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朝大礼仪事件指的是什么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明朝大礼议是怎么回事

“大礼案”也称“大礼议”

具体内容摘录于“西祠胡同”

明世宗朱厚熜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后,统治阶级内部在皇统问题上的政治论争。“始而争考、争帝、争皇,继而争庙及路,终而争庙谒及乐舞。”斗争的焦点是如何确定世宗生父朱佑杬的尊号。实质是世宗通过议礼之争,打击杨廷和等先朝阁臣和言官,确立和巩固自身的统治,推行新政。这一事件从嘉靖即位之初的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开始,至嘉靖十七年(1538)以世宗一方胜利结束,在嘉靖年间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武宗时期,吏治败坏,财政拮据,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阶级斗争加剧,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呈现着革除弊政,调节矛盾的改革趋势。正德十六年四月,明武宗朱厚照病死。厚照无子,依兄终弟及之祖训,其从弟、兴献王朱佑杬之子厚熜承袭皇位。世宗即位后的第六天,即下令礼官集议其父兴献王的封号。以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为首的朝臣为维持大宗不绝,援引汉定陶王和宋濮王故事,认为厚熜应过继给武宗之父、弘治帝朱佑樘,称皇考,而以生父佑杬为皇叔父。厚熜对此表示不满,要求另议。七月,观政进士张璁(后赐名孚敬)上《正典礼疏》,反驳杨廷和之说,主张继统不继嗣,厚熜应尊崇所生,为兴王立庙京师。厚熜得疏,即召见廷和等,下令尊己父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但被廷和等拒绝。由此开始了以首辅杨廷和等为一方,以皇帝和张璁、桂萼等为另一方的“大礼议”之争。

经过多次廷争面折,至嘉靖元年,厚熜勉从廷和等议,尊孝宗帝、后为皇考、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张璁被贬斥出京,官南京刑部主事。二年十一月南京刑部主事桂萼经与同官张璁多次讨论古礼,再次上疏,抨驳杨廷和等人的议礼之失,请正大礼之议。杨廷和也因屡持异议而引起世宗不满,于三年二月辞职。此后,赞同张璁等人之主张者益多,世宗又决定召张璁及桂萼等人来京议礼。党附杨廷和的阁臣为阻止张、桂等人来京,迫于形势,于夏四月的诏书中,加称世宗母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张、桂于赴京途中驰疏奏请,力主去“本生”之称。至京后,两人又条列欺罔十三事,力折廷臣之非,詹事、翰林、给事、御史,及六部诸司、行人、大理诸臣各具疏反对,世宗并留中不下,满朝大哗,群情汹汹。七月十五日会朝方罢,吏部左侍朗何孟春与廷和之子、翰林杨慎集合朝中官员共二百余人,自辰至午,跪于左顺门前,吁请收回成命。世宗大怒,遣锦衣卫逮学士丰熙、给事中张翀等八人,杨慎等乃撼门大哭,声震阙廷。世宗愈加气恼,下令逮捕一百三十四人下狱,令余八十四人姑且待罪。次日,一百八十余人受杖,编修王相等十八人被杖死。九月颁诏,定称其父尊号为“皇考恭穆献皇帝”,称孝宗为“皇伯考”。左顺门事件是大礼议的转折点,此后朝臣多依违顺旨,张璁等人所议世庙神道、庙乐、武舞及太后谒庙等礼议,多顺利实现。五年,为朱佑杬建世庙于太庙之右。七年六月,颁布《明伦大典》,备述议礼诸臣建议始末,以垂戒后人,并定议礼诸臣之罪。杨廷和革职为民,其它论罪不等。十五年,世宗又认为世庙之名不妥,改称“献皇帝庙”。十七年九月,又尊佑杬为睿宗,祔于太庙,并改其陵墓之名为显陵,世宗获得全面胜利。

大礼议前后延续近二十年。其中包含了孝宗、武宗系统的顾命大臣与依附于世宗的中下级官吏之间的斗争,同时又有首辅与皇帝争权的内容。随着议礼的进行,统治集团的组成相应发生变化,反对抬高朱佑杬地位的阁臣元老权力日益丧失。张璁、桂萼、方献夫、霍韬等一批新科进士和地方官吏入主政务,对嘉靖朝政治、经济的变革,以及明代后期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明嘉靖间,世宗君臣间围绕世宗生父、生母的尊崇典礼而进行的论争。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死,因无子嗣,而由兴献王朱佑杭之子、明宪宗之孙、武宗之堂弟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明世宗极爱虚荣,即位伊始即令礼官集议崇祀已故父王兴献王的典礼。首辅杨廷和与礼部尚书毛澄主张,世宗应以孝宗为考,以兴献王及妃为皇叔父母。世宗不满,要求另议。正德十六年七月,观政进士张璁迎合世宗之意,上《大礼疏》,主张为兴献王立庙京师。世宗得疏大喜,召见杨廷和等,下令尊父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杨廷和等拒不从命。世宗母兴献王妃蒋氏得知朝廷大臣欲使世宗以孝宗为考,大怒,不肯来京。世宗则以“避位奉母归”要挟大臣。杨廷和只好同意世宗父母为帝后。议礼之事并末就此完结,朝臣因议礼而形成的派别斗争旷日持久。杨廷和利用权力,排斥张璁,安插本派亲信。嘉靖元年(1522),杨廷和又成功地阻止了世宗欲加兴献帝、后以“皇”字,而使世宗同意以孝宗为皇考,以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嘉靖三年,杨廷和终致罢官。南京吏部主事桂萼与南京刑部主事张璁经过讨论,上疏重申旧议,吏部尚书乔宇和礼部尚书汪俊则率领百官坚持杨廷和主张。世宗遂调桂萼、张璁进京集议,二人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世宗根据张璁等人意见,要求去掉其生身父母尊称中的“本生”二字,诸部司百官各具疏反对,并有230余名大臣跪伏于左顺门请愿。世宗遂命将134人逮捕下狱,四品以上者夺俸,五品以下者杖之,以至18人被杖死。此后,以前争大礼的大臣多“依违顺旨”。世宗和张璁、桂萼等人的主张都比较顺利付诸实现,改孝宗为皇伯考。嘉靖五年,为“献皇帝建世庙于太庙之左。”嘉靖十五年,世宗令将世庙改称“献皇帝庙”。嘉靖十七年,又尊献皇帝为睿宗,祔于太庙。关于大礼的争论持续了10-20年,一些旧阁老臣失去权力,而一批新科进士,地方官吏入朝主政,对嘉靖朝政治有深刻影响。

显陵的建造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大礼议”的产物.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明武宗驾崩.因武宗没有子嗣,慈寿皇太后和首辅大学士杨廷和决定遵奉“兄终弟及”祖训,在他们炮制的武宗遗诏中“遗命”“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嗣皇帝位”.
朱厚熜登极,以明年为嘉靖元年,是为明世宗.按照封建主义的伦理,朱厚熜应过继给孝宗皇帝做儿子.但世宗为自立体系,效仿朱元璋迫尊四世先祖为皇帝的例子,追尊死去的父亲为皇帝.此举引起朝臣激烈反对,礼部尚书毛澄,大学士杨廷和等人大会公卿召集言官,六十余人联名上疏,极力反对.而以张聪为代表的一小部分人,则阿谀世宗,提出“继统不继嗣”,双方引经据典展开了激烈争论.
1524年(嘉靖三年)朱厚熜敕渝礼部“今加称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反对派见此“大集群臣九卿23人,翰林21人,给事中、御史、诸司郎官及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大理寺属及大学士毛纪、石瑶等200余人,相继跪在左顺门,自早至午”.世宗数次命司礼监传其手偷,令群臣退去,可是群臣依然“伏地如故”,进行抗议.朱厚熜大怒,着锦衣卫将五品以下的在场大臣逮捕杖笞,并杖死其中17人.这220余人全部逐出朝廷,还分别受到入狱、夺俸、贬官、戍边等处罚.


17833212237请讲述一下明朝嘉靖时期的“大礼仪”事件。
辛殷楠答:“大礼仪”事件指的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了给亲生父亲的尊号与群臣展开争锋的事件。正德十六年(1521年)5月27日,年仅15岁的朱厚熜以藩王身份(前任皇帝的侄子)即皇帝位,继位后嘉靖帝因想追封亲生父母的尊号,但首辅杨廷和等旧臣要求他改换父母而引发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世宗不顾朝臣反对,追...

17833212237大礼仪之争是什么?结局是怎么样的
辛殷楠答:大礼仪之争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为其改换父母的问题所引起,是明朝历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大礼议的核心是明世宗能否改换父母的重大争论,即对明武宗遗诏如何诠释的问题,是明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时三年的“大礼议...

17833212237嘉靖皇帝大礼案是怎么回事
辛殷楠答:简单的来说 ,就是大臣们想给嘉靖皇帝换个爹 ,但是失败了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为其改换父母的问题所引起,是明朝历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明世宗登基不久便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明武宗...

17833212237明朝大礼议是怎么回事
辛殷楠答:实质是世宗通过议礼之争,打击杨廷和等先朝阁臣和言官,确立和巩固自身的统治,推行新政。这一事件从嘉靖即位之初的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开始,至嘉靖十七年(1538)以世宗一方胜利结束,在嘉靖年间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武宗时期,吏治败坏,财政拮据,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阶级斗争加剧,社会危机...

17833212237什么是“议礼之争”?
辛殷楠答: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就爆发了“议礼之争”,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早在嘉靖皇帝由藩邸进京的时候,未即位的嘉靖皇帝与朝臣们就迎接的礼仪发生了争执,结果以朝臣的妥协告终,紧接着,嘉靖皇帝的生母进京,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最后朝臣又做了让步。 这两件事可是说是议礼之争的导火索,从嘉靖皇帝主观...

17833212237大礼仪之争是什么?结局是怎么样的?
辛殷楠答:大礼议是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至嘉靖三年(1524年)的一场关于皇权制度的政治争端。原因是明朝世宗皇帝与地方诸侯争夺皇位,并更换了父母。这是明朝历史上第二次小宗室入大宗。世宗皇帝登基后不久,以杨廷和和毛澄为首的前汉武帝大臣之间就谁应该被封为世宗皇帝黄考(宗法意义上的父考)和世宗皇帝...

17833212237明廷大礼议之争是怎么发生的?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呢?
辛殷楠答:武宗朱厚照驾崩,因为没有后嗣,其堂弟朱厚熜即位,是为世宗。世宗以亲王的身份入承大统后,明廷中发生了著名的“大礼议”事件。世宗的父亲受封兴献王,他们那一脉是朱家的小宗。根据儒家的规定,小宗入继大宗,应以大宗为主。世宗虽不可能成为武宗的儿子,却必须作孝宗(朱厚照的父亲)的儿子,即所谓...

17833212237嘉靖时期“大礼议”事件为何如此激烈呢?
辛殷楠答:一,大礼议事件的政治逻辑 大礼议事件源自一个突发的皇位继承危机。正德皇帝死后无嗣,也没有亲兄弟,张太后、首辅杨廷和等人选择了正德皇帝的堂弟朱厚熜即位,即嘉靖帝。这里就牵涉到了两个问题,一是皇位继承问题,二是宗法身份问题。在继位上,朱元璋有“兄终弟及”祖训,双方都没有异议...

17833212237嘉靖大礼议事件始末
辛殷楠答:两天后的一次君臣见面会,标志着大礼议事件的开始。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正德皇帝的谥号,最后决定为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庙号武宗。这一点没什么争议,大家很快就结束,之后嘉靖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希望礼部能给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确定主祀和封号。 皇帝要给自己的亲生父亲加封号,这完全...

17833212237大礼议事件的起因是什么?
辛殷楠答:大礼议,是明朝嘉靖年间因明世宗生父称号问题引起的一场政治斗争,发生于明世宗登基不久之时。当时,世宗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大礼议历时整整三年(1521年至1524年),以明世宗朱厚熜一方施加...


(编辑:童咱薛)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