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海外华人的故事二百字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22
海外华人寻根的故事,200字左右,急急急急!

贝贝
  在美国,21岁的钱向民出生于学识渊博且十分富有的美国华裔家庭,住在美国著名的科学城硅谷。她是美国第三代华人。她小时候,父母工作都非常忙,只好请保姆照料她和弟弟妹妹们。家里一个保姆来自,对她特别好。从保姆的讲述中,小钱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还生活着许多贫穷的人。17岁那年,她一个人去了趟非洲。在非洲时,有人问她是哪国人

,她很自然地回答她是美国人。可是人家又问,怎么看你长得像中国人呢?她说是的,我是华裔。人家就说,那你了解中国吗……每到这时,她都不知应该如何回答,因为她对中国的事一无所知。
  回到家里,她开始缠着爸爸妈妈给她讲中国,她说她必须要知道自己的根!
  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在哈佛,小钱遇到了一个从中国成都来的女生,她告诉小钱,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还有很多生活比较困难的人。她一边向这个女生学习汉语,一边向学校申请奖学金。去年,她的申请终于得到了批准,她获得了数千美元的奖学金。小钱对父亲说,我应该有我自己的看法,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和感受去了解中国,而不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经验。一位来自中国的老师告诉她,你如果要去中国,就去云南。
  人物名片
  她是在美国出生并长大的女孩子。
  她的爷爷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弟弟。
  她的父亲是美国斯坦佛大学的院士和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医学教授。
  她是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三年级的学生。
  她的名字是SarahTsien。她的中文名字叫钱向民。
  在她的名片上印着:全球网络金融服务机构中国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哈佛大学、中国小额信贷扶贫研究者。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导师的实习生。
  机会:在云南研究扶贫
  钱向民回国来到了中国云南。
  小钱的中国之行,带动了全家人的故国情,他们一起回来了。一家人先到北京登上了长城。
  家人回美国去了,小钱留下来。她与一个对中国问题感兴趣的美国学生团体一行25人一起到达昆明,先在云南师大学了3个月的中文,然后那些美国学生也回美国了,只有小钱留了下来。她独自一个来到了边远的麻栗坡县。
  小钱告诉我,她申请的这个项目,是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搞的一项名为“中国小额信贷扶贫”的研究。小钱解释说,小额信贷从20年前就已经在世界上好多国家开始进行,并且非常成功。在这些国家,大部分穷人贷不来款。而他们又非常需要银行的扶持,有时就是几百元或者上千元。可银行一来怕他们还不起钱,二来又嫌小额信贷比较麻烦,这样就需要一种保证和信誉。于是,乡村银行的信贷业务不对个人,而是对小组。通常是若干户组成一个小组,彼此都是邻居,相互信任,如果一个人还不起,另外几家就都有责任。乡村信贷员还到那些还不起钱的农民家里去,和他们一起打工,帮助他们还钱。我国也从数年前就开始推行这一做法,各地的扶贫组织都有这个项目。小钱的任务就是对这个项目进行考察。她到达中国以后了解到,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扶贫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父亲先前的一些说法不一样。她打电话告诉了父亲,父亲佩服女儿的闯劲,并向女儿认输。
  一开始,云南当地的项目办公室安排小钱住在乡招待所里。可她一到那儿,就在菜园子里和一群当地孩子玩起来。她看到那些男孩子每个人都背着一个比他们身体大得多的玉米秆的柴垛,很重,就跑过去帮他们背,一直背到了男孩的家里。
  磨炼:在贫困农家调研
  这家有两个男孩子,姓李,哥哥15岁,弟弟11岁。除了父亲母亲外,还有一个老奶奶。一家4口人都非常欢迎小钱的到来。于是,小钱当即决定,就住在他们家了。她叫男孩的父亲叔叔,叫母亲阿姨。
  李叔叔家在村子里算是穷的。他家的房子是用草和泥巴盖的,虽然家里养着猪,但是吃的都是包谷饭,没有肉,菜是从菜园里摘的。叔叔天天出去打工,阿姨一天学都没上过,她做小生意也不识字,就是从这个集市上买点大米,再到另一个集市上去卖,从早到晚在集市上,有时赚不到钱,最多也就赚上5元钱。奶奶已经老得没有牙了,驼着背,挪着一双小脚,却承担着喂猪的重担,她每天都在不停地切着猪草。这里是山区,交通不便,有一次小钱晚上从项目办公室回来,黑漆漆的,她摸着石头走了一个多小时,差点迷了路。这里也没有自来水,还经常停电。厕所连着猪圈,每次上厕所不仅要先轰猪,还要再撵狗。小钱蹲在我面前边比划边“呼呼呼”地“再现”她轰猪撵狗时的状态。上厕所如此,就更谈不上洗澡了。“我就端一个脸盆倒点水,然后把头放进去洗……”小钱生怕我不明白,又是一通连说带比划。虽然她的动作依然是美国式的,但她的神情倒很像一个刚从山里出来的乡村女孩。
  这个哈佛女孩把自己当成了这个贫穷家中的一员。每天她帮着阿姨和奶奶做家务,和阿姨一起去赶集。她深深感受到李叔叔一家人对她真挚的感情,家里那么困难,还特意给她买了一床新被子。临走的时候,她悄悄去了趟乡里的学校,把叔叔家两个孩子的学费交上了。她记得叔叔对她说过,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孩子们能读上书!

2005年10月,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归国50周年。 钱学森曾经说过:“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整整20年。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 归国后,钱学森以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用其毕生的工作,殚精竭虑,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越的一切。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但是,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海关扣留了他。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因此,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 钱学森没有屈服。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 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里,悄悄地寄了出去。陈叔通接到信的当天,就把信送交给周恩来总理。当时,中美正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王炳南大使根据总理的指示与美方交涉。开始,美方不承认扣留了任何中国公民,但当王大使拿出钱学森的信时,美方才哑口无言。最后,美国政府只得无奈地允许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我一块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9月,钱学森全家登上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行前,他去向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美国超音速之父冯•卡门告别,并把自己的新著《工程控制论》送给了老师。冯•卡门翻看了书后对钱学森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 “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历经磨难,钱学森回到了祖国。 到达北京后的第二天清晨,他就带领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仰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无比激动。 1947年,钱学森曾回国省亲,在当时的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作了工程和工程科学的演讲,引起轰动。国民党政府一再挽留他,但看到当时时局混乱,他毅然谢绝,又回到美国。现在,新中国诞生了,他的强国理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回国后不久,组织上安排钱学森去东北参观。一路上,他参观了新建的工厂、水电站、大学、研究所。从新中国成立6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中,钱学森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报国的信念。 参观期间,钱学森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到学院接待他。陈赓热情地对钱学森说:“哈军工打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

她是深具民族情怀的美籍华人,已80高龄的她还在为海外建立第一个抗日战争纪念馆而辛劳奔波。她就是现任美国“泛亚公司”董事长,北加州和平统一促进会名誉会长、美国著名的华人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名副其实的女中豪杰、被美国媒体称为“钢铁的木兰花”的方李邦琴女士。

她也是美国著名的英文传媒大亨、方氏报业帝国掌门人。在她的公司旗下除了房地产、印刷业、贸易公司外,还主办了多个英文媒体:《亚洲人周刊>(《AsianWeek》)、《独立报》报系《Independent》等。

方李邦琴祖籍湖北汉川,1935年4月4日生于河南郑州,1949年随家人从祖国大陆到台湾,没想到,此去遥遥,与家乡一隔半世纪。 她毕业 于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1960年,她在台湾认识了留美新闻学硕士方大川,两人结婚后从台湾移民美国。 初到异邦,她的日子过得很艰难。她育有三子,为了抚养他们长大,为了维持生计,她与丈夫一起辛劳打拼,吃了不少苦。特别是有段时间,丈夫卧病三年,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都压在她的肩上。为着家用,她最多时甚至要打三份工。她独自一人,孑然无援,又要忙孩子们的吃喝,又要去医院给丈夫送饭,虽然心里很苦,却忙得连坐下来哭一场的时间都没有。只有到夜里安顿好孩子们睡觉,抽空给自己下碗面条填肚子时,眼泪才会情不自禁地掉在碗里,和面汤一起咽下。即使如此,流泪的时间也不能太久,因为放下筷子,她还得赶到一个印刷厂打夜班……
尽管如此,方李邦琴依然咬紧牙关,从来没有倒下。她对自己说:你可以弯着腰走,也可以趴着身子爬,但是绝对不能倒下;如果你一旦倒下,那就一辈子休想再站起来。她总是用这样的座右铭鼓励自己:“昨天已经过去,今天活着是准备明天怎么过。”她相信总有一天她会用抬头昂胸的骄傲步姿走路。 几年后,她的人生开始复苏,她的丈夫病愈, 靠坚强的毅力和斗志,他们办起了个小印刷厂。她既当老板,又当工人,什么重活都干,从看账单开始学习英语,甚至自己把几百公斤重的滚筒纸推上印刷机…… 方李邦琴和她的夫婿方大川,一直梦想有一份自己的报纸。他们认为,中文报纸能够聚拢华人、传播乡情,增强海外华人的民族感,自豪感。
1979年8月,时机成熟了,他们决定扩大服务的对象,除华人之外,把韩国、越南、日本等所有在美的亚裔都包括进去,一份《亚洲人周刊》(《AsianWeek》)就这样在旧金山诞生了。并且很快成为所有主流亚裔声音的政要们,希望参考的资料。

“在美国做报纸等于在老虎口中抢块肉吃,”这一抉择使她变成一只勇猛的雄鹰,她因此被美国媒体称为“钢铁木兰花”。

方氏在美国报界不断壮大:1987年,买下报纸《独立报》(《Indenpentent》);一年以后,旧金山另一份英文报纸《进步报》因营运不济而倒闭,方氏救起衰落的《独立报》;1994年,方家收购《芝加哥论坛报》旗下的7家报纸,1998年将这些报纸整合为“独立报系”,成为全美发行量最大的非日报报系。

2000年3月17日,方李邦琴的盛名达到了顶峰。那一天,已有135年历史的美国《旧金山观察家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出一个特大字号的通栏:“SOLD(被出售)!”而收购它的是美籍华人家族———以方李邦琴为董事长的方氏企业泛亚集团!这一天,她震动美国新闻界和主流社会。其时,距离她的丈夫去世已经8年。

方李邦琴这一壮举,令美国华人扬眉吐气,非常“解恨”。原来,一百多年前,《旧金山观察家报》的拥有者赫氏家族是当年排华的倡导者,把中国的移民潮称为“黄祸”。 “其实心里早就有一种冲动,有一天把它拿下来”。方李邦琴直言。在收购《旧金山观察家报》时,是抱着志在必得的信心参加那场竞标角逐的。

为了表彰方李邦琴提高华人在美国地位的贡献,2000年9月8日,旧金山市市长布朗向她颁发了“杰出华人奖”,并且宣布这一天为“方李邦琴日”。 如今,方李邦琴女士,不但在商界十分活跃,更在推动祖国的统一大业中,在为华人争利益争地位中,不遗余力地奔走着。 2000年1月,方李女士在旧金山发起成立了“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当年8月,她又出席了在欧洲召开的“全球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并在会上发言说:“我要为中国和平统一摇旗呐喊,两岸只有和平统一了,中华民族才能真正振兴,21世纪是华人世纪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 2010年中美政府签订“十万强计划” (StrongInitiative)双边协议,预计招揽10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方李邦琴女士是唯一一名参与该计划的华人企业家。 2008年5月,方李邦琴女士捐赠1600万元,用于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大楼的建设,学校决定命名该大楼为“方李邦琴楼”。 对于抗战,方李邦琴有着切肤的痛苦记忆。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投入全面抗战,从那时开始,年仅2岁的方李邦琴就一直待在西安,直到抗战胜利。 她记得,抗战时期最响亮口号之一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她记得,5岁那年,3个哥哥决意中断高中或大学学业,跑到西安城隍庙前广场志愿从军;她还记得,当时母亲拉着哥哥们,试图劝阻:“不要去、不要去……”
后来,大哥殉难,另外两个哥哥,一位加入中国空军,荣获“飞虎队”奖章……“我自己亲历了抗日战争,还记得这场战争有多么的残酷。”她悲痛地说。

日军侵华期间,有3千万中国人被日本侵略者杀害。但令人惊讶的是,迄今为止,除中国内地外,包括中国台湾和香港在内,世界上没有一座抗日战争纪念馆。“犹太人在二战中被德国法西斯杀害了60万,他们在世界各地建立了167个纪念馆。而中国人被日本鬼子杀害了3千万,至今没有一个海外纪念馆,我感到心痛,”方李邦琴告诉记者。

2014年7月7日,即全国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日,方李邦琴宣布捐出自己在美国旧金山市中心唐人街一座将近1000平方米建筑,作为抗日战争纪念馆,拟定2015年9月开放,迎接抗战胜利70周年。

这座抗日战争纪念馆,将是中国内陆以外世界上第一个抗日战争纪念馆。它坐落在旧金山唐人街的黄金地段。这是一栋三层建筑,总面积约有1000平方米,市场售价高于100万美元,为方李邦琴所有。方李邦琴说,自己将这栋建筑捐献出来,供首个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永久无偿使用。

在这座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内容将包括中国人民抗战、海外侨胞支援国内抗战以及美国等反法西斯盟国对中国的支援等三部分。方李邦琴将抗战分为4个不同的时期:1931年至1937年是第一个时期,为抗战前期;1937年至1940年是第二个时期,为中国艰苦抗战时期,即独立抗战时期;而1941年至1944年是第三个时期,此时中国开始有了美国等盟友的援助,为共同抗战时期;剩下的部分就是最后一个时期,标志着抗战最终胜利。

纪念馆还将展示一些图片、模型,甚至战争期间来往的信件等珍贵史料。方李邦琴设想,将一些著名的战役做成模型,如四行仓库保卫战、台儿庄之战,重点展示战争的悲壮和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海外抗战纪念馆还将设立一个声音保存室,让一些参加过抗战、并且还在世的人来口述历史,将他们的记忆保存下来,以此来记录民间每个家庭的抗战故事。

2014年12月初至中旬,方李邦琴回国停留了10多天。此次回国除了接受中国外交学院授予她“名誉教授”荣誉外,主要时间都花在搜集抗战纪念馆展览的历史资料。为了搜集史料,方李邦琴去了上海和长沙。在听说重庆有一家私人建的抗战纪念馆后,她又赶往重庆取经。

为建海外抗战纪念馆,方李邦琴近两年多次回国。她参观过卢沟桥抗战纪念馆、武汉的中山舰、山东的台儿庄纪念馆......无论中国各处,只要对她建立海外抗战纪念馆有帮助,她都会前往参观取经。

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将坐落在著名的旧金山中国城,这里有许多世界各地的游人。“如果游客能到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那怕参观几分钟,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方李邦琴自信地说。
“抗日战争快结束70周年了,但日本仍有人想否定侵略历史,建立海外抗战纪念馆,其旨宗就是以史为鉴,警钟长鸣。”方李邦琴女士如是说。
抗战老兵为纪念馆题词。


15543682442海外华人寻根的故事,200字左右,急急急急!
殷梦败答:贝贝 在美国,21岁的钱向民出生于学识渊博且十分富有的美国华裔家庭,住在美国著名的科学城硅谷。她是美国第三代华人。她小时候,父母工作都非常忙,只好请保姆照料她和弟弟妹妹们。家里一个保姆来自,对她特别好。从保姆的讲述中,小钱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还生活着许多贫穷的人。17岁那年,她一个...

15543682442海外华人的故事二百字
殷梦败答:当年8月,她又出席了在欧洲召开的“全球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并在会上发言说:“我要为中国和平统一摇旗呐喊,两岸只有和平统一了,中华民族才能真正振兴,21世纪是华人世纪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 2010年中美政府签订“十万强计划” (StrongInitiative)双边协议,预计招揽10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方李邦琴女士是唯...

15543682442华人华侨的爱国故事
殷梦败答: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教育事业家。陈嘉庚早在1910年就参加同盟会,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民国成立后,他一再反对日寇侵略,筹款救灾抵制日货,导致工厂被焚,亦在所不惜。“七七”抗日军兴,他在新加坡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首先把南洋各属10...

15543682442华侨爱国的故事
殷梦败答:日前,在第五届全球华文传媒论坛上,本报记者有幸聆听了熊德龙的故事,听他饱含深情地谈起自己的养父母,谈起中国。他对记者说:“我虽然是‘老外’的长相,没有中国血统,但我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我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熊德龙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印尼华人,1947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兼...

15543682442海外华人故事250,一些人的事迹
殷梦败答:钱学森曾经说过:“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整整20年。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 归国后,钱学森以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用其毕生的工作,殚精竭虑,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1991...

15543682442...商业等方面的成就,你知道他们的励志故事吗?
殷梦败答:1、叶焕荣:1959年,叶焕荣从香港初抵英国,身上只有10英镑。从洗碗工到中餐馆老板,又到中式杂货店老板,最终成为英国最大华人企业董事长,2007年开始成为英国华人首富,叶焕荣用自己的人生写出了一个典型海外华人奋斗故事。2、刘晓:MBA毕业后,刘晓一心想把纽约法拉盛街头鼎盛的路边烧烤引到波士顿来。然而...

15543682442有哪些海外华人华侨对祖国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及主要事迹
殷梦败答:王兆松的成就和为人,深得乡亲以及当地上层人士的信赖和敬重,被推举为吉隆坡琼州会馆总理等职,1930年,他被马来西亚雪兰峨州政府委任为华人参事局员和太平局绅,是年王兆松55岁.对于故乡的公益事业,王兆松一直非常热忱.1936年,王兆松等人发起成立琼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旨在开发琼崖垦殖、矿业、渔、盐等业.他...

15543682442很多中国人在海外取得科技商业的方面的成就你知道他们的历史故事吗?
殷梦败答:1959年,叶焕荣从香港初抵英国,从洗碗工到中餐馆老板,又到中式杂货店老板,最终成为英国最大华人企业董事长,2007年开始成为英国华人首富,叶焕荣用自己的人生写出了一个典型海外华人奋斗故事。5、陈省身:出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毕业于清华大学,美籍华裔数学大师,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世纪最伟大的...

15543682442求华人在美国的血泪史
殷梦败答:在美华人的故事 这是一个恩怨、荣辱、喜乐和忧患相交织的故事,它的前一半告诉我们,华人移民都是在哪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出于什么原因而离乡来美的,后一半则讲述了他们在美国奋斗的经历和所受的待遇。按照书中的叙述,150年来的移民潮大体上分为三波:一是19世纪中叶“淘金热”中十余万华工涌入西岸诸州。二是1950...

15543682442古今中外名人事例20个,每个200字左右
殷梦败答: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有:1、肖邦 1830年11月肖邦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


(编辑:苍京琦)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