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现代的歌词是如何化用古代的文学作品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如何用现代的歌词来唱古代的诗???

古今都一样。使用修辞用典或引用。

用典之功用有四,略述于下:
使立论有根据
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即【文心雕龙】所谓“援古证今”也。如李商隐之【有感】诗: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其中“蛇足”一词,即引自【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之’。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李诗即以此作为引证,使为立论之根据。(以喻勿另生枝节也)
委婉表意
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如前“命意”章中苏东坡之【仇池石】一诗,即借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故,委婉表达出作者之心意,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难堪。另如【唐诗纪事】卷十六引“宁王李宪见卖饼者之妻明艳动人,而强娶为妾,且十分宠爱。翌年,宁王问‘犹忆饼师否?’其妻颔首。宁王召饼师进府,其妻面对故夫,泪流满颊,凄婉欲绝。时有十余文士在座,意皆感动,宁王命做诗以记其事。王维诗云:
莫以今时宠,而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借春秋息夫人之典故,以显出女人之坚贞,使宁王深受感动,而让其与故夫团聚。(按:典出【左传】,庄公十四年,楚子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减少语辞之繁累
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如:
览古 李商隐
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
空糊赬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竟未成;
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
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
诗中“长乐”一词乃指汉之长乐宫。【汉书】平帝纪:“大风吹长安城,东门屋瓦飞旦尽”;“景阳钟”之典出自【南史】:“齐武帝数游幸,载宫人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鼓漏,置钟于景阳楼上,应五鼓及三鼓。宫人闻声早起妆饰”。“箕山客”一词乃指尧之许由也,【庄子】:“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又齧缺遇许由曰:‘子将何之?’曰:‘将逃尧’。又史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如此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将所欲表达之意念,呈现在读者眼前,故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如:
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其中“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楚歌”一词指屈原“离骚”、“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句,借贾谊祠中之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益觉凝炼警策,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3种类编辑

典故之种类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分述于下:
明典
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如:
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五排)
“渭阳”一词出自【诗经】唐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又如:
邻水延福寺早行 陆游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
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
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剑”。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暗典
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如: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 元遗山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蝨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暗典之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即【文心雕龙】所谓“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是也。
翻典

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如: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虽说贾谊,却反其意而用之。又林和靖之【自做寿堂诗】: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虽说相如,然反其意而用之也。【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又如李商隐之【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诗: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诗中用万般无奈之口气,“却羡”卞和因献璞玉,而双脚被刖之事,以表明作者不甘奴颜屈膝之意,其实何尝真愿斩足,此亦属翻典之类。

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在书写论文时使用:
直接
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二、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 刊名,年,卷(期): 起止页码.
三、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四、报纸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五、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
六、专利
[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 专利号,出版日期.
七、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 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八、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Z].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间接
举例:
1) Brown (1983: 231) claims that the communicative way of teaching is a far more effective approach in ELT.(引文中有作者姓名,括号中信息为年代和页码。此处页码信息可以省去)
2) Quoting Bott (1977),Milroy (1980: 135) points out that …. (间接引用中又引用了另一位作者)
3) A previous report (Blake,1977)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such prior knowledge. (作者姓名不出现在引文中,应在括号中给出作者姓名)
4) Several researchers have testified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method (Koo,1985; Manson,1961; Watkins,1979)(如果需要引用多个作者,可是使用这个格式)
5) The students may confuse the object-relative pattern with the subject-relative pattern (Abbott,1969,quoted in Ponsonby 1990:36) (间接引用中又引用了另一位作者,同时作者信息在括号中提供)
请注意:参考书目必须包括论文直接或间接引用的书籍或文章;此外,如果论文作者愿意,也可列出作者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曾阅读,但未引用的书籍或文章。
3、在文中如何引用附录的举例
I worked out the timetable of my project (Please see Appendix I).
4、 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
文献条目按作者姓氏(中文姓氏按其汉语拼音)的字母顺序、中外文分别排列,条目前不要用数字标注,第二行缩进。外文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献按出版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如果是同一作者同一年的文献,则在年份后以英文小写字母按顺序标注(如1999a,1999b,1999c)。
引用格式:一般在文章的注解中提到或在文中直接写出,也可以加引号(20字以下不用
根据所引出处是否明示而言,有明引与暗引之别;按照所引文字与原文有无差异来说,有直引与意引之分;凭依所引出处或主旨正确与否立论,有确引与讹引之异。
明引
例子(1):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引
例子(2):
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例子(3):
薄粥稀稀碗底沉,鼻风吹动浪千层,有时一粒浮汤面,野渡无人舟自横。(沈石田《薄粥诗》)
(「野渡无人舟自横」引自韦应物《滁州西涧》)
正引
正用又称“正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如:
①这安公子是那女孩儿一般百依百顺的,怎么忽然的这等执性起来?……他这一段是从至性中来,正所谓儿女中的英雄,一时便有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思;旁人只说是慢慢的劝着就劝转来了,那知他早打了个“九牛拉不转”的主意,一言抄百总,任是谁说,算是去定了。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在小说中,安公子的父亲因为两次河堤决口,被责问不善治理而革职查办,在山阳县收监。安公子救父心切,不顾从未出过远门,一改平日女孩子般的百依百顺,决意要身带数千两银子跋山涉水三千里去山阳县营救父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荣华富贵不能使他受到诱惑,贫贱困苦不能使他动摇,权势强暴不能使他屈服。”“九牛拉不转”是引用俗语。两处引用都是说明安公子此时的性格格外倔强,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人都不能改变他营救父亲的决心,和所引用的原句的意思一致,所以是正面引用。这里没有指明出处,是暗引。
②那秦钟魂魄那里肯就去,又记念着家中无人掌管家务……因此百般求告鬼判。无奈这些鬼判都不肯徇私,反叱咤秦钟道:“亏你还是读过书的人,岂不知俗语说的:‘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瞻情顾意,有许多的关碍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
“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这句俗语的意思是:“阎王下命令叫你三更死,叫勾魂鬼勾你的魂,谁也没办法叫你活到五更。”这句俗语在这里是正面引用,作者借鬼判之口说出来,将阴间的铁面无私和阳间封建政治制度下的瞻情顾意、徇私舞弊、黑暗腐败作了鲜明的对比。它表达了作者说这段话的目的,即是要狠狠地鞭挞阳间的封建政权。这是正引,也是明引。
③《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抠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邓拓《燕山夜话·不要秘诀的秘诀》)
这段文字有三处引用。第一处是作者引用陆九渊的《陆象山语录》中“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第二处是引用陆九渊的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第三处是“读书不求甚解”,作者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时引用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一语。作者对前面所引用的句子和诗句是表示肯定的,它们和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致,都是说读书不必太死心眼,一个问题没弄懂,不必总是钻在这个问题中,非得弄明白不可,有时候问题没弄明白,时间却耽误了,所以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暂放过去,等以后再慢慢地去弄清楚。这就是正引的手法。作者为了不引起读者的误解,对“不求甚解”反复加以解释,特别指出“对于我们现在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第一处和第二处点明了出处,是明引;第三处则没有点明出处,是暗引。
反引
反用又称“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反用从形式上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照录原文,然后对原文加以否定或修正;第二类是直接改动原文,使本文所用的意思与原文相反;第三类是引出原文的大意,然后再提出异议。如:
①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后来的道学先生们,对于母亲,表面上总算是敬重的了,然而虽然如此,中国的为母的女性,还受着自己儿子以外的一切男性的轻蔑。
(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妇女解放》)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是孔子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这世界上,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怨恨。”作者对这句话持否定态度,先引用这句话,接着马上对这句话作出评判,认为把女子和小人归在一起,是对女子极大的轻蔑。在要求妇女解放的时代,鲁迅先生反其意而用之,为妇女争取解放而大声疾呼。
②“子入太庙,每事问。”至今传为美谈。但你入轮船,最好每事不必问,茶房之怕麻烦,之懒惰,是他们的特征;你问他们,他们或说不晓得,或故意和你开开玩笑,好在他们对客人们,除行李外,一切是不负责任的。
(朱自清《海行杂记》)
这段文字中引语出自《论语·八佾》,意思是:“孔子每次进太庙,事事都要问。”作者引用这句话是说,古人认为好问是一种美德,然后在后面指明现在轮船上就不能好问了。引用原话而变其意,是反引手法。
上面两个例子都是直接照录原话,然后加以否定或修正,所以都属于反用中的第一类。
③沐芳莫弹冠,
浴兰莫振衣。
处世忌太洁,
至人贵藏晖。
(唐·李白《沐浴子》)
《楚辞·渔父》中有“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句子。再看李白这首诗,很明显用了反用的手法,将“必”直接改成了“莫”,语意正好相反,属于反用中的第二类。
④哦,我的剑要归寝了!
我不要学轻佻的李将军,
拿他的兵器去射老虎,
其实只射着一块僵冷的顽石。
哦,我的剑要归寝了!
我也不要学迂腐的李翰林,
拿他的兵器去割流水,
一壁割着,一壁水又流着。
哦,我的兵器只要韬藏,
我的兵器只要酣睡。
我的兵器不斩芟奸横,
我知道奸横是僵冷的顽石一堆;
我的兵器也不要割着愁苦,
我知道愁苦是割不断的流水。
哦,我的大功告成了!
让我的宝剑归寝了!
我岂似滑头的汉高祖,
拿宝剑斫死了一条白蛇,
因此造一个谣言,
就骗到了一个天下?
(闻一多《剑匣》)
这一节诗有三处引用:“李广射石”、“翰林断水”、“高祖斩蛇”。“李广射石”源出《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意思是:“李将军去打猎,看见草丛中的石头,以为是老虎,便一箭射去,箭杆没入其中,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块石头。”“翰林断水”中”翰林“指李白,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高祖斩蛇”源出《史记·高祖本纪》,刘邦饮酒醉于泽中,遇到大蛇挡道,于是拔剑把蛇斩成两段,后以此作为得到“神助”而起义、夺取天下的宣言。诗人在这里引用原文大意,然后再提出异议,“我不要学轻佻的李将军”,“我也不要学迂腐的李翰林”,“我岂似滑头的汉高祖”,非常鲜明地表示了诗人的意向。
⑤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唐·李商隐《贾生》)
汉代的贾谊是个非常有才能的政治家,曾受到大臣们的排挤而放逐在外。这里前面两句的意思是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被放逐的贾谊,这在封建文人的眼中是一种十分荣耀的事情,这个机会简直千载难逢,暗示才干能够得到发挥了。第三句的意思是汉文帝虚怀垂询,凝神倾听,使得两个人靠得非常近。第四句则是悲叹汉文帝听得这么入神,不是问关于天下苍生的大事,问的却是有关虚幻鬼神的故事。第三句和第四句本来是说文帝爱才,诗人在这里做翻案文章,反其意而用之,讽刺文帝不是真的爱才,借以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
上述例④和例⑤都是引用原文的大意,继而提出异议,属于反用中的第三类。
借引
借用有两种。一种又称“改用”,就是原文的本意与所要表达的意义既不相同相似,也不相反相对,只是在某一方面有相关性。它可以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产生幽默风趣的效果,也可引起读者对故事的联想,增强形象性。还有一种就是借用数学中的符号,组合成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有直观形象的艺术效果。如:
①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宋代晏殊《蝶恋花》,原意是写在苍凉的深秋独登高楼怅望,这里用来作为第一境,即表示追求理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柳永《蝶恋花》,原意是因为思念爱人而渐渐变得憔悴,表示相思之苦,这里用来作为第二境,即表示艰苦地追求、探索。“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原意是写无意中发现了意中人的惊喜心情,这里用来作为第三境,即表示取得成功、实现理想的喜悦心情。这三处引用都是写闺情离愁,作者以它们的相关性来比喻治学的三境,只是就引语原意加以引申而已,以此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并无深意,是借用的手法。
②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夹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做“席卷天下”。
(鲁迅《安贫乐道法》)
“席卷天下”出自汉代贾谊《过秦论》,原意是说秦孝公想吞并天下,这里是故意加以曲解,望文生义,引起读者的联想,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用来表示穷人卷起席子到露天地上睡觉的情景。
③小乙:“泡泡!”
妈:“小济,快,找小盆去!”
爸:“等等,小乙,先别撒!”随小济作快步走,床下椅下,分头找小盆,至为紧张,且喊且走:“小盆在哪儿?”只在此屋中,云深不知处,无论如何,找不到小盆。妈曳小乙疾走如风,入厕,风暴渐息。
(老舍《文艺副产品》)
“只在此屋中,云深不知处”出自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借用后面两句,并把“山”改为“屋”字,借以描写孩子要撒尿,全家人出动找小尿盆,而小尿盆不见踪影的情景,同引诗的原意并不相同或相对,只是凭着不知该到屋里何处找小尿盆与不知到山中何处找师父有相关性的因素,望景生义,故予引用。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感,令文字妙趣横生,是借用的手法。
上面三个例子都是属于第一种借用手法,即借用与原文有某一方面的相关性,来增强文字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并产生幽默的效果。
④倘不得已,我以为还不如带些兽性,如果合于下列的算式倒是不很有趣的:人+家畜性=某一种人。
(鲁迅《略论中国人的脸》)
人加上家畜性等于某一种人,初看起来我们根本没有见过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理论、什么公式。在作者看来,带有“家畜”的驯服性格的“某一种人”,其实是无异于消除了“兽性”,没有了反抗精神的人,正如文中所说对他本身来说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只不过使“牧人喜欢”而已。作者借用数学中的符号“+”和“=”,使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加法算式,巧妙而鲜明地表达了他主张反抗的严肃主题,因为驯服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只是使外国人喜欢而已。这样的描写言简意赅、干脆利落。
⑤笔者认为,胡适所犯的错误,是因为他只注意到其不可分的一面,因此他得出了石头=贾宝玉=作者(曹雪芹)的结论,提出了自传说。
(马力《从叙述手法看“石头”
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胡适曾经片面地认为《红楼梦》的叙述者(石头)、主人公(贾宝玉)和作者(曹雪芹)实际上是同一个人。本文作者为了说明“他只注意到其不可分的一面”这个观点,借用了两个“=”号,就把胡适的这种错误观点简洁而又直观地表达了出来,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幽默感。
⑥天才=2%的灵感+98%的汗水。
(爱迪生名言)
这句话是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我们今天也经常用到,证明天才并不是游手好闲就得到的,它其实是靠勤奋和汗水,是靠努力拼搏换来的。这个公式形象地说明了天才与灵感、勤奋之间的辩证关系。一句话概括,简单明了,却又点面俱到。
上述④⑤⑥三个例子都是用数学符号来表达某种意图、某种思想感情,言简意赅,能产生直观形象的艺术效果。这属于第二种借用手法。

这个太多了,很多古风的歌曲都有。
我在听的有《离骚》歌手:F.Be.I
另外F.Be.I还有将进酒、赤壁怀古、陋室铭、等等。
另外还有个歌手叫做燕池,她的歌虽然都是重新作词的,但也大量化用了古诗词。
再还有哈辉的《相和歌-子衿》《关雉》《春晓》等等。
其他歌手还有云泣、少司命、HITA、与非门很多很多歌手都有类似的歌,数都数不过来。

古今都一样。使用修辞用典或引用。

用典之功用有四,略述于下:
使立论有根据
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即【文心雕龙】所谓“援古证今”也。如李商隐之【有感】诗: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其中“蛇足”一词,即引自【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之’。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李诗即以此作为引证,使为立论之根据。(以喻勿另生枝节也)
委婉表意
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如前“命意”章中苏东坡之【仇池石】一诗,即借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故,委婉表达出作者之心意,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难堪。另如【唐诗纪事】卷十六引“宁王李宪见卖饼者之妻明艳动人,而强娶为妾,且十分宠爱。翌年,宁王问‘犹忆饼师否?’其妻颔首。宁王召饼师进府,其妻面对故夫,泪流满颊,凄婉欲绝。时有十余文士在座,意皆感动,宁王命做诗以记其事。王维诗云:
莫以今时宠,而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借春秋息夫人之典故,以显出女人之坚贞,使宁王深受感动,而让其与故夫团聚。(按:典出【左传】,庄公十四年,楚子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减少语辞之繁累
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如:
览古 李商隐
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
空糊赬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竟未成;
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
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
诗中“长乐”一词乃指汉之长乐宫。【汉书】平帝纪:“大风吹长安城,东门屋瓦飞旦尽”;“景阳钟”之典出自【南史】:“齐武帝数游幸,载宫人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鼓漏,置钟于景阳楼上,应五鼓及三鼓。宫人闻声早起妆饰”。“箕山客”一词乃指尧之许由也,【庄子】:“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又齧缺遇许由曰:‘子将何之?’曰:‘将逃尧’。又史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如此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将所欲表达之意念,呈现在读者眼前,故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如:
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其中“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楚歌”一词指屈原“离骚”、“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句,借贾谊祠中之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益觉凝炼警策,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3种类编辑

典故之种类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分述于下:
明典
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如:
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五排)
“渭阳”一词出自【诗经】唐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又如:
邻水延福寺早行 陆游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
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
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剑”。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暗典
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如: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 元遗山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蝨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暗典之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即【文心雕龙】所谓“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是也。
翻典

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如: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虽说贾谊,却反其意而用之。又林和靖之【自做寿堂诗】: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虽说相如,然反其意而用之也。【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又如李商隐之【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诗: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诗中用万般无奈之口气,“却羡”卞和因献璞玉,而双脚被刖之事,以表明作者不甘奴颜屈膝之意,其实何尝真愿斩足,此亦属翻典之类。

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在书写论文时使用:
直接
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二、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 刊名,年,卷(期): 起止页码.
三、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四、报纸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五、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
六、专利
[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 专利号,出版日期.
七、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 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八、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Z].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间接
举例:
1) Brown (1983: 231) claims that the communicative way of teaching is a far more effective approach in ELT.(引文中有作者姓名,括号中信息为年代和页码。此处页码信息可以省去)
2) Quoting Bott (1977),Milroy (1980: 135) points out that …. (间接引用中又引用了另一位作者)
3) A previous report (Blake,1977)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such prior knowledge. (作者姓名不出现在引文中,应在括号中给出作者姓名)
4) Several researchers have testified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method (Koo,1985; Manson,1961; Watkins,1979)(如果需要引用多个作者,可是使用这个格式)
5) The students may confuse the object-relative pattern with the subject-relative pattern (Abbott,1969,quoted in Ponsonby 1990:36) (间接引用中又引用了另一位作者,同时作者信息在括号中提供)
请注意:参考书目必须包括论文直接或间接引用的书籍或文章;此外,如果论文作者愿意,也可列出作者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曾阅读,但未引用的书籍或文章。
3、在文中如何引用附录的举例
I worked out the timetable of my project (Please see Appendix I).
4、 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
文献条目按作者姓氏(中文姓氏按其汉语拼音)的字母顺序、中外文分别排列,条目前不要用数字标注,第二行缩进。外文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献按出版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如果是同一作者同一年的文献,则在年份后以英文小写字母按顺序标注(如1999a,1999b,1999c)。
引用格式:一般在文章的注解中提到或在文中直接写出,也可以加引号(20字以下不用
根据所引出处是否明示而言,有明引与暗引之别;按照所引文字与原文有无差异来说,有直引与意引之分;凭依所引出处或主旨正确与否立论,有确引与讹引之异。
明引
例子(1):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引
例子(2):
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例子(3):
薄粥稀稀碗底沉,鼻风吹动浪千层,有时一粒浮汤面,野渡无人舟自横。(沈石田《薄粥诗》)
(「野渡无人舟自横」引自韦应物《滁州西涧》)
正引
正用又称“正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如:
①这安公子是那女孩儿一般百依百顺的,怎么忽然的这等执性起来?……他这一段是从至性中来,正所谓儿女中的英雄,一时便有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思;旁人只说是慢慢的劝着就劝转来了,那知他早打了个“九牛拉不转”的主意,一言抄百总,任是谁说,算是去定了。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在小说中,安公子的父亲因为两次河堤决口,被责问不善治理而革职查办,在山阳县收监。安公子救父心切,不顾从未出过远门,一改平日女孩子般的百依百顺,决意要身带数千两银子跋山涉水三千里去山阳县营救父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荣华富贵不能使他受到诱惑,贫贱困苦不能使他动摇,权势强暴不能使他屈服。”“九牛拉不转”是引用俗语。两处引用都是说明安公子此时的性格格外倔强,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人都不能改变他营救父亲的决心,和所引用的原句的意思一致,所以是正面引用。这里没有指明出处,是暗引。
②那秦钟魂魄那里肯就去,又记念着家中无人掌管家务……因此百般求告鬼判。无奈这些鬼判都不肯徇私,反叱咤秦钟道:“亏你还是读过书的人,岂不知俗语说的:‘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瞻情顾意,有许多的关碍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
“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这句俗语的意思是:“阎王下命令叫你三更死,叫勾魂鬼勾你的魂,谁也没办法叫你活到五更。”这句俗语在这里是正面引用,作者借鬼判之口说出来,将阴间的铁面无私和阳间封建政治制度下的瞻情顾意、徇私舞弊、黑暗腐败作了鲜明的对比。它表达了作者说这段话的目的,即是要狠狠地鞭挞阳间的封建政权。这是正引,也是明引。
③《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抠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邓拓《燕山夜话·不要秘诀的秘诀》)
这段文字有三处引用。第一处是作者引用陆九渊的《陆象山语录》中“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第二处是引用陆九渊的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第三处是“读书不求甚解”,作者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时引用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一语。作者对前面所引用的句子和诗句是表示肯定的,它们和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致,都是说读书不必太死心眼,一个问题没弄懂,不必总是钻在这个问题中,非得弄明白不可,有时候问题没弄明白,时间却耽误了,所以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暂放过去,等以后再慢慢地去弄清楚。这就是正引的手法。作者为了不引起读者的误解,对“不求甚解”反复加以解释,特别指出“对于我们现在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第一处和第二处点明了出处,是明引;第三处则没有点明出处,是暗引。
反引
反用又称“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反用从形式上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照录原文,然后对原文加以否定或修正;第二类是直接改动原文,使本文所用的意思与原文相反;第三类是引出原文的大意,然后再提出异议。如:
①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后来的道学先生们,对于母亲,表面上总算是敬重的了,然而虽然如此,中国的为母的女性,还受着自己儿子以外的一切男性的轻蔑。
(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妇女解放》)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是孔子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这世界上,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怨恨。”作者对这句话持否定态度,先引用这句话,接着马上对这句话作出评判,认为把女子和小人归在一起,是对女子极大的轻蔑。在要求妇女解放的时代,鲁迅先生反其意而用之,为妇女争取解放而大声疾呼。
②“子入太庙,每事问。”至今传为美谈。但你入轮船,最好每事不必问,茶房之怕麻烦,之懒惰,是他们的特征;你问他们,他们或说不晓得,或故意和你开开玩笑,好在他们对客人们,除行李外,一切是不负责任的。
(朱自清《海行杂记》)
这段文字中引语出自《论语·八佾》,意思是:“孔子每次进太庙,事事都要问。”作者引用这句话是说,古人认为好问是一种美德,然后在后面指明现在轮船上就不能好问了。引用原话而变其意,是反引手法。
上面两个例子都是直接照录原话,然后加以否定或修正,所以都属于反用中的第一类。
③沐芳莫弹冠,
浴兰莫振衣。
处世忌太洁,
至人贵藏晖。
(唐·李白《沐浴子》)
《楚辞·渔父》中有“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句子。再看李白这首诗,很明显用了反用的手法,将“必”直接改成了“莫”,语意正好相反,属于反用中的第二类。
④哦,我的剑要归寝了!
我不要学轻佻的李将军,
拿他的兵器去射老虎,
其实只射着一块僵冷的顽石。
哦,我的剑要归寝了!
我也不要学迂腐的李翰林,
拿他的兵器去割流水,
一壁割着,一壁水又流着。
哦,我的兵器只要韬藏,
我的兵器只要酣睡。
我的兵器不斩芟奸横,
我知道奸横是僵冷的顽石一堆;
我的兵器也不要割着愁苦,
我知道愁苦是割不断的流水。
哦,我的大功告成了!
让我的宝剑归寝了!
我岂似滑头的汉高祖,
拿宝剑斫死了一条白蛇,
因此造一个谣言,
就骗到了一个天下?
(闻一多《剑匣》)
这一节诗有三处引用:“李广射石”、“翰林断水”、“高祖斩蛇”。“李广射石”源出《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意思是:“李将军去打猎,看见草丛中的石头,以为是老虎,便一箭射去,箭杆没入其中,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块石头。”“翰林断水”中”翰林“指李白,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高祖斩蛇”源出《史记·高祖本纪》,刘邦饮酒醉于泽中,遇到大蛇挡道,于是拔剑把蛇斩成两段,后以此作为得到“神助”而起义、夺取天下的宣言。诗人在这里引用原文大意,然后再提出异议,“我不要学轻佻的李将军”,“我也不要学迂腐的李翰林”,“我岂似滑头的汉高祖”,非常鲜明地表示了诗人的意向。
⑤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唐·李商隐《贾生》)
汉代的贾谊是个非常有才能的政治家,曾受到大臣们的排挤而放逐在外。这里前面两句的意思是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被放逐的贾谊,这在封建文人的眼中是一种十分荣耀的事情,这个机会简直千载难逢,暗示才干能够得到发挥了。第三句的意思是汉文帝虚怀垂询,凝神倾听,使得两个人靠得非常近。第四句则是悲叹汉文帝听得这么入神,不是问关于天下苍生的大事,问的却是有关虚幻鬼神的故事。第三句和第四句本来是说文帝爱才,诗人在这里做翻案文章,反其意而用之,讽刺文帝不是真的爱才,借以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
上述例④和例⑤都是引用原文的大意,继而提出异议,属于反用中的第三类。
借引
借用有两种。一种又称“改用”,就是原文的本意与所要表达的意义既不相同相似,也不相反相对,只是在某一方面有相关性。它可以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产生幽默风趣的效果,也可引起读者对故事的联想,增强形象性。还有一种就是借用数学中的符号,组合成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有直观形象的艺术效果。如:
①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宋代晏殊《蝶恋花》,原意是写在苍凉的深秋独登高楼怅望,这里用来作为第一境,即表示追求理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柳永《蝶恋花》,原意是因为思念爱人而渐渐变得憔悴,表示相思之苦,这里用来作为第二境,即表示艰苦地追求、探索。“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原意是写无意中发现了意中人的惊喜心情,这里用来作为第三境,即表示取得成功、实现理想的喜悦心情。这三处引用都是写闺情离愁,作者以它们的相关性来比喻治学的三境,只是就引语原意加以引申而已,以此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并无深意,是借用的手法。
②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夹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做“席卷天下”。
(鲁迅《安贫乐道法》)
“席卷天下”出自汉代贾谊《过秦论》,原意是说秦孝公想吞并天下,这里是故意加以曲解,望文生义,引起读者的联想,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用来表示穷人卷起席子到露天地上睡觉的情景。
③小乙:“泡泡!”
妈:“小济,快,找小盆去!”
爸:“等等,小乙,先别撒!”随小济作快步走,床下椅下,分头找小盆,至为紧张,且喊且走:“小盆在哪儿?”只在此屋中,云深不知处,无论如何,找不到小盆。妈曳小乙疾走如风,入厕,风暴渐息。
(老舍《文艺副产品》)
“只在此屋中,云深不知处”出自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借用后面两句,并把“山”改为“屋”字,借以描写孩子要撒尿,全家人出动找小尿盆,而小尿盆不见踪影的情景,同引诗的原意并不相同或相对,只是凭着不知该到屋里何处找小尿盆与不知到山中何处找师父有相关性的因素,望景生义,故予引用。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感,令文字妙趣横生,是借用的手法。
上面三个例子都是属于第一种借用手法,即借用与原文有某一方面的相关性,来增强文字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并产生幽默的效果。
④倘不得已,我以为还不如带些兽性,如果合于下列的算式倒是不很有趣的:人+家畜性=某一种人。
(鲁迅《略论中国人的脸》)
人加上家畜性等于某一种人,初看起来我们根本没有见过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理论、什么公式。在作者看来,带有“家畜”的驯服性格的“某一种人”,其实是无异于消除了“兽性”,没有了反抗精神的人,正如文中所说对他本身来说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只不过使“牧人喜欢”而已。作者借用数学中的符号“+”和“=”,使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加法算式,巧妙而鲜明地表达了他主张反抗的严肃主题,因为驯服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只是使外国人喜欢而已。这样的描写言简意赅、干脆利落。
⑤笔者认为,胡适所犯的错误,是因为他只注意到其不可分的一面,因此他得出了石头=贾宝玉=作者(曹雪芹)的结论,提出了自传说。
(马力《从叙述手法看“石头”
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胡适曾经片面地认为《红楼梦》的叙述者(石头)、主人公(贾宝玉)和作者(曹雪芹)实际上是同一个人。本文作者为了说明“他只注意到其不可分的一面”这个观点,借用了两个“=”号,就把胡适的这种错误观点简洁而又直观地表达了出来,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幽默感。
⑥天才=2%的灵感+98%的汗水。
(爱迪生名言)
这句话是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我们今天也经常用到,证明天才并不是游手好闲就得到的,它其实是靠勤奋和汗水,是靠努力拼搏换来的。这个公式形象地说明了天才与灵感、勤奋之间的辩证关系。一句话概括,简单明了,却又点面俱到。
上述④⑤⑥三个例子都是用数学符号来表达某种意图、某种思想感情,言简意赅,能产生直观形象的艺术效果。这属于第二种借用手法。

邓丽君《在水一方》——《诗经》中的《蒹葭》
王力宏《盖世英雄》中的《花田错》——选自《花田错》
刘德华最近的MV《继续谈情》中也加入了粤剧元素,曲风悲怆雅致,歌词更唱出“泪似帘外雨点滴到天明”这句经典的粤曲唱词。
《新鸳鸯蝴蝶梦》——部分选自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
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徐小凤的《别亦难》
《烟花三月》,《朝云暮雨》均为吴涤清演唱
毛宁的《大浪淘沙》。。。。。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是一张《淡淡幽情》的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是《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有台湾名声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映象最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些多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与流行隔着一段距离。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要说的是,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反映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或胸怀。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最有名的可能要数张明敏的那个版本到了。香港的武侠剧和历史剧中是最爱用这类作品的。而大陆方面,则多在表现某一主题的文艺活动中,喜欢讲一些相关的唐诗宋词谱曲演唱,比如孟郊的《游子吟》等,来表现一种既定的主题,籍诗词的影响力与歌曲的感染力来引导听众进入状态,从而受到预定的效果。另外一首广为传唱的则是徐小凤的那首《别亦难》,用的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体的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更是希望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这与她一贯苦恼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配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一派的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状。
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的领军人物。他又一个颇有吴市影响的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单从歌名上来看,已经是和古诗词有扯不断的联系了。《涛声依旧》中他分别用到张继的《枫桥夜泊》(“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白云深处》则分别用到“白云深处有人家”还有杜牧的《山行》(“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等车的你走不出你心中的那幅画,卷起这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等车的你为什么还惨不破这一霎那?别为一首歌把你的心唱哑”。后来他又写了《烟花三月》,《朝云暮雨》(均为吴涤清演唱),还有一首毛宁的《大浪淘沙》,他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喜欢讲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过演绎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而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也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不过他主要是以描写个人情感为主.
后来有一个冯小泉,因为他本身史学民族乐器出身的,所以对民族文化自认就有很深的兴趣与植根,他的词作中也较多运用古诗词典故或名句,多是以古诗词来营造一种氛围,表现一种气魄,表达一种情怀,更偏重于一种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怀的东西,比较熟悉的有《中华民谣》(“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哈有《秋水长天》等。
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喜欢用唐诗宋词的标题或名句来作为歌词,这方面的例子就比较多了,有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AGIN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月梦》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只是借用唐诗宋词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其实与原诗词并无太大关联,但却提示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唐诗宋词以及其他一些古典诗词的那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系了。
从创作的形式上看,唐诗宋词也为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或是确立了另一种风格。
我觉得这也是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谈到现在流行歌曲在写作形式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鉴或套用或模仿了唐诗宋词的语言格式和风格。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方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无穷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
先说香港,香港的流行歌词创作我一直都以为是一个很怪的现象,提到香港,大家自然和最现代的生活节奏联系到了一块,那是因为香港本身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很深,快餐文化非常盛行,流行歌曲方面 曾经有一个时期,很多歌手的作品都是直接拿欧美日本的热门曲子谱上中文的词,但是香港的流行的流行歌曲中古典诗词的渗透却明显超出大陆和台湾两个地方,我想,这可能也是和香港古典武侠剧和历史剧的盛行是扯不断干系的。另一方面很注重粤语文化的渗透,歌词创作多以广东方言用词造句方式为基础,广东话本身就叫白话,其语言方式与文言有很多类似,所以很多香港词作人的作品,往往是大俗大雅于一身。但也必须承认的是,香港的很多词作家,他们的古文化功底相当深厚,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的用典,甚至用唐诗宋词的写作方式,规范来进行创作。
首先是黄沾,最有名的是《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沧海一声笑》:“沧海一声笑,涛涛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清风笑,竟惹寂寞,豪情还腻了一襟晚照······”,还有《射雕英雄传》里的一首《千愁记旧情》“红日/再不会升/热心渐似冰/彼此星沉天际/剩我低回血泪凝”,(《射》里还有一首《四张机》。手法相当规整“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想对浴红衣”,,不过这应算是金庸的作品了)。还有著名的《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幻作滔滔一片潮流”,他的风格恰似一位笑傲江湖的大侠,豪情奔放,热情不羁。
再有邓伟雄。他和黄沾一样,写了很多电视剧歌曲,这是当时香港音乐创作的一个主要源泉。在《京华春梦》中他写到“如梦人生芳心碎/空对落花我泪垂/为何缘逝似水/大江去/那堪追······无恨情深遭抛弃/漂泊如今怨恨谁/奈何又逢暴风雨/落花飞尽碎。”《万水千山总是情》中说“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莫说水中多变换/水也请/水也静/柔情似水爱共永”,《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歌《铁血丹心》也是他的作品“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抛开世事断仇怨/相伴到天边/逐草四方/沙漠苍茫/哪惧雪霜扑面/射雕引弓/塞外奔驰/笑傲此生无厌倦······应知爱意似流水/斩不断/理还乱/身经百劫也在心间/恩义两难断”。邓的作品写情事机遇,擅长描摹内心感受,颇有宋词的词风。
另外还有卢国沾也是这类高手,他总是背负着家国情重,作品中很浓的民族情怀与历史评判的味道,这正是诸多唐诗宋词名家为世人所景仰的品质。来看他的《万里长城永不倒》:“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彩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少女慈禧〉:“巾帼历次胜男儿/男女代代对峙/曾否推测过/明天举世/重由弱者再把持”。
再如许冠杰,也善用诗词典范来描绘世态人生“难分真与假/人面多险诈”《浪子心声》,“夜风凛凛/独回望/旧事前尘”《沉默是金》,写情“曳摇共对轻舟飘/互传誓约庆春晓/两心相对影相照/愿化海鸥清唱悦情调/艳阳下与妹相亲/望谐白首永不分/美景醉人心相允/绿柳花间相对缘分/泪残梦了烛影深/月明独照冷鸳枕/醉拥孤衾悲不禁/半夜饮泣空帐独怀恨”《双星情歌》。
再看台湾方面,台湾方面的歌词创作更偏重于现代文本,更多关注风花雪月,但这也恰好是许多旧诗文的一个主要素材。最突出的我觉得还是琼瑶,她最善用古诗旧典,来表现恋爱儿女的浪漫情怀。如“绿草苍苍/白雾茫茫/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且拭今宵泪/留与明夜风/风而携我梦/天涯绕无穷”《几度夕阳红》。
小虫也有几首有名的作品,都表现出古诗词中的一些情怀,但距离唐诗宋词,已经有些距离了,更像元曲什么的。如他写给陈淑华的《情关》:“我本有心/我本有情/奈何没有了天/爱恨在泪中间/才能拥有这个梦”,《红楼梦》“昨夜红楼入梦中/多少伤心往事上心头/今晨醒来梦已空/徒留红楼在梦中/红搂,红搂/为何浓浓的红妆遮不住你的轻愁/红搂,红搂/你轻愁只因为人们将你遗漏”,还有给潘越云写的《红娘》“盼你来/盼到桃花谢又开/问天也不能明白/······/对望两相爱/心似祝英台/这应是天的安排”。
台湾流行歌曲创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很多词曲创作者表现出一种厚重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群,重视表象之下的普遍现实,再就是较多的表现乡愁的东西。在表现这些方面,古诗词形式也会是一种很自然的方式我很喜欢张洪量的一首《一程山水一程歌》,歌手后来昙花一现了,这首歌却让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歌中写到“是我将愁耽成醉醒作睡/还是愁与我的心共已累/非我赋诗诗赋我/非我饮酒酒饮我/何时鞋声经已沾上苍苔冷/世上何物最易摧少年老/半是心中积雪半是人影沓/非我离月月离我/非我思乡乡思我/归得昔日桥边红叶不识人/究竟是我走过路/还是路正走着我/风过西窗客渡舟船无觅处/是我经过春雨秋/还是春秋经过我/年年一川新草遥看却似归/夜深孤灯照不悔/回首清江尽是泪/风清拍肩怕见明月间清辉/一程山水一程歌/一笛疏雨寒吹撤/梦在也叶声声尽处轻轻和“正是这种诗风词韵的作词方式,在当时一片直白地恋爱表白和翻来覆去的琐琐碎碎中显得清丽脱俗,从而使得这首歌得以突出于当时的歌坛,也让歌手风光一时,这正是古诗词风的魅力所在了。
说到大陆的歌词创作,其实是更多人才的,毕竟那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大陆方面除了陈小奇冯晓泉,还要说一个陈涛,他的词作也是极具典雅风韵,这与他的频频借鉴引用古诗词经典很有关系。看看他的作品,他写过《霸王别姬》:“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挡住绵绵情痛/看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我心中/你最重/悲欢共/生死同/来世也当称雄/归去斜阳正浓。《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精忠报国》(均为屠洪刚演唱),还有《红花红颜》:“一朵红花在今夜,匆匆带走残阳如血”(书剑恩仇录主题曲),最喜欢他近期的一首《雁衔泥》(眉佳唱):“金陵的美人横吹笛/引来了燕子衔春泥/燕子双双筑柳堤/柳荫深处传来浅声笑语/江南的春雨润如玉/从来不湿行人衣/······/唱繁华,颂太平,天遂人意/且听丝竹悠扬,管弦急,”精巧别致,其意境又让人想到那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极富画面感。写过《苦乐年华》的张藜也有一首很有名的《未了情》。电视剧《夜深沉》的主题歌其中写道“虽有灵犀一点通,却落得劳燕纷飞各东西”恰好映衬了李商隐的那两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有着戏曲创作的背景的阎肃老人也颇多诸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回首月明中/······/天浩渺/水迷蒙/上下求索空缱绻/回望九州曙色红”(电视剧《戊戌风云》主题歌,那英唱)之类的作品。
除去形式上的模仿与借鉴,在歌词的写作手法上,现代流行歌曲也是从唐诗宋词身上汲取了不少营养。向讲究韵律感与意境美,这都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了,唐诗宋词里更常用到的比兴手法,在现代歌词的写作中,例子那更是不胜枚举。
尽管现代歌词的创作沿袭着古典诗词的创作的路子起步发展起来的,然而,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曲曲毕竟还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毕竟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
我们说文学是为了体现生活而存在的,那么任何的一种文化形式必然反映一个时期的生活现实,体现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征。正如我们都说唐诗宋词,而并没有泛称为唐诗宋词,就是因为它们分别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而流行歌曲则显然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不同于唐也不迥异于宋,所以它和前二者之间,还是有着更多显而易见的区别,这也正是如今很少讲他们主动放在一起比较的原因。
我们还是先从表现主题与内容上来讲吧。诚然,诗歌,任何时代的诗歌,都不会没有表达情感为主题,但不同时代的人,情感表达方式与内容却经常会是大相径庭的,这与每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内容与社会规范首先标准都不无关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使得人们更多地将目光主要投向国家家庭社会,求知求仕,江山社稷,祖国河山等方面在唐诗宋词中,想必你更多读到的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这样的忧国情思,或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无边盛景,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坦荡胸襟,又或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高无境界,也有“举杯望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个人感伤,也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人生顿悟。大文豪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更多地在描写山河世事等,或是个人成败得失间的情怀,而对于个人情感的东西,却小心地收藏起来,较少提及。宋词中描写个人情感算比较多了,但大多极尽含蓄之能事,像写离别,只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思念,明着不能来,只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两情相悦,顶多也就企盼着一个“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更多的只能感叹一下“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现在的社会,人们对情感的态度更为开放,而个人化的东西也越来越受关注与重视,所以很多描写个人感情的作品大行其道,而在语言表达上,刚更直接坦白,比如初次相见便“一见钟情不能忘”,然后“为了这次约会,昨夜我想你想得无法入睡”,恋爱中总会问“我是不是你最疼的人”,分手时会说“舍不得你走,怎么能让我一个人留”,感情出变,居然连“第四者”都能出现,一方面大声质问“为什么背着我爱别人”最后只能面对“无言的结局”“分手时说分手,请不要说难忘记”,却搞不清楚“为什么思念总在分手后”,而这些东西,却恐怕连以风流著称的李后主恐怕也只是想想都不敢想的问题。
另外在用语上面,那时代特征就更加明显了,比如说很多流行歌曲都会提到电话,因为那是现代人交流的一个主要方式,这在唐宋时期就是闻所未闻的事情了,更不用提“穿新衣啦,剪新发型啦,奔腾电脑,WINDOWS98”和什么“穿着风衣听着MD”了。而唐宋时期的“宫墙柳,黄腾酒,红酥手”或者什么“一骑红尘妃子笑”,什么“酒榭歌台”,“红袖添香”,也都只能是那个时代的浪漫了,很少会出现在现代的流行歌曲里。这些都是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的,那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
再从语言表达上来说。固然不少的现代歌词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或引用唐诗宋词这些东西,但生活化的语言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现代歌词创作的主流,现代词汇与文法依然是始终占据着歌词创作的主导地位。语言格式上要求也不同,唐诗宋词对格式都有严格的要求,而流行歌曲则只要压韵就行,甚至有的都不需要压韵。唐诗宋词的遣词造句十分考究,历史上曾有贾岛的“推敲”佳话传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现代的流行歌曲的语言则重现代白话为基础和主导,更为直白,也更加口语化。古诗中诚然有少数的叙事体,但依然是“卖炭翁,采薪伐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土色”这样的文学腔,相信是不可能直白如“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和忙吗,身体好吗”的。
当今的歌词很多在语言上不太讲究规范性,更多是服务于曲调,所以其中的错误很多。尤以香港的歌词创作为甚,奇怪地现象是,最好的词作与最滥的词作都出现在香港。相比较而言,台湾的一些老牌词作家,更注重于诗词文化的结合,而且注重结合的方式。香港的词作爱用诗词文化,但多是滥用甚至曲解,这也是香港城市快餐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不管怎么说,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探视宋词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流行歌词创作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唐诗宋词会是流行歌词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的主题,一种取用不尽的源泉,一个无法回避的诱惑,从遣词造句,主题营造,已经铺陈方面,都为现代的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

很小的时候过一首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夜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歌曲由一位名叫朱小玲的女歌手演唱,其唱腔清新哀婉,年少的我虽未经风雨,仍是被那种忧伤的气氛年感染----考虑直到现在,每当我看到映衬着历史的雕梁画栋时,耳畔仍会不知不觉地响起这首歌。后来,我才知道她唱的是唐后主李煜于国破后所填的词《虞美人》,道不尽对故国的思念。这是我接触由中国古代诗歌改编的现代流行歌曲的伊始,它间在当年众多咿咿呀呀的所谓“甜歌”中,竟有着一丝独自绽放的山百合的味道。
??
??年纪再大些,陆陆续续又听了好些这种由中国古代诗歌改编的歌曲,其中全文选录编曲的,以邓丽君演唱的苏轼《水调歌头》最为著名。词风豪放清奇的东坡居士,肯定没有想到,他在密州任所对天空奇妙景象的驰想,对月之阴晴圆缺及人生这悲欢离合的感叹,于九百余年后,竟会再度被谱上新曲,传唱于大江南北,感动着更多新的痴男怨女。我个人认为古诗词之新编新唱,此曲堪称经典。
??
??继而,在香港拍摄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出现了粤语版的《满江红》,罗文用他低则婉转、高则激昂的中国古典式唱腔,把岳飞抗敌雪耻、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慨演绎得畅快淋漓,于高昂处,那磅礴的气势和激越的情感由不得你不随之动容 。
??
??类似的感受,你也可以从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同时也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中获取,“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豪气,委实曾让我有未生于斯世的遗憾。
??
??将中国古代诗词新编于现代流行歌曲中的尝试,从些也渐渐屡见不鲜。全篇改编难免会有它的局限性,莫若取其数理化,用在新歌的关键之处,以求“画龙点睛”。
??
??于是港星蒋志光、韦绮珊的对唱歌曲《相逢何必曾相识》中,有了《瑟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所不同的是,白乐天欲抒发的是被贬谪的凄苦,而新歌中的男女主人公似是想藉此名句来呼唤久候的爱情。是啊,同样的一句话,流入处在不同境遇、有着不同渴望的不同的耳里,自然触动着不同的心事,自古就是如此。
??
??又看到陈百强的歌曲中竟出现了《对酒当歌》的名字,不禁大惑:难道此君亦有着曹公“时光易逝、功业款就”的苦闷吗?忙细细听来:干净的声线,深情且难掩忧伤的基调,竟是在倾诉着一个“失了踪”的爱情故事,“这颗心”虽“真的很痛”,但仍“不断地寻梦”,“两眼尽红”地“依稀觉得这样傻也只是为情重”。歌曲内容固然与《短歌行》所表达的相去甚远,但感情之充沛、情调之悲凉,未必就逊之多少。


13856886124现代的歌词是如何化用古代的文学作品
鄂谢盼答: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月梦》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只是借用唐诗宋词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其实与原诗词并无太大关联,但却提示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唐诗宋词以及其他一些古典诗词的那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系了。

13856886124现代歌曲中的古典文学
鄂谢盼答: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月梦》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只是借用唐诗宋词的名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其实与原诗词并无太大关联,但却提示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唐诗宋词以及其他一些古典诗词的那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系了。

13856886124现代的歌词与宋词的区别
鄂谢盼答: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歌词创作同样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歌的范畴,而且作为同一种语言文化,那么,它的起源也必定于我国古代诗歌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反观整个诗歌的起源,其实也是与音乐脱不了干系的,可以设想,唐诗也好,宋词也罢,其实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确实他们中的很多也很适合而且曾被谱上...

13856886124有哪些经典的使用古典诗词为歌词的音乐作品?
鄂谢盼答:《但愿人长久》这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歌曲,是由邓丽君演唱的,但是我这个年级一般听的都是王菲翻唱的版本。有好多同学说能把《水调歌头》这首诗背下来都是靠的这首歌,唱着唱着诗词就记住了。这首词是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无论是邓丽君还是...

13856886124宋词和现代歌词的差别是什么?
鄂谢盼答:宋词脱胎于诗,是诗歌雅化之后的民间音乐替代品。也就是说从这一点上来说,宋词和现在的歌词是一样的,前期都是用于民间演唱。只是随着后期大量高层文人介入,对词做了豪放、婉约的主题改革,对长调、小令做了平仄上的规制,宋词步了唐诗的后尘,逐渐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成为一种吟诵的文体。也就是说...

13856886124古代那些文学作品是怎样流传于世的?口口相传吗?
鄂谢盼答:根据如此,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古代的文学作品,古代那些文学作品是怎样流传于世的?口口相传吗?很多文学作品也是读书人丰富业余生活而产生的,也是通过口口相传和文字流通最终流传于世的。举两个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我们常见的唐诗宋词,因为时代久远,流传下来的都只是诗词的文字部分,没有了曲子,...

13856886124古风歌曲
鄂谢盼答:古风歌曲是一种以古代文化、历史、文学、诗词等为创作背景,融合现代音乐元素的歌曲类型。古风歌曲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这种歌曲类型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旋律,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庭院楼阁之中,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古风歌曲的歌词往往取材于古代的诗词歌赋,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再创作,...

13856886124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民歌
鄂谢盼答:古代有文字记载的《淮南子》这本书上,曾提到古人抬木头时唱着劳动号子,可见早期民歌与劳动紧密相连。从兄弟民族来看,如阴山岩画上的歌舞图像、瑶族的《盘王歌》、苗族的《古歌》、满族的《萨满调》等,又可看出原始民歌与巫等原始宗教活动有关。有关古代的民歌,实际音响已不可能再现,只有它的歌词,从古代文学著作...

13856886124宋代可以谱曲为歌并有固定形式的文学是什么?
鄂谢盼答: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为宋代儒客文人智慧精华,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它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

13856886124唐诗宋词的来历是什么?
鄂谢盼答: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


(编辑:那凡侨)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