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影响药用植物生长的主要土壤因素是什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7
土壤在药用植物生产上的重要性有哪些?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药用植物生产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同样离不开土壤。植物生长一般需要日光、热、水分、养分和空气,除日光外,其余的大部分或一部分都依靠土壤来供给。大气层虽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提供者,但是土壤同样也是植物生长重要的气体来源。如土壤通气不良,氧气供应不足,根系的呼吸就会受到阻滞,甚至导致植株死亡。土壤温度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上述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个土壤因素,对植物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只有这些因素同时存在,并处于相互协调状态,才能保证植物生长,发育良好。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适时地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和扎根条件的性能。在各种自然条件作用下形成的土壤所具有的肥力称为“自然肥力”;在人为措施影响下形成的土壤肥力称为“人工肥力”,它是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生产活动的改造而产生的,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肥力也在不断提高。评价土壤肥力的高低,一般可以用植物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高低来衡量。所以,建立一套完整的用地养地制度,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是夺取药用植物稳产高产的基础。
土壤及其肥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各种复杂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土壤,其肥力也各不相同,不同药用植物对土壤的反应也是不同的。有的药用植物在某些土壤里不能生长,有的虽能生长,伹生长缓慢,影响质量和产量。而这种土壤对另外一些药用植物来说不仅生长良好,且品质好产量高。所以,药用植物栽培工作者不仅要对药用植物生长习性有所了解,而且应当对土壤有充分了解。这样,在栽培药用植物时才能做到合理利用土壤和进行科学的改良,使之能更适合各种药用植物的生长,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药用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除C、H、O来自大气和水外,其它元素几乎均来自土壤。其来源大致有五个方面:(1)土壤矿物质的风化可以释放出除氮外的所有营养元素;(2)土壤固氮菌对大气中氮的固定;(3)土壤中有机物质分解;(4)降雨(雪)增加土壤中养分;(5)向土壤中施肥。而第五项是调节土壤供肥能力的主要手段。
一、土壤养分的形态
土壤中所含各种养分的存在形态是不相同的,以养分对作物的有效程度来划分,大体可以区分为以下五种。
(一)水溶性养分
凡是能溶于水的养分均为水溶性养分,它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对植物高度有效,极易被吸收利用。它包括大部分无机盐的离子和小部分分子量小、结构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如NH+4、NO-3、H2PO-4、HPO2-4、K+、Ca2+、Mg2+、SO2-4、Fe2+、Mn2+、H2BO-4、Cu2+、Zn2+、MoO2-4、Cl-;简单氨基酸、尿素、葡萄糖酸酯等。水溶性养分来自土壤矿物质风化、有机残体的分解和施用的各种化学肥料。
(二)交换性养分
指土壤复合胶体上吸附的养分。主要是阳离子,如K+、NH+4、Ca2+等。此外有些阳离子胶体也可以吸附阴离子,如H2PO-4、HPO2-4、SO2-4等。土壤复合胶体上吸附的离子可以与土壤中的离子交换,并达到平衡。因此,交换性养分可以被当作土壤溶液中养分的补充。一般都把水溶性养分和交换性养分的总量称为速效性养分。
(三)缓效态养分
指土壤某些矿物中较易分解释放出来的非交换性养分。它不溶于水,因此一般不易被植物吸收利用。但它可以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分解释放出速效性养分,如缓效性钾就包括粘土矿物中的水云母和一部分原生矿物黑云母中的钾及层状粘土矿物所固定的钾离子。缓效性钾通常占土壤全钾的2%以下,高的可达6%。缓效态养分在判断土壤潜在肥沃程度时很有意义。
(四)难溶性养分(迟效性养分)
这主要是土壤原生矿物(如磷灰石、白云母和正长石)组成中所含的养分。一般很难溶解,即使根分泌的弱酸也很难将这部分养分迅速溶解,所以植物不能吸收利用它。只有在较长的风化过程中它才可能使养分释放出来。但是这部分养分在养分总含量中占比重很大,是作物养分的重要贮备和基本来源。对于土壤中新形成的沉淀,虽然也属难溶性养分,但却比土壤原生矿物中的养分易于分解。
(五)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残体中的养分
土壤微生物自身生活需要一部分土壤中的速效养分,这样,这部分养分就暂时不能为植物利用。但随着微生物的死亡分解,养分很快又释放出来,所以这部分养分也可以视为有效养分。土壤有机质中的养分大部分需经微生物分解之后才能为植物所利用。因此有机质中只有少部分是有效的,但它比较难溶性的矿物质中的养分易分解,是土壤养分重要的容库。
以上几种状态的土壤养分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自然界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而影响其转化的因素主要有土壤温度、水分、通气情况、酸碱度以及微生物活动等。
二、土壤养分的强度和容量
土壤养分供应的“强度”和“容量”是以土壤一作物体系的动态平衡过程来说明土壤供给作物养分的数量,从而为合理施肥提出准确的数据。土壤—作物的动态平衡体系可简单以下列图表来描述:

上图说明:作物—土壤营养是一个连续体系而①、②、③项都是相互影响的,即作物根系营养主要依靠土壤液相中的营养元素,而土壤液相的变化必然是与土壤固相紧密相关的,因此就提出下面两个重要问题。
(一)土壤养分供应的强度
(I)它的含义在于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浓度究竟达到多少才能使作物良好地生长发育。这就是说土壤溶液中某离子的浓度与根表浓度之差,控制着根对该种离子的吸收速度。显然,不同作物要求的不同离子态养分浓度不一样,据研究,大部分作物要求磷为10-5—10-8mol,钾为10-3—10-4mol以上浓度。由此可知,土壤养分的供应强度与土壤速效性养分含量有直接关系。而施肥能增加土壤养分浓度,因此就可以提高土壤养分的供应强度。
(二)土壤养分的供应容量(Q)
这是指当土壤溶液浓度降低时,土壤补给养分的能力,即某种离子由土壤固相转入液相的能力。如有人用Zn测定美国一种土壤的Zn容量。当移去一单位水溶性Zn时,土壤固相就可能有571单位易溶性Zn作为补充。571这个数值就是这种土壤Zn的供应容量。而土壤保持一定的养分供应强度的能力(Q/I比值),则是土壤养分的缓冲能力。显然,改变土壤养分的供应强度要比改变土壤养分的容量容易,因而研究作物的土壤营养的强度和容量的目的不仅仅为作物合理施肥,而更重要的在于了解土壤的缓冲能力,并通过合理的栽培措施培养出缓冲能力强的高肥力土壤。
三、土壤营养的评价
对土壤营养状况的评价实质是对作物合理施肥时确定土壤的供肥能力。所以正确地评价土壤营养状况是十分重要的。
(一)土壤氮素营养的评价
在评价土壤氮素营养的丰缺时,常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水解氮、无机氮四方面来综合评价。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正相关,一般土壤全氮含量约相当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5—12%,所以通常认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5%以上,土壤肥力属高等,1—2.5%者为中等肥力,1%以下者为低肥力。土壤全氮的含量又与作物产量有关,因此以土壤全氮反映土壤氮素的贮量和土壤的基本肥力。土壤水解氮又称土壤有效性氮,它是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氨基酸、酰胺和易水解的蛋白质的总和。土壤水解性氮的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质量有关,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且熟化程度高,土壤有效性氮含量亦高,反之,土壤有效氮的含量亦低。土壤水解性氮通常作为反应土壤缓效性的供氮能力,即反映近期内土壤氮素的供应状况。所以有人以土壤水解氮的含量作为确定氮肥施用量的依据之一。但是,土壤水解氮受植物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异常活跃,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土壤无机氮可以代表土壤速效氮的强度,但不能用来决定氮肥的施用量,而只在植株生长初期或养分吸收停滞时期以及播种前可能反映土壤氮素的供应情况。
(二)土壤磷素营养的评价
土壤全磷与土壤速效磷之间无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土壤全磷的含量不能作为土壤磷素供应的指标。但是,如果土壤全磷过低时,作物易出现缺磷症状。有资料表明,当土壤全磷含量在0.08—0.1%以下时,大多数土壤施用磷肥都有增产效果。土壤速效磷的水平是土壤磷素供应的主要指标,而土壤速效磷的水平又和气候条件、作物种类以及土壤性质有密切联系,同时,测定方法的不同,土壤速效磷的含量指标也不相同。所以,土壤速效磷往往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特定条件下的相对数值。即使如此,它仍不失去指导合理施肥的意义。有关资料报道,石灰性和中性土壤用0.5M NaHCO3提取测定出的土壤速效磷小于5ppm时,为缺磷;酸性土壤上用0.03N NH4F—0.025N HCl提取的土壤速效磷小于3ppm时缺磷。在这临界值以下,绝大多数作物施磷肥均有增产效果。
(三)土壤钾素营养的评价
土壤钾素的评价类似于土壤磷素,即土壤全钾不能直接反映土壤供钾水平。对作物来说,土壤的供钾能力一般是指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和缓效钾含量及其释放速度。表6—3是有关报道的我国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的丰缺指标。

表6—3 土壤钾素状况与作物钾素营养水平
(摘自《主要作物营养失调症状图谱》)

(四)土壤钙、镁营养的评价
土壤缺钙的情况不多,在我国主要是南方某些花岗岩或千枚岩发育的土壤,华中红壤地区某些砖红壤,还有盐碱土等需要补充钙。土壤钙的有效性与土壤的酸碱反应关系密切。根据我国土壤的情况及其肥力关系,可把土壤酸碱度分为五级,即:强酸(pH<5)、酸性(pH5—6.5)、中性(pH6.5—7.5)、碱性(pH7.5—8.5)、强碱性(pH>8.5),其中强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有利作物生长,酸性土壤是否施用石灰视具体条件而定。
作物吸收土壤水溶性镁和交换性镁,而土壤交换性镁占土壤全镁量的0.3—1.3%。土壤对作物的供镁能力一般用土壤中交换性镁的含量来表示,但要与土壤交换性镁占土壤总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比相联系。一般土壤交换性镁占土壤总阳离子交换量的10%以上,不会感到镁营养不足,如果小于1%,则施镁对作物产量有良好的反应。大量施用钾肥、铵态氮肥、石灰都会影响植物对镁的吸收(尤其是石灰),所以石灰和镁应配合施用。
(五)微量元素营养的评价
通常,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是足够植物吸收利用的,但常因土壤环境条件使其有效性降低,导致缺乏,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土壤酸碱度。如硼,当土壤pH值在4.7—6.7之间,硼的有效性最高,因此缺硼主要发生在pH>7的土壤上。当土壤pH>6时,锰和铜的有效性降低,而锌在pH值6—7.85时,有效性最低。钼在pH值3—6时,有效性最低。铁的有效性也随pH值的升高而降低。此外,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对锰、铜、铁等的有效性影响也很大。一般在还原状态下其有效性增加。
总之,药用植物的土壤营养是个复杂的问题,它不但随植物生长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受土壤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影响,尤其是土壤的水、热、气以及pH和Eh,甚至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此外,当年的气候、栽培措施等对其也有影响,所以在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常是研究其动态的变化趋势,并且以保持植物的养分平衡为原则。目前药用植物的土壤营养研究尚少,资料缺乏,还未有足够的资料说明不同药用植物应具有的适宜的土壤条件。然而在现实中确存在着地道药材,如河南的四大怀药,四川的黄连,浙江的贝母,内蒙古的黄花,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等。这些地道药材的土壤环境就是其生态因子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药用植物的土壤营养是今后应大力加强的研究课题。

土壤肥力是植物生长好坏、能否获得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除能提供良好的立足条件外,还需要提供足够的营养、水、气条件才能使植物生长良好。影响药用植物生长的土壤因素很多,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营养、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及土壤微生物等,下面仅介绍几个主要因素。

一、土壤质地

土壤的粗细,也就是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种粒级配合的比例,或各粒级在土壤重量中所占的百分数,称为土壤质地。土壤是由数量不等的粘粒、砂粒和粉粒组成的。各种粒级的组成比例不同,就形成了各种土壤,主要可归纳为三类,即砂土、粘土和壤土。

质地不同,土壤所表现的肥力性状(如扎根条件,透水通气好坏,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等)、耕作性能和生产性能也不同,对药用植物生长的影响也很大,特别是根茎类的药用植物对土壤质地的要求较严格。多数种类都喜欢在疏松的壤土中生长,这类土壤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地下根茎的发育。

(一)砂土类

砂粒含量较多,粘粒较少,土壤粒间孔隙大,小孔隙少,总孔隙度小。毛管作用弱,保水性差,但通气性良好,易干旱,耕性较好;因含粘粒少,保肥性能也差,养分容易淋失,有机质含量少,分解快,贫瘠;砂性土热容量小,土壤易增温也易降温,昼夜温差大,早春土温易上升发暖,但晚秋一遇寒流,温度下降快,植物容易遭受冻害。因此砂性土要多施肥,深施有机肥,施用化肥时要少施、勤施,基肥、追肥并重。

砂性土壤广泛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华北平原、各地河流两岸及沿海地区也有分布。

此类土壤适宜种植一些耐旱性强的药用植物,如北沙参、甘草、麻黄等,北沙参主要产区山东烟台地区,多种植在海边砂土或砂质壤土上。由于砂土疏松,北沙参根系生长发育良好,主根入土深,可达40cm左右,同时分杈少,质量好。而生长在一般的粘壤土内,根系发育不良,主根短,分杈多,商品质量差。麻黄、甘草多分布在我国西北、内蒙古等省区干旱的沙丘、荒漠上,在粘重多湿的土壤里则生长不良。

(二)粘土类

这类土壤比较粘重,耕性差。粘粒含量较高,总孔隙度虽大,但土粒间孔隙小,小孔隙多,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差,易积水,引起根的腐烂,甚至死亡,水分蒸发慢。不耐涝、不耐旱;土温低,温差变化小,有机质分解慢、腐殖质易积累;含矿物质养分丰富,特别是K+、Ca2+、Mg2+、Fe2+等阳离子含量较高。吸附性能较强,不易被水淋失,保肥力强。腐殖质含量高,氮的含量也较一般土壤高;因粘土较紧实、板结,湿时泥泞,干时坚硬,耕作费力,水、气常处于矛盾状态。

由于这类土壤物理性状较差,对多数药用植物均不适宜,常造成缺苗,同时根系发育不良,特别是根茎类或深根类的药用植物,根系不易舒展,主根不易深入较深的土层。因而支根多,品质差。适宜在粘土类生长的多为沼泽生或水生药用植物。如泽泻、菖蒲、芡实等,常种于水稻田或溪沟、池溏等低湿地方。此外,少数旱生的药用植物如川明参也适宜在排水良好的粘壤土上种植,生长良好,根充实,质量好。种于砂土或砂质壤土上的川明参,根含水量高,粉质少,不充实,加工后质量较差。

(三)壤土类

所含土粒的粗细比例适度,砂粘合宜,其性状介于砂性土和粘性土之间,兼有二者的优点。大小孔隙比例适当,通透性、保蓄性好。养分含量丰富,有机质分解快,土性温暖,耕性良好。

壤土类广泛分布于黄土地区、华北平原、松辽平原、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河网平原及河流两岸冲积平原上。

这类土壤是多数药用植物栽培最理想的土壤,特别是根茎类药用植物更喜欢在这种疏松肥沃的土壤上生长,有利根系的发育和根茎的膨大。如党参、当归、地黄、贝母、人参、丹参等。

有些根系较长的如黄芪、栝楼、山药、牛膝等,主根长30—100cm,有的甚至可达150cm。不但要求耕层是疏松的砂质壤土,同时也要求心土疏松。这样生长的主根直,分杈少,入土深,刨收容易,不易断根。如黄芪的主产区内蒙古,怀山药、怀牛膝主产区河南黄河岸边的武陟、温县等地,砂质壤土疏松、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及透水力强,生产的黄芪、怀山药、怀牛膝根长且直,不分杈或少分杈。加工后商品质量高,常出口,为国家换取大量外汇。

有些根系分布较浅的药用植物,如黄连、郁金等都要求上层疏松、下层紧密的土壤。因黄连地下根茎向上生长,须根多分布在表土层,所以疏松肥沃的表土层是根茎向上生长和膨大的良好环境。下层紧密的土壤,能使郁金块根不致于长得太深,挖收比较方便。

土壤质地对药用植物生长的影响,还可以从同一药用植物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中生长所表现的差异,看出土壤质地的显著影响。如杜永祥在黄芪栽种产生“鸡爪芪”原因的调查中看出,同一种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unge)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上种植,黄芪的生长表现有明显变化,发育状况有显著差异。

棕色森林土(山地棕色砂砾土),其质地疏松,含腐殖质较少,砂性较大,排渗水力强,透气性好,水、肥、气、热协调,pH值呈微酸性。种植黄芪的根系长直,分杈甚少,根皮黄棕色,表皮光滑,无锈斑,无水眼,折断面纤维细腻,粉性好,呈鞭杆状,商品质量最好。

淋溶黑土(黑砂壤土),质地松散,渗水力好,保水力强,透气性好,有团粒结构,淋溶明显,三相协调,pH值呈中性或微酸性。种植黄芪的根较长直,分歧不多,根皮黑褐色,兼有少量锈斑,折断面纤维较粗,粉性较小,商品质量好。

碳酸盐黑土(盐碱土),质地较松,渗水力较好,保水力较差,含有盐碱,pH值呈碱性,有明显返碱。种植黄芪的根系较长,分杈较少,但因根皮受盐碱侵蚀,锈斑严重,折断面纤维木质化,粉性甚小,商品质量差。

沿江冲积砂土,质地疏松,渗水力好,保水力强,含水量大,腐殖质少,pH值呈微酸性。种植黄芪的根系长直,分杈较少,但因土壤含水量大,根皮水眼重,烂皮较多,商品质量较差,特别是地势低洼或多雨年份水眼、烂皮现象更为严重。

森林灰化土(白浆土),表土层腐殖质较多,质地松散,保水力强;心土层(称淀积层或白浆层)质地粘重紧密,渗水力甚差,透气性极不好,有石灰菌丝体,三相失调,pH值呈酸性。种植黄芪的主根短曲,伸至淀积层停止,致使根系变异,分衩甚多,呈鸡爪型,且因表土层保水力强,根皮锈斑多,水眼重,折断面纤维较粗,粉性较小,商品质量最差。

草甸土(草炭土),其成土地势低洼,腐殖质层深厚,排水力差,保水力强,含水量大,pH值呈酸性。种植黄芪的主根较短,分衩较多,水眼甚重,烂皮明显,商品质量低劣。

特举黑龙江省有代表性的两种土类列入表5—1。

表5—1 不同土壤类型对黄芪的生长发育影响

注:1.根粗部位:芦下10cm处粗度

2.均为本地种子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各类土壤在各地都或多或少有分布。而各种药用植物由于长期生长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形成了对某种土壤的一定适应性。所以各种药用植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很不相同,在栽培时应根据药用植物的特性,选用相应的土壤栽培,才能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二、土壤有机质

土壤固相中除了矿物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土壤有机质。在自然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多的可达10%以上,一般土壤则较少,约在0.5—3%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虽不多,但其作用很大,它不仅是养分的主要来源,而且对土壤一系列性质和生产性状的好坏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土壤有机质被视为土壤肥力的中心,是评定土壤肥瘦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许多药用植物都喜欢在有机质含量高的腐殖质土生长。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类型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残体,以及施入的有机肥料,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都要经过微生物分解,由于分解的程度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类:

1.新鲜有机质

即很少被微生物分解的那一部分有机物,它们仍保持着解剖学上的特征,大部分为动植物的残体。

2.部分被分解的有机物

这类有机质已失去解剖学上的特征,呈暗褐色小块,对疏松土壤有良好的作用。

3.腐殖质

是彻底被微生物改造过的有机物,呈黑色或黑褐色的胶体物质,是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与矿物质颗粒紧密结合,只能用化学方法分离,而不能用任何机械的方法分开,是土壤有机质中主要的类型,对土壤肥力影响很大。

(二)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1.植物养料的主要来源

土壤有机质含有植物所需的一切养分,如C、H、O、N、P、K、S、Ca、Mg以及多种微量元素。有机质经过微生物的矿质化作用,释放植物营养元素,供给植物和微生物生活的需要。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的过程中,取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同时产生的CO2供植物的碳素营养。植物还能直接吸收某些简单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有机磷化合物以及高度分散的胶态及分子态腐殖质等。

土壤中氮素的来源主要是土壤有机质,这些有机质有的经过矿质化释放出植物可吸收态氮素,另外很多则经过分解合成作用而转化成土壤腐殖质,贮于土中。由于腐殖质比较稳定,分解缓慢,每年只有2—4%的氮释放为有效态,所以土中有效氮含量并不高,一般约占土壤全氮的1—2%。

土壤中磷的含量在0.1—0.04%之间,除了有机态磷有待分解释放外,无机磷也与钙、镁、铁、铝结合为不易溶解状态,因此这部分磷的释放也很重要。一方面含磷有机物分解释放出植物可吸收态磷,另一方面,由于有机质是一种络合剂,能与难溶性磷酸盐的盐基进行络合作用,从而也提高磷的可给性。

此外,土壤有机质所含的钾、钙、镁、硫、铁以及其它微量元素,随着有机质的分解,逐渐供植物利用。

2.对植物生长有刺激作用

可溶性胡敏酸在低浓度下(百万分之几至十万分之几)能刺激根系的生长,而在高浓度的情况下则抑制根系发育。

可溶性胡敏酸进入植物体后,能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提高细胞膜的透性从而增加养分吸收的数量。

总之,低浓度可溶性的胡敏酸在作物生长的前期能促进根系的发育,后期能促进养分的吸收,而对作物吸收作用的促进则贯穿于作物的整个生命过程中。

3.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半分解的有机物能使土壤疏松,大大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性。腐殖质又是亲水胶体,能吸持大量水分,其吸水率为400—600%,而粘粒的吸水率则为50—60%,比粘粒大10倍左右,所以能吸收更多的水分。

腐殖质是一种胶体物质,有多种功能团,如羧基和酚羟基上的H+,可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进行交换,使这些阳离子不致流失,同时腐殖质的代换量比粘粒大4—5倍。所以腐殖质能大大提高土壤的保肥力。

4.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腐殖质是良好的胶结剂,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尤其在有钙离子存在的条件,腐殖质产生凝聚作用,使分散的土粒胶结成团聚体,可形成良好的水稳性团粒。腐殖质的粘结力比粘粒小11倍,粘着力比粘粒小一半,但都比砂粒大。因此,它能减低粘土的粘性,增加砂土的粘性,从而改善粘土的通透性和耕性,以及砂土的松散性。腐殖质还可使土色变黑,吸热能力加大,使土温提高。

5.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

土壤有机质是微生物营养和能量的主要来源。同时腐殖质能调节土壤的酸碱反应,使之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

鉴于上述土壤有机质对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巨大作用,使得土壤具有疏松、透气、肥沃的特性,即水、肥、气得到充分的协调,创造了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良好条件,也是多数药用植物生长最优良的条件。那些在山区林间自然形成的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即所谓腐殖质土最适于一些浅根系的多年生药用植物生长,如人参、黄连、细辛等,它们的根系都不大,只在表土层生长。黄连须根分布于表土层0—25cm处,而集中分布于5—10cm土层里,说明其根系的好气性,而腐殖质土既疏松又透气,是黄连根茎生长最优良环境。人参、西洋参及细辛,也属多年生阴生植物,光合作用能力较低,吸肥量少,植株生长缓慢,在生长期间不需要过多的速效性肥料。腐殖质土除具疏松特点外,其特性稳定,能源源不断地释放所需养分供吸收利用,因而使植株生长良好,不但产量高,质量也好。

三、土壤养分

见第六章药用植物营养与施肥,第二节药用植物的土壤营养。

四、土壤水分

(一)土壤水分对药用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水分在土壤形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土壤中所进行的许多物质转化过程,如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溶解和化,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都离不开土壤水分。而水分的多少也影响这一转化过程,土壤水分影响土壤通气状况和土壤的热状况,也影响土壤的氧化-还原过程,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

植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首先水分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植物体内含有60—80%的水分;种子发芽需要水分;水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没有水光合作用就不能进行;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必须溶于水后才能被吸收,并输送到植物体所需要的各部分去;植物需吸收大量水分,才能保证叶面蒸腾的需要,以降低并稳定植物体温,使植物在强烈的日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致灼伤。

植物虽需大量水分,但不能盲目给土壤浇水,因土壤中的水、气常处于矛盾状态,水分太多则影响土壤的通气,也影响根系的吸收作用,从而影响根系正常的生命活动,以致于影响全株的生长。药用植物种类多,特性各异,对水分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有些药用植物不需要太多的水分,即所谓耐旱的药用植物如麻黄、甘草等,土壤湿度大则生长不良,或引起烂根;有些药用植物则需要较多的水分,如泽泻、菖蒲、芡实等,甚至可以在淹水的嫌气条件下生长,土壤太干则生长不良;而绝大多数药用植物则需在干湿适当的土壤条件下生长,过于潮湿的土壤,常引起烂根,导致全株死亡,太干容易缺苗或生长不良。所以在生长期间应注意水分管理,若天旱不雨,要注意浇水,雨后应及时排水,避免土壤通气不良致使植株窒息死亡。

(二)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

1.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自然条件下土壤保持的水分含量称为土壤含水量,其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

(1)重要百分率

即土壤含水量占土重的百分率,一般以烘干土重为基数。

(2)容积百分数

土壤含水量的重量百分数虽然普遍采用,但要说明土壤水分占土壤孔隙的容积,或水分与空气在土壤中所占容积的比率等则不方便,为此应以土壤中水分体积占土壤体积的百分数来表示。

(3)相对含水量

为了更好地说明土壤水分的饱和程度,有效性和水、气状况,在植物栽培中,常用土壤自然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来表示土中水分状况,称为相对含水量。

(4)水层厚度(mm)表示

为了使土壤所含实际水量与降雨量和蒸发量进行比较,将一定深度土层中所含实际水量换算成水层厚度(mm)来表示,有时也称土壤蓄水量(mm)。

水层厚度(mm)=土壤含水量(水重%)×容重×土层厚度(cm)×102.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是指土壤水分能否被植物利用以及利用的难易。土壤水分并非全部都能被植物利用,它取决于根毛吸力和土壤吸力之间的矛盾。当土壤水分充足时,土壤吸水力仅为8—0.5个大气压,水分运动快,植物可以吸收到所需水分。随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土壤水分的蒸发,土壤水分越来越少,土壤对水的吸力愈来愈大,植物吸水就愈来愈困难。当土壤吸水力达到15个大气压(约等于根的吸水力)时,根毛就不能再吸进水分,植物便呈现永久萎蔫,所以萎蔫系数是土壤有效水分的下限。当土壤含水达到田间持水量时,其能量水平已接近自由水,土壤吸力约为1/3个大气压,这时土壤水分有效性最高,是有效水分含量的上限。田间持水量以上的水分是多余的无效水分,甚至是有害的,因多余的水分会使土壤通气不良,影响根系的生长活动。实际上土壤水分达到植物生长阻滞含水量时,植物的正常生长已受到影响。因而在土壤尚未达到生长阻滞含水量以前,就要抓紧时间及时灌溉。

土壤最大有效水贮量,受土壤质地、结构、松紧状况和有机质含量等条件的影响。就质地而言,砂土最少,壤土最大,粘土比壤土小。

此外,土层深度也是影响土壤有效水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土层深的有效水量显然多于土层浅的。所以,通过深耕改土加深耕层也是增加土壤有效水量的一个重要措施。




18610901715影响药用植物生长的主要土壤因素是什么?
邰宋陶答:影响药用植物生长的土壤因素很多,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营养、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及土壤微生物等,下面仅介绍几个主要因素。 一、土壤质地 土壤的粗细,也就是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种粒级配合的比例,或各粒级在土壤重量中所占的百分数,称为土壤质地。土壤是由数量不等的粘粒、砂粒和粉粒组成的。各种粒级...

18610901715土壤在药用植物生产上的重要性有哪些?
邰宋陶答:大气层虽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提供者,但是土壤同样也是植物生长重要的气体来源。如土壤通气不良,氧气供应不足,根系的呼吸就会受到阻滞,甚至导致植株死亡。土壤温度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上述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个土壤因素,对植物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只有这些因...

18610901715土壤最基本的特性是什么?
邰宋陶答:而其影响药用植物生长的土壤物理性状,主要有下列因素:土壤是由固体、液体、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一种复杂的有机整体。其中固体部分是组成土壤的“骨架”。根据组成土壤的砾、沙粒和黏粒所占比例的不同,可将土壤分为沙土、黏土和壤土三种不同性质的土壤。土壤中含沙粒量达90%以上的称为沙土。沙土质地疏松...

18610901715药用植物在生长发育中要从土壤中吸收哪些营养元素?
邰宋陶答:药用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铜、锌、硼、钼等营养元素。其中氮、磷、钾需要量较大,称为大量元素,也就是肥料三要素。但在土壤中的含量有限,因此,必须通过人工施肥,加以补充,否则,药用植物缺氮,植株长势不旺盛,开花提早,结实减少。但氮素也不...

18610901715种植药材需要哪些条件种植药材需要什么条件
邰宋陶答:1、土壤的结构、PH值、肥力、水分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一般药用植物适宜在有机质含量高,团粒结构、保水、保肥性能好,中性或微酸性。2、地势、海拔、坡度、坡向、地形外貌都影响到当地气温、太阳辐射、湿度等因素的变化。如海拔高度不仅影响药用植物的形态和分布。3、水分是药用植物原生质的主要成分,能使...

18610901715壤土为什么是药用植物栽培的理想土壤?
邰宋陶答: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深入扎根的药用植物,壤土的中等颗粒结构提供了理想的根系生长空间。根状茎入药的植物尤其钟爱这种土壤,因为它既能保证植物根系的扩展,又能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在土壤的垂直结构中,壤土层位于表层,下层则是富含黏土的土壤,这层土壤就像是土壤的"黄金屏障",能有效保持水分和...

18610901715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邰宋陶答:但如果土壤紧实度继续增加,土壤的通气状况和机械阻力就成了主要限制因素,影响养分在土壤中的移动。土壤污染破坏植物根系的正常吸收和代谢功能,通常同植物体内酶系统作用有关。铜已被公认为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铜在生物中参与铬氨酸酥酶生理.生化作用过程。如果土壤中有效态铜含量小于6~13ppm...

18610901715药用植物的土壤营养是什么?
邰宋陶答:药用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除C、H、O来自大气和水外,其它元素几乎均来自土壤。其来源大致有五个方面:(1)土壤矿物质的风化可以释放出除氮外的所有营养元素;(2)土壤固氮菌对大气中氮的固定;(3)土壤中有机物质分解;(4)降雨(雪)增加土壤中养分;(5)向土壤中施肥。而第五项是调节土壤供肥能力的主要手段。 一、土...

18610901715中药材种植环境和条件里最重要的几个因素是什么?
邰宋陶答:光、热、水、气是构成气候条件的主要因子,它们决定了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是土壤环境系统中的重要因素,而且与中药材生长发育唇齿相关。 光照是中药材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不同类型的中药材对光照的要求不同,根据对光照时间长短和生长发育所需日光量的不同,中药材可分为阴生植物(如人参、细辛、黄精等)、阳...

18610901715药用植物栽培与土壤的关系
邰宋陶答:根据土壤特性和药用植物自然生长习性,药材种植的土壤是应当有所区别的。譬如获荃培植的场地,就应当选择腐殖质较少,通透能力强的沙性土场中培育,这样则不腐烂、生长快;又如泡桐虽不属药用植物,如选在通气能力强的沙质土壤中栽培,五六年即可成材,若植在薪性大的板结土中,基本上不长,三四年后...


(编辑:慕贤德)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