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家有言佛家有言:万般皆是命,唯有人自渡。下一句是?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文学与宗教的区别

文艺复兴以来,始终存在着对宗教进行严厉批判、妄想消灭宗教的思潮和代表人物。但宗教始终没能被消灭。事实上,除了象道教这样缺乏改革冲动的宗教以外,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不但没有衰亡,反而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象基督教神学在二十世纪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思想家。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曾经有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但他们的论点不但从学理上站不住脚,而且也已为历史事实所击碎。值得注意的倒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吕澄、李淑同和刘小枫等美学家和艺术家从美育走向了宗教。这说明了宗教有其本身不可代替的价值。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摧毁宗教,其他文化形式也不可能取代宗教。
宗教是不可以被取代的。我们不能设想没有宗教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假如阿拉伯人没有伊斯兰教,假如西方人没有基督教,假如中国人没有佛教,那么他们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设想有一种文化会脱离了宗教而发展是愚蠢的。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蠢事是不可能成功的。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因而与人的生存本质相关。历史上的宗教可能被意识形态的毒质所污染,但宗教的本质是不会被污染的。宗教的本质是永远是纯净的。它既在于它自身之中,又内在于一切文化形式中。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皆不能摆脱宗教。
回顾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及其研究历程,可以看到宗教与文学的关联。我们可以列举出相当一批与宗教文化关系密切或有着不同程度关联的现代中国的重要作家,诸如鲁迅、周作人、巴金、老舍、曹禺、冰心、许地山、丰子恺、郭沫若、郁达夫、茅盾、沈从文、艾青、徐志摩、戴望舒、朱自清、林语堂、废名、张爱玲、庐隐、萧乾、宗白华、夏沔尊、冯至、施蛰存、张资平、何其芳、孙犁……等等。“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各不同时期有特色有影响的作家都与宗教文化有着某种关联。”(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3页)这种关联的发生是很自然的。尽管五四时代及其以后的科学主义思潮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占有压倒优势,但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宗教情结却始终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近代传入的基督教和固有的儒、佛、道传统合流,在新的历史情境下维系了中国人的终极关怀,并若隐若现地通过种种途径表现出来。在观念层次上,尽管与日本、与西方有很大的差距,也还是不乏对宗教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当属基督教和佛教。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许多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冲突,对它的影响要做正确的评价和分析。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基督教激活了中国人已经气息奄奄的信仰精神,使中国人从委顿中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一如当初佛教初传时候一样。中国新文学的先驱们就已经注视到了基督教文化的独特作用和价值。陈独秀1920年2月1日在《新青年》第七卷第3号上发表《基督教与中国人》一文,对基督教的平等博爱、牺牲奋进、至上人格、反思忏悔等精神品格表示了热烈的颂扬。在他看来,“基督教是爱的哲学”,“基督教的根本教义只是信与爱,别的都是枝叶”。他呼吁“把耶稣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培养在我们的血里,将我们从堕落在冷酷、黑暗、污浊坑中救起。”如果说陈独秀还主要限于从社会政治革命的角度来鼓吹基督精神的话,那么鲁迅则直接切入了文化和文学的内核。他在著名的《摩罗诗力说》里高度评价了希伯来文学的殊胜意义:“虽多涉信仰教诫,而文章以幽邃庄严胜,教宗文术,此其源泉,灌溉人心,迄今兹未艾。”他呼唤“精神界之战士”在中国的出现,这里面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深沉的基督教精神。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以人道主义的“爱的哲学”通向了基督教的“博爱”主题。他说:“现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差不多也都从基督教精神出来……近代文艺上人道主义思想的源泉,一半便在这里。”(《圣书与中国文学》)还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肯定“文学与宗教确有关系”,“文学的发达,大部出于宗教”。“人类所有最高的感情便是宗教的感情,所以艺术必须是宗教的,才是最高尚的艺术。”
从创作实践来看,新文学中出现了一批深刻体现基督教精神的作家和作品。冰心 作品中的“爱”的主题,明显来自作者对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的深刻体认。而随着新文 学的不断深化,基督教文化的更深层次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如有的学者所指出:“郁 达夫作品中无休止的忏悔意念,曹禺作品中摆不脱的原罪倾向,巴金作品中醇厚执着 的人道主义责任感,老舍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平民意识,以及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等等, 这些蕴涵着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艺术思考,无疑使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内涵方面具有了 某种新的文化特质。”(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

佛教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影响也许更加值得我们注意。以杨仁山先生为首的佛教居 士和僧人,使中国佛教从明末以来的极度式微的局面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了复兴之 路,给中国近代文化以深刻的影响。佛教中本来所有的自由精神、独立意志、进取精 神和牺牲精神与近代西方文化的自由精神相结合,使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重 新焕发了活力。一方面是新的具有入世精神的“人间佛教”佛教的形成和发展,另方面是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佛教精神的新展现。以鲁迅为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作家 中对人生的认识和体验最深刻的人物。他的作品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而他对日常生 活中的平庸和卑微的小人物的描写,常常使人喘不过气来。他关注人的苦难,关注中 国人的国民性,其实都与他对佛教的偏好有关。佛教本来就起源于解脱人生苦难的要 求,而人生最难摆脱的当然是死亡的威胁。鲁迅从自身的苦难中体会到了人的生存的 严酷,从而孳生出解脱的大愿。他探寻过多种道路,包括外在社会政治革命。但鲁迅对政治革命实际上并不报多大的希望。《阿Q正传》典型地表明了这一点。所谓的“国民的劣根性”其实植根于人性的黑暗中,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无始无明”中。所以鲁迅始终是很悲观的,这使他既摆脱了一般作家的肤浅的乐观主义,也使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看穿人生的苦难,与政治操作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其他一些人那里,佛教文化的表现采取了不同的形式。苏曼殊的作品尽管不多, 却能以惊才绝艳的文笔,写出佛法追求与爱欲之间的深刻纠缠,突显了悲剧性的意味。而周作人、废名、丰子恺等人则以从容而优雅的笔触,表现了一种禅的精神。宁静淡泊、清幽旷远的人生境地和舒缓雅洁、坦荡从容的心绪,使读者在动荡混乱中依稀看到了一片古老的精神家园。但这决不是对传统佛教和禅宗的简单回归,而是灌注了近代文化精髓、荡涤了传统文化渣滓的新的精神意向。其他的作者如许地山、沈从文等则表现了一种把多种宗教结合起来的意向。许地山的《债》里即包含着三层意蕴:第一层是还债人的佛家慈悲为怀的心肠和儒家高度自觉的忧患意识;第二层是岳母所信奉的顺着境遇做人,弃绝非分之想的道家人生哲学;第三层则是“还债人”那种深刻而莫名的基督教的忏悔意识和献身精神。这种多重宗教意蕴还可以在林语堂等人那里看到。

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不止体现在宗教情结上,还体现在叙事结构、艺术语言和艺术意境上。中国现代文学的浓烈的抒情性和深层次的隐喻性,显然来自基督教文学的刺激。佛教文化对现代白话文运动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而艺术氛围和意境的营造,则与宗教意识的流注密不可分。
文学与宗教是不可分割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宗教文化同样是不可分割的。尽管四九年以后的中国对宗教采取了极端的态度,但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又明显地呈现出自身固有的活力。在作家的笔下,宗教精神和宗教意识也多姿多彩地表现出来。贾平凹、张承志、张炜等人的创作,显然自觉地走向了某种宗教追求。尤其是张承志的《心灵史》,极其悲壮地展示了一个民族为信仰而战的历史,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震撼性意义。这也许象征着未来中国的精神路向。

  文学家强调写诗时,诗人要有自心独特的悟
  解与创造亦用此语。如宋·吴可《学诗诗》〔②e〕:“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
  卷二九《同安察禅师》言:“丈夫皆有冲天志,莫向如来行处行。”文学家用以喻诗,则反因循,贵矜创,强调自身的独特领会。宋·吴可《学诗诗》:“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高度发展的语言之一。汉语词汇的丰富是其它语言所罕见
  的。正如波兰学者夏伯龙(W.Jablonski)教授所说:“汉语的词汇,因为它是汉语和
  汉族文学三千年来发展的产物,却具有一个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表现方式的宝库
  ,可以描绘任何最细致的感情色彩。常常有些词语,在欧洲语文的翻译中好像都是一些
  同义词,但在汉语原文中却很容易把它们区别开来。”〔①a〕此绝非过誉之词。单从
  数量看,汉字在甲骨文中的数量约为3500个,到清代《康熙字典》收字47035
  个。尽管其中有很多异体重文,但单音节的汉字一般等于词,加之一词多义,其词汇量
  之增加,数量惊人。
  汉语之所以有丰富的词汇,首先是由于文明史的悠久,早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后期
  ,汉族人民就跨进了文明的大门。其次,由于汉族人民和各族人民在文化上的交流和语
  言上的融合,吸收了许多其它各民族语言的成分。在汉语词汇史上,汉语较大规模地吸
  收外语来源的词共有三次:一是战国秦汉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
  至隋唐时期,主要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
  词。其中中古时期来自梵语系统语源的词其数量却远远超过第一次和第三次。这是鸦片
  战争以前,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梁启超先生曾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
  收有“三万五千余语”;而笔者统计近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亦收有佛教语词近
  三万条。这些“汉晋迄唐八百年间诸师所造,加入吾国系统中而变为新成分者”〔②a
  〕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它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佛教词语对汉语词汇宝库的扩充,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具有何种地位,这就是本
  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
  从纵面观:佛教词语融入汉语,源远流长。
  丐翻译佛典自东汉起,故东汉时的一些汉语文献,如东汉牟融所著的《理惑论》〔
  ③a〕和张衡的赋中就已出现佛教词语〔④a〕,甚至此时的皇家公文也能见到佛教词语
  :据《后汉书·光武十王传》记载:汉明帝在给楚王英的诏书中说:“楚王诵黄老之微
  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
  桑门之盛馔。”不到五十字的批语,就用了“浮屠”、“桑门”(沙门)、“伊蒲塞”
  (优婆塞)等音译佛教名词。东晋以后,佛教盛行,玄学与佛教结合,文人学士大都喜
  欢谈佛,经常在其诗文中引用佛经禅语,以表情达意。如《文选》中南朝王中的《头陀
  寺碑文》是一篇仅一千二百多字的短文,而其中所用的佛教名词竟有五十多个。如“阴
  法云于真际则火宅晨凉,曜慧日于康衢则重昏夜晓”一句中,“法云”、“真际”、“
  火宅”、“慧日”均为意译的佛词。又“奄有大千遂荒三界”共八字的短句,即有“大
  千”(“三千大千世界”的略语)、“三界”两个佛词。《广弘明集》中收录南朝梁文
  学家沈约的诗文共26篇,其中《南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共2560字,有佛教词1
  30个。至于南北朝后那些信奉佛教的大文学家,如王维、白居易、柳宗元等,他们的
  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上,都受佛教的影响,其诗文中佛教术语频频可见
  。如王维《过庐四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中就有“青眼”、“青莲”、“香积”、“
  上人”、“锡杖”、“檀越”、“趺坐”、“焚香”、“法云地”、“净居天”、“因
  缘法”、“次第禅”、“一灯”、“身”、“心”等从单音节至三音节的佛教语词。而
  以写通俗诗闻名的诗人如王梵志、寒山等人的诗中,佛教用语更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如
  寒山诗:“痴属根本业,无明烦恼坑;轮回几许劫,只为造迷盲。”又“十善化四天,
  庄严多七宝;七宝镇随身,庄严甚妙好。”其中“痴”、“业”、“无明”、“烦恼”
  、“轮回”、“劫”、“十善”、“四天”、“庄严”、“七宝”均为佛教词。王梵志
  的诗中,就有可称作佛教专用名词的一百二十个左右。〔①b〕至于后来敷衍佛经而成
  的俗讲和变文,佛教词语已是其中的常用词。元、明、清通俗文学中,佛教词语则进一
  步深入汉语。《宋元语言词典》中收有佛教词语近一百十条。而道教词语则只近四十条
  。可见作为反映佛教文化的佛教语言在汉语中的地位。其中有些无论在词形、词义方面
  都有进一步发展。如“烦恼”由佛教义引申指烦闷苦恼。《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
  》:“我恁地一个人,许多房奁,却嫁个白须老儿,好不生烦恼。”“烦恼”又重叠而
  成“烦烦恼恼”。元曲《飞刀对箭》一折:“我这里见父亲,烦烦恼恼。母亲那里劝着
  ,俺父亲他bì@①bì@①cǎo@②cǎo@②。”“烦恼”又化作“烦天恼地”
  ,形容烦恼之极。元曲《薛仁贵》二折:“你动不动烦天恼地,这般啼哭做什么?”
  以上简要的纵面回顾,不全面的调查足以表明:在我国古代的文学文献中,佛教词
  语与汉语相融,数量众多,源远流长。

万般皆是命,唯有人自渡;天道有轮回,花开花落时。


17613718428佛家有言佛家有言:万般皆是命,唯有人自渡。下一句是?
宫容爽答:万般皆是命,唯有人自渡;天道有轮回,花开花落时。

17613718428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下一句怎么接
宫容爽答: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万事皆有因,唯有人自解”。“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万事皆有因,唯有人自解”意思是,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我们无法掌控任何事情,而所有的事情都有其因果关系,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句话强调了命运和因果的关系,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17613718428万般皆有命,一切皆天意。
宫容爽答:须知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个人认为:万般皆有命,终究不由人。通常而言,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我们才能自信地说,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是,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我们能够通过改变自己,而所改变的“天”之外,尚有更为宽广的、无法改变的“天”。换而言之,我们命运,和命运发...

17613718428《命》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宫容爽答:古语有言:“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有人生来富贵, 有人天生不幸;无法改变的,可以信命,坦然接受。但,人这一辈子,信命可以,却绝不可以认命。佛说:“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先天的命是前世修来的,现世的命是自己创造的。好命,要靠自己修;苦命,皆从心中起。1 自助者...

17613718428佛说万般皆苦,唯有自渡是什么意思?
宫容爽答:万般皆苦,唯有自渡的下一句是:天意无常,顺其自然。万般皆苦唯有自度形容自己或者某人就像深山里的鹿一样,不知要到哪里去,现如今感受一切的一切都是苦的,可是这所有也只能自己来承受,自己帮自己寻找前路,渡过难关。因此才会有天意命运不可预见的感悟,因此要调整好自己,即顺其自然随遇而安。随遇...

17613718428“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怎么理解?
宫容爽答:一,“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意思是人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半点由不得人做主。也可以说人的命运是天注定的,人不能去改变。二,这句话出自《警世通言》一七:“和尚们晓得是马公子马相公,无不钦敬。其年正是三十二岁,交逢好运,正应张铁口先生推算之语。可见: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17613718428佛说缘分尽了会有预兆吗
宫容爽答:佛说,得到了是因为缘分到了;失去了,是因为缘分尽了;陪伴是为了还债,离开是因为还清;前世不相欠,今世不想见。佛说怎么知道缘份尽了佛没说缘分怎么尽了遇见就有有缘离开就是缘尽万般皆是命,唯有业缠身佛说:“缘分尽了”会有预兆吗?预兆如下:1、抱怨越来越多两个人在一起就是风雨同舟同甘...

17613718428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宫容爽答:道教智慧的结晶,事在人为与心造境 在道教圣地青城山,流传着一幅深具哲理的对联:“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这不仅揭示了人生的真谛,也为我们提供了面对生活的智慧钥匙。世间万物,看似冥冥之中有定数,实则三分天命,七分在人。真正的算命,不在预知未来,而在...

17613718428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什么意思
宫容爽答:“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谚语,意思是指人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半点由不得人做主。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的出处为《警世通言》一七:“和尚们晓得是马公子马相公,无不钦敬。其年正是三十二岁,交逢好运,正应张铁口先生推算之语。可见: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17613718428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什么意思?
宫容爽答:”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意思是人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半点由不得人做主。原句出自于《警世通言》卷十七 钝秀才一朝交泰:。原文:其年天顺爷爷正遭遇“土木之变”,皇太后权请摐王摄位,改元景泰。将奸阉王振全家抄没,凡是参弹劾王振吃亏的加官赐荫。黄小姐在住的地方得了这个消息,又派遣王...


(编辑:龚瑗民)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