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有关古代布阵???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31
分类: 社会民生 >> 军事
问题描述:

在哪里可以找到古代布阵的图: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

谢谢!!!

解析:

一、 冷兵器时代的步兵阵形:

1、 先秦时期构成方阵的基本步兵单位队形:5人一伍、2伍一什、10伍一队、2队一伯、2

伯一曲。此时的各种阵形均以曲方阵为基础构成。

(1) 队方阵:士卒间距1.8米,队方阵正面16.2米,纵深7.2米。

(2) 伯纵队方阵(以队方阵为基础):

(3) 伯横队方阵(以队方阵为基础):

(4) 曲方阵(以伯方阵为基础):

2、 魏舒方阵(崇卒之阵):公元前541年,晋荀吴伐狄,采纳魏舒建议毁车以为行,以不

同兵力组成了五个方阵,偏为前据、两于前、伍于后、右角为专、左角为参,共23250人。
images.sonicalbum/upload_245/myphotos/%d7%b0%bc%d7%d5%bd%d0%dc_200

3-1-27-1-12-53_Image29|930 × 600

3、 孙膑十阵:方阵、圆阵、锥形阵、雁行阵、钩行阵、玄囊阵、疏阵、数阵、水阵、火

阵,其中的水阵、火阵讲的是水战和火战的战法而非队形,故又称为孙膑八阵。而八阵中

的其他五阵均可成为玄囊阵、疏阵、数阵:疏阵是加大行列的间隔距离,用以伪装强大,

多设置旗帜和武器迷惑敌军,同时派出小部队与敌军周旋;数阵是使队形尽量密集,屹立

不动用以固守,既不出击也不追击,使敌军无机可趁;玄襄阵不断变化部署,多设旌旗金

鼓,阵容却保持严整,使敌军摸不清情况,迷惑敌人不敢轻易行动。从部署方式看,基本

阵形即五种:方、圆、锥行、雁行和钩行阵,也有说法是叫方、圆、锐(牡)、箕和横阵



(1) 方阵:方阵的中央薄弱、四周雄厚,大方阵中套小方阵;中央弱便于构成宽大正面

,虚张声势,四周强便于突破敌军。此之谓"薄中厚方"。

(2) 圆阵:用以进行环形防御。

(3) 锥形阵:中央突出、两翼继后,用来从中央突破敌军。 images.sonicalbu

m/upload_245/myphotos/%d7%b0%bc%d7%d5%bd%d0%dc_2003-1-27-1-13-11_Image32.j

pg|605 × 320

(4) 雁行阵:用来射击和包围敌军,横向层开、左右翼向前(或向后)梯次配备。A向前

梯次的雁形阵: B向后梯次的雁形阵: C雁形阵的变种--箕阵(又称牝阵): im

ages.sonicalbum/upload_245/myphotos/%d7%b0%bc%d7%d5%bd%d0%dc_2003-1-27-1-1

3-39_Image35|616 × 420

(5) 钩行阵:以方阵构成中央、左右翼适当向后弯曲以保障侧翼。 images.son

icalbum/upload_245/myphotos/%d7%b0%bc%d7%d5%bd%d0%dc_2003-1-27-1-13-44_Ima

ge36|630 × 325

(6) 以八阵为基础的预备队战术:车兵在右翼、骑兵在左翼,步兵以三分之一的兵力接

敌,三分之二待机。

4、 秦军兵马俑纵队方阵(鄙人觉得它应该是真实的):以9个四路纵队共5600余人组成长

200米、宽60米的方阵,前后左右各200余人负责警戒。

5、 韩信五军阵:垓下之战中韩信所创,以优势之兵对少数精锐之敌。

6、 诸葛亮武候八阵:是冷兵器时代最典型的密集集团方阵,纵横排开64个小方阵合成一

个大方阵,阵后设24队游骑配合作战。其中天、地、风、云、龙、虎、蛇、鸟是几个小方

阵组成的大集团,交战时有的正面对敌、有的侧击、有的担当预备队;这些小方阵可以是

骑兵、步兵、车队,由几十到几百不等组成,前排为弓弩手、中间为长兵器手、后排为短

兵器手(有时排列顺序也不同),当时主要为蜀军抵御优势的曹魏骑兵。

7、唐军阵形:唐军出征时,约授兵20000人,分为中、前、后、左、右、左虞候、右虞候

共七军,各军有弓弩兵、跳荡兵(突击队)、奇兵(预备队)、马军、辎重兵。

(1) 基本战斗单位--"队"的队形:50人呈9排锥形,最后一排的队副执陌刀督战。

images.sonicalbum/upload_245/myphotos/%d7%b0%bc%d7%d5%bd%d0%dc_2003-1-2

7-1-08-12_Image2|625 × 355

(2) 各军战斗队形(以中军为例):以3队组成一个锥形大队,整军呈战队(第一线)、

驻队(第二线)、奇兵(第三线预备队)三线排列。 images.sonicalbum/up

load_245/myphotos/%d7%b0%bc%d7%d5%bd%d0%dc_2003-1-27-1-08-25_Image3|66

0 × 205

(3) 整军战斗队形--横队方阵。 images.sonicalbum/upload_245/myphoto

s/%d7%b0%bc%d7%d5%bd%d0%dc_2003-1-27-1-08-41_Image4|670 × 90

(4) 雁行阵(曲阵):七军前后梯次配备。 images.sonicalbum/upload_2

45/myphotos/%d7%b0%bc%d7%d5%bd%d0%dc_2003-1-27-1-08-54_Image5|650 × 2

70

(5) 竖阵(直阵):在地形狭窄时用于向敌军冲锋。 images.sonicalbum/

upload_245/myphotos/%d7%b0%bc%d7%d5%bd%d0%dc_2003-1-27-1-09-07_Image6|

616 × 250

(6) 七军六花阵(防御用圆阵,也可宿营用):在无险可守的平原广泽中,中军在中央

,其余六军总营在四畔,象六出花。 images.sonicalbum/upload_245/mypho

tos/%d7%b0%bc%d7%d5%bd%d0%dc_2003-1-27-1-09-31_Image7|1150 × 1130

(7) 半月营阵:在有险可依时,面平背险,六军拱卫中军。与七军六花阵共同体现了古

兵法中"营阵同制"的思想。 images.sonicalbum/upload_245/myphotos/%d7%

b0%bc%d7%d5%bd%d0%dc_2003-1-27-1-09-44_Image8|636 × 345

8、北宋平戎万全阵:为宋太祖"御制",步兵110280人、骑兵36500人、防御用车1440乘,

全阵共用兵140930人;主力步兵在中央依车排成3个方阵,每个方阵有无地分兵(即预备队

)5000人居中策应,每方阵共36680人,三阵共11万余步兵;前阵与后阵(即前锋、殿后)

各二排骑兵共10000人,东、西稍阵(即左、右两翼)各二排共20650人。图本身不太清楚

,大家凑合看一下吧。此阵实际上就是以步御骑,将步兵结成车营,骑兵在前、后、左、

右警戒掩护,以后北宋军陆续又添加了7种阵法(合称"本朝八阵"),分别是牝阵、牡阵、

冲方阵、车轮阵、罘罝阵、雁行阵、容辎重方阵,后七种均用兵14000人(步兵10000人,

骑兵4000人)列成,与"平戎万全阵"基本相似,主力总是一成不变地龟缩于中央,另以极

少数兵力于四周做一些小变化,是纯粹的防御队形,可以说其战术思想遵循了其战略思想

。 images.sonicalbum/upload_245/myphotos/%d7%b0%bc%d7%d5%bd%d0%dc_2

003-1-27-1-07-58_Image1|605 × 485

二、冷兵器时代的骑兵阵形:

1、 秦以前的基本战斗队形:

(1) 平坦地形:5骑一列,前后相距20步,左右间隔4步,队间50步,每步约合0.75米;

骑兵编制5骑一长、10骑一吏、100骑一率(帅)、200骑一将。下图为一率队形。 /

/images.sonicalbum/upload_245/myphotos/%d7%b0%bc%d7%d5%bd%d0%dc_2003-1-27-

1-10-01_Image9|645 × 270

(2) 险隘地形:5骑一列,前后相距10步,左右间隔2步,队间25步;骑兵编制5骑一长、

10骑一吏、30骑一屯、60骑一辈(队)。下图为一屯队形。 (3) 识别:第一排头盔上别

青色徽章,第二排颈上别红色徽章,,第三排胸前别黄色徽章,第四排腹部配白色徽章,

第五排腰配黑色徽章。

2、 汉代骑兵军阵:即一种行军纵队。

3、 卫青骑兵五军阵:公元前123年卫青进击匈奴所设,与魏舒方阵类似,所不同的是全部

为骑兵,行军队形趋向于战斗队形,便于行进间发起攻击,也便于宿营,是正规的骑兵集

团队形。

4、 卫青骑兵防御阵形:卫青在漠北之战中以武刚车组成环形防御圈,主力骑兵自左右两

翼包抄大败匈奴。

5、 曹魏骑兵队形:由曹操所创的战骑、陷骑、游骑三线布置的正规骑战队形。(1) 敌

人在前,则战骑居前、陷骑居中、游骑居后。

(2) 敌人在后,则队形向后回转正面,游骑居前、战骑居后、陷骑分为两部居中。

6、 唐军骑兵队形:由李靖西征突厥所创一种骑、步、车相结合的行军战斗队形,由3个梯

队组成:第一梯队为全骑兵纵队--跳荡队,主突破;第二梯队为步骑各半的战锋队;第三

梯队为战车(驻队),主防御、运输。

7、 成吉思汗的骑兵阵形--大鱼鳞阵:这是一个梯次队形,战斗时前锋试探敌情、前卫随

即发起攻击,接着第二梯队的左、右翼投入战斗,最后第三梯队主力--本军、后殿(预备

队)进击。壮哉!

三、火器及其与冷兵器结合的队列与阵形:

1、 戚继光鸳鸯阵:每队12人,队长、长牌手(带鸟枪)、藤牌手(带鸟枪)、火兵各一

,狼铣手、短兵手各二,长柄快枪手(枪柄做棍用)四,放过铳、枪、火箭后,以藤牌、

狼铣、镗耙、长刀、枪棍梯次行进攻击。

(1) 成两伍纵队的鸳鸯阵:

(2) 由鸳鸯阵变化的两仪阵(两伍分开):

(3) 由鸳鸯阵展开成横队的三才阵:

(4) 右伍(前伍)小三才阵横队:

(5) 左伍(后伍)小三才阵横队:

2、 明军重兵集团的三才阵:第一梯队战斗时以游骑警戒并掩护主力展开,之后战锋队以

火器齐射、跳荡队冲锋;第二梯队的中军、驻队跟入进击。

3、 明清军队中火枪营的连环枪式队形:每队18人,分三组成纵队排列,每组分左右两路

;第一组从前至后取卧、跪、立姿射击,之后退至第三组后,三组循环往复,整个队形即

可以进行连环不断的射击。


15630072949古代阵法大全
鄂独庄答:一、八卦阵 这是战国时大军事家孙膑创造的,据说是受了《易经》八卦图的启发,所以又称八卦阵。具体阵势是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八阵。八阵散布成八,复而为一,分合变化,又可组成六十四阵。当年诸葛亮还用石头在四川奉节布设过八阵的方位,作为教练...

15630072949十大阵法是哪十个
鄂独庄答:十大阵法分别是: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天地三才阵;四门兜底阵;五虎群羊阵;六丁六甲阵;七星北斗阵;八门金锁阵;九字连环阵;十面埋伏阵。十大阵法是中国古代战争常用的进攻防守排兵布阵阵法,除了十大阵法还有“八阵图”、“梅花阵”等常用阵法。

15630072949古代军队的阵法
鄂独庄答:图中的“驻队”,即北 宋的“阵脚兵”(所谓阵脚兵,就是这些兵力是为了布阵的初期,占领足够地域,防止敌人冲阵,保护自己从容布阵的,而在布阵完成之后则是保持阵势的形状而存 在,往往由弓弩手为主力构成,我们听评书或者看旧小说中,往往有弓箭手射住阵脚之说,就是为此);图中的“战锋队”、“战队”、“跳荡”、“...

15630072949过去排兵布阵的十大阵法是什么
鄂独庄答:十大阵法是中国古代小说家戏化演绎的中国古代进攻防守的排兵布阵法。在唐代有关薛仁贵的演义中可见有记载,详细为: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天地三才阵,四门兜底阵,五虎群羊阵,六丁六甲阵,七星北斗阵,八门金锁阵,九字连环阵,十面埋伏阵。事实上的中国古代阵法没这么复杂,可简单分为进攻和防守,...

15630072949有关古代布阵???
鄂独庄答:在哪里可以找到古代布阵的图: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谢谢!!!解析: 一、 冷兵器时代的步兵阵形: 1、 先秦时期构成方阵的基本步兵单位队形:5人一伍、2伍一什、10伍一队、2队一伯、2 伯一曲。此时的各种阵形均以曲方阵为基础构成。

15630072949上古十大阵法是哪几个?
鄂独庄答:上古十大阵法分别是:“一字长蛇阵大法,二龙出水阵大法,天地三才阵大法,四门兜底阵大法,五虎群羊阵大法,六丁六甲阵大法,七星北斗阵大法,八门金锁阵大法,九字连环阵大法,十面埋伏阵大法”。十大阵法是中国古代小说家戏化演绎的中国古代进攻防守的排兵布阵法。根据常年战争总结出来的排兵布阵的策略,...

15630072949古人打仗时,如何排兵布阵,除了八卦阵,还有什么?
鄂独庄答:鹤翼是古代战争常用阵形.不用猜也知道这是人类一定会发展出来的.因此是专供包围用的阵形.此种阵形,主将位于中央,两侧是副将.两侧最好使用强的部队(骑兵为多),当敌人后方有我方部队出现时,两翼立刻可以拉长,跟我方部队会合,立刻形成包围.三国志五代中有说到,是唯一可以积极攻击的阵形,其实严格说来,他...

15630072949中国古代有十大阵法图,它们都是什么?
鄂独庄答:在古代战争时期,阵法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是三国里面的诸葛亮、司马懿等人,他们都非常善用各种阵法。所谓阵法就是以少数的兵马来克制多数的兵马,所以排兵布阵在战争中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这十大阵法就在古代非常精妙的阵法。一字长蛇阵一字长蛇阵就是将兵马排成一字,像一条蛇一般,这也是比较常见的阵法。

15630072949十大阵法
鄂独庄答:十大阵法是中国古代小说家戏化演绎的中国古代进攻防守的排兵布阵法。在唐代有关薛仁贵的演义中可见有记载,详细为: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天地三才阵,四门兜底阵,五虎群羊阵,六丁六甲阵,七星北斗阵,八门金锁阵,九字连环阵,十面埋伏阵。事实上的中国古代阵法没这么复杂,可简单分为进攻和防守,...


(编辑:安将鸦)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