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独石口的历史沿革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7
塞北管理区的历史沿革

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匈奴地,秦时属上谷郡造阳部;汉时为上谷郡北境乌恒地;三国、晋朝时为鲜卑地;北魏时为御夷镇地;辽代时属西京道奉圣州;金为恒州地;元属中书省上都路;明属开平卫;清属直隶独石口厅,民国二年(1912年)时属独石口县,1915年属沽源县,1936年属多伦县,1950年属沽源县第二区。1955年正式建沽源牧场,时属河北省农林厅直辖,因在沽源县境内,故名“河北省国营沽源牧场”。2003年6月,牧场改制为“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同时挂“高效畜牧业示范基地”的牌子。

赤城,其境辽置望云县(今云州),元升县为云州(今云州)。赤城始置县于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至公元一九五八年九月将龙关县(唐置,名龙门)合二为一,仍名赤城。县治开始在龙关,而后迁至赤城至今。因此,今述赤城的历史沿革应包括龙关部分。且龙关就地域而言,靠近宣化(古上谷郡)、涿鹿(古下洛县、广宁郡、新州、奉圣州)。 上古龙关古缙云氏地。尧分天下为九州,此时龙关属冀州。舜肇天下十二州,分冀州东北为幽州,此时龙关属幽州。 夏禹复并为九州,龙关和赤城一样属冀州。 商周赤城属幽州而龙关仍属冀州。 春秋战国赤城、龙关均属燕国之地。 秦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一曰”上谷”,此时赤城、龙关均属上谷郡地。 两汉前汉,赤城属幽州上谷郡,其地在女祁县(今雕鹗)北边,是斗辟县的造阳。此时龙关属女祁县。后汉(25年——220年),时赤城属幽州上谷郡下洛县(汉置,今河北涿鹿)的北境。《宣化府志》按:《郡国志》里只有下洛,而没有记载下洛与女祁相连。据《郡国志》载:”在以前史书上列的县名,而郡志不记载的,都为清顺治时合并地方减掉的。”女祁与下洛土地接壤,那么女祁并入下洛就可想而知了。此时龙关也因女祁并入下洛而属幽州上谷郡之下洛县。 晋赤城属幽州广宁郡下洛县的北境。广宁郡(郡治为今涿鹿县境)之前属上谷,太康年间设郡都尉坐镇,统领三个县:下洛、潘、涿鹿。《龙关县志》上说的:龙关地自晋愍帝始,为石勒所袭,转归段匹磾,匹磾亦为鲜卑种。历后赵、慕容、符秦、后燕、拓跋魏诸胡,相互窃据,而后此之蹂躏割弃,日骎骎(马走的很快的样子,比喻战事变化的快)矣。 南北朝北魏,赤城属燕州广宁郡的北部地区,是北魏六大军事重镇之一的御夷镇(今云州猫峪南)地。《水经注》载:”下洛,是北魏燕州广宁县、广宁郡的郡治所在地。”《魏书·明帝本纪》载:”泰常八年(423年)在长川(即长川城,今内蒙兴和县)之南修筑长城,从赤城向西至五原,东西长二千余里。”北齐,赤城属北燕州长宁、永丰二郡地。《隋书·地理志》:”广宁在北齐时设置北燕州,辖长宁、永丰二郡。”《旧志稿》载:”此时,在涿鹿以西设置长宁郡,东面设置永丰郡,赤城一带应归属永丰郡。”龙关此时亦属北燕州。后周,赤城、龙关属燕州。《隋书·地理志》载:”齐的北燕州,后周去掉了‘北’字。 隋赤城、龙关属涿郡的怀戎县(即今怀来县)。《隋书·地理志》载:”开皇(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初年,废掉长宁、永丰两郡。大业(隋炀帝杨广的年号)初年废掉北燕州。”《辽史·地理志》载:”隋代废北燕州,改为怀戎县属于涿郡。” 唐唐初,复置北燕州,后来改为妫州(今怀来县)妫川郡怀戎县。尔后又改为新州(涿鹿县),时赤城为新州龙门县(今龙关)的北境。《唐书·地理志》载:”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十年(626年),讨平了高开道,设置北燕州,恢复北齐的旧名,贞观(唐太宗李世发的年号)八年(634年),改成妫州。” 宋北宋时赤城、龙门为辽的地域,即辽代。赤城为西京道奉圣州(涿鹿县)武定军节度之望云县(今云州乡)地。龙关为奉圣州武定节度使龙门县。《辽史·地理志》载:”奉圣州本为唐代的新州(今涿鹿),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时献给契丹,升其格辖领四县,即永兴、矾山、龙门、望云。南宋时,赤城、龙关为金的地域,即金代。赤城为西京路德兴府(涿鹿)望云县地。龙关为德兴府龙门县地。《金史·地理志》载:”德兴府是后晋之新州,辽时的奉圣州,金开国之初仍为奉圣州。金大安(完颜永济的年号)元年(1209年),升为府。其辖县六:德兴(今涿鹿)、妫川(今怀来)、缙山(今延庆)、望云(今赤城云州)、矾山(今涿鹿)、龙门(今赤城龙关)。又注:”赤城原来是望云川的地方,辽代皇帝常在这里居住,被称为御庄。” 元赤城为上都(今内蒙正蓝旗东)路云州(今云州)赤城站。是上都路云州所统领之望云驿道上的一个驿站,(详见《明代赤城的战略地位》)。《元史·地理志》载:“云州为望云川地,契丹(辽)置望云县,金代沿袭未变。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1263年),升望云县为云州,州衙设在望云县。到至元二年(1265年)州存县废。”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升宣德府(今宣化)之龙门镇为已废的望云县,隶属云州。所以,龙关在元初为宣德府之龙门镇,自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恢复望云县,置于龙门镇,而属上都路云州之望云县。 明赤城为万全(今万全县)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为明代设置的地方最高军事机构,都司统领卫、所、堡,构成一方军事防御体系。)统领的赤城堡。宣镇北路也称独石路(详见《明代赤城的战略地位》)。其又分上北、中北、下北三路,即独石、半壁店、猫儿峪、青泉、云州、镇安、君子、松树、马营、仓上、镇宁、赤城为上北路;牧马、龙门所、样田、滴水崖(今后城)、长伸地、宁远(今后城上堡)为下北路;金家庄、龙门卫(今龙关)、三岔口、雕鹗、长安岭为中北路。时龙关为龙门卫。 清清初,赤城为赤城堡。于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置赤城县。《畿辅通志》载:”赤城清初仍属宣府镇上北路赤城堡,康熙三十二年改置赤城县。将开平卫(今独石口)、云州、龙门所、镇安、马营、镇宁、滴水崖七堡并入,属宣化府。龙关清初仍为龙门卫,亦于康熙三十二年,废龙门卫,复置龙门县。纵观赤城历史沿革,正如《赤城县志》所言:“赤边垣(边墙,即长城)居全府(宣化府)之半,纵横所直,皆古战场也。明初徙治开平(即将开平卫治迁至独石),外藩自撤(把抵御外族的藩篱自己撤掉),已巳”土木”之变,马营、独石,实先蚁溃。嘉靖中,边臣缮备,尺列寸守。于北路(即独石路)尤三致意焉。然则县境,实全府(宣府)之首领,神州之锁钥矣……。” 民国初期改路里制为区村制。赤城县据《察哈尔省通志》载,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赤城县区划分为四个区,辖184个村庄。第一区辖县城镇、双山寨、镇宁堡、野马盘等,共1镇54个村庄。第二区辖独石口镇、马营堡等,共1镇46个村庄。第二区辖龙门所镇、样田堡、巡检司、滴水崖等,1镇59个村庄。第四区辖云州堡、猫儿峪堡等,共25个村庄。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赤城县于1945年1月恢复建制,划分八个区辖217个行政村:城关区辖39年行政村,马营区辖30个行政村,龙门所区辖26个行政村,样田区辖20个行政村,镇宁堡区辖26个行政村,独石口辖28个行政村,云州区辖28个行政村,后城区辖36个行政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至1946年12月,赤城县仍沿原区划,分为八个区:城关区、镇宁堡区、马营区、独石口区、龙门所区、云州区、后城区,各区所辖行政村不变。1946年12月,国民党军占领赤城县城,赤城县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和国民党政府军占领区。1947年6月,解放区以县城为界,分为赤南县和赤北县。赤南县辖六个区:样田区、侯庄子区、龙门所区、尚家堡区、后城区、南卜子区,共104个行政村。赤北县辖六个区:独石口区、云州区、炮梁区、大水坑区、镇宁堡区、马营区,共115个行政村。1947年12月,撤销赤南、赤北县,恢复赤城县建制。赤城县辖十一个区:城关区、兴仁堡区、镇宁堡区、独石口区、马营区、云州区、龙门所区、样田区、尚家堡区、后城区、雕鹗区,共287个行政村。1948年4月,赤城县城解放,政权机关从农村迁进县城。原辖十一个区调整为九个区,撤销兴仁堡区,将尚家堡区并入样田区。同年11月,原属丰宁县的东万口、白草两个区划归赤城县,东卯区划归四海县。是时,赤城县辖十一个区。1949年4月,雕鹗区划归龙关县。至1949年9月,赤城县辖十个区,共330个行政村。国民党政府军占领的赤城县辖一镇七乡:城关镇、民兴乡(兴仁堡)、民有乡(云州)、民立乡(镇宁堡)、民福乡(样田)、民乐乡(龙门所)、民生乡(后城)、民权乡(马营)。

独石口处在冀北山地与坝上草原的交界线上,是沽水入塞的山口,是元望云道由草原进入山地的隘口,更是明代宣府(都司)防御辖区内北路防区须倾全力而防御的关口。
独石口,顾名思义,因南卧孤根“独石”,北通险绝“隘口”合而得名。康熙大帝玄烨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月统六军亲征噶尔丹,出塞、班师皆走望云古道,并驻跸独石口,巡察了这里的险绝形势和边关防务。
独石口城始建于宣宗帝宣德五年(1430),城方九里十二步,是年宣宗帝将上都开平卫迁至于独石口城,从此独石口(开平卫)便成了宣镇都司的北路(独石路)之首。成了“屏翰”之“屏翰”。
独石路长城修筑完备于明嘉靖年间。西起为今宣化、崇礼、赤城三县交界处的大尖山(锁阳关北),到独石口向东南下,沿黑河与白河的分水岭,经镇安堡、龙门所至后城的马道梁入延庆永宁四海与八达岭段相接,全长四百六十余里。
到清以来,在独石口曾设过理事厅,北辖多仑,南管延庆,相当今张家口市,民国时期设过独石县。




18058122970铁石口镇的历史沿革
丰点晏答:1958年属小江公社。1961年从小江公社分出成立极富公社。1984年改极富乡,1987年5月改铁石口镇。1997年,面积86平方千米,人口3.8万,辖建华、九龙、芫甫、江背、坳丘、蓝屋、坝高、枫坑、细车、寨背、石坑、乙口、上坝、板富、上塘、高桥、铁石、长远1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铁石口圩。

18058122970独石口的历史沿革
丰点晏答:独石口城始建于宣宗帝宣德五年(1430),城方九里十二步,是年宣宗帝将上都开平卫迁至于独石口城,从此独石口(开平卫)便成了宣镇都司的北路(独石路)之首。成了“屏翰”之“屏翰”。独石路长城修筑完备于明嘉靖年间。西起为今宣化、崇礼、赤城三县交界处的大尖山(锁阳关北),到独石口向...

18058122970双池镇的历史沿革
丰点晏答:晋永嘉三年(309)于蒲子里置大昌郡,故治在今交口县石口乡蒲依村。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置东岭县,太和二十一年(497)改为新城县,隋废。唐武德初复置。贞观元年〔627)并入温泉县。故治在今交口县,确址无考。北魏太和十二年(488)于蒲子置汾州,故治在今交口县蒲子村。唐武德三年(62...

18058122970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各乡镇行政区划代码
丰点晏答:[编辑本段]历史沿革交口县于1971年组建,因县址驻交口镇而得名。交口县辖4镇5乡:城关镇、康城镇、双池镇、桃红坡镇、石口乡、回龙乡、温泉乡、坛索乡。 2000年,交口县总人口107461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24210 康城镇 15128 双池镇 18008 桃红坡镇 10435 石口乡 5191 川口乡 8212 回龙乡...

18058122970石门县的历史沿革
丰点晏答:石门自南北朝置石门郡开始,已有1400多年历史。县城古为荆楚之地,秦隶黔中郡慈姑县;汉属武陵郡零阳县;三国吴永安六年,改隶天门郡;晋属天门郡澧阳县;南北朝时天门郡治由今大庸县境下迁石门;陈武帝永安二年,后梁肖察罢天门郡,更置石门郡,隋文帝开皇九年,废石门郡,置石门县,划归澧州管辖,...

18058122970葫芦岛市的历史沿革
丰点晏答:地域范围,东起鸭绿江,西抵山海关,南达旅顺口,北至开源泉相当于今辽宁省的大部。 正统元年(1436年)后,直接由辽东巡抚统辖,其驻地,初辽阳,后移驻广宁、山海关、宁远。 设在本市境内及附近的卫所有:广宁中屯卫(今锦州)、广宁前屯卫(即今绥中前卫)。 宣德三年(1428年),在前屯卫城东五十里杏林铺(今绥中县城...

18058122970阊胥路的历史沿革
丰点晏答:吊桥至渡僧桥堍一段原属上塘街,渡僧桥堍至今石路口原为石路,石路以南称大马路,为20世纪初开辟。“文化大革命”时期,自金门路以南改称延安南路。1982年改用今名。 1967年夏苏州支(联络站)、踢(串联会)两派发生武斗。8月22日,串联会从阊门一线出击,在吊桥与联络站激战。翌日下午3时许,...

18058122970石角镇的历史沿革
丰点晏答:1935年置石角镇,1945年改石角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3年建镇。1997年,面积131平方千米,人口5.7万,辖双树、峰岩、石角、双泉、回伍、干坝、砖房、大土、寨溪、小坪、福禄、刘罗、均安、木耳、双堰、齐雨、八一、新民、徐民、显灵、大秧田、铺子、欧家、寨垭、官顶、朝阳、...

18058122970石桥镇的历史沿革
丰点晏答:八年(1864)皖道陈玉成勾结捻军掠石桥薛家口,筑垒大刘庄,北军鞠殿华,富明阿及协领博乌分五路迎击,平石桥,毙贼数千。光绪十一年(1885)二月大雨,山洪泛滥,圩田淹没。十七年(1891)六月旱,蝗成灾。三十年(1894)石桥境地分属石碛乡和星甸市。宣统元月(1909)四月旱,民谣起,“宣统宣统无水泡种”。解放前中华民国(1914...

18058122970洛南县石门,石坡镇的河流
丰点晏答:历史沿革 洛南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初期,先民们就在此安居,繁衍生息。唐虞时代属商国。夏商时隶于梁州。周时武王、成王归马于华山之阳,称华阳地。春秋为晋。战国属秦。秦统一中国后,属内史地,设华阳县,故治在今县城东南武谷川的古城街。西汉属弘农郡。东汉...


(编辑:姚珍永)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