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记叙文言文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31

1. 来篇短篇古文(文言文),最好是记叙的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 *** 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2. 关于记叙努力学习的文言文有哪些呢,初中课外的

韩愈 《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 关于记叙努力学习的文言文有哪些呢,初中课外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答案:

((一)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二)1.①不,没有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三)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4. 谁能帮我写一篇记事的文言文

书童者,石门人也。

我熟与网友同学高? 所谓高者诚难评,而才者诚难量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运者不可知矣。

是故贵益贵,贫益贫。余是以书之,盖叹人生之不可琢,唯为目下之欢也。

然而贫富可变,高低堪反也。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向使人人各爱学习,个个勿懒于闲,荒野多行,读书犹在,则字词之识,语法之精,当与专业相较,或不可估量。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荒废。

然则人生之寿有限,贪婪之欲无厌,私之弥繁,陷之愈深。奈何取之尽国银,用之如泥沙? 请问,尔何如? 君复曰:世人何故怀瑾握瑜,而岂令钱财见流水? 如今人方为官,我为纳税者,时日不多,何不为? 或人不知而清,不亦君子乎?侥幸哉! 问汝何所思,问他何所忆?贪兮欲兮全民哉,奈若何? 真乃燕雀皆成鸿鹄之志哉。

一旦鸡犬升天,难思何以自托于中华。 夫恶习常积于忽微,而聪多困于所溺,岂独官者也哉? 泉微而望流之远,河不深而求水之大,品不端而思家之安,童愚,知其不可,而况于大才乎。

曾闻国之兴衰,系于习俗,若风气不正,则朝廷卑微。故当务之急,养自重之士,以形成廉洁之风。

自古礼仪廉耻不张,国乃灭亡。 悠悠之华夏,大国也。

斡旋于小国之间,因之以富贵强大,无加之以师旅,由谁为之?比及何年?可使无贪,且知方知书也。 今书此,似乎财物无所取,色无所好,吾志不在小。

然则,同学朋友各有所乐兮,余独好诗以为常。

5. 求10篇初一文言文阅读和10篇课外记叙文阅读题 (100悬赏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无 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4分) 第二文段(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 户: 3.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 4.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

5.概括甲文的大意 第三文段〔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

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②自是数年之后( )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D.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句: (2)安用重法邪?译句: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3分) (1)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忧乐观。(1分)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 ” 。

(1分)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共九个字)(1分) 第四文段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朝晖夕阴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山间之四时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 3.[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甲]: [乙]: 4. [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第五文段(甲)若夫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之间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




13242117734文言文“叙”是什么意思
纪绿影答:●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叙曰: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明陶宗仪《辍耕录•文章宗旨》:「西晋之文,渊明《归去来辞》、李令伯《陈情表》、王逸少《兰亭叙》而已。」9. 指写序。●宋曾巩《〈梁书目录〉序...

13242117734文言文的“叙”是什么意思?
纪绿影答:次序、次第的意思 简体部首: 又 ,部外笔画: 7 ,总笔画: 9 释义 ◎ 述说:~说。~事。~话。~亲。~旧。◎ 同“序”。◎ 评议等级次第:~功。~奖。~用(分级进用)。~擢(分级提拔,授予宜职)。组词 ◎ 叙别 xùbié 话别 ◎ 叙道 xùdao [口]∶叙述、谈论 ◎ 叙功 xùgōng ...

13242117734求文言文翻译~《说文解字后叙》
纪绿影答:【原文】 叙曰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其建首也,立一为专。方以类聚,物以类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於亥,知化穷冥。【翻译】《叙》文开列了十四篇五百四十部的目录。(...

13242117734叙事类的文言文简短
纪绿影答:1. 来篇短篇古文(文言文),最好是记叙的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13242117734叙述句文言文
纪绿影答:1. 关于叙述的文言文 苏耽歌 《捕蛇者说》(柳宗元)原文 柳宗元《童区寄传》 聊斋志异 高公明图知郴州时,有民女苏氏浣衣于河,河中有巨石,女踞其上。有苔一缕,绿滑可 爱,浮水漾动,绕石三匝。女视之心动。既归而娠,腹渐大,母私诘之,女以情告,母不能 解。数月竟举一子,欲置隘巷,女不忍...

13242117734记叙文言文
纪绿影答:1. 来篇短篇古文(文言文),最好是记叙的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13242117734序跋类文言文
纪绿影答:序,又称叙、叙文、叙言、序言、序文、引、引言、导言等。序在古代多放在书的后面,现在一般放在书的前面,而把放在书后面的序称为后序或跋。序跋的内容、体例大致相同,因而可合称序跋文。一般的书有序无跋,如觉得序意未尽,后面仍可有跋。 序有自序和他序之分。自序偏于说明著作宗旨、撰写经过、编写体例等,还...

13242117734叙事文言文作文200字
纪绿影答:1. 求语文文言文作文200字初二的 1晏子使楚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13242117734叙述文的文言文
纪绿影答:1. 来篇短篇古文(文言文),最好是记叙的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

13242117734记人叙事的文言文
纪绿影答:1. 有哪些记人的文言文啊 《吕蒙正不记人过》 原文: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


(编辑:莫严彭)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