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关于王夫之的物质理论的内容有哪些?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9
关于王夫之的介绍有哪些?

天地大儒——王夫之1

现在来介绍连续的物质形态学说。我国古代的这类学说是从探求物质本源中来的,并且是逐步发展、充实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不少的见解。例如《管子》中认为“水”是“万物之本源”(《水地篇》)。企图用一种具体的东西概括世界及其现象,是做不到的。当时以及后来还提出了诸如“道”、“太极”、“太初”、“太始”、“太素”、“一”等。这些概念虽各有其不同的意义,后人的理解也很不相同。但它们共同的意义在于用以给自然界作出统一的解释。比如“太极”,《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明确地认为“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源,孙中山先生把它比附为“以太”,说:“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孙文学说》)。
这许多概念之中,发展得最充分的是《管子》中提出的“精气”学说。原来它兼指物质与精神,《荀子》也提到“气”。到了东汉,王充就已指出:“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论衡•谈天》),明确主张“元气自然论”。后来经过晋代的稽康(224~263)、杨泉、唐代的柳宗元(773~819)、刘禹锡(772~842)、李觏(1009~1059)等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发展丰富,特别是宋代的张载,把它推向高峰,至明末王夫之,可说是大成。现在把历代元气论的几个论点摘引如下:
“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王充《论衡•自然》)
“夫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焉。”(杨泉《物理论》)
这些话表明,“元气”是自然界最原始的存在,“万物”都是由它“生”出来的。它可上蒸、下降,显然就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所谓气者也,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张载《正蒙•神化》)这句话表明“气”并不一定看得见,只要是有运动、静止而又很广大属性的(实即空间)也就是“气”。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客观存在的本身运动变化而有广度的气,恰恰和我们今天所讲的“场”形态物质相似。
“夫物以阴阳二气之会而后有象,象而后有形。”(李觏《删定易图序论一》)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受化之客形尔。”(张载《正蒙•太和》)
“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张载《正蒙•太和》)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张载《正蒙•太和》)
这些话表明,太虚即气,其本体无形,它充满在整个空间之中,天地间并不存在“无”;有形之物(即实物),是“气”聚集而成的。这里就隐含着类似于今天所谓物质的微粒形态和场形态之间的转换的思想。
王夫之总结了上面的这些意思,他说:“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气,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张子正蒙注》)
“虚空者,气之量。气弥沦无涯而希不形,则人见云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张子正蒙注》)
这短短的80多字,道出了气是客观存在、充满宇宙、连续无间隙的,只是人目所不能直接观察到,它可以和有形之物相互转化。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及其现象,都是这种“气”形成的。
很明显,王夫之这段话不仅把以往元气论者的几个重要论点都包括进去,而且有了他自己的发挥,使元气论自然观达到了比较完整的境界,既给出了正确的物质观念,又道出了物质的连续形态和不连续形态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已被现代物理学所揭示。元气论自然观对于我国古代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的基本理论,除了把物质性的气作为有形的宇宙万物的终极本原以外,还把它看成是天地万物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根本。元气论者还认为气有“感应”作用,能自感,也能感物。在后面的章节中还要谈到,许多物理现象都用这种理论加以解释,成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思想武器。当然,“元气论”是一种思辩性的学说,完全不能与现代物理的物质理论相提并论,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王夫之说过:“生非创有,死非消灭,阴阳自然之理也。”他又说:“于太虚之中具有而未成乎形,气自足也。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在此,王夫之不仅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从数量关系上阐明了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即物质不灭原理。他比西方最早提出物质守恒定律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要早100年左右。同时,王夫之又阐发了运动既不能创造又不能消灭的思想,明确提出:“有往来而无死生,往者屈也,来者伸也,则有屈伸而无增减,屈者因有其屈以求伸,岂消灭而必无之谓哉!”古代的哲学著作比较费解,但是不难看出,王夫之这里讲的往、来、屈、伸,指的是物质运动的不同形态,字里行间已经说明,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不会被消灭化为乌有。王夫之的这个运动不灭和相互转化的光辉思想与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644年在他的《哲学原理》里表述的“运动不灭原理”遥相辉映。

尽管王夫之的“物质和运动不灭原理”比较粗糙,带有明显的思辩性质,但在300年前,这种真知灼见毕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的科学思想在我国的科学技术史上闪烁着灿烂夺目的光辉。

明代后期,西方物理学知识开始传入我国,不少有识之士,有的从理论角度,也有的从技艺角度来学习与吸收这些新鲜的知识,做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贡献,例如方以智、孙云球、黄履庄、郑复光、邹伯奇等人,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介绍。




15699946415关于王夫之的物质理论的内容有哪些?
郝视以答:”在此,王夫之不仅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从数量关系上阐明了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即物质不灭原理。他比西方最早提出物质守恒定律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要早100年左右。同时,王夫之又阐发了运动既不能创造又不能消灭的思想,明确提出:“有往来而无死生,往者屈也,来者伸也,则有屈伸而无增减,...

15699946415物质守恒思想的内容是怎样的?
郝视以答:以固态、液态、气态三者的变换,来阐明物质守恒的道理,是十分直观生动、明白易懂而又有说服力的。总之,物质守恒的朴素思想,在我国起源很早,历代不绝如缕,到了王夫之可以说已初步成型,不仅有理论的阐述,也有实验的论证,确实是人类物质认识史上一项很宝贵的财富。

15699946415王夫之思想告诉了人们什么
郝视以答:1、王夫之思想主要告诉人们以下内容:一、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二、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三、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四、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五、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六、理...

15699946415关于连续的物质形态学说的内容是怎样的?
郝视以答:它的基本理论,除了把物质性的气作为有形的宇宙万物的终极本原以外,还把它看成是天地万物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根本。元气论者还认为气有“感应”作用,能自感,也能感物。在后面的章节中还要谈到,许多物理现象都用这种理论加以解释,成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思想武器。当然,“元气论”是一种思辩性的学...

15699946415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
郝视以答:其三、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还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虽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割开来。从知识的来源上看,原理、规律是从...

15699946415古代儒家思想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郝视以答: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15699946415王夫之的教师观有哪些内容
郝视以答: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唯物主义的教育观点,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教育与教学、学思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的观点。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是通过后天的实际活动取得的,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强调学思...

15699946415中国古代政治思想,都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郝视以答:董仲舒亦反对大富大贫,主张小富小贫,王安石变法有均贫富的内容。至于历代的农民起义,无不以“均贫富”作为自己的口号。 与均平思想相反,一些思想家主张差别,反对均贫富。韩非认为,富人之所以富,是勤劳与节俭的结果,穷人之所以穷,是懒惰与奢侈之所致,如果“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惰也”(《韩非...

15699946415急!王夫的情景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郝视以答: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随历吏而沿革;在不同的理论家那早,具有不同的内涵。注重政教的文艺学家,如郑玄、陈子昂、白居易等人,以此强调诗歌思想内容的现实讽谕性;意在审美的文艺学家,如钟嵘、皎然、殷璠等人,以此说明诗人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审美关系。王夫之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显然属于后者,(见《夕堂永日绪论》...

15699946415王夫之的道德观有什么特点?他提出了哪些道德修养的方法
郝视以答:王夫之的道德观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他主张“天理”和“人欲”紧密相联,“天理”存在于“人欲”“之中。王夫之认为,所谓“人欲”。盖凡声色、货利、权利、事功之可欲而我欲之者,皆谓之欲”口。它与“天理“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天理充周,原不与人欲相为对垒”。恰恰相反,两者是相互联系.密不...


(编辑:徐易咸)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