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为什么日本文学中屡次出现死亡美学?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8
为什么日本文学中屡次出现死亡美学?

这个话题我很感兴趣。
但我并不觉得日本文学大多充满死亡美学。关于死亡的美学,尤其是围绕武士道关于死的探讨在日本文学中是有一些,但也限于日本文学的一个分支。
将死写得“美”的例子,在许多国家都有
有些作家天生似乎就被死亡吸引,杰克伦敦和海明威都写过极其震慑人心的死亡,(我看得少),马丁伊甸的自杀以及乞力马扎罗的雪,以及《老人与海》也是公认的关于死亡和暴力的名作。苏联的安德烈耶夫一生为精神病困扰,写了N多关于死亡的一读就让人从JI梁骨开始发凉的名作。
放到现代,专注于死亡之美最直接的就是电影了~现在那么受推崇的暴力美学也包括把死亡拍得很美。比如最近刚结束的两部电影,《银河护卫队2》就为了提升B格硬把勇度整死了,而《加勒比海盗5》 把巴博萨船长搞死不能不说是一步臭棋,虽然臭,还是极可能的把他的死搞得很有悲剧色彩……我想说的是,在艺术作品中,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渲染死亡之美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然后日本文学中的死亡之美
虽然我没看过多少日本小说也要说一说啦
武士道之死嘛,我就不信有谁正儿八经地看过几本的,我看来看去,也只看到一本南条晃司的,还是最近两年才汉化的..日本的赤穗事件和忠臣藏是很有名的历史事件,N多导演反复拍摄,有正面拍的,也有提出质疑的,我最喜欢的深作欣二还合起来拍了个
如果有所谓的日本文学的死亡美学的话,那也是日本文学中的色恋和日本剑侠小说的两个极小分支,和日本这个地方一样,虽然小了点,路窄了点,还保留着相当的原始野性的风貌,也算是别有滋味
而且日本盛行"物哀"文化
认为美的最高境界就是破碎的美 绝望的美
这是组成日本传统文化核心的要素
也是日本文学的特色所在
这种文化渗透进日本人的心
比如:
在娱乐圈最辉煌时候突然隐退的山口百惠
在作家最高峰期选择自杀的芥川龙之介、太宰治、三岛由纪夫
而“物哀”的诞生与日本的地理有着很大的关系
被雪山、海岸、溪流、温泉、瀑布环抱
又火山地震、雪崩、海啸、台风、战乱频发
日本人长年累月看到的事物
都是美在瞬间消失的样子
而佛教传入之后
这观念就变得越来越强了
“物哀”倡导追求“须臾之美”,“永恒的宁静”
追求生命须臾的辉煌也正是“物哀”的特质
正因为这“物哀”渗透入人们的生活中
才使人们能够从大地震的悲痛中重新站起来
向着复兴的新生活迈出这一步。

哥特音乐追求的是黑暗和死亡美学,这种与经典哲学观念格格不入的理念使得它久久徘徊于主流文化和严肃艺术的大门之外。然而桀骜不逊的哥特对此丝毫不以为意,也许体系庞大、颓废叛逆的地下文化反而更适合它的发展。哥特音乐惯用的表现手法是:男声主唱极尽压抑与爆发之所能,把暗夜里的绝望挣扎表达的淋漓尽致;背景中圣咏式的女声往往带有浓厚的悲天悯人的气质,而器乐则是黑夜中呜咽的风声、月影里的狼嚎和鲜血滴落在泥土里的声音。哥特音乐还有另外一个特质,那就是它所崇尚的死亡美学。他具有具备天生的悲剧性,而弗洛伊德在谈论《李尔王》的时候就曾经提到,悲剧旨在教导我们“放弃生命,放弃爱情,而与死亡的必然性交上朋友。” 尼采由悲剧艺术引伸出来的悲剧世界观则是“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尼采的悲剧理论是给悲剧和死亡赋予美的少数几种悲剧理论之一,它把悲剧看成是灿烂辉煌的,一种“形而上的安慰的艺术”。为了阐述“悲剧性”的实质,叔本华和尼采都转向了音乐。由此可见,哥特音乐作为一种 “形而上的绝望”的载体来表现死亡美学,有其必然性。哥特音乐的死亡美学不仅表现在音乐风格上,也体现在其视觉效果和行为艺术上。惨白的面孔,夸张的五官,麻木的表情,凌乱的长发,复古的着装和冰冷的金属装饰,这些都已是哥特族的经典特征。表现在现代都市中,便又是主流社团追逐的一种形式化的标新立异。真正的哥特族总会有一双迷人的大眼睛,眼神中总是透露出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郁压抑与自我毁灭。哥特音乐不单是一种音乐型态,和所有的艺术形态一样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哥特是一个可以让人逃离现实而进入的幻想世界,一个黑暗而浪漫的世界。

生活艰辛的作家有一大把,文学观点大相径庭,不乏讴歌生活的,处流浪穷潇洒的,也有哼哼唧唧不舒服的,蔑视人类报复社会的。相对于生活艰辛我们更喜欢分析一个作家的心理缺失,川端康成缺少父爱,太宰治缺少父爱,村上春树缺少父爱。川端康城孤儿生活艰辛,村上春树中产家庭,太宰治名门望族。为什么他们都要把人写死。说这个国家生活艰辛就更不靠谱了,也没看叙利亚人民折腾个死亡美学出来。相反日本这种文学的传统根源“物哀”是平安京那群皇宫贵族折腾出来的。首先我要反驳一个特指日本文学以死为美的观点。从古希腊的悲剧,到莎士比亚,到沈从文“美丽都是愁人的”古贺春江“没有比死亡更高的艺术了。”悲剧所占的审美地位都是首屈一指。而死亡是达成悲剧最为简单直接的方式。而就这种死亡美学而言日本现当代文学与其说是日本传统,不如说是西方文学思潮的本土化表现。那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较之中国或者放在世界,日本文学普遍展现出的死亡美学都更加引人注目。道理很简单因为唯美主义思潮和悲剧这种形式在日本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在中国这两者都发育不良。



有些作家天生似乎就被死亡吸引,杰克伦敦和海明威都写过极其震慑人心的死亡,(我看得少),马丁伊甸的自杀以及乞力马扎罗的雪,以及《老人与海》也是公认的关于死亡和暴力的名作。苏联的安德烈耶夫一生为精神病困扰,写了N多关于死亡的一读就让人从JI梁骨开始发凉的名作,比如《红笑》等等,法国的维昂也是,《岁月的泡沫》等等幻想作品实质上是写的从腐烂到死亡的过程,而我最喜欢的《蚂蚁》则是从精神上被一口口吞下去。还有大名鼎鼎的《王尔德》,这也是一位耽于死亡梦境的怪人,《快乐王子》那么忧伤那么美,王子其实是死了吧,《夜莺与玫瑰》那么浪漫那么美,夜莺是自己把胸膛刺进玫瑰刺的,《莎乐美》那么神秘那么美,其魅力不用我多说。放到现代,专注于死亡之美最直接的就是电影了~~~现在那么受推崇的暴力美学也包括把死亡拍得很美。比如最近刚结束的两部电影,《银河护卫队2》就为了提升B格硬把勇度整死了,而《加勒比海盗5》 把巴博萨船长搞死不能不说是一步臭棋,虽然臭,还是极可能的把他的死搞得很有悲剧色彩…………我想说的是,在艺术作品中,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渲染死亡之美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像那个SB的导演张彻,中式暴力美学的拓荒者第一人,就很喜欢在每部电影里面把他最偏爱的弟子搞死,姜大卫啦,傅声啦,狄龙啦,还得是白衣溅血,盘肠大战或五马分尸这种……日本我最喜欢的导演深作欣二,也很喜欢在每一部片子里把他最喜欢的真田广之搞死……然后日本文学中的死亡之美……。虽然我没看过多少日本小说也要说一说啦~~~




17771085778为什么日本文学中屡次出现死亡美学?
闻华泪答:首先我要反驳一个特指日本文学以死为美的观点。从古希腊的悲剧,到莎士比亚,到沈从文“美丽都是愁人的”古贺春江“没有比死亡更高的艺术了。”悲剧所占的审美地位都是首屈一指。而死亡是达成悲剧最为简单直接的方式。而就这种死亡美学而言日本现当代文学与其说是日本传统,不如说是西方文学思潮的本土...

17771085778为什么日本文学中屡次出现死亡美学?
闻华泪答:在探索日本文学的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美学观念——“物哀”(tsuzuki)如同暗夜中的流星,照亮了文字的深邃。它并非源自于某种偶然,而是根植于日本文化的核心,成为了文学表达的鲜明特征。日本人对美的理解,并非追求完整与永恒,而是欣赏破碎与绝望中的极致之美,这种观念在他们的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

17771085778为什么日本文学中屡次出现死亡美学?
闻华泪答:但我并不觉得日本文学大多充满死亡美学。关于死亡的美学,尤其是围绕武士道关于死的探讨在日本文学中是有一些,但也限于日本文学的一个分支。将死写得“美”的例子,在许多国家都有 有些作家天生似乎就被死亡吸引,杰克伦敦和海明威都写过极其震慑人心的死亡,(我看得少),马丁伊甸的自杀以及乞力马扎...

17771085778如何评价日本的无赖派文学?
闻华泪答:我是bord,分享一下我的观点:无赖派指的是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的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间活跃于日本文坛的一个重要作家流派。日本文学发展史上,战后文学是一段十分重要的时期。无赖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学思潮,同时也是战后日本最早出现的代表性文学思潮。无论是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胜...

17771085778日本灵异文学的鼻祖——小泉八云和他的《怪谈》
闻华泪答:1904年9月26日,因心脏病发而去世,共在日本生活了14年。《怪谈》是小泉八云生命最后一年创作的短篇故事集,共收录五十五篇经过他改写的日本鬼怪故事。其作品贯穿了日本文化艺术领域的“物哀”传统,受到了高度称赞,被誉为日本现代灵异怪谈文学的的鼻祖。拉夫卡迪奥·赫恩兼具希腊和爱尔兰血统,古希腊和...

17771085778以《源氏物语》和川端康成作品为例谈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学。
闻华泪答:【答案】:可以说“物哀”这一理念是整个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学的精髓本质,亦是理解日本人民族气质的关键所在。叶渭渠在其所著的《日本文学思潮史》中,将“物哀”解释为“对所感之对象表现一种爱怜和同情混成的心绪,这个对象可以是人或物,也可扩大为社会世相”。简而言之,物哀是一种由情景交融而引起...

17771085778日本文学的大概
闻华泪答: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

17771085778谁对日本文学家泉镜花了解??并附上其作品详细介绍~~
闻华泪答:二叶亭四迷的长篇小说《浮云》(1887—1890)就明显地受到俄国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夏目漱石则是从英国文学研究家起步登上文坛的,他从西方文学中取得创作经验,写出了《我是猫》(1905)、《哥儿》(1906)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明治维新的任务首先是日本的现代化,移植和吸收西欧的先进文 泉镜花著--《高野圣僧》化是...

17771085778日本文学家芥川龙之介是怎么死的啊?
闻华泪答:1927年7月24日,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35岁的芥川龙之介在自家寓所服用致死量的安眠药自杀,枕边搁置有圣经、遗书与遗稿。

17771085778日本国民童话桃太郎与恶鬼温罗的故事中隐含了什么秘史?
闻华泪答:桃太郎,这个故事在日本是家喻户晓,是日本五大童话之首, 其剧情大概是这样的:一天,一对老夫妻在河里捡到一个飘过来的大桃子,切开桃子后,桃子里竟然出现一个小孩,这便是“桃太郎”,“桃太郎”长大之后,成为了勇士,其用糯米团子使得猴子、狗和雉鸡成为了自己的伙伴,去“鬼岛”打败了“恶鬼”,并夺得了宝藏。


(编辑:莫航哗)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