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设计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31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我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当堂背诵这首诗。

  2、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当堂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体会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2、教学难点:

  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满怀激情地记叙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二、问题引领: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班齐读。

  2、疏通字词含义,请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段。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三、讨论交流:

  1、文章共有七个自然段,请归纳各段段意。

  第一段:写木兰停机叹息。

  第二段:写木兰决心代父从军。

  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第四段: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

  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第七段:用比喻作结。

  2、文章开头“唧唧复唧唧”是什么声音? (可有多种理解)

  (1)织机声。诗歌一开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着门而织,一个勤苦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却是一阵阵长吁短叹。由此展开故事的起因2、叹息声。木兰当户而织,本应听到她的织布声,但听到的却是

  (2)叹息声。木兰当户而织,本应听到她的织布声,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这样反复强调,说明木兰忧思之深。通过绘声——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姑娘形象。

  (3)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只有虫儿在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停机叹 息。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

  3、“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者是谁?(有两种理解)

  (1)父母在问,父问或母问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

  (2)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4、如何理解“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所谓“互文”,即上下旬的意思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的。如此句翻译:到东边的集市买来 骏马。到西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到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四句铺陈,表现木兰操办 军备物资急切而井然有序。

  5、类似“互文”现象还有哪些?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的翻译:将军身经百战死一生,壮士(木兰)戎马征战十年胜利归来。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2)“开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两句的理解: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边的房门,坐在西边的床上。

   四、反馈归纳: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五、升华延伸:

  问题: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因为木兰在国家需要当头,父亲年老之时,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厚禄,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朴实的优秀品质。这种传奇色彩和美好的性格使木兰成为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不朽的女英雄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17048912926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范文
吉苗全答: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

17048912926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
吉苗全答:“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

17048912926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设计
吉苗全答:《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乐府:最早见于汉初,西汉是指“音乐机关”,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 三、检...

17048912926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设计
吉苗全答:(1)织机声。诗歌一开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着门而织,一个勤苦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却是一阵阵长吁短叹。由此展开故事的起因2、叹息声。木兰当户而织,本应听到她的织布声,但听到的却是 (2)叹息声。木兰当户而织,本...

17048912926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范文精选
吉苗全答: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范文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二、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 故事 ,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机敏活泼、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的任务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

17048912926木兰诗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吉苗全答: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木兰诗》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木兰诗》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於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

17048912926语文《木兰诗》教案大全
吉苗全答:分钟 自制多媒体课件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概述 《木兰诗》这首诗是 七年级语文 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第十课)。《木兰诗》的教学共分为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学习古...

170489129262022下教资面试: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
吉苗全答: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动画人物花木兰图片引入课堂,对话同学: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物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走进这个既英姿飒爽又柔情万种的传奇人物,学习《木兰诗》。(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 1.播放音频,根据范读课文,明确字音。(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2...

17048912926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学设计参考
吉苗全答:教学方法: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课时安排:一课时。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文学知识介绍。(1)让学生进行...

17048912926初一语文《木兰诗》教学案例
吉苗全答: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链接相关素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放映演示课件第1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第十课《木兰诗》。主人公——“花木兰”,这是一个凝聚了千年传说的情感丰富的名字,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几乎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那么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


(编辑:班性杨)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