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茅盾的《子夜》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茅盾《子夜》是如何用特别的形式来映衬表现人物?

茅盾的作品《子夜》还特别用不同性格的对比、映衬来表现人物:杜竹斋的优柔寡断、谨小慎微,衬托出了吴荪甫的果断气魄;唐云山对经营管理的外行,衬托出了吴荪甫的手腕与才干;林佩瑶追求温情,衬托出了吴荪甫的冷酷。连两个截然不同的奴才屠维岳和莫干丞,竟同时成为吴的左右手,也从两个侧面反映了吴的性情。茅盾还善于精雕细琢地写人物的心理,对人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心理的反应,把握得很敏锐、准确。他还常用正衬、反衬诸种手法,描绘环境,以加强人物心理的显现。如果把《子夜》比做宏伟的石窟艺术,则在总体的恢弘之中,也还有不少个体的精细之作。但由于反映生活面的广阔,艺术描写上因对人物性格把握的深浅有异而显出不平衡性,有的人物只有大体轮廓、甚至漫画化。个别人物的个别语言也有概念化之嫌。特别是工人和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形象写得不很成功。

吴荪甫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游历欧洲美的他力图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以实业救国,不料由于洋货在中国的恶意倾销,他用尽心机收买来的许多小厂都成了自己脱不下的“湿布衫”。与此同时,吴荪甫家乡农民暴动,他参与的债券投机生意也在买办赵伯韬面前屡战屡败,终于四面受敌导致失败。
吴荪甫就是这种既有榨取工人血汗仇视农民运动的一面,又有抵抗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发展民族工业愿望的一面,具有二重性的复杂人物形象。这种二重性和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导致了吴的悲剧。

作为最能体现茅盾创作特色的代表作,《子夜》是一部深刻而广泛地反映30年代初期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写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193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子夜》的问世,充分显示出左翼文学的实绩,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已经走向成熟。他继承了鲁迅所奠定的现实主义传统,把长篇小说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正如冯雪峰所说:《子夜》“一方面是普罗革命文学里的一部重要著作,另一方面就是‘五四’后的前进的、社会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之产物与发展”。瞿秋白则肯定道:“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一)主要线索 《子夜》大规模地描写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社会现象,以上海的工业、金融界为中心,在1930年5月至7月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时代风貌。在作品中,民族工业家、买办资本家、地主、革命者、工人群众、政客、交际花和挂着诗人、教授、律师等招牌的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成复杂的人际关系,构成错综纷纭的社会画面;而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以赵伯韬为代表的买办资本家的斗争则构成了作品的主要线索,由此展开金融公债市场、工厂和都市的工人运动和以双桥镇为中心的农民运动的历史描摹。可以说,清晰的时代风云的展现,纷然复杂的矛盾冲突的揭示,深广的社会生活的概括和细致的习俗风情的刻画,使《子夜》具有了宏阔的体制和史诗性的风范。 《子夜》有五条重要线索贯穿始终: 第一、以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交易所中“多头”和“空头”的投机活动; 第二、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军阀混战等影响下的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 第三、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罢工斗争; 第四、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使吴老太爷仓皇出逃、曾沧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桥王国”美梦彻底破灭; 第五、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虚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寻求刺激的变态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等。 通过这五条重要线索,《子夜》试图概括中国30年代社会生活的完整面貌,即囊括城乡、工商、军政、劳资、新儒林人物及大家庭主仆关系等各个社会层面的生活图景。《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现象纷繁万状。事件如波,此伏彼起;场面如链,交叉出现;人物如星,忽闪忽逝。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井然有序、纷而不乱。 《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适合用来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证明茅盾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 这样宏大的创作规模极具挑战性,要想使作品完美几乎不可能。王富仁对《子夜》的艺术提出质疑,认为茅盾把大量的人物和情节仅仅依靠外部的联系网罗进小说,而并没有有效地纳入小说内部的矛盾斗争中,这使《子夜》结构的和谐性受到损害,小说在整体上的推进速度变得笨重迟缓;其次,非主线上的人物和情节无法与主线上的人物与情节构成彼此推动的连环关系,小说的各条线索成了时断时续的不相连的孤立线段,这使小说变得沉闷、沉滞。《子夜》之所以缺少紧紧抓住读者的思想艺术力量,结构笨重是一个重要原因。

《子夜》用社会科学的观点,阶级分析的方法,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旋律和阶级关系。茅盾用敏锐的眼光,犀利的笔峰,透彻地理解了主宰着站前中国社会的各种倾向、潮流和力量……



在《子夜》中,无论是与益中公司的同道们谋划决策,还是对杜竹斋软磨硬逼,也无论是在俱乐部与赵伯韬当面谈判,还是去工厂镇压工潮,总之,当吴荪甫完全以一个工业资本家的面目出现时,他并不怎样吸引人。不是咬着牙低头沉吟,就是提高嗓门发号施令,再就是挺起胸脯狞笑一声,脸上则一律都是泛着红光——他就很少有什么别的表情。但是,当他在书房里独自一人的时候,读者的感觉却完全不同了。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资本家,更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子,他的暴躁、沮丧,他那种仿佛等待判决似的紧张,那种对失败的不由自主的预感,那种承受不住重负的虚弱,那种竭力要振作自己的挣扎 ,这一切都使人感到可信,因为那正是我们自己也能够体验到的情感。第十七章里,作者详细描述了吴荪甫的乱梦,这个梦把他内心深处的失控现象表现得如此清晰。十九章里,吴荪甫看到仆人乱哄哄地拆换沙发套,禁不住暴躁起来,觉得满屋子的家具都在显示一种败相。正因为有这些对吴荪甫软弱心理的细致刻画 ,他的形象才能够在读者跟前活了起来。这些心理当然与他和赵伯韬的斗法有关,但却和所谓民族资产阶级的失败命运无关,如果赵伯韬也有吴荪甫这样的性格,又碰上一个比他资本更雄厚的对手,他也可能会有这样的表现。说到底,吴荪甫的失败其实是一种悲剧性格的失败,是一个自命不凡,却又受到时势拨弄的男人的失败,而不是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失败。一个真正丰满的人物形象是决不可能仅仅只向读者显示他的政治和经济身份的。作家越是深入发掘他的内心世界,就越会把他那些积淀着全部社会和遗传影响的深层心理揭示出来。人物的深层心理往往要比他的社会身份重要的多;事实上也只有凭着这些心理的显现,一个具有特定社会身份的人物才可能赢得许多与他身份不同的读者的热烈关注。

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在中国小说史上,如此高产而又擅长创造弘篇巨制的现代小说家,茅盾应在屈指可数之列。193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运用社会分析进行创作的典范之作。作家的创作宗旨是要形象地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性”。
茅盾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开始由新文学的理论建设转向文学创作实践,尤其专注于中、长篇小说的创作。他已经形成的社会科学的思辨型文化人格,在这一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日趋成熟,并且以一种特殊的思想深度、全貌式的文化图景,开创了五四以来文学创作“社会剖析派”的新范式。从1927年到1949年,茅盾创作了数百万字的短、中、长篇小说,这些作品不仅真实地展示了他小说创作发展演变的轨迹,而且记录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政治风云变幻和时势变迁。
正值作家酝酿创作小说之时,1930年夏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这对一个敏感于政治,善于透视社会的思辨型作家茅盾来说,就是要用小说的形式参与其中来表明他对时代重大问题思考的态度:“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殖民地了。”于是,茅盾运用都市文化政治经济的独特视角,自觉地展开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全方位”的正面描绘。小说选取的宏大的艺术主线,是一个本有坚强实力的民族工业资本家,如何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的双重挟制下,在工农革命的迅速高涨的形势面前到处碰壁以失败而告终,从而揭示了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顽强抗争命运的社会悲剧。这使《子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第一部正面反映中国历史现代化进程基本矛盾,并具有现代都市文学风采的史诗性作品。
茅盾在小说中从对现代都市畸形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剖析入手,绘制了一幅30年代初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宏大图景。作家给自己列的写作提纲,明确指出小说要表现出三个方面情势:“一,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二,因此引起工人阶级的经济和政治的斗争;三,当时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子夜》形象地呈现了这一社会分析的意图。小说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主线,同时展开了30年代中国现代都市在世界经济大崩溃的影响下,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之间激烈斗争,农民的破产与动荡,工人萌动的觉醒,市民的困窘和无奈等社会的变动。茅盾准确把握了社会各阶层不同人物在时代动荡面前的丰富而复杂的心理和命运,成功地将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将现代长篇小说样式推向了成熟。
当年,瞿秋白就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作者能够“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 。
朱自清指出:“这几年我们的长篇小说渐渐多起来了,但真能表现时代的只有茅盾的《蚀》和《子夜》”。《子夜》充分表现了作家社会政治思维型的文学家气质。
(希望采纳)


18886324703茅盾的《子夜》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寿狐妻答:可以说,清晰的时代风云的展现,纷然复杂的矛盾冲突的揭示,深广的社会生活的概括和细致的习俗风情的刻画,使《

18886324703求茅盾的《子夜》的感受、评价和简介
寿狐妻答:通过吴荪甫与工人的矛盾,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为了自保,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讴歌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通过吴荪甫与双桥镇农民的冲突,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共同压迫农民的罪行,表现了农民运动的波澜壮阔,从而展现了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从城市到农村的广阔社会面貌。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18886324703茅盾的《子夜》抒发了怎样的情Ƅ
寿狐妻答:《子夜》用社会科学的观点,阶级分析的方法,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旋律和阶级关系。茅盾用敏锐的眼光,犀利的笔峰,透彻地理解了主宰着站前中国社会的各种倾向、潮流和力量……

18886324703茅盾创作子夜的目的
寿狐妻答:《子夜》的思想内涵是:通过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苦心经营实业,却最终无奈地被代表买办阶级的赵伯韬吞并的这一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当时托派分子“中国已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具备独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谬论。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

18886324703茅盾的《子夜》创作特点是什么?
寿狐妻答:茅盾的《子夜》依然处在这两大传统互动的框架之中,一方面,茅盾为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观念提供鲜明的、形象化的历史图景,深入地解释了30年代国内经济斗争、阶级斗争的现实,得出的是符合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结论。另一方面,茅盾也没有忘记“言志抒情”的“诗”的功能,他将个人的、感性的历史经验编织在...

18886324703矛盾的《子夜》读后感
寿狐妻答:子夜读后感 茅盾的《子夜》,当初看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只是有点闲,或者说懒,懒的做别的,就找个大砖头打发时间,没想到自己能看进去。 心想着也就十几页,顶多几十页,就缴枪了,没想到,我意识到的时候,已经看完了。 《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

18886324703有谁读过矛盾的《子夜》?能说说主要内容吗?
寿狐妻答:《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工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开始,赵伯韬拉扰吴荪甫进行公债投机,而吴荪甫又联合其他资本家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因而与赵伯韬产生了...

18886324703茅盾的《子夜》与路遥的《平凡世界》相比,哪部成就高?
寿狐妻答:我认为这两部作品的成就其实是各有千秋的,《子夜》深刻地展现出了一个近代中国社会的城市面貌,从而揭露出了其中的种种矛盾;而《平凡的世界》更触动人心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具有一种温情的关怀和向上的积极动力。这两部书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所传达出的理念和力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一...

18886324703《子夜》是如何描述了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反动当局镇压和破坏人民革命...
寿狐妻答:茅盾的《子夜》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反动当局镇压和破坏人民革命运动,帝国主义掮客的活动,中小民族工业的被吞并,公债场上的惊心动魄的斗法,各色地主的行径,资本家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从而在较大规模上反映了当时复杂的阶级矛盾。其中最主要的一条线索,...

18886324703茅盾的子夜的主要内容及简介!
寿狐妻答:因为金融公债上混乱、投机的情形妨碍了工业的发展,实业界同仁孙吉人、王和甫推举吴荪甫联合各方面有实力的人,办一个银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且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几项企业。这正合吴荪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险精神。他喜欢和同他一样有远见的人共事,而对...


(编辑:索高灵)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