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对屈原投江的行为做一下详细评价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7
对屈原投江的看法是什么???

屈原是我国战国末期的楚国人,利用楚国方言创立出新体诗歌——楚辞。毫无疑问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其"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更是反应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代表作有《离骚》、《天问》等。但是对其投汨罗江自杀却褒贬不一,主要有一下两种观点:

1、赞扬屈原投江的大无畏精神:
(1)屈原投江时期楚国矛盾重重,屈原投江其实是对楚国,国内的奸臣小人的无声指控;
(2)屈原投江,有利于促进楚国国内的民族觉醒,因此是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3)屈原投江,也是不甘与奸臣小人同流合污,是独善其身的表象。

2、批评屈原投江是消极避世的表象:
(1)屈原投江时期,虽然楚国矛盾重重但是还没有亡国。如果屈原能够因势利导楚顷襄王,不是态度过于强硬。也许能够挽救楚国衰败的局面;
(2)认为屈原这一时期的投江行为,主要还是因为楚顷襄王罢其官职、政治主张不能实现,因此是接受不了这一打击的表象。
3、我认为,不管怎么评价,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是不能否定的。其投江虽然有消极避世的寓意,但是其不畏生死,为国为民的事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的。

屈原是我国战国末期的楚国人,利用楚国方言创立出新体诗歌——楚辞。毫无疑问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其"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更是反应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代表作有《离骚》、《天问》等。但是对其投汨罗江自杀却褒贬不一,主要有一下两种观点:

1、赞扬屈原投江的大无畏精神:
(1)屈原投江时期楚国矛盾重重,屈原投江其实是对楚国,国内的奸臣小人的无声指控;
(2)屈原投江,有利于促进楚国国内的民族觉醒,因此是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3)屈原投江,也是不甘与奸臣小人同流合污,是独善其身的表象。

2、批评屈原投江是消极避世的表象:
(1)屈原投江时期,虽然楚国矛盾重重但是还没有亡国。如果屈原能够因势利导楚顷襄王,不是态度过于强硬。也许能够挽救楚国衰败的局面;
(2)认为屈原这一时期的投江行为,主要还是因为楚顷襄王罢其官职、政治主张不能实现,因此是接受不了这一打击的表象。
3、我认为,不管怎么评价,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是不能否定的。其投江虽然有消极避世的寓意,但是其不畏生死,为国为民的事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的。

理解和惋惜。

屈原死后,当时社会不少人都不认可他,就像司马迁说的“不容于世”。唯有宋玉却为屈原写悼辞,他是第一个为屈原写悼辞的人。其辞曰:“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

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宋玉在悼辞中表达了对屈原的理解和惋惜。宋玉在辞赋上学习屈原,并且在屈原的基础上对楚辞进行了发展,所以在当时人们将宋玉称作是继屈原以后最杰出的辞赋家。

扩展资料:

众所周知,屈原投江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为了不让鱼儿蚕食屈原的身体而将粽子剥去外皮投入江中。其实,这与屈原的一件事有关。

屈原好食糯米,有一次厨房为他做了粽子,他不知是何物,便连带苇叶皮一起吃进了肚子,吃完他意犹未尽,对仆人说到,此物甚是美味,下次可替换成稍微柔软的外皮。

后来人们知道了屈原这件事情,所以在他投江自尽后,为了缅怀他,人们将煮熟剥去外皮的粽子扔到江里,希望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在另一个空间里也可以享受到美食。

从中不难看出,屈原虽然在庙堂之上不能得志,在民间还是威望极高,世人对他有着毫不掩饰的推崇与钦佩。一枚小小的粽子包含了人们无尽的哀思。可以这样说,屈原用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大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屈原



屈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即使在他投江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他所创造的楚辞体经久不衰,永垂史册。有人认为屈原之死重于泰山;有人则认为屈原之死轻如鸿毛。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屈原之死,死于爱国。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人,有如此深远之影响,有如此深远之意义。

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死于一种抗争。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他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给芸芸众生以震撼;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郁闷空气中注入了一股热浪。

屈原之死给时空注释新的含义。这一道闪光的利剑划破了千年长空,给生与死赋予新的内容。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华赤子的热血里,融入炎黄子孙的灵魂中。死已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个伟大的起点。文天祥虽死犹生,丹心照汉青;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鉴;

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样的死,死得其所。

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

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

扩展资料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屈原



1、赞扬屈原投江的大无畏精神:

(1)屈原投江时期楚国矛盾重重,屈原投江其实是对楚国,国内的奸臣小人的无声指控;

(2)屈原投江,有利于促进楚国国内的民族觉醒,因此是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3)屈原投江,也是不甘与奸臣小人同流合污,是独善其身的表象。

2、批评屈原投江是消极避世的表象:

(1)屈原投江时期,虽然楚国矛盾重重但是还没有亡国。如果屈原能够因势利导楚顷襄王,不是态度过于强硬。也许能够挽救楚国衰败的局面;

(2)认为屈原这一时期的投江行为,主要还是因为楚顷襄王罢其官职、政治主张不能实现,因此是接受不了这一打击的表象。

3、个人观念: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是不能否定的。其投江虽然有消极避世的寓意,但是其不畏生死,为国为民的事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的。

 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国丹阳,湖北省宜昌市,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具有心忧天下、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及至在受到奸佞的诽谤,遭到楚国国君的冷淡并被放逐之时,都没有削弱他的爱国之情,反而使他的爱国之焰燃得更烈了。促使他愤怒而无奈地投入了汨罗江,这是何等的坚贞,何等的悲壮啊!但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我觉得屈原投江是大错特错。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俗话不正说明了屈原的错吗?他连“青山”都毁了,何来的“柴”啊。这难道不是最愚蠢的行为?况且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必因一时的激愤而自寻短见。这难道不是在逃避责任吗?将自己的一切烦恼留给活人,这不是很自私吗?因此我觉得屈原应该坚强地活下去,至少这样还能为楚国尽一点绵薄之力。就像越王勾践一样,他受到吴王那么大的耻辱,忍气吞声地活着,但最终凭着自己的毅力和勇敢复兴了越国。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之所为啊。而且我还怀疑,当时屈原投江是不是脑子已经不清醒了,要不他怎么不想想:我这一死,还有谁来劝谏楚王呢?这不正好中了佞臣的奸计了吗?凡此种种,使我觉得屈原投江这一举动是错误的。当然,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这是无可非议的

他敢不与世俗为伍的勇气值得肯定,然而就其投江本身个人认为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自杀对于当时局势改变没有一点帮助,他若是在倡导改变的运动中死去的话倒是可以称赞,可自杀就没一点建设性作用了。从历史情形来看,屈原投江也给后人警示:不论世道如何,敢于与世间背道而驰的都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因此屈原投江既能够反应他的坚守自我,又显示出了他的过于死脑筋。


15310281045对屈原投江的行为做一下详细评价
吕厘制答: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

15310281045你如何看待屈原的抱石投江?
吕厘制答:他们两个都是爱国者,背景差不多,都在乱世,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振兴祖国,抗击侵略。他们的结果相同,都没完成自己的心愿,最后都以身殉国,只不过他们的死法不一样而已。他们死后对后人的影响是一样的,他们那种不怕挫折那种民族气节都是值得我们后世之人学习的!如果真的对他们进行分谁优谁...

15310281045如何看待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投汩罗江事件?
吕厘制答:1、政治上的失败,屈原是个大政治家、诗人,并且他在楚国还是皇族,所以,在当时的楚国他还是比较受重用的,可以跟楚王同朝议事,并且还掌管着接待“外宾”的权利,可以说,当时楚王还是比较依重屈原的,不过,屈原这个人呢,比较直,遇到什么看不惯的事情和有错误的朝臣,往往正面与其冲突,这样一来,结怨甚深,屈原还是个替老...

15310281045屈原算是时代的孤勇者吗?如何看待屈原投江的举动?
吕厘制答:有利于促进楚国的民族觉醒,所以是大无畏的爱国精神;也不愿意和奸臣小人勾结,是独立的样子。批评屈原投江是避世的被动表象:屈原投江期间,楚国虽然矛盾重重,但还没有亡国。如果屈原能引导楚王香清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他就不太难对付了。也许能挽救楚国的衰落;认为屈原在这一时期的投江行为,主要是由于...

15310281045怎样评价屈原投江?
吕厘制答: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5310281045屈原投江的行为你怎么看
吕厘制答:但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我觉得屈原投江是大错特错。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俗话不正说明了屈原的错吗?他连“青山”都毁了,何来的“柴”啊。这难道不是最愚蠢的行为?况且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必因一时的激愤而自寻短见。这难道不是在逃避责任吗?将...

15310281045简单的概括一下屈原投江
吕厘制答:面容憔悴。五月初五,楚国被秦国打败了,屈原也听到了这个消息。屈原就拿起一块大石头,在汨罗江投江自尽了。渔夫看见了,就划船在江里找屈原的尸体。他们把竹筒子里的米投到江里来祭拜屈原。每年初五,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把这一个节日称为端午节。人们把划船改成赛龙舟,把竹筒子里的米改成包粽子。

15310281045你赞成屈原投江自杀吗,理由是?如果不赞成,你认为他该做些什么
吕厘制答:以大局看,是不值得,三闾大夫投河报国忠心是可鉴,可是为了如此庸君这般,那真是糟践了他,他生为报国,可是他在楚国时已对楚国上下,楚国君王尽心效力,变法等,是楚国弃了他,负了他,他如此忠心就显得愚忠,而且,俗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若当初未逞一时忿然,而是尚留于世,以他的...

15310281045应如何看待屈原投江?请回答稍具体些。
吕厘制答:从这个纬度上来说,屈原不光是想要帮楚人维护他们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也是为了保护环境,保卫他们信仰的自然众神,更是为了保卫实证主义道法自然的科学精神,保卫华夏民族从此往后数千年的发展福祉,使之免受周期性的战争和灾荒。屈原自己在离骚中也有两次披露投江的想法,想要效仿商代因为上谏不成投江的贤大夫彭咸。一次是...

15310281045你如何理解屈原投汨罗江殉国这一壮举?
吕厘制答:谁也说不清楚屈原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投江的, 上面的两种说法也都只是后人的猜测。 但是, 不管怎样,屈原的爱国精神, 还有他写下的那些优秀的诗篇, 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民间故事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 有一天夜里, 屈原故乡的人都做了相同的梦,梦见屈原回来了, 衣冠整齐, 和生前一样。


(编辑:崔浅岩)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