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191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中发现了______,其核反应方程是:______→______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其核反应方程为______;1932年,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原子

在核反应中应保证质量数守恒与电荷守恒,并且注意核反应为单向反应,应用箭头表示反应方向;核反应方程分别为: 14 7 N + 42 He → 11 H + 178 O ; 42 He + 94 Be → 126 C + 10 n 故答案为: 14 7 N + 42 He → 11 H + 178 O ; 42 He + 94 Be → 126 C + 10 n

(1)核反应方程为 147N+ 42He→ 11H+ 17 8O(2)查德威克认为氢核、氮核与中性粒子之间的碰撞是弹性正碰;设中性粒子质量为m,速度为v0,氢核的质量为mH,最大速度为vH,并认为氢核在打出前为静止的,那么根据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可知: mv0=mv+mHvH ① 12mv20=12mv2+12mHv2H ②其中v是碰撞后中性粒子的速度,由此可得: vH=2mv0m+mH ③同理,mv0=mv+mNvN 12mv02=12mv2+12mNvN2 可得出中性粒子与氮原子核碰撞后打出的氮核的速度 vN=2mv0m+mN ④查德威克在实验中测得被碰氢核的最大速度为:vH=3.30×107 m/s,被碰氮核的最大速度为vN=4.50×106 m/s,因为mN=14mH,由方程③④可得vHvN=m+mNm+mH=m+14mHm+mH ⑤将速度的最大值代入方程⑤,3.3×1074.5×106=<td style="borde

物理学家卢瑟福用该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
该核反应方程是:
 4


17192543188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撞击核发现了质子。(1)写出这个核反应的方程式...
柴狄茅答:解:(1) (2)α粒子撞击 核形成复合核,动量守恒,即m 0 v 0 =(m 1 +m 2 )v系统损失的动能变成复合核发生转化所需要的能量,即 =1.19 MeV入射α粒子的动能 (3)带电粒子垂直于电场方向射入匀强电场中,在匀强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设它沿入射方向的位移是x,沿电场方向的位移为y...

17192543188物理学家卢瑟福用一束运动的α粒子轰击一片极薄的金箔,取得了惊人的...
柴狄茅答:α粒子轰击一片极薄的金箔,电场力做功W=qU=2eU=2e*79e*k/r=158ke^2/r Ek=W得:1/2 mαvα^2=158ke^2/r r=2*158ke^2 / mαvα^2=316 * 9*10^9 * (1.6*10^-19)^2 / 6.64*10^-27 * (1.6*10^7)^2 =4.28*10^(-14) m ...

17192543188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荷α粒子的微粒轰击金箔时,发 ...
柴狄茅答:大多数 α粒子 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故填:原子中存在原子核,它占原子中极小的体积.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说明原子核带正电.故填:原子核带 正电荷 ,且电荷数远大于 a粒子 .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171925431881919年科学家卢瑟福用氦原子核轰击氮原子核,他如何做到的呢?_百度知 ...
柴狄茅答:△ 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他从氮核中打出的一种粒子,并测定了它的电荷与质量,它的电荷量为一个单位,质量也为一个单位,卢瑟福将其命名为质子。△ 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建立了原子的“核式模型”,或称“行星模型”。其α粒子散射实验过程如下:1911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

171925431881919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氦原子核轰击氮原子核,结果得到氧、氮两种原子...
柴狄茅答:1919年英国的E.卢瑟福用天然放射性物质的α粒子轰击氮,首次用人工实现了核反应。30年代初加速器的出现和40年代初反应堆的建成,为研究核反应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目前已能将质子加速到5×105兆电子伏,将铀原子核加速到约9×104兆电子伏,并能获得介子束。高分辨率半导体探测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测...

17192543188卢瑟福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什么?
柴狄茅答: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这一研究过程就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核式原子结构认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在卢瑟福提出其核式原子结构之前,...

17192543188“中子”是怎样被发现的?
柴狄茅答:中子的发现:1919年卢瑟福通过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放出氢核,而发现了质子。1920年他在一次演说中谈到,既然原子中存在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质子,为什么不能存在不带电的“中子”呢?他当时设想的中子是电子与质子的结合物。1930年,德国物理学家博特和贝克尔用刚发明不久的盖革缪勒计数器,...

17192543188质子、中子、电子有没有可能在适当的条件下,被击碎分解?
柴狄茅答:a通过对撞机撞碎: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1919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E.Rutherford)用天然放射源中能量为几个MeV、速度为2×109厘米/秒的高速α 粒子束(即氦核)作为“炮弹”,轰击厚度仅为0.0004厘米的金属箔的“靶”,实现了人类科学史上第一次人工核反应。利用靶后放置的硫化锌荧光屏测得了粒子散射的分布,发现原子核本身...

17192543188卢瑟福通过对a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 ) A.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柴狄茅答: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而被反弹回来.卢瑟福根据该实验现象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故BCD错误,A正确.故选A....

17192543188卢瑟福 粒子散射实验中为何使用的是金箔?
柴狄茅答:卢瑟福当年研究α射线开始分析.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在汤姆逊的指导下,卢瑟福在做他的第一个实验——放射性吸收实验时发现了α射线.卢瑟福设计的巧妙的实验,他把铀、镭等放射性元素放在一个铅制的容器里,在铅容器上只留一个小孔.由于铅能挡住放射线,所以只有一小部分射线从小孔中射出来,成一束...


(编辑:隗慧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