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意大利18世纪的美术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18世纪俄罗斯美术是如何发展的?

18世纪,俄罗斯历史进入到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沙皇彼得一世(1672—1725)为了使落后的俄国加快发展进程,跟上欧洲整体发展的速度,努力推行向先进的西欧国家学习的社会改革计划。改革在整体上使俄国受益,它不仅提高了俄国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实力,也带动了文化、艺术事业的迅速发展。当然,对俄罗斯原有的文化、艺术传统而言,改革不免有摹仿、照搬外来东西的缺憾,所以俄国18世纪美术的面貌呈现出明显的“西欧化”特点。


18世纪初,彼得一世在北方城市彼得堡建立新都,随着这次城市建设高潮产生了“冬宫”、“夏宫”等著名建筑。不过从外观上看,它们基本属于法国凡尔赛宫一类的西欧宫殿建筑的翻版。在诸多宏伟、华丽的建筑中有一处被专门设为存放文物珍宝及艺术品的陈列馆,虽然它当时并不对公众开放,但已能体现出18世纪俄国社会的文化品位。


肖像画艺术:在绘画创作领域,油画材料的肖像画开始流行。处于早期阶段的肖像画创作往往偏重对人物姿势、服饰等外在因素的描绘,因而显得华丽有余、生动不足,这样的画作日后被喻为“盛装肖像”。尼基丁(约1690—1741)是俄罗斯民族肖像体裁的奠基人。彼得一世派他去意大利学过画,返国后他倡导了俄罗斯的现实主义学派。《哥萨克首领—盖特曼》(1724)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创作建立了俄罗斯肖像画的初步原则一表达人们不可重复的、有个性的外在面貌。尼基丁的知名作品还包括《彼得一世像》(1722)、《戈洛甫金像》(172)等。安特罗波夫(1716—1795)是18世纪中叶杰出的肖像画家,同前辈画家相比,他的作品注意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并有深度。其作品《彼得三世肖像》(1762)对人物及其环境特征有非常成功的描绘。


18世纪下半叶诞生了与所谓“盛装肖像”有所不同的“内心肖像”。罗柯托夫(1736—1808)的创作标志着俄罗斯肖像画达到新境界,他的《诗人玛依柯夫》(1765)、《着玫瑰色服装的无名女郎像》(1770)等作品都能满足人们精神交流的要求。列维茨基(1735—1822)的创作则体现了“内心肖像”的进一步发展。列维茨基曾师从安特罗波夫,他为斯摩尔尼高级女子学院学员所作的肖像组画显示了“内心肖像”风格的水准。在名为《聂丽多娃像》、《阿雷莫娃像》(177)等作品中,列维茨基把安特罗波夫严格的准确性和罗柯托夫的抒情性融为一体,从而为俄罗斯18世纪肖像艺术提供了范例。18世纪著名的肖像画家还有鲍罗维柯夫斯基(1757—1825),他的《玛·伊·洛普希娜肖像》(1797)等作品同样属于对人物刻画人微的佳作。


雕刻艺术:俄国生活方式的“西欧化”以及城市建设的繁荣直接影响了艺术内容、种类的变化,除了肖像画的流行,雕刻艺术也开始从久受冷落的境遇一跃成为颇受欢迎的门类。它不仅被广泛用于建筑、园林装饰,而且也成为制作人物肖像的理想形式。俄罗斯专业雕刻的早期成就体现在肖像创作方面。18世纪上半叶的肖像雕刻精品主要是意大利籍雕刻家拉斯特列里(1700—1771)所作的彼得一世系列胸像。到18世纪下半叶,俄国产生了本民族的杰出雕刻家舒宾(1740—1805)。舒宾的知名作品主要是为同时代知名人物所作的雕像,如《戈里岑像》(1773—1775)、《罗蒙诺索夫像》(1793)等。他站在启蒙主义的立场上更加充分和多方面地揭示人物的特征,比较集中地展示了叶卡杰琳娜二世时代的人物风貌。


叶卡杰琳娜二世(1729—1796)是对18世纪俄国历史进程起过重要作用的女沙皇,她在18世纪下半叶将统治权维系了30年。对艺术事业,这位女沙皇表现出极大的热情,1764年她掌权不久,便以艺术保护人的姿态重新主持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的成立仪式。她还爱好艺术收藏,大量购买欧洲艺术品。尤为重要的是,叶卡杰琳娜二世延续了彼得一世时代形成的赞助艺术及对外交流的政策,为俄国艺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在她当政时期,俄国艺术达到与欧洲艺术同步发展的水平。


俄罗斯的古典主义美术:在俄国,古典主义艺术的形成比起欧洲整整迟了一个世纪,虽然如此,它仍起到丰富俄罗斯造型艺术的作用。古典主义风格的美术在学院派教育中得到倡导,它巩固了素描基础,深化了对构图学的规律及理论的分析。罗先柯(1737—1773)被认为是第一位重要的古典主义画家。他在1770年以俄罗斯民族历史为题材,创作出《符拉季米尔与罗格尼达》。他的另一幅名作《吉克特尔与安得罗马哈告别》(1773)则选用古希腊史诗题材,宣扬一种属于古典主义精神的社会思想。在绘画方面,古典主义促进了主题性创作的形成。而在雕刻方面,古典主义则解决了创造英雄纪念碑的形象问题。这个时期从法国来到俄国的雕刻家法尔孔内(1716—1791)所作的彼得一世纪念碑(又名《青铜骑士》)是俄国艺术史上的经典性作品。在纪念碑中彼得一世被塑造成启蒙主义的代表一改革家、创造者。他头顶桂冠,身披罗马式战袍,高高骑在马上,伸出坚定的右臂,屹立在俄罗斯的土地上。

18世纪的威尼斯是意大利绘画的中心,罗马已经失去了意大利美术中心的光荣地位。罗马的封建教权统治和社会生活的落后妨碍了艺术的发展。

进入18世纪,意大利各派艺术出现了衰落的倾向,这时只有威尼斯画派还继续保持了一定的繁荣,但仍然是流派繁杂,主要有晚期的巴洛克、古典主义、罗可可和卡拉瓦乔主义等风格流派的艺术。

左·马·克列斯比(G.M.Crespi,1665—1747)是波伦亚画派的画家,由于他在绘画中善于表现光线的变化,人们常叫他是意大利的伦勃朗。他早期受学院派的影响,后又受卡拉瓦乔主义和威尼斯画派的熏陶,在艺术创作上很重视刻画人物的内心,画上的人物常常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画的几幅《抓跳蚤的女人》就是这样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描绘了一个正在抓跳蚤的女人,表现得十分诙谐、有趣。他的代表作还有《自画像》(约1700)。《圣约瑟之死》、《屠杀婴儿》、《洗衣妇》、《基督受洗》(1712)等。

18世纪有一位活跃在伦巴底地区的名叫贾·弗·齐培尔(F·Cipper,生卒年代不详)的画家。从姓氏来看,他的祖籍可能是德国。他主要创作活动在1705—1736年间。他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画家,他专门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他笔下的人物和生活环境完全是写实的,具有质朴的乡土风味,代表作有《皮鞋匠》、《纺织女》、《磨刀匠》、《母与子》等。

阿·芒雅斯柯(A.Magnasco,1667—1749)是热那亚画派的画家。他的艺术具有一种浪漫主义和戏剧性的色彩,受晚期巴洛克风格的影响,他大多画一些骚动不安的局面或一些急风暴雨式的风景。在这些场合下,人物有点变形又大多表现出一种急躁的情绪。他的《海岸风景》、《基督受洗》(1730)。《山地风景》、《调教喜鹊》等就是这样的作品。

18世纪威尼斯画派仍然是人才辈出,涌现出不少蜚声欧洲的艺术家。

乔·巴·皮亚采达(G.B.Piazzetta,1682—1754)是威尼斯画派中明显带有巴洛克倾向的画家。他早年在威尼斯学画,后曾从波伦亚的克列斯比学艺,1750年成为威尼斯美术学院的院长。他善于作色彩绚丽、构图宏大的天顶画。除天顶画外,他的架上绘画也十分精美,这些画,色彩瑰丽晶莹,显然是继承了威尼斯画派的传统。在一些画面上从物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架上画的代表作有《女卜者》(1740)、《井旁的利伯加》(1738—1740)、《年轻的旗手》(约1743)等。他还是一位很不错的插图家,曾为塔索的《解放了的耶路撒冷》一书作过插图。

18世纪威尼斯画派更为杰出、更具有知名度的画家是乔·巴·提埃波罗(G.B.Tiepolo,1696—1770),他是威尼斯画派中对欧洲绘画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擅作天顶画、架上绘画和版画。他出生在一个船长的家庭,早年从格拉扎里尼学画,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曾给他以有力的影响,他非常崇拜提香、丁托列托、委罗内塞等人。1717年,他对岁时便崭露头角在意大利各地作画,1731、1737。1740年3次去米兰,此外还到过贝加莫、维琴察等地,他在这些地方都创作过大量的天顶画和祭坛画。他第三次去米兰为当地的克列里奇宫作的天顶画《太阳神在奥林匹斯山》(1740),是一幅非常出色的作品,画面金碧辉煌、空间开阔,很富有想象力。画面上描绘了太阳神正驾着马车从奥林匹斯山出发,只见霞光四射,冲破黑暗的天空,太阳神的马车像是要破壁而出,其动作有一种不可阻挡之势。在40—50年代,除完成了众多壁画外,还创作了一些精美的架上画,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祭坛画《背负十字架》、《梅采纳特把自由的艺术献给奥古斯都大帝》(约1743—1750)、《阿姆菲特丽达的凯旋》(约1740)、《时间揭示真理》、《坚忍和智慧的寓意》(1743—1745)、《西风神和花神的凯旋》等。1750年前后,他为威尼斯的拉比官所作的壁画十分驰名,在这里他描绘了古代罗马的历史场面,其中有一幅是《克娄巴特拉女王的饮宴》,画面上的情节是女王正在宴会上向罗马名将安东尼表达爱情。有趣的是画面上的人物穿戴着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衣物,背景的建筑物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样式,这表明画家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16世纪威尼斯的光荣历史抱有怀念的情绪。1750年12月提埃波罗在两个儿子的陪同下应邀到德国维尔兹堡作画,他为这里的主教官创作了著名的壁画、天顶画。为主教宫的帝王大厅所画的天顶画、壁画取材于中世纪的一段历史,在这里描绘了日尔曼皇帝巴巴罗萨的婚礼和封赠仪式。随后他又为主教宫的前厅作了天顶画,别出心裁地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世界上的四大洲:骑在大象上的妇女代表亚洲,象征非洲的妇女骑的是骆驼,象征美洲的妇女骑的是鳄鱼,而象征欧洲的妇女则威严地端坐在大理石的宝座上,此外,还画了中国人、印度人、摩尔人。维尔兹堡的作品使他得到很大的荣誉。1753年底他回到威尼斯,1756年又被推选为威尼斯美术学院的院长,1762年4月名望很高的提埃波罗被邀去西班牙。在西班牙首先为王宫的王位大厅作天顶画,名为《西班牙王朝的凯旋》,在这件作品中歌颂了王朝的统治和威严,将天主教的神和异教的神祗画在了一起,这种做法是很大胆的。此外,他还为王宫作了一系列天顶画和壁画,也为教堂作了一些祭坛画。1770年3月27日他逝世于马德里。提埃波罗的作品题材极其丰富,除了宗教、神话、历史题材外,还创作了一些风俗画,这类风俗画往往带有幽默感,如《走江湖的人》。他同时还是一位极有特色的铜版画家。

罗·卡尔耶拉(R.Carriera,1675—1757)是一位很出色的威尼斯女画家。她是蜚声欧洲宫廷的色粉肖像画家,艺术风格抒情细腻,轻柔婉约,具有罗可可艺术的特色。1705年她成为罗马圣路加学院的院士,此后又相继被选为波伦亚学院和巴黎雕刻、绘画学院的院士。1719—1721年曾在巴黎活动过,她的才华在当时受到华托的称赞。代表作品有色粉画《狄安娜》、《舞蹈家巴尔巴里娜·卡巴妮肖像》、《自画像》(约1730)等。

乔·巴·皮道尼(G.B.Pittoni,1687—1767)也是威尼斯画派的一位罗可可画家,他的作品常常被误认为是提埃波罗的作品。他于1727年被选为波伦亚学院院士,是欧洲各国宫廷很受欢迎的画家之一,1758年曾任威尼斯美术学院院长。他曾创作过许多色彩鲜明的天顶画和架上绘画,代表作有《狄安娜的沐浴》和《狄安娜和恩底米翁》等。

接近罗可可风格的画家还可以举出雅·阿米高尼(J.Amin.goni,1675—1752)和皮·朗吉(P.Lonshi,1702—1785)等人。朗吉善于描绘上层阶级的悠闲生活,作品风格朴实。优雅、风趣,代表作有《音乐会》(1740)、《舞蹈教师》、《犀牛》(1751)、《占卜者》等。

18世纪威尼斯画派的风景画特别驰名,涌现出一系列著名的风景画家。当时,威尼斯兴起了一种描绘城市风光的风景画,这种风景画专门描绘城市的建筑物和乡土人情,它被叫作维都塔(Veduta)。维都塔式的风景画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但是到了1 8世纪呈现出更大的发展趋势,而且更加成熟。

在风景画的画家行列中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安·卡纳列(A·Canale,1697—1768),但人们常叫他的绰号卡纳列达(Canaletto)。他20多岁时到过罗马,以后两次去英国。他的绘画对英国的风景画有一定的影响,并曾获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士称号。卡纳列达的风景画风格质朴,富有乡土气息,具有威尼斯地方的特征。代表作有《威尼斯迎接法国大使》(约1724)、《在威尼斯圣·乔凡尼·埃·巴勒教堂前的广场》、《石匠的料场》(约1730)、《远眺圣米歇尔岛的风景》等。他还常常把他的作品制成铜版画。

卡纳列的外甥或是侄于贝·别劳陶(B.Bellotto,1720—1780)也是一位著名的风景画家,他主要活动在德国、奥地利和波兰。他的作品以清新、明快见长,代表作有《德累斯顿风光》(1748)、《德累斯顿新市场》(1747—1755)。《维也纳俯瞰图》(1760)、《华沙风光》(1779—1780)等。

另一位著名的风景画家法·瓜尔第(F.Guardi,1712—1793),他的风格有点独特,作品更多带有浪漫主义的气息。他十分善于描绘外光,其外光丰富的变化造成了画面上晶莹的色调。人们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威尼斯潮湿的天空,其中有大气流动,阳光偶尔从云层中透出,温和地照耀着这水上之城。他的代表作有《威尼斯广场与宫殿风光》、《威尼斯风光》(1780)、组画《放气球》(1784)、《咸水湖上的贡都拉》(约1787)、《音乐会》、《浅水海湾》等。

18世纪末最著名的古典主义雕刻家安·卡诺瓦(A.Canova,1757—1822)是个向19世纪艺术过渡的人物。17681774年他在威尼斯学习艺术,老师是托尔列蒂。进入80年代,他的艺术蜚声国内外。1810年他被选为罗马圣路加美术学院院长。他曾为拿破仑作过数件肖像雕刻,受到拿破仑极大的赞赏。他早期的风格受晚期巴洛克影响,后来在1779年前后转上了新古典主义的艺术道路。他的作品除肖像外,多以神话题材为主,这些作品形式典雅、庄重、优美,所雕刻的人物具有线条圆润,流畅,静中寓动,姿态自然等特点,他的名作之一《丘比特与普绪喀》(又名《丘比特之吻》)(1796)就是这样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有《教皇克里门特十四的陵墓雕刻》(1787)、《教皇克里门特十三的陵墓”雕刻》(1792)、《柏修斯》(1801)、《装扮成维纳斯的宝琳·波拿巴·波尔盖兹》(1808)等。以上这些作品全部是用大理石制作的。


15157255572意大利18世纪的美术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邴师菲答:进入18世纪,意大利各派艺术出现了衰落的倾向,这时只有威尼斯画派还继续保持了一定的繁荣,但仍然是流派繁杂,主要有晚期的巴洛克、古典主义、罗可可和卡拉瓦乔主义等风格流派的艺术。左·马·克列斯比(G.M.Crespi,1665—1747)是波伦亚画派的画家,由于他在绘画中善于表现光线的变化,人们常叫他是意大利的伦勃朗。他早期...

1515725557217、18世纪意大利美术是如何发展的?
邴师菲答:意大利17、18世纪的美术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的美术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承前是指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某些传统;启后是指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它多彩多姿,并对后来的欧洲美术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学院派美术影响了古典主义艺术的发展;巴洛克艺术影响了罗可可和浪漫主义艺...

1515725557218世纪英国艺术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原因是什么?
邴师菲答:首先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经济走在了欧洲世界的前列,从而促使了英国艺术的发展。其次是洛克哲学的影响。主张理性主义的洛克,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大造舆论,深刻地影响了英国18世纪的艺术。第三,英国启蒙主义运动对18世纪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国的启蒙主义的倾向有两派,即温和派...

15157255572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文学和艺术 (美术、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
邴师菲答:(1)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西方 主要国家的工业革命正在进行,工业 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起来,法国大革 命时代的到来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确 立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政治和 社会领域的激进运动相对应的是文学 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起来。 (2)l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工 业革命完成后,资本...

15157255572西方艺术发展历程
邴师菲答: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古希腊的自由民主创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筑、雕刻和绘画作品,其中留存于世的不少健美而优雅的...

15157255572美术是怎么样产生的??
邴师菲答:在画面的构成上,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油画是西洋绘画的代表,它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 在工具材料上,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的。在表现方法上,传统的油画家采用焦点透视法作画。在画面构成上,它讲究画面景物充实,按自然的...

1515725557216、17、18世纪德国的艺术、美学有何发展
邴师菲答:在艺术美中,感性与理性、个别与一般、客观与主观,达到了美学领域中最高的统一。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唯心主义美学得到了最辩证的完成。德国古典美学以后,西方美学思想向着 3个方向发展:①发展唯心主义,形成了19世纪中叶以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美学思想;②经过费尔巴哈的批判,发展成为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

15157255572西方17,18世纪美术呈现出什么特征
邴师菲答:17—18世纪的欧洲美术是美术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欧洲美术,特别是意大利、佛兰德斯、荷兰、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美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一个流派纷呈、民族画派繁荣的局面。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它上承文艺复兴,下启欧洲的19世纪。17世纪的学院派古典主义影响了后来的新...

15157255572美术的起源
邴师菲答: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并不是人类最早的美术遗物。 现已发现的真正的人类最早的美术遗物,最重要的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一些装饰品 (如我国“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和欧洲的洞穴壁画,以及一些小型雕刻。这些东西产生的 时间约在公元前四、五万年到公元前二、三万年之间。在这些人类最早的美术遗物中,最突 出的是...

1515725557218世纪,英国水彩画是如何发展的?
邴师菲答:在18世纪以前,水彩画一般都还只用于绘制地形图,或者版画家用水彩来为版画作准备工作。18世纪末英国画家发现水彩画适宜于表现英国的湿润多雨的气候和色调与丰富多变的自然景物,开始用水彩画来描绘自然风景,出现了一批水彩风景画家,如亚利山大·科仁斯及其儿子约翰·罗伯特·科仁斯、保罗·桑德比、汤姆斯、...


(编辑:糜雷惠)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