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电视剧《三国演义》评价如何,为何曹操一脸“风尘”?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5
电视剧《三国演义》为何要把曹操、曹丕、司马懿、司马昭演的那么毒坏呢?

因为《三国演义》在站在蜀国的立场上写的。视蜀汉为正统,所以刘备的对手自然就是敌对方。
不把曹魏写的毒坏,怎么衬托蜀汉的光辉和正义。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不等于历史。
毕竟在中国史学上曹魏和晋才是正统。

对曹操的评价


(1)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

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这些都将在谈论经济时再介绍。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较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我们只要翻看一下《三国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统治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气都与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倾轧营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为而不受惩罚的官吏和豪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于是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与推行法治政策相辅而行的是操力图集权于己,不容许臣下有结党行为。他下令说:“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虽私结好于他人,用千匹绢,万石谷,犹无所益”。操为了监视群臣,设置“校事”。这件事受到大臣反对,认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对此加以解释说:“要能刺举而办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所谓“贤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们累世为官,枝连叶附,名望和势力很大。操对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笼络,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实权;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贱的校事来检查他们的行动。至于这样做有无必要呢?我们可以用日后孙权的话来回答。孙权说:“长文(陈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成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孙权也仿效操设校事一职,可知在当时情况下,设置监视大臣行动的校事,以防汉末和袁绍集团内大臣结党拉派的重演,还是不无道理的。从曹魏政权的内部结构看,世家大臣最多,潜在的危险也较重。曹操为自身及子孙计,设置校事以伺察大臣,虽有些苛刻和搞权术,但不这样,是难以制服他们的。史称:“曹公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操还令诸将家属居邺,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与属下存在着隔阂与矛盾的反映。

总起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我们说操之统一北方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首先,操善于驭将;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东击孙权,退军时,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将及护军薛悌镇守合肥。次年,操于出军西击张鲁前,派人给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写明:“贼至乃发”。不久,孙权亲自率领大军十万来攻合肥,薛悌等开函看教,乃是:“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这时合肥守军总共才七千余人。敌众我寡,如果分兵出战,是否上策,诸将疑惑。张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闻言,当即表示赞同。于是辽、典当夜招募敢从之士八百人,杀牛犒飨。次日天亮,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己名,直冲至孙权麾下。权见辽来势凶猛,大为惊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呼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兵少,聚众围辽数重。辽一再突围,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早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辽等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军经此一战,锐气顿失,守合肥十余日,即撤军退。大众既去,权和数将尚留逍遥津北。张辽从高望见,即率步骑前来捉权,极将甘宁、吕蒙、凌统等竭死格斗,权始乘骏马逃去,几被活捉。史家对操教令,颇为赞扬,胡三省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孙盛认为操之本意是勇怯调配,“参以同异”。我以为:张辽作战固极勇锐,乐进也以“骁果”显名,常先登陷阵,“奋强突围,无坚不陷”。如果把乐进说成是“怯”者或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操的本意,料知孙权来时必自恃人马众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骄忽轻敌。正可乘此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袭击。即如张辽所说“及其未合,折其盛气”,如此而已。盖兵贵神速,掩其不备,操之知将料敌,固极高明。

由于孙权经常进兵侵犯合肥,所以曹魏一些靠近合肥的州刺史也带兵屯戍于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操令屯戍在合肥的兖州刺史裴潜等作好行军准备。因这时合肥方面并无军事气氛,故裴潜等动作不速。扬州刺史温恢暗自对裴潜说:“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速知王意,后召先至,卿受其责矣!”于是裴潜赶紧作好快速行军准备。果然不久接到快速进军的命令。接着张辽等也收到诏书。说明操对诸将约束甚严,不容有忽慢诏令和动作迟缓的事。

由上可知,操善于用将,对之要求也很严格,但能得到他们的拥护。甚至连孙权都说操之“御将,自古少有”。证明操是善于御将的。

曹操还富有韬略、足智多谋,在战略、战术方面,常能应付裕如。操在战斗时,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如前所述。操在对于毒农民军、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方法,谲敌致胜,转弱为强。在战略方面,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例如当操与吕布争夺兖州,相持不下时,徐州牧陶谦病死,操欲乘机袭取徐州,然后再击吕布。荀彧劝阻之。操乃改变主意,以全力击败吕布,平定了兖州。接着徐州也归附了。建安六年(201年),即官渡战后下一年,操因粮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刘表。荀彧说:“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从之,终究平定了冀州。

由上可知,荀彧在战略决策方面屡次纠正操的疑误想法,因而对操的成败存亡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其他谋臣如荀攸、郭嘉等亦有同样功勋,为操所称誉。足证操对战略部署极为重视,事先都与群僚仔细商讨。他能采纳别人的正确策略,说明他的判断力是很强的。

当操与袁绍起兵讨伐董卓时,绍问操:“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操又对别人说:“汤、武之王,岂同土哉?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操之所以能克敌致胜,主要原因之一是如同他自己所说的“任天下之智力”,即充分发挥臣下的智慧和将士的战斗积极性。所谓使“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

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操所败,说明操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操军战斗力之所以强,乃由于操一贯采取精兵、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操曾说:“孤所以能常以少兵胜敌者,常念增战士,忽余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为战士爱马也;不乐多署吏,为战士爱粮也”。操自言当官渡会战时,袁绍有铠甲一万领,他只有二十领;袁绍有马铠三百具,他连十具都不到。操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操治军带兵,比较重视纪律,赏罚比较严明,结果打败了袁军。一次在行军途中,操传令不得让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于是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了麦子。可是操自己所骑的马却因吃惊而踏了麦田。于是操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做为处罚,这虽只是做做样子,但也可说明操在军中持法是比较认真的。操起兵初期,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就是因操治军严整,而且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也能较好地配合和支持军事。所以终能转危为安、变弱为强。其他军阀如袁绍则“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吕布则“勇而无计”、“轻狡反复”;刘表则“不习军事”、只“保境自守”;袁术则“奢淫放肆”、“无纤介之善”。所以操终能将他们各个击破。

由此,我们说曹操可以称得上古代卓越的军事家。

(3)曹操的为人和作风。

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真假难辨。我们如果片面地依据某些记述,断章取义,纵然再多发表评论文章,亦无济于事。评论历史人物,应当从有关的可靠记述中归纳出居于主流的东西(如德、才、功、过、善、恶、作用、影响等),从而得出确切的结论。不仅要把这一人物与他同时的人相比较,也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同一类型的人相比较,这样便不难估计其在各方面的价值,以确定其历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与奸的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做过分析,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的名义上的国柞。假若操是奸臣的话,那末,二袁、刘表、刘备、孙权……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操是奸臣吗?

至于曹操对人是否奸诈?专门倾人利己呢?传说中曹操所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是否真实呢?据《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字刃击杀数人。

《武帝纪》注又引《世语》: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武帝纪》注又引孙盛《杂记》: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根据《魏书》的说法,操杀人系于被劫之后,这种杀人,不能说是负人,而只是惩罚歹徒的行为。《杂记》所说操夜杀人,乃是怕别人杀害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这还可以说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行为。但操过后,还是很快就感到凄怆伤怀,说明这次杀人是属于误会,并非操本性即安于做负人之事。而且,“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语,只见于此书,其他二书均未道及。可知这话是不可靠的。从当时实际情况论,操恐惧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轻易做杀人惹祸之事。他当时如畏人图己,就应趁人无备时逃走,何必杀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书所记大相径庭,陈寿既不采用,裴注虽引出,但未置评,仅备遗闻。所以我们不宜视之为真实材料,与其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远不如从操许多比较确凿的行事中寻找答案。比如:陈宫,原来是拥戴操为竞州牧的有功大员,操“待之如赤子”。但后来陈宫趁操东征徐州牧陶谦之际,叛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使操几遭灭顶之灾。后来陈宫与吕布一起被操禽获,“宫请就刑,操为之泣涕”,颇有故人依恋之情。宫死后,“操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抚视其家,皆厚于初”。又如建安十九年(214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报书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举,行之多矣,魂而有灵,亦将闻孤此言也”。可见操对死者的嘱托,并无背负之事。王粲的儿子因参与魏讽谋反,为曹丕所诛,操闻叹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操以金璧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之事更为人所熟知。操还自言:“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可知他是怕负人的,似不可能说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吕思勉谓:“操之待人,大致尚偏于厚”。这种讲法,是符合事实的。那些述说操诈骗倾人的传闻、轶事,多非历史的真实。但这种讲法从何而来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吕布与操作战时,曾告诫部属:“曹操多谲”。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时的“多谲”,扩大到其为人和作风上;其次,陈寿说操“少机警,有权术”。“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权术,赵翼言操用人系以权术相驭。操在用人上,确实有用权术的地方,但说他用人全靠权术,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脑有几个不用权术的?有几个没有滥杀过人?袁绍早就让操杀杨彪、孔融、梁绍。就以孔融为例,他何尝不随意杀人!当他任北海相时,仅因“租赋少稽”,就一朝杀五部督邮。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邻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劝他“自托强国”,仅因这个建议,就被孔融杀害。至于历代开国帝王,因铲除异己,而滥杀错杀的更史不绝书,如果只责操谲诈负人,是不公允的。

操的污点,首先是他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于此事,前面已多处提及,不再详述。其次是他有过屠杀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说过。关于操攻徐州牧陶谦的原因,各书说法不一。即使操父真为陶谦所杀,操也不该大量屠杀无辜人民。陈寿于《三国志》中叙述曹操之事,从不做过分的贬抑,对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较他书为简,然亦不能不承认:“所过多所残戮”。操还曾有“围而后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诸将常有“屠城”之事,这是不应宽恕的。其他如当操攻围吕布于下邳时,关羽屡向操求取布将秦宜禄之妻杜氏,操“疑其有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在此事稍前,操在宛收降张绣时,亦曾纳张绣的从叔母,以致引起张绣的叛变。诸如此类的事,在当时虽算不上什么很坏,但总是欠缺的。陈寿在评论曹操时,极称赞其谋略、权变、法术和用人、创业的功绩,从无一语赞及他的品德。陈寿论到刘备时,认为备“机权于略,不逮魏武”。可是极力称颂刘备的“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说明陈寿是善于抓住曹、刘在德才上各自特色的。

许多人认为曹操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家,我很同意。有些人还认为曹操是我国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我觉得有点偏高。因为曹操有过滥杀无辜人民的暴行。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应当不这样。另外,在个人品德作风上,曹操也有些欠缺,不足为后世法。既然称作历史上的政治家,就应当对后世能起榜样作用,曹操在这方面还不够规格。

在《三国演义》诸多版本中,最为经典的还是1994年由唐国强等人主演的。

而之所以说这部电视剧经典,无外乎这样几点:美术场景、文言对话、主演演技、气韵生动。

1. 美术场景

老版三国能够让人有历史沧桑感,先是由画面决定的。在那个电脑特效于中国内地还没有广泛普及的年代,制作一部具有史诗气息的影视剧,很多时候就是需要人海战术。所以我们看到在老三国里,不管是虎牢关之战,还是赤壁之战,亦或者是诸葛亮北伐等重大战役中,数以千计的士兵,甚至到达上万士兵战争场面中,那种实实在在的真人场景,总是给人以滔天巨浪的质感,就如同胶片电影相对于数字电影之间的区别。

不仅如此,受到日本电影天皇黑泽明的影响,本剧大量采用《影武者》、《乱》之类黑泽明后期电影中的画面构图,以及色彩运用,整部电视剧的色彩对比非常强烈,而且大量使用低角度的摄影方式,这不但极大提升了本剧在战争场面上的恢弘气势,更是具有大师级别的艺术魅力。

2. 文言对话

在94版之后,还出来一些其他版本的三国,但是效果都不太好,原因之一便是对话。在老版三国中,除了一些日常生活的场景,会采用较为日常的用语对话,一旦涉及到朝堂礼仪、高谈阔论,和书信檄文,皆是采用原著书中的文言文。

我们看老版之所以能够很强的历史代入感,便是在于曹操、诸葛亮他们说话的形式便是文言,这让我们立马可以进入三国的通道。

3. 主演演技

鲍国安饰演的曹操、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陆树铭饰演的关羽,每一个人物都塑造的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忘怀。这倒不是说,人家唐国强和德尼罗或者白兰度类似,运用体验派、方法派之类的演技技法,老一辈的演员其实主要还是用话剧、舞台剧的风格来塑造角色。

但是相比于后来三国的这些演员,唐国强等人更善于将人物的性格典型化,诸葛亮该是什么样,他的风神潇洒,他的临危不惧,形成了一个统一体。简而言之,他们相信自己就是诸葛亮,而不是唐国强。

4. 气韵生动

这一点乃是最为重要的地方,但是却又最难以再现的部分。比如在老版《红楼梦》中,有一段便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那是在大冬天,薛宝琴在腊梅树底下被四周的白雪世界所包裹,整个气韵生动之感,可谓是红楼梦之最。

放到《三国演义》之中,诸如曹操在劝诫袁绍失败后,诵起了《蒿里行》,比如刘备三兄弟三顾茅庐,比如诸葛亮带着鲁肃草船借箭。这些场面都有一种气韵充沛之感,令观众不禁高山仰止,为之称颂。整部剧集有着恢弘的气韵,尤其是战争场面,令人感觉到泰山压顶的紧张和宏大气势。

综合这样的四点,老版三国自然担得起“经典”二字!



90年代左右的央视《四大名著》电视剧,都是中国官方导向,再到聚集当时文化领域一堆艺术家,不计商业成本所堆出来的文化艺术品。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在1991年正式结束计划经济模式,这中间十多年是转型时期,当时中国文艺圈,还是计划经济时期,聚集的大量行业内的精英和人才,可以用人才去堆去码。

再加上当时从业者的节操,艺术家不商业等等。体制导向的历史剧,是基本不考虑商业回报的模式。

那个时候能能用人才去堆,能运用解放军当士兵,能请顶级院校历史和文化学者做顾问。现在当然也可以,但请顾问要花钱(肯定不如小花小鲜肉报酬),但也是需要钱啊,就和体制导向不计较成本不是一回事。

当时从央视电视剧到电影的八一电影制作片,再到动画上海美术制片厂,很多体制导向的影视剧,甚至是流行歌手和民族歌手的体制背景。

一句话,当时中国时代造就的影视文化如此。

历史剧和年代剧的擅长和优秀,与中国发展阶段息息相关。

比如这个题目下的老版《三国演义》,在当时官方导向的情况下,做到当时官方主导引领,文艺圈内不计成本拍摄,尽最大心血精力拍出中国古典历史剧的巅峰作品。

1、《三国演义》的主创人员

比如我们熟悉的总导演王扶林,看他的经历就是这样的,1952年毕业,分配到北京的中央广播局担任广播演员,1954年由广播演员转行当导演,1962年,王扶林正式调入中央电视台。

看看,王扶林导演的人生轨迹和履历,妥妥的体制内编制人员的进击之路,而再联想那个年代的文艺工作者接触的方面。

而94版《三国演义》其它导演,蔡晓晴、张绍林、孙光明、张中一、沈好放等等,他们的人生履历,全部都是如此。

导演蔡晓晴973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编导。

导演张绍林1971年,从部队复员到山西电视台从事电视新闻工作。

导演孙光明195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话剧团任演员、导演。

其它导演就不列了,再到94版《三国演义》的编剧阵容,经过查阅资料,发现有这些中国文艺圈的大佬。

杜家福、朱晓平、叶式生、周锴、李一波、刘树生等,大致看下这些编剧大佬的资料。

编剧杜家福,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78年考入中戏,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编剧朱晓平,1970年应征入伍,1978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1985年调中国作家协会。1991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

编剧叶式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副主任及《电影创作》杂志副主编、北京电影制片厂专职编剧。

其它编剧资料就不找了,看看94版《三国演义》导演编剧,如果延伸下去,再到剧里的摄影,配乐,剪辑,服化道等等,简直是现在不敢想象的神仙阵容。

但当时80年代末(老三国是90年开拍),上方官方觉得要拍一部这样的电视剧,便能整合聚集大量中国影视圈行业的大佬,这种行政力量的恐怖,还体现在一个地方。

为了在屏幕上展现凝重而恢宏的战争场面,全剧累计动用总参、北京军区、南京军区、成都军区和武警部队的兵员达40万人次。

这事换现在你敢想,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后,这种官方导向在文艺表演上的方式,基本宣告退出中国电影历史舞台。

即使后面的《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建党大业》,再到《战狼》系列,和《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等,虽然有官方在背后支持,但都不可能这么夸张了。

但是,中国官方将当时中国文艺圈的资源集中,也让94版《三国演义》,完成了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也不可复制的艺术表现。

2、94《三国演义》的制作层面的艺术化

其实,上面已经讲到为了拍摄古代战争场面,官方动用军队的方面。虽然我们现在看来有些虚假,经验不足,但在当时可以想象给观众带来的冲击。

而现在中国观众津津乐道的其它制作方面,比如服化道水平,1991年,王枫副部长亲自点名,请中国电视剧唯一的一级服装设计师、曾为300集电视剧设计服装的赵庆霞出山。

赵庆霞成天研读《三国演义》和《新华字典》,从原著中少得可怜的有关人物服装的描写中寻找设计依据。

同时,她和幕后的团队,花几个月时间,凭吊三国古战场、参观博物馆、参加专家座谈会,对汉代经济、文化、礼仪、民俗及审美偏爱了然于心,逐一消化。

这种当时的艺术家,在制作上对于艺术的追求,还有着很多,可以各方面都体现出来了,没有漏过一处。

如服装方面,全剧共为1000多个人物,包括帝王、将相、兵士、商贾、杂役和百姓等设计服装、饰物,共制作了3万套服装。其中光是诸葛亮一人,就有七八十套!

如道具方面,道具依据汉代资料设计,兵器则依据《武经总要》设计。全剧近7万件道具包括木剑、竹剑、案、榻、几、车辆、灯具、熏、鼎、屏风等。

这种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还体现在我们现在比较瞩目的演员阵容。

当时的两位演员挑选人选,李法曾和顾凤莉走访北影、八一厂、北京人艺、青艺、儿艺、总政、空政等单位,确定了第一批候选演员78人。

导演组选看各地送来的演员录像资料,派出三位副导演分赴各地物色演员。角色基本确定后,剧组在北京举办演员学习班。

6位专家分别为演员授课,内容包括三国的时代背景、汉代礼仪、汉代风俗、古代战争与阵法、古典名著的改编等。

这种对于艺术的追求,尤其是在时间上的前期知识准备,这在现在的资本时代,同样是根本不敢想象的。

3、官方导向的艺术家堆出了艺术品《三国演义》

上面种种条件结合下,最终便让94版《三国演义》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也是现在观众津津乐道,非常怀念的中国历史剧的成就。

那就是对于历史的还原,和对于艺术的追求。

有了那么多中国内地文艺圈顶级艺术家的保驾护航,我们才能从演员上,看到无可取代的唐国强的诸葛亮,鲍国安的曹操,陆树铭的关羽等等演员。

我们才能看到那些古色古香,近乎还原的文言台词,再到服装设计和道具,战争场面,以及三国里,种种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总而言之,94版《三国演义》为何经典,它是中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官方导向用艺术家堆出的艺术品。

更多关于94版《三国演义》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和讨论!



最喜欢的是94版的《三国演义》。个人觉得相比后来拍摄的电视剧,虽然距离现在的时间更久远,当时的拍摄技术或许没有现在的高级,但仍觉得那时候的才是经典。这所以说是经典,因为它生动的还原了三国时代的恢弘的历史画卷,塑造的那么多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个性迥异的人物形象,更与许多著名演员的精湛演出是分不开的。

刘备的扮演者孙彦军老师简直把刘备演活了,一举手一投足把刘备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惟妙惟肖,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这也正是体现刘备这个人真正的性情风采的时候,而孙彦军老师很好的把握了这一点,使这个人物性格更加丰满,温文尔雅、礼贤下士的刘备形象跃然面前。

另外还有扮演诸葛亮的唐国强老师,深深刻画了一位为匡扶汉室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另外曹操的扮演者鲍国安老师也是,一个犀利的眼神就把一代奸雄的神采展露而已。在这部94版的《三国演义》里,这样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有很多很多。他们的英雄气概或足智多谋,或战功显赫,无不让人们拍案叫绝。

另外94版的三国演义无论从配乐、还是服装道具方面都是相当的不错的,给人的感觉,这就是三国时代的情景,而扮演的这些演员们,他们就是三国时候的英雄。关公、大乔小乔,周瑜,赵子龙,等等等等,乱世出英雄,而这部电视剧就是英雄的大集合。

94版的《三国演义》在心目中的印象太深了,所以即便后来又翻拍过无数次,但最爱的依然是那个最老的94版,英雄迭出的年代,一群现在的“英雄”演活了那时的历史烽烟。有空时,听听片首和片尾的歌曲吧,听了你一定会喜欢的。



  • 它有诸多版本,但依旧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 《三国演义》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用了很小的篇幅描写了很多重大的战役,也把所有的英雄人物性格特点刻画鲜明同时《三国演义》还教会我们很多的人生哲理,让我们看到了一群有抱负有理想的人。


  • 这部剧有野心蓬勃,有尔虞我诈,也有鞠躬尽瘁。这部剧教会给我们很多人生哲理,也塑造了很多侠肝义胆的人物。

  • 这部剧有桃园三结义时,刘、关、张“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以前觉得曹操残暴自私,后面才知道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是怎么的一种持之以恒的信念。


诸葛孔明一腔热血,忠心耿耿,也作《出师表》,神机妙算,聪慧机智。

关羽忠贯日月,义薄云天,他就是义字的化身。话说“既生瑜何生亮”周瑜也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但是他性格中也有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这部剧故事严密,把一段混乱纷争的历史描写的让人为之震撼。



  •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群有伟大抱负得罪英雄们倾尽所有为了自己的理想,就像刘备从一个无名小卒一步步成为一个强者。这带给我们很多的人生哲理,让我们也学着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持之以恒。



曹操认为别人其实都不了解他,但他又并不在乎别人是否能够了解他,甚至误解他!说明曹操的独特个性,及其自我,以及他的霸气!


19763462829电视剧《三国演义》评价如何,为何曹操一脸“风尘”?
邵饱俗答:放到《三国演义》之中,诸如曹操在劝诫袁绍失败后,诵起了《蒿里行》,比如刘备三兄弟三顾茅庐,比如诸葛亮带着鲁肃草船借箭。这些场面都有一种气韵充沛之感,令观众不禁高山仰止,为之称颂。整部剧集有着恢弘的气韵,尤其是战争场面,令人感觉到泰山压顶的紧张和宏大气势。综合这样的四点,老版三国...

19763462829电视剧《三国演义》评价如何,为何曹操一脸“风尘”
邵饱俗答:3、官方导向的艺术家堆出了艺术品《三国演义》上面种种条件结合下,最终便让94版《三国演义》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也是现在观众津津乐道,非常怀念的中国历史剧的成就。那就是对于历史的还原,和对于艺术的追求。有了那么多中国内地文艺圈顶级艺术家的保驾护航,我们才能从演员上,看到无可取代的唐国强的...

19763462829如何评价央视版的《三国演义》
邵饱俗答:电视剧的导演牢牢把握住原著“拥刘反曹”的基本思想倾向,保留原著固有的人民性的思想精髓,从多方面开掘剧作的意蕴。此外,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评述,对三国时代精神的再现,还是对统治者和黑暗社会的揭露,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明君贤相、国家和平统一的渴望,在电视剧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表演精湛 人物生...

19763462829如何评价央视版的《三国演义》?
邵饱俗答:央视版《三国演义》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去芜取菁、删繁就简,成功地展现了原著的精髓和三国时代的历史风貌。原著中脍炙人口的段落以及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情节,都在剧中或以磅礴的气势、恢宏的场景,或以抒情的意境、生动的细节,让观众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而赞叹、感慨、惋惜、落泪;随着人物命运的演变及...

19763462829如何评价央视版的《三国演义》
邵饱俗答:下面,我就逐步表达我对这部电视剧的评价。首先,这部电视剧在思想内容方面没有一点创新和发展,对小说《三国演义》表达的思想没有进行任何筛选,统统照搬。其照搬了原著里“蜀汉正统论”的思想,承袭了原著中“尊刘贬曹”的政治倾向性,将原著中的“腐儒”思想发挥到了极致!!!负责拍摄该剧的导演之一张绍林就曾表示:“...

19763462829如何评价三国演义?
邵饱俗答:《三国演义》中曹操的饰演者鲍国安,更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我在看了之后,曹操的形象就停留在了电视剧鲍国安演绎的形象上。在三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位性格及其复杂的军事家,政治家,但是鲍国安准确把握了曹操的这种“宁可我负天下人,勿让天下人负我”的理念,从人物的表情和举止谈吐,都是极具...

19763462829电视剧《三国》如何评价?
邵饱俗答:第三,《三国演义》是部在历史背景下加上传说色彩的小说,《三国》以《三国演义》为蓝本改编而来,将小说的过于传说色彩改编的更加合理而符合观众逻辑符合当下的认知观。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再加以伸展的电视剧,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这部剧长达95集,剧情复杂,而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短视频...

19763462829如何评价电视剧《三国演义》
邵饱俗答:新三国的优点是整个剧集很紧凑,角色的塑造也很成功,但作为电视剧,图个乐子还可以,至多是一部比较好看的电视剧而已。但其创作态度粗糙,文化底蕴浅薄,思想层次庸俗低下,服装道具等常识错误百出。这些都使得新三国离经典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一句话概括:老三国缺点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新三国缺点是鸡蛋...

19763462829如何评价央视版的《三国演义》?
邵饱俗答:如何评价央视版的《三国演义》?它在艺术与文化上的革新,尤其是对关羽形象的重塑和音乐的神韵,都留下了深刻印记。在众多影视版本中,央视版《三国演义》无疑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特别是对关羽形象的重新定义,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历史上,关羽的形象留给我们的只有“美须髯”和罗贯中笔下的那些诗意描绘,...

19763462829你会如何评价电视剧三国演义?
邵饱俗答:1994年的国产电视剧《三国演义》相信是不少中国人的童年,此片耗费巨资,时间之久,规模之大都前所未有。拍摄制作人员历史责任感强,完全尊重原著,人物形象塑造成功,自始至终,布景逼真场面宏大,整片气势磅礴,波澜壮阔,外加配乐优美,乃国产电视剧中不朽之作。


(编辑:易尤乖)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