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31
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3

命题热点4: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在古诗词中经常用到。高考中也常从动静结合方面要求考生对古诗词进行分析。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Ⅲ) 雨后池上 刘 (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解题思路】静与动是相对的,“静”既可指静止不动的景物,也可指寂静无声的氛围;“动”可指运动的景物,也可指各种声响。一首诗词,是以静为主,还是以动为主,要看作者营造氛围的目的是什么,答题时,要分析哪是静景,哪是动景,动静是如何结合的。本诗前两句写静态之景,后两句写动态之景,从而描绘“雨后池上”春天的一幅美丽图画。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类题训练】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请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本诗写景极有特色,请从静与动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 命题热点5: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古诗词中运用得十分普遍。“虚”常指的是想像的、抽象的等,“实”常指现实的、具体的等。也有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之说。虚与实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诗人写诗,往往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写实,往往留有余地,写虚,又往往以实出之。我们鉴赏古诗词时,要展开想像的翅膀,融入自己的情感去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6年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 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②到安西。 [注]①碛(qì):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解题思路】本题除要求分析衬托对比的艺术手法外,还要求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对此,要在掌握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认真品读诗作,分清哪是虚写,哪是实写。虚实如何相生的。本诗,前两句写实,实中生出作者的压抑之感与喜悦之情,荒凉的边城雁儿在暮雨中低飞,象征着唐西北边境并不安宁。后两句以写虚为主,虚中有实,听到驼铃,仿佛让人看到驮队远行。尾句推测,虚写一笔,凝聚着诗人辛酸而沉重的感情。 【参考答案】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相互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类题训练】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写景有“实景”和“虚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实景和虚景。 答: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注]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注]砧杵:捣制寒衣用的垫石和棒槌。这里指捣衣时砧杵相击发出的声音。 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 命题热点6: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在古诗词中运用比较多。特别是咏物诗,作者在物象中寄予了自己的情感与心志,使之具有人的品性与社会的意义。高考中也时有这类考题出现。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07年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pèi)旆,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和E级。诗歌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都属于艺术表现上的特点。高考重点考查的六种表现手法:(1)衬托:正衬,反衬(动静衬、声寂衬、乐悲衬)。(2)各种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3)动静结合。(4)虚实结合。(5)色彩的渲染。(6)观察角度的变化。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一般为: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效果?等等。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找出诗歌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突出特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回答。答题步骤如下:(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方法;(2)结合诗句阐释怎么用、为什么用这种方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了诗人的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涵了思乡的情感。 【类题训练】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这首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加以简析。 答:

古诗中常用表达技巧赏析举例

一、修辞手法

1.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蟾宫曲》)。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0.点化

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点化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人安所妍”诗句的意境。

11.双关

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如韦庄的《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12.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再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对举互文,可理解为“(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表现出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

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五种,其中常用的是抒情和描写。

(一)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和真挚质朴之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间接抒情

常见的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中“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2)融情于景(移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或转移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同样是枫叶,在送别人崔莺莺的眼中,被理解为由离人的血泪染成的;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它又胜过充满生机的火红的二月花。再如晚唐张泌的《边上》“千里暮烟愁不尽,一川秋草恨无穷”,“暮烟”“秋草”是没有感情的,所谓“愁”“恨”是诗人感情转移到了所写景物上。再如姜夔的《扬州慢》“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乔木”是没有感情的,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了所写景物之上。

(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的形象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这首诗借咏梅花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品格。

(4)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再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

(5)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6)叙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二)描写手法

重点掌握的几种描写手法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细节描写、白描。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衬托人物使所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如汉乐府《陌上桑》写罗敷之美,就是用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诗中正面描写罗敷的装束,显现她的外貌美;正面描写人物对话,显示她的机智勇敢、刚毅不屈的性格美。但这首诗值得人们称道的地方,还在于它的侧面描写。诗中写人们见到罗敷时的表现是:“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诗,用侧面描写的方式,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点,而且比正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余地。

2.动静结合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苍青的松树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澈的泉水在青白的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的响声。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流连忘返的心情。

再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夜深人静,春山空寂却有桂花悄然落地,这是静中有动;惊鸟时鸣,时传深涧,更显山居之静,这是动中见静。

3.虚实相生

文艺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是指图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虚实相间,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传情达意。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以银河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柳永《雨霖铃》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象着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是虚写。

4.细节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多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生动。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最后一句就是典型的细节描写。诗人等着朋友如约前来,左等右等,朋友还不来,已经过了夜半了。百无聊赖之际,便自娱自乐,一个人摆棋谱玩。一个“敲”一个“落”,传神地刻画出诗人看似悠闲,实则因久等不至而产生的焦虑心理。

5.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例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三、表现手法

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高考中经常涉及的主要有:抑扬、比兴、象征、渲染、烘托、小中见大、意象组合等。

1.比兴

“比”就是打比方,即朱熹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朱熹所说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达,容易穷尽。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形象中受到感染,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比如《卫风•氓》,诗中以桑树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

2.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比如,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弃妇,子规象征悲愁。

3.渲染、烘托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例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再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的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自己新酿造出的米酒,微呈黄绿色,表面上还有些悬浮物,细如蚁;那酒正放在红泥抹的小火炉上温着,火炉是新的,红的色泽;这时天快黑了,看来要下雪了。经过这一番的渲染,最后一句的发问“能饮一杯无?”(我想饮酒取暖,你能陪我喝一杯吗?)也就水到渠成,得到了突出。

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烘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4.抑扬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是行文结构方法之一,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

欲扬先抑如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忽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冲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

欲抑先扬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包含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从全诗所表达的意思来看,前几句围绕“求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而结尾却陡然下落,点明“求贤”的真正用意,可谓“抬得高,摔得响”。因此,可以说,欲抑先扬的手法,使对孝文帝(对象)只知自己心无百姓的贬抑(情理)更为有力,加大了讽刺的力量。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

5.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言微旨远。往往以眼前景物反映重大内容,写眼前景物又较注重细节的描写。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写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今天荒凉冷落了。“野草花”往往象征衰败,“野”字增添了荒凉景象。“乌衣巷口夕阳斜”,夕阳西下,再点上一“斜”字,何此惨淡?“旧时王谢堂前燕”,把“燕子”想象成历史的见证人,似乎信手拈来,却足以使人想起乌衣巷昔日的繁荣。“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突出了今日与往日之不同,寄托着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全诗落笔于眼前的“野草花”“夕阳”“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却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主旨:封建权贵势倾一时,终究逃不脱衰亡的命运。

6.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

7.意象组合

诗歌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四、行文结构

古诗中的行文结构,包括诗眼与诗题的暗合,上下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铺垫,首尾或前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议理的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合”即一起二承三转四合等等。常见的结构特点有:铺垫、伏笔、过渡、照应、抑扬、开门见山、逐层拓展、卒章显志、起承转合、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承上启下等。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全诗围绕“喜雨”展开,以春夜雨为特定对象,以“喜”字为贯穿前后的诗脉,层层叙写,虽不见一个“喜”字在诗中出现,但无处不显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 

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 

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 

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 

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9.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10.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表现手法的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写景抒情的诗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近着笔、着眼视听、动静结合、以动(声)衬静、绘声绘色、虚(写情)实(实像、实事、实境,写景)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等; 

咏物言志、咏史怀古的诗词:常常借外物表达自己的人格,化无形为有形,象征(比喻)、托物言志、铺陈、对比(揭示对立面,突出形象)、反衬等; 

边塞征战的诗词:渲染、烘托、比兴、以小见大、象征等; 

即事感怀的诗词: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乐景哀情以景衬情、避实就虚移笔于人、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曲笔(正话反说)、抑扬对应、联想、想象、用典、铺垫、照应、伏笔(暗示)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示例: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

4.铺排。 

铺排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

5.渲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6.烘托。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

7.衬托。 

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

8.以乐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9.化动为静。 

化动为静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

10.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

11.抑扬。 

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12.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13.意象组合。 

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14.曲笔。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

15.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16.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18.铺垫。 

铺垫即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必要的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

19.虚实。 

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

20.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21.点化。 

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22.对比。 

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23.叠词。 

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24.互文。 

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25.双关。 

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

26.倒装。 

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27.联想。 

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28.想象。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29.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30.照应。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13165529435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从钩杜答: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知识框架如下:表达方式 一、抒 情方 式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①触景生情(景→情)②以景结情(情→景)③缘情布景...

13165529435怎样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从钩杜答:5、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

13165529435古诗赏析技巧有哪些?
从钩杜答: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六.品风格。“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

13165529435怎样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从钩杜答:怎样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

13165529435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从钩杜答: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 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

13165529435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钩杜答:1比喻2借代3夸张4对偶5比拟6排比7设问8反问9通感10互文11顶真12对比 13双关14象征寄托15衬托16正面侧面17虚实18动静19色彩的渲染20视角的变化21白描22细节描写23抑扬24层层铺垫25伏笔照应26以小见到27借景结情28卒章显志29结构对比30无理而妙要求:各找一首完整的古诗词 展开 ...

13165529435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从钩杜答: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1、了解作者的经历和背景 只有了解作者的经历和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2、把握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主题是诗词的灵魂,情感是诗词的生命。只有把握住诗词的主题和情感,才能真正领悟到诗词的魅力所在。3、品味诗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只有品味...

13165529435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归纳盘点
从钩杜答: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

13165529435如何对古诗词赏析
从钩杜答:1、基本方法:(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

13165529435诗词鉴赏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从钩杜答:(2)赏析: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6、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7、乐景写哀: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


(编辑:弓永悦)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