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唐李益行舟原文及赏析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这是一首思乡之作。其中虚实相生,情景和谐,是一首含蓄隽永的小诗。
  前两句是实写,实中有虚。诗人斜卧的小舟在扬子江中前行,片片柳絮纷纷扬扬地飘落舟中。触目即景,亲切真实。诗人多次写杨花柳絮,其《汴河曲》曰: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是怀古诗,从“杨花”生发出深沉的历史感慨。此诗首句: “柳花飞入正行舟”,当“轻轻柳絮点人衣”(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之际,诗人作何感想呢?于是,引出下一句:“卧引菱花信碧流”,其中“菱花”是关键字眼,是指菱花镜。古人称六角形的铜镜为菱花镜,或曰镜背刻有菱花者为菱花镜。《埤雅群说》还说: “镜谓之菱花,以其面平光影所成如此。”故诗人常有以菱花指代镜子,李白《代美人愁镜》其二:“狂风吹却妾心断,玉筯并堕菱花前。”宋人宋祁《笔次》诗:“菱花照鬓感流年,始觉空名尽偶然。”“卧引菱花”,即卧引菱花镜,“引”即“持”。《后汉书《朱浮传》有“引镜窥影”之语,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有“引镜皆明目”之句,可资参证。早在东晋就有谢道韫以柳絮喻雪花的佳话。因柳絮如雪,而白发亦似雪,所以当柳絮飞入舟中,落到诗人身上,从镜中又照见自己 “早生华发”的面孔,怎能不感慨万千呢? 立功边塞本是李益这位“关西将家子”的夙愿,然而“生涯在镜中” (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壮志未酬,徒染“两鬓雪”,时光无情地流逝,恰如江水滚滚而去,他所有的只能是“菱花照鬓感流年”而已。在寓目即景的景语中,能婉转地透露出诗人的身世之感,虚中有实,引人遐想。
  后两句点明思乡题旨。第三句从“行舟”而来,诗人行舟江上,自然想起人们夸说扬子江两岸春光明媚的话。说“闻道”,暗示无心观赏此地风光,对“风光满扬子”这一点不加任何评说,这时的心情颇与王粲避难荆州相类: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登楼赋》) “人情同于怀土”,既然“扬子”无吸引力,那么,末句的登楼望乡便是极其自然的了。实际上,第一句的柳絮纷飞已为“上望乡楼”埋下伏笔。柳和柳絮是古代文学家感物伤怀的触媒,或由此而“恨久离”(如梁刘邈《折杨柳》),或由此而“怀故乡”(如梁萧绎《折杨柳》)。所以,李益以 “柳花飞入”发端,以 “上望乡楼” 收束,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内。全诗意脉相连,承转自如,曲尽情致,余味无穷。


19118717543唐李益行舟原文及赏析
危唐包答: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这是一首思乡之作。其中虚实相生,情景和谐,是一首含蓄隽永的小诗。前两句是实写,实中有虚。诗人斜卧的小舟在扬子江中前行,片片柳絮纷纷扬扬地飘落舟中。触目即景,亲切真实。诗人多次写杨花柳絮,其《汴河曲》曰: “汴水东流无...

19118717543李益《行舟》原文及翻译赏析
危唐包答:行舟原文: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诗词作品: 行舟 诗词作者:【 唐代 】 李益 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小学古诗】、【婉约】、【景点】

19118717543《行舟》-李益的解释
危唐包答:行舟》诗为读者精心描绘了一幅妙趣横生的花菱飞还的思愁万绪图。在一切的闲情或是悠然随意中萦怀的思愁充满着长长的企盼。那日光破晓,这晨雾的萦怀浮散的思愁,在“天晴”的瞬间霍然照亮整个诗境,也照亮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然而就意义的表达来说,诗人在一切看似不经意间阐述了内心世界细微的变化。

19118717543王维春节思乡的诗句
危唐包答:《思乡诗句》赏析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悲...

19118717543次北固山下原文翻译及赏析关于次北固山下原文翻译及赏析
危唐包答:1、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译文: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

19118717543水口行舟原文_翻译及赏析
危唐包答: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宋代·朱熹《水口行舟》 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水多。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

19118717543水口行舟二首原文_翻译及赏析
危唐包答:就在政局动荡、学禁最严峻之时,朱熹和他的学生黄千林用中等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这首诗就是抵达水口,感时之作。 赏析 宋代理学家的诗,往往纯粹说理,陈腐可厌,用语则俚俗不堪,常被后世攻讦。朱熹的诗,虽然也讲理,但经常能寄情于景,寓理于趣,清巧绵密,令人喜爱。这两首小诗,写乘舟在江中航行时的所见所思,第...

19118717543宋朱熹水口行舟二首原文及赏析
危唐包答:朝来雨止,诗人便迫不及待卷篷眺望。此刻,他心中充满希望,又怀着畏惧,“试卷” 二字准确地刻划了这种矛盾和不安的心态,也使人们联想起诗人那迫切与迟疑相交织的动作神情。诗的前三句描写雨夜行舟的不快和不安,这样着笔,正是为了表现夜雨过后的畅快,在读者心中唤起更大的快感。末句“依旧青山绿水...

19118717543李益《鹧鸪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危唐包答:鹧鸪词原文: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鹧鸪词鉴赏 这是一首乐府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收录《鹧鸪词》三首,有李益的这首和李涉的两首。李涉诗云:「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

19118717543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原文_翻译及赏析
危唐包答: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月夜 , 行舟 , 写景抒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无烟,(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可怎么能够乘流上天呢?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赏析 诗人为我们...


(编辑:巢金泰)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