联系方式:
首 页| 美文欣赏| 小学作文| 中学作文| 高中作文| 精品文摘| 个性语录| 箴言格言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