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董仲舒的陵墓为什么叫下马陵?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28
只有皇帝的坟墓叫陵,为什么董仲舒的墓叫下马陵?

董仲舒去世后,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 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据说汉武帝每次经过他的陵园时,三十丈之外,便下马步行,随从臣子照例这样做。从此后也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骑马者,乘轿者,凡经过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来步行。下马陵的名称便由此产生。唐人韦述的《两京记》中对此也有记载:“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曰下马陵。”称为陵是因为董仲舒的地位很高。

仲舒墓(下马陵)在西安南城墙东段内侧,有一条小街道,叫“下马陵街”。它东至和平门,西通柏树林街南 口的碑林博物馆。在这条街偏东北侧就是董仲舒墓所在。董仲舒墓也叫下马陵,这条街因此而得名。

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有名的儒学大师。据说他从小就接触儒家经典,可谓饱读圣贤诗书,小有名气。传说董仲舒是董永和七仙女所生,自娘胎里就带有一种仙气和灵气。虽是传说,也不奇怪,人们一般都喜欢把名人小时候描绘成具有超凡能力的“神童”或“小天才”, 否则他怎么会成为名人呢?汉景帝时,董仲舒便来到京城长安,成了朝廷的儒学博士,类似于 我们今天的教授或顾问。在这期间,董仲舒几乎闭门不出,只有一个心思就是读书苦研,甚至连窗外的“美景”也不看一眼,故有“三年不窥园”之美谈。“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几年过去后,董仲舒的学问愈加精深,成了远近闻名的经学大师。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献举“贤良”之策,加之他极力鼓吹“君权神授”,提倡“三纲五常”,对汉 武帝的封建统治很合用,因而颇受青睐。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在中国文化思想上产生了极大影响。董仲舒去世后,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 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据说汉武帝每次经过他的陵园时,三十丈之外,便下马步行,随从臣子照例这样做。从此后也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骑马者,乘轿者,凡经过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来步行。下马陵的名称便由此产生。唐人韦述的《两京记》中对此也有记载:“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曰下马陵。”后来,下马陵也称作“蛤蟆陵”,估计这与关中方言有关。现在的关中一带仍把“下( xiɑ)”发为“hɑ”音,“蛤蟆”与“下马”发音相谐,顺手拈来,与词义无关。还有 写作“虾蟆”二字的,是否讹误,至今各执一是。如何写法无关紧要,实际上都是一档子事。�下马陵原本不在现在这个地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瑟琶行》中有两句诗:“自言本是京城 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从诗句中只能知道琵琶女家在下马陵,究竟指的是什么地方,不知道。唐代还有一位诗人皎然也有一首《长安少年行》,诗曰:“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矜。”从中可知,下马陵那里酒色俱佳,至于地在何方,不清楚。看来,下马陵这个地方要么出产歌妓,要么出没歌妓,总也少不了这等群体。吕大防的《唐长安城图碑刻》中称,虾蟆陵在胭脂坡。又据元代骆天骧的《类编长安志》卷八记载:“兴庆池南胭脂坡大道东有虾蟆陵。”虽然仍离不开“脂粉”气,但已可考,其位置大抵指今西安交通大学东边的沙坡。《长安志》中的记载就更清晰了。其中卷九的记述是:“(常乐)坊内街之东有大冢,亦呼为虾蟆陵。”卷十一云:“(虾蟆陵)在县南六里。”(指万年县)据史料得知,唐常乐坊位 于唐长安城东门(春明门)之内、兴庆宫之南,今西安交通大学校园正好在其旧址上。校园偏东过去曾有一高坡,坡上有一大冢。这一坡地,古称“胭脂坡”,宋以后叫“沙坡”。由此可以推断,下马陵古址在此无疑。只是到了明正德年间,下马陵才由胭脂坡迁到现在这里。正是这个“下马陵”,演绎出许多传说来。其中有这么一段:明朝初年,朱元璋封他 的儿子朱为秦王驻守关中。朱特烦儒术儒生,在重建长安城时,便下令把“下马陵”拒 之城外。谁知动用了10万民工修了整整10年的长安城建好后,“下马陵”不知怎么搞的仍在城内。朱十分恼怒,杀了监工不说,又下令把建好的南城墙拆掉,在“下马陵”以北重新 修建。3年后,工程告竣,当朱再次巡查时,“下马陵”还在城里 。朱大怒,又令推倒重修,务必把“下马陵”甩出城外。这回他亲自坐阵,把南城墙设计在离“下马陵”几十丈远 的地方,并且专门修了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用以阻隔。谁知到了第二天,“下马陵”却还在南城墙以内遇此情形,朱屡惊屡气,从此一病不起,差点 身亡。因为朱三番北移南城墙,使长安城的南大街越来越短。一直到现在,南大街成了四条大街中最短的一条大街。这一传说很有现实意义,把今天南大街的“短处”归咎于古人。“下马陵”的威力看来不可小视,怪不得汉武帝也敬畏几分。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不能随便“俯首称臣”的,除非被俘虏被废。像汉武帝这样的皇上在臣子墓前早早下马,真是难能可贵,值得称誉。

下马陵又称蛤蟆陵,位于今西安市和平门附近。 相传,汉朝时著名改革家董仲舒死后,安葬在长安城南曲江附近。一日汉武帝经过这里时,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由于陕西话中“下马”二字与“蛤蟆”同音,所以几经流传,便被称作了蛤蟆陵。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名句“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蛤蟆陵由此闻名遐迩。 从明代开始,从文庙到关中书院到蛤蟆陵一直是文人墨客流连之处。抗战时期,下马陵曾是西安最重要的政治中心。 汉武帝在此下马说明了汉武帝对他十分尊敬。

西安文物多,本是西安人的自豪;文物一多,西安人就多少有点儿麻痹,缺乏了对每一处文物推敲考证的耐心———咱一般百姓,又咋能奢谈什么考证?可咱一般百姓如果连某处文物的名字都叫错了,说出一些不沾边的词汇,事后的尴尬却是长期抹不平的。

去年,记者陪一位外地友人乘车路过和平门里的下马陵,车没停,记者的嘴也没停,介绍董仲舒,讲解百官过此地下马的典故,滔滔不绝。朋友走后,记者偶然在某报章上看到一则消息,称城南还有一个下马陵,那里才是董仲舒的墓。汗颜不已,随后给朋友打电话作了检讨。近日,记者见到市文史馆副馆长蒋纪新,拜读了他的新作《下马陵之是与非》,方知董墓在兴平市,与西安的两个下马陵根本不搭界!

无论历史多么久远多么模糊,真相只有一个。这么一看,辨明西安的两个下马陵之说就有了特别的意义。我国最具权威性的两部工具书《辞海》《辞源》都提到了西安的下马陵,前者将其定位在和平门里,后者则称其位于长安城东南,“与曲江近,相传为董仲舒墓,门人过此皆下马,故称下马陵,后人音误为虾蟆(Ma)陵”。同时值得注意的是,1956年8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城内下马陵定为陕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政府曾拨款全面修葺。历史真相究竟如何?西安人有责任搞清下马陵的真伪是非。

城内下马陵 以讹传讹

蒋纪新查阅大量史料,认为无论下马陵或者虾蟆陵,唐代以前的历史文献中均不见记载。唐代史籍诗赋虽一再提及,但从未说到其具体位置。

填补这一历史空白的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宋敏求。这位龙图阁大学士当时任朝廷的史馆编修,在奉旨编修唐史的过程中搜集了大量尚未佚失的唐代长安历史地理文献资料,积二十年之功著成《长安志》。据此书“常乐坊”条目下记载:“坊内街之东有大冢,俗误以为董仲舒墓,亦呼为虾蟆陵。”同书“万年县”条目下记载:“虾蟆陵在县南六里”。“常乐坊内街之东”位置,即今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区校医院南侧。而当时的万年县(后改称咸宁县)治所,在今西安市和平门附近的县门街一带,西安交通大学校医院的位置正在此以南约3公里。以上说法,与《辞源》所说吻合。

宋敏求的记载言之凿凿。宋、元、明、清历代历史地理学家一致赞同此说。自南宋程大昌《雍录》、元李好文《长安志图》、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直到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对此均无异议。

蒋纪新把历代史籍按时间顺序略作比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史实:直到明代中叶对这一点尚无异议,如:明天顺五年(1461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中称:“董仲舒墓在城南六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成书的《陕西通志》中也称:“董仲舒墓在城南六里”。但此后的地方志书就忽然改变腔调,说下马陵在和平门附近了。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成为一条明显的分界线。

蒋纪新再作考证,获悉事情初起于明正德年间。随着程朱理学泛滥与朝廷鼓吹倡导,董仲舒被炒作抬举到了骇人的高度,成了与孔子并列的“董子”,全国各地纷纷大建“董子祠”。在这种形势下,陕西巡抚王诩于正德元年(1506年)在今西安交通大学的下马陵也建了一座董子祠。所谓“董子祠”,即祭祀董仲舒的祠堂,与董仲舒墓本来也并不相干。然而,事到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却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在这一年,兵部侍郎兼陕西巡按都御史赵廷锡做出决定:下令把这座城南六里外的董子祠搬进城内,移建在今和平门附近的位置,并在这座董子祠后为其造墓。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钦差总兵张光宇为这座董子祠后的董仲舒墓一本正经立了墓碑。从此,明代陕西、西安方志上的下马陵全都“迁移”到了城内。

进入清代之后,这场造假戏仍然继续。清康熙元年(1667年),知县黄家鼎把下马陵重加修葺,并在门前刻石“下马陵”,将今和平门附近这条街巷改称下马陵街。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陕西巡抚毕沅又为下马陵再次题碑刻石,于是,《关中胜迹图志》和各种清代方志也纷纷声称下马陵在城内胭脂坡下,以讹传讹以至于今。

这就是当今下马陵履历的全部。

城南下马陵 真名虾蟆陵

接下来,蒋纪新又对南郊常乐坊的那个地方,究竟是叫下马陵还是虾蟆陵这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

唐人李肇的《国史补》称:旧说,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后语讹为虾蟆陵。他的意思是,下马陵的名称在虾蟆陵之前,后者为讹传。而唐代诸多诗人却都将那里称虾蟆陵,最著名的莫过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有“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之说。此外,谢良辅的《忆长安》诗中有“取酒虾蟆陵下,家家守岁传卮”,皎然的《长安少年行》诗中也有“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行”等诗句。以上三位诗人大致与李肇同时代,其中,谢良辅、皎然稍早些,白居易与李肇生活年代完全相同。他们都只承认虾蟆陵。蒋纪新查阅历史资料,又到西安交大一带实地考察,认为虾蟆陵是正确的名称,下马陵为误。随着历史的演变,常乐坊已经不复存在,今人对虾蟆陵这个名称也日渐生疏了。

董仲舒墓地 兴平茂陵

既然城内下马陵、城南虾蟆陵都不是董仲舒墓,那么,董仲舒墓在兴平市这个史实又是如何考证出来的?

蒋纪新认为,董仲舒的晚年归宿史实清晰。按汉代礼制,皇帝一上任就要为自己建造陵墓,并在陵园附近建造陵邑,把达到一定级别的达官显贵豪门巨富迁入陵邑居住,这些人死后也循例陪葬于陵园周围。汉武帝登基后,在今兴平市境建造了茂陵与茂陵邑。董仲舒曾任诸侯国相,虽是无足轻重的闲官,但级别却相当高,为二千石吏,属高级官员之列,因此,汉武帝建茂陵后,他就迁居茂陵邑的显武里。据《汉书·董仲舒传》载:“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年老,以寿终于家。”这里虽未明言葬处,意思其实已很分明。陪葬皇陵不仅是皇帝恩典的殊荣,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君臣一体忠于皇室之义。儒家思想一向鼓吹忠君尊礼。董仲舒作为一代儒学大师,一向以严守儒家礼制一丝不苟名重于世,陪葬茂陵无疑是他的理想归宿。

蒋纪新查阅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七:“董仲舒墓,在(兴平)县东北二十里。”

今陕西省兴平市南位乡汉武帝茂陵以北约500米处,有一座村庄叫“策村”,235户村民中除8户外,全系董姓。他们就是在这里世代相继住了二千多年的董仲舒后裔。策村东南约250米处,有一座南北长71米,东西宽30米,封土残高14.3米的古冢,村民称为“策冢”。这就是董仲舒的墓冢。

为什么叫“策村”“策冢”,却不叫“董村”“董冢”呢?蒋纪新解释说,这是因为他们的祖上董仲舒曾进呈“天人三策”有功于汉,为铭记先人功绩,遂以之为名。

董仲舒属汉代高级官员之列,汉武帝建茂陵后,他迁居茂陵邑的显武里;作为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一向以严守儒家礼制一丝不苟名重于世,陪葬茂陵无疑是他的理想归宿。“下马陵”意思就是文武百官到此都应该下马以示对陵墓主人的敬意.

董仲舒的晚年归宿史实清晰。按汉代礼制,皇帝一上任就要为自己建造陵墓,并在陵园附近建造陵邑,把达到一定级别的达官显贵豪门巨富迁入陵邑居住,这些人死后也循例陪葬于陵园周围。汉武帝登基后,在今兴平市境建造了茂陵与茂陵邑。董仲舒曾任诸侯国相,虽是无足轻重的闲官,但级别却相当高,为二千石吏,属高级官员之列,因此,汉武帝建茂陵后,他就迁居茂陵邑的显武里。据《汉书·董仲舒传》载:“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年老,以寿终于家。”这里虽未明言葬处,意思其实已很分明。陪葬皇陵不仅是皇帝恩典的殊荣,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君臣一体忠于皇室之义。儒家思想一向鼓吹忠君尊礼。董仲舒作为一代儒学大师,一向以严守儒家礼制一丝不苟名重于世,陪葬茂陵无疑是他的理想归宿。

我同意三楼!呵呵。。。


17222855405董仲舒的陵墓为什么叫下马陵?
何朱固答:一日汉武帝经过这里时,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由于陕西话中“下马”二字与“蛤蟆”同音,所以几经流传,便被称作了蛤蟆陵。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名句“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蛤蟆陵由此闻名遐迩。 从明代开始,从文庙到关中书院到蛤蟆陵一...

17222855405只有皇帝的坟墓叫陵,为什么董仲舒的墓叫下马陵?
何朱固答:下马陵的名称便由此产生。唐人韦述的《两京记》中对此也有记载:“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曰下马陵。”称为陵是因为董仲舒的地位很高。

17222855405董仲舒墓的疑问
何朱固答:商务印书馆2001年修订的《辞源》第2776页称:“虾蟆陵,地名,在长安城东南,与曲江近,相传为董仲舒墓,门人过此皆下马,故称下马陵,后人音误为虾蟆陵。见唐李肇《国史补》。一说汉武帝幸芙蓉园,至此下马,遂误为下马陵。唐时为妓女聚处,唐白居易《长庆集十二琵琶引》:‘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17222855405幻塔常乐坊在哪
何朱固答:仲舒墓(下马陵)在西安南城墙东段内侧,有一条小街道,叫“下马陵街”。它东至和平门,西通柏树林街南口的碑林博物馆。在这条街偏东北侧就是董仲舒墓所在。董仲舒墓也叫下马陵,这条街因此而得名。第二,无论说卫子夫葬在长安城哪个城门外的大道东边,下马陵的位置都是符合的,因为杜城在今天西安...

17222855405汉代稀奇古怪的盗墓
何朱固答:” 据《史记》载,薄太后死于汉景帝二年,即公元前155年,而其墓于470年后被盗,即315年。另据《古书图成・堪舆卷》可知,盗墓贼为三秦人尹值、"我给你娶侄媳妇了。"解武等。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晋憨帝建朝时,竟连穿衣都成问题,所以不得不收拾盗墓贼留下的“烂摊子”,用来充实...

17222855405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何朱固答:董仲舒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病故,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还专门下马,对这位知名大儒表示敬意,后来把他的墓叫作“下马陵”。这些都可见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尊重。汉武帝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第一,独尊儒术,统一思想。这一点是窦婴、田蚡于武帝初即位协助改革...

17222855405只有皇帝的墓才叫"陵",为什么董仲舒的墓叫"下马陵"??
何朱固答: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据说汉武帝每次经过他的陵园时,三十丈之外,便下马步行,随从臣子照例这样做。从此后也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骑马者,乘轿者,凡经过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来步行。下马陵的名称便由此产生。

17222855405为什么董仲舒的墓叫下马陵?
何朱固答:仲舒墓(下马陵)在西安南城墙东段内侧,有一条小街道,叫“下马陵街”。它东至和平门,西通柏树林街南 口的碑林博物馆。在这条街偏东北侧就是董仲舒墓所在。董仲舒墓也叫下马陵,这条街因此而得名。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有名的儒学大师。据说他从小就接触儒家经典,可谓饱读圣贤诗书,小有名气。传说...

17222855405给我写一篇关于陵墓的介绍,任选一个陵墓,不许抄袭重复拜托各位了 3Q...
何朱固答:董仲舒墓也叫下马陵,这条街因此而得名。 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有名的儒学大师。据说他从小就接触儒家经典,可谓饱读圣贤诗书,小有名气。传说董仲舒是董永和七仙女所生,自娘胎里就带有一种仙气和灵气。虽是传说,也不奇怪,人们一般都喜欢把名人小时候描绘成具有超凡能力的“神童”或“小天才”, 否则...

17222855405董仲舒不是帝王,为什么他的墓称为“陵”
何朱固答:仲舒墓(下马陵)在西安南城墙东段内侧,有一条小街道,叫“下马陵街”。它东至和平门,西通柏树林街南 口的碑林博物馆。在这条街偏东北侧就是董仲舒墓所在。董仲舒墓也叫下马陵,这条街因此而得名。


(编辑:孟功贴)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