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张弘范是什么人?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19
张弘范是个怎样的人

很高兴为您解答:文天祥什么也没说,只写下了过零丁洋一诗以明志,张弘范没办法就把它押往大都。

张弘范的父亲张柔在元太祖八年(1213年),蒙古军南下中原,金都南迁之时,以地方豪强的身份,聚集乡邻亲族数千余家结寨自保。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与蒙古军战于狼牙岭(今河北易县紫荆关附近的狼牙山一带),兵败被俘,降于蒙古。元太祖二十年 (1225年),蒙古任命他为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元太宗十年(1238年),张柔四十九岁时,张弘范出生,金朝已经亡国四年了,所以他说不上是金朝的臣民。他有八个哥哥,两个弟弟。他八哥就是后来承袭万户爵位的张弘略。郝经很长一个时期是张柔为子弟们礼聘的家庭教师,张弘范也是郝经的门下士之一。在父兄师友的熏陶下,张弘范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的年轻将领。 元宪宗蒙哥六年(1256年),张弘范正二十岁,已经成人了。他身长七尺,仪表出众。当时男子成年都有蓄须的风尚。张弘范长须拂胸,丰采翩翩,算得上一位美髯公。不仅是骑射能手,而且以善于马上舞槊(即古代的武器长矛)知名于时。口才很好,善于应对,诗歌也写得很有特色。 主词条:李璮之乱元宪宗蒙哥六年(1256年),其兄张弘略任顺天路总管,他赴蒙古大汗的驻地述职之后,张弘范被留下代理工作,这给他提供了展示其行政管理才能的绝好机会。他决意要改革风气,严格整顿纪纲。当时蒙古军队的纪律很差,他们所过之处,百般骚扰。张弘范认为:“国家应该是有法制的,应令行禁止,不允许有违法的行为。凡不遵守法度的,都要绳之以法。”这样,许多违反军纪的蒙古兵都受了处分,不少人挨了军棍。从此以后,蒙古军队风清弊绝,耳目一新。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改元中统。这时张弘范正是二十四岁,被任命为御用局总管。中统三年(1262年),山东军阀之一的李璮起兵叛乱,张弘范跟从亲王孛儿只斤·合必赤前往济南讨伐李璮。忽必烈命令张柔和张弘范率兵二千迅速去大都(今北京)亲自检阅,并立即任命张弘范为行军总管。这个职务相当于一个纵队司令官。在平叛进军中,他不避艰险,屡立奇功,成为忽必烈很器重的一个青年将领。 他严以律己,廉洁奉公,处理日常工作,公平合理,信赏必罚。胸怀坦白,不怀报怨之心。士兵有疾病,一定要亲自去探视,照顾医药治疗,不幸而逝世的,一定要把柩骨送回故乡;上级有赏赐一定分给群众;有军功而未获酬赏的,一定为之代请陈说,不得请求,不止。这些看来是很平常的行为,但发自内心、持之以恒,在士兵中受到很多人的爱戴和信赖,逐渐取得了很高的威望。李璮之乱被平息之后,元廷认为李璮掌握地方的兵民之权,因而能够为乱,所以商议罢免势力较大的世侯的官职,张弘范因此被罢。 至元元年(1264年),张弘范的八哥张弘略调至京城充任宿卫(蒙语称为怯薛,是为大汗轮流值宿守卫的禁卫军,后来发展成为元代官僚阶层的核心)。忽必烈在张柔诸子中特别选拔出张弘范来代替张弘略的工作,把金虎符亲自交给他,正式任命他为顺天路管民总管。佩带金虎符在当时是一种特殊荣誉,也是享有特权的标志。从此在朝廷青年贵族群中,成为一个崭露头角的新星。 至元二年(1265年),他又由顺天府调任大名。未上任之前,他改穿便服微行出访,到各处调查民间疾苦。发现了收租的官吏们非法加派,群众怨声载道。于是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惩办那些不法的仓吏。由于这些措施,很快就取得群众的拥护。那年又适逢大水,他没有请示就决定免除了灾区的全部租赋。管理财赋的部门认为他犯了“专擅之罪”,要给他以处分。为此,他请求赴大都直接向皇帝申诉。见忽必烈后,忽必烈问他:“你有什么要申诉的?”他说:“我以为国家把粮食存在小仓库里。不如存在大仓库里好。老百姓因为遭了水灾,交纳不上粮。如果一定要从农民口里夺取粮食,政府的小仓库当然会充实起来,但老百姓就会死绝了。等明年就会一粒粮也收不到!首先要让人民活下来,以后才会年年有收获、家家有余粮。农民有了余粮,那不都是国家的粮食吗?这就是我所说的大仓库!”忽必烈点头称赞,夸奖他懂得治国的大道理,就不再追究他的专擅之罪了。 主词条:襄阳之战至元六年(1269年),宋元正在进行襄阳的争夺战。元军围困襄阳的军队大部分是平叛后改编了的李璮旧部,以勇狠骄悍难加管束著称。元政府正发愁难以物色到一个既有能耐。又得军心的将领来统帅这支队伍。恰巧有人提到张弘范的名字,忽必烈立刻想到这正是他所要选择的人!马上就任命他担任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攻宋战役的总指挥是丞相伯颜。张弘范向伯颜建议:用重兵围困襄阳,首先应切断襄阳的粮道。伯颜采纳了这项建议,并且就派张弘范负责万山粮道的把守。在一次遭遇战中,他以少胜多,竟取得了一次意外的大胜仗,伯颜对张弘范的才能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至元八年(1271年),伯颜听从了张弘范的计谋,决定把对襄阳的包围圈逐步缩小。张弘范于是在襄阳、樊城之间,建筑了一个坚强的阻隔性工事——“一字城”。“一字城”把原来是一个整体的襄樊军事防区,切割成两份。这样,包围圈进一步逼近樊城。第二年攻打樊城时,张弘范肘部中了流矢。他把伤口裹扎了一下,马上就到大本营晋见主帅,提出以水师截江道,断绝樊城的救援。同时在攻取的策略上,建议用水陆夹攻的办法,先攻破樊城,只要樊城攻下,襄阳也就无险可守了。他的这些主张,取得主帅同意后,立即组织新的进攻,他身先士卒,轮番猛扑,很快就拿下了樊城。宋方樊城守将范天顺战死,牛富率兵百余巷战,兵败后投火自尽,这是一场极艰苦的战役。樊城这个坚垒一突破,襄阳的守将吕文焕也就只好举白旗投降了。 从至元四年(1267年)至至元九年(1272年)坚持六年的襄樊战役,胜利结束。这是宋元之间的一场关键性的战役,元军攻克襄阳后,南宋门户洞开,崩溃已成定局。张弘范以襄樊战役的功勋,带着降将吕文焕去见忽必烈,受到了“赐锦衣、白金、宝鞍”等奖励的荣誉。他的部下也都受到了奖赏。 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就又命令伯颜开始征伐南宋的新攻势。伯颜分兵二路,一道进攻淮西和淮东,直指扬州;一道由他率领,命降将吕文焕为前锋,这路元军的主力就是阿里海牙,张弘范隶属阿里海牙军团之下。他们由襄阳顺汉水而下,东赂、郢西(今湖北钟祥一带),南攻武矶堡,准备直扑临安(今杭州)。 主词条:丁家洲之战、临安之战至元十二年(1275年),南宋丞相贾似道为了挽救颓势,不得不亲自出马,督师驻芜湖,又派遣宋京前往元军大本营与伯颜议和。希望象景定元年开庆密约一样,输岁币,称臣。被伯颜拒绝了。这时贾似道只得命殿帅(即殿前都指挥使司的简称)孙虎臣率领步兵、七万驻池州(今安徽贵池)丁家洲。舟师(水军)统帅夏贵以战舰二千五百艘横亘江中,自率后军驻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伯颜命张弘范所部步骑夹岸而进,利用陆上优势,形成包围,又用战舰巨炮,轰击孙虎臣军。孙军大溃,逃到鲁港。夏贵闻败讯后,也放弃了指挥,仓皇奔逃。在这次战役中,南宋水陆两军主力丧失殆尽,张弘范所部长驱到达建康(今南京市)。 元军进入建康后,丞相伯颜决定在建康休整一番。在诸将出席的劳军大会上,取出库存黄金分赐诸将。在诸将均已到齐之后,张弘范却姗姗来迟。伯颜沉下脸来面带愠色地说:“我们祖宗传下来的习惯法规定:凡是军事性的集会,迟到的有罪!虽然是近侍贵戚和以材能勇敢知名的人,都不允许宽赦,你难道连这规矩也不懂,竟敢迟到!”与会的人都为张弘范的过失,捏一把冷汗。张弘范却毫不惊慌失态,很从容地说:“我认为军事集会是指战场上的集会。在战争的场合上,我从来没有迟到过。今天的聚会是领受犒赏,在犒赏之前我不敢争先,在道理上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丞相伯颜被他所讲的道理折服了,冷若冰霜的面孔又变得和颜悦色,连连点头称是。他辞锋敏锐,片言释疑,语言之妙,举此一例可以想见。在这个小故事的后面,可以隐约地看到他和伯颜争论的实质是蒙古习惯法和中原儒学礼教的交锋,用中原文化传统来影响蒙古贵族,正是张弘范父子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元军攻占建康后,南宋的京城临安,危在旦夕,宋廷不得不发出勤王的号召。但宋朝军民响应勤王号召的只有张世杰和文天祥等少数人。张弘范则从军事形势考虑,认为应当乘破竹之势,掌握战机,不可再稍缓。他和伯颜商讨后,伯颜同意他的意见,命令他用当时最快速的交通手段——蒙古驿站的快马,奔驰到忽必烈的驻地,面陈形势。忽必烈决定继续追击。张弘范返回防地后,激战就开始了。 同年七月,张弘范与张世杰、孙虎臣等所率水军的战斗,焦山之战,是场决定性的战役。当时统帅阿术集合行省诸翼万户兵船于瓜州,阿塔海、董文炳集合行枢密院万户兵船于西津渡,南宋沿江制置使赵清、枢密都承旨张世杰、知泰州孙虎臣等陈列舟师于焦山南北。阿术派遣张弘范等以兵船千艘西掠珠金沙。阿术、阿塔海登南岸石公山,指挥水军万户刘琛循江南岸,绕出南宋防军之后,董文炳则直抵焦山南麓,和元军刘国杰左右呼应,万户忽刺出击中路,张弘范自上流来会师于焦山之北。这场会战,南宋全线溃败于焦山。张弘范率军直追至圃山(今江苏镇江市东北)之东。这是临安陷落之前元军伐宋的最后一次大战役。由于这次战役的功劳,忽必烈赐他以“拔都”(蒙语意为勇士)的荣誉称号,并改授他毫州万户。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月,张弘范班师还朝,朝廷上安排了不少庆功活动。忽必烈在内殿宴请张弘范,为他洗尘,慰劳他的凯旋,是这一系列庆祝活动的顶峰。但是由于他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和水土等环境,再加上又得了疟疾,返回大都后不久就病倒了。忽必烈十分关心张弘范,特命御医前往护视,并规定每天要把张弘范的病情作专门的汇报,并让近侍传出口谕给御医说:“我有军国大事,等着同九拔都商量决,一定要尽心治疗,使他迅速恢复健康。”又命令卫士坐在张弘范的门口,对来探视的人们说:“九拔都病得很重,除非至亲和医护人员外,皇帝有诏令,停止一切对病人不必要的干扰。” 主词条:崖山海战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宋廷派遣宗室赵尹甫、赵吉甫携传国玉玺及降表赴元军大本营乞和。降表中以伯、侄相称。伯颜看了降表后,派遣张弘范、孟祺(元行省咨议)、程鹏飞等人,带着伯颜的命令,先入临安城,责备宋大臣背约失信之罪。张弘范等终于说服了宋廷,取得宋王改称臣仆,屈辱请降的表文。三月,伯颜入临安,宋幼主赵显(恭帝)及全太后等均被押送至大都。皇帝、皇太后虽然投降了,但人民并不都甘心作元朝的臣民,浙东一带发生了叛乱。按蒙古人的惯例,降而复叛,又杀了使臣,又焚烧了招降书,是要屠城的。张弘范的良心不允许他执行蒙古人屠城的习惯法,只杀了几个为首的人,就了结了此案,总算保全了一城人的性命。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军凯旋,张弘范也加官进爵,被授予镇国上将军的军阶,任命为江东道宣慰使。这时张弘范四十一岁,已经是武职官员中从二品大员了。 至元十五年(1278年)四月,文天祥、张世杰等拥立的小皇帝赵昰,被迫逃到广州,病死于硐州岛上(今广东雷州湾上一岛)。为了坚持斗争,他们又拥立广王赵昺于广东新会海中厘山。改元祥兴。元廷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军元帅,前去攻击流亡朝廷。 至元十六年(1279年)正月,元组织了水军,大举进攻崖山。文天祥以战俘的身份也被软禁在元军船上,途中文天祥作《过零丁洋》一诗。恰巧张弘范来要文天祥他给张世杰写一封劝降信,他就顺手写出上边这首诗,交给张弘范算是答复。张弘范读罢,除对他的遭遇同情外,心中肃然起敬。张弘范与文天祥在政治上虽然是对立的,但他对文天祥的人格则是崇敬和钦佩的。当部下劝告他:“敌国的丞相,居心叵测,不可亲近。”时,张弘范笑着说:“他是个忠义至性的男儿,决不会有其他。”二月,张弘范统率的元朝水军抵达崖山后,曾派张世杰的外甥韩某,三次去张世杰军中劝降,张世杰严辞拒绝了诱降。张弘范做了四面包围的严密部署,发动了总攻。他目的在消灭宋军的有生力量,要一举歼灭,不使其再散逸。二月初六日晨,用炮石、火箭作掩护,插入宋舰队主力所在。元军跳上宋船后,短兵相战,发挥北军之所长,宋方溃不成军。张世杰冲出重围,准备招集旧部;找寻赵宗室后裔再图恢复。元军李恒的舰队追至大洋,没有追赶上。不幸遇大风浪,船翻之后全船的人都淹死在平章山下。 至元十七年(1280年)年后,张弘范的病转重了。他自己也意识到病不会好了,要求从病房回到自己的旧居室,把亲戚宾客们召集来,和他们一一告别。同年十月,他叫人把南征时忽必烈赐给他的尚方宝剑与铠甲取出来,握着儿子张珪的手,珍重地交付给他。并且说:“我当年用这剑与甲为国家的统一立过功劳,你佩带宝剑、穿戴盔甲时,不要忘记了父亲的功劳!”说完就端坐而逝了,享年四十三岁。元廷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谥武烈。 至大四年(1311年),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延祐六年(1319年),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谥献武。

  率领元朝大军灭了南宋的,张弘范同志,死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即公元1280年。

  十三年,浙东台州一带人民继续进行抗元斗争,张弘范奉命绥靖其地。他用恩威并济的手段,诛其为首者而宽大其余,很快就平定了局势。

  十四年,平宋元军大部北调。张弘范被任命为江东宣慰使,负责维持南方新附地区的安定。次年,宋将张世杰等拥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兄弟,复辟宋室于南方沿海。闽、广一带群起响应,“诸州应者十五郡县”。元廷正式授张弘范以蒙古汉军都元帅之职,命其前往征讨。陛辞之际,他请求“以蒙古信臣为首帅”,因为他深知此前无汉人统蒙古军的先例,顾虑难以指挥,无法保证成功。但世祖鉴于以往安丰之战中,“委任不专”,张弘范之父张柔与蒙古主将察罕捍格龃龉,以至“进退失据”的教训,断然决定把这次行动的指挥大权完全交付给他。为示信任还专门赐以尚方宝剑,并当面交代,“剑,汝之副也。不用命者,以此处之”。

  张弘范衔命至扬州选调水陆兵将两万人,分道南征。他以李恒为副手由江西南下广东,以其弟张弘正为先锋直趋闽、广。行前张弘范特意告诫其弟要勇敢作战,谨慎从事,表示自己不会因私情稍假宽纵。进军途中,连拔三江寨、漳州、鲍浦寨等几座防守坚固的城堡,致使其余“濒海郡邑皆望风降附”。宋丞相文天祥、礼部侍郎邓光荐也在五坡岭(在今海丰)被俘获。张弘范慑于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将其礼送大都。

  十六年正月,张弘范由广东潮阳发船下海,搜寻宋室踪迹,在甲子石林获两名宋谍,从他们口中探知宋帝君臣的藏身之地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县南80里)。张弘范随率舟师追踪而至。

  崖山系东西对崎的近岸小岛。宋人建宫室于岛上山麓。岛下“结巨舰千艘下碇海中。中舻而外舳(即船头向内,船尾向外),大索贯之为栅”。为防火攻,“舰皆涂泥,缚长木以拒火舟,火不能炙”(《宋史·瀛国公纪》),隐然一座海上坚城。因崖山之北水浅“舟胶”(易搁浅),张弘范指挥元军船队由崖山之东转入大洋,尔后由南面逼近宋人的水上基地。正式接手交战前,张弘范“潜舟载骑兵登陆焚其宫,命乐总管立寨断其汲路”,使宋人失去了陆上的基地和淡水供应,在心理和生理上遭受沉重打击而困顿不堪。

  二月,张弘范发起总攻(参见厓山海战)。他分军为四,指挥诸将从东南北三面接近敌船,自将一军居西南,担当最难的一面。元军每艘船上均构造成楼于舟尾,外覆布阵,内藏甲士。张弘范命令各船以他船上的乐声和锣声为号令。乐作,宋人闻之,以为元军摆宴而放松了警觉。

  待元军舟师直犯其前,宋军才放箭拒敌。元军按照命令皆伏盾不动,直至舟将接,突然“鸣金撤阵,弓弩火石交作,顷刻并破七舟”。元军“诸将乘乱皆殊死战,自己至申,声震天海,斩获几尽”。宋丞相陆秀夫在绝境中背负幼主赵昺投海自尽,宋朝最终灭亡。宋将张世杰率残余舟船败走交趾,遇风坏舟,死于海陵港,“岭海悉平”。张弘范勒石纪功于崖山之阳而还。

  十月,张弘范班师回朝,受到忽必烈接见,慰劳甚厚。不久竟染疾身死,年四十三岁。

  南宋灭亡后,民间一直有一个传说,说是宋朝降将张弘范统帅元军在崖山击溃南宋舰队,逼得南宋丞相陆秀夫抱着宋少帝跳海自沉,代表着汉人正朔的南宋政权就此彻底灭亡。尔后,张弘范命人在石崖上刻上“张弘范灭宋于此”七个大字以标榜自己灭掉南宋的所谓千秋功业。这种行径为世人所不齿,没过多久,有一位秀才在石崖刻字前面又加了一个“宋”字,变成了“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藉以对叛宋投元的张弘范表示出极大的羞辱和轻蔑。
  在广东崖山当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石崖刻字前面又加了一个“宋”字的故事发生在张弘范灭宋之后,过了二百多年的明代,当地出了个著名的理学家名陈献章。陈献章因为家住江门白沙乡,所以又称白沙先生。是白沙先生在石刻上加了个“宋”字,以一字之威,教训乱臣贼子。
  历史小说家二月河著的《乾隆皇帝》一书中:也有类似的叙述如下:灭大宋的不是蒙古人,是文恬武嬉的文武百官。乾隆知道母亲已经被说动,继续循着自己的思路款款陈说道:“蒙古大军将宋代最后一个皇帝赶到琼崖大海,宋代最后一个皇帝还在孩提之间,宰相陆秀夫在船上还在给他讲《中庸》。船被围了,把自己妻儿老小的船先沉了,抱着小皇帝投海自尽……额娘,你知道指挥这一战的蒙古主将是谁?”太后摇了摇头,她的眼中已经迸出泪花。“叫张弘范。”乾隆想到宋朝末代皇帝途穷惨状,也觉心中凄惶,哽着嗓子道:“他是大宋的一员战将,投了元,又来打自己主子。灭了宋,还磨崖铸字,写了几个字说‘张弘范灭宋于此’!后人鄙薄他,在前头仿他笔迹又添了个字,‘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这不是文人刻薄,是的的真真的史实!儿子想争一口气,别叫后世我们大清也出张弘范那样的贼子。”
  乾隆皇帝口中所说的史实,想来二月河先生已经考证过了。《乾隆皇帝》一书影响甚大,因此“宋张弘范灭宋”的故事更为人熟识。
  有学者对这类说法持不同看法,据一些地方志记载,当时张弘范在崖门的巨石上刻下的是"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如这样的话,在“张弘范”三字上面很难再加上“宋”字。到了明代,张弘范所镌刻的字迹已被地方官派人全部被铲去,以消除元代的民族矛盾给百姓心灵上留下的阴影。
  据史书记载,张弘范是汉族人,但他不是宋朝人,更没有在南宋时期当过将领,他父亲张柔,是河北定兴人,农民出身,原为金国人(其祖先可能为北宋遗民)。金国衰亡期间,张柔发展地方武装,成为军阀。1218年,张柔与蒙古军交战被擒,投降了蒙人。后来在连年征战中,积功累进,成为蒙古军中的头号汉人大将。 1238年,就是张柔投降蒙古人20年后,张弘范才出生,此时已是元太宗窝阔台汗十年,金已经亡国四年了,所以张弘范”既不是金人,也不是宋人,而是蒙古汉人。这个“蒙古张弘范”是在蒙古军中打拼出来的优秀将领,自始至终都是元帝国的臣民。元廷对委派张弘范充任征宋统帅是绝对放心的,据史载, 张弘范出征前,元帝赐以锦衣、玉带,张弘范辞曰:“奉命远征,无所事于衣带也。苟以剑甲为赐,则臣得仗国威灵,率不听者,臣得其职矣。” 元帝壮之,出上方剑以赐,曰:“剑,汝副也,有不用命者,以此处之。”
  在宋元战争中,作为元军中的汉人将领,张弘范在军事上立有卓越功勋:他曾筑“一字城”分割襄樊,随后攻下樊城,逼使驻守襄阳城的宋军出降。襄阳一失,南宋抗元的防线顿时门户大开;在后来的焦山之战中他又击溃了宋将张世杰率领的宋军主力;1278年,张弘范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蒙古汉军都元帅”,率军攻打闽广两地南宋的残余势力,在潮州五坡岭捉住了南宋宰相文天祥;1279年,他指挥水军,在广东崖山击溃南宋舰队,元军乘潮冲入宋军舟阵,偷袭宋将左大的战船,掳去左大。跟着又夺去宋军的七艘战船,宋军军心动摇。宋将翟国秀、刘俊等率兵船降敌,军中大乱。张世杰欲闯入中军救帝,但时已近黄昏,阴霾四布,咫尺莫辨,遂率16艘战船冲出崖门。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先驱妻子赴海死,登帝舟奏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不宜再辱。"遂背帝昺蹈海殉国。从官及宫人多随之投海死。事后,杨太后闻帝已投海殉国,亦赴海而死。代表着汉人正朔的南宋政权彻底灭亡。中国自此全部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治,长达近百年之久。
  张弘范从小受过很好的儒学教育,对汉文中的儒家典籍,纲常伦理也颇为熟悉。他曾作诗《述怀》曰:“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这首诗流露出他对战争破坏行为的憎恶和内心的矛盾、痛苦、内疚。张弘范是一个汉人,但他又是元军的大将,诗中的“我军”指的是元帝国的军队,而被“我军”屠戮的“江南儿女”则是指与张弘范身属同一种族的南宋子民。作为一名汉人,在助蒙古人杀戮同族,破汉人军,灭汉人国,在记述民族战争的历史上,无论如何不会是一个光彩的角色。想来张弘范当时的心情肯定是十分复杂的。据史载,张弘范在被元廷委以南下攻宋的主帅时,思想中就产生过顾虑,“帝以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陛辞,奏曰:“国制,无汉人典蒙古军者。臣汉人,恐乖节度,猝难成功。愿得亲信蒙古大臣与俱。”
  与张弘范一直作战到最后的宋将张世杰,原来在金国是张弘范之父张柔的部下。后来张柔降了蒙古,张世杰南下投奔了南宋。两人都姓张,又都是小同乡,所以有记载说他们血统上是同宗族,但走的道路却完全不一样。张世杰坚决抗元,最后以身殉宋,死得十分壮烈。而张柔父子却封侯拜相,成了元初的显贵。《宋史》中说张世杰:“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最后在崖山海面上,宋元两国间的最后一战,变成了张世杰、张弘范这对同门叔侄(兄弟)的较量。张世杰虽然战败,后来却彪炳青史,而张弘范死后虽然在元朝备极哀荣,元廷追赠他为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谥武烈。三十二年之后,即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元朝又给他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八年之后,(元仁宗延佑六年,1319年)元朝政府再一次加赐他“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改谥献武。对他的评价一直在上升。但是他在民间却落得了个骂名。
  人们为什么更喜欢看作为“宋朝降将”的张弘范被后世人羞辱和轻蔑的故事,这是因为从民族角度上看,人们同情、叹息南宋朝廷的灭亡,而对为敌作伥的汉奸的切齿痛恨,金兀术打北宋,可以,伯颜攻南宋,也无异议,因为他们代表了自己的民族。而张弘范作为汉人却来攻打、杀戮同族,这就是大逆不道。很多人并不了解张弘范的身世,只因他是汉人,取了汉名,就断定他是汉奸,给他安上个投降敌人的罪名,指责他在“忠义”上有了缺失,将他羞辱贬损,骂得狗血淋头,人们心里痛快。 尽管张弘范诞生、成长在异族的国土上,但因为他是一个汉人,他的身体里流着的是汉人的血。他没有像张世杰一样,投南宋抵御元军的进攻,而是一心一意地替蒙古人来打汉人的江山,这在很多人的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所以后人会编造这类石崖刻字的故事来鄙薄他、贬损他。
  当然历史上也有一些人对张弘范作出了比较公正的评价,明代的广东提学赵瑶曾作诗曰:“忍夺中华与外夷,乾坤回首重堪悲,镌功奇石张弘范,不是胡儿是汉儿。”从胡汉民族相争的角度出发,对崖山之战作了评论,没有硬给张弘范套上一个“宋朝降将”的帽子,这种评论是比较公道的

  记宋张弘范同志二三事
  原作者 扳手
  率领元朝大军灭了南宋的,张弘范同志,死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即公元1280年。现在是2003年。2003-1280=723,张弘范同志离开我们,已经723年了。723年,多少人的功业湮没于其间,能够到今天,大名被还屡屡提及,张弘范确有过人之处。只是他的过人之处,以一种尴尬的形式存在着。
  史书上记载,在宋元战争中,作为元军中的汉人将领,张弘范在军事上有卓越表现:他曾筑“一字城”分割襄樊,随后攻下樊城,逼使驻守襄阳城的宋军出降。襄阳一失,南宋抗元的防线顿时门户大开;在后来的焦山之战中他又击溃了宋将张世杰率领的宋军主力;1278年,张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蒙古汉军都元帅”,率军攻打闽广两地南宋的残余势力,在潮州五坡岭捉住了文天祥;1279年,他指挥水军,在广东崖山击溃南宋舰队,逼得陆秀夫抱少帝跳海自沉,彻底灭亡了代表着汉人正朔的南宋政权。中国自此陷入蒙古人的残暴统治,长达近百年之久。战争使得汉民族的人口数量锐减,原有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被摧毁。据说还错过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机会,如果,这样的机会,确实存在过的话。
  张弘范是个明白人,很清楚自己干了什么。他曾作诗《述怀》曰:“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诗中的“我军”指的是元帝国的军队,而被“我军”屠戮的“江南儿女”则是指与张弘范身属同一种族的南宋子民。作为一名汉人,助蒙古人杀戮同族,破汉人军,灭汉人国,在记述民族战争的历史上,无论如何不会是一个光彩的角色。面对身后如潮而来的骂名,张弘范本人想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不过,今天我们说起“张弘范”来,还不仅仅是“骂名”这么简单。比方说,关于“宋张弘范”这个称谓的由来吧,一个故事就有多个版本。让我占用大家一点时间,将这几个版本细细道来:
  今天我们熟知“张弘范”这个名字,大多归功于一个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段子,说他在崖山灭了南宋之后,骄狂不可一世,竟然勒石记碑,在石崖上刻上“张弘范灭宋于此”七个大字。后来呢,有个秀才,在他这七个大字前面又加了一个“宋”字,于是变成“宋张弘范灭宋于此”。(曾经属于) “宋”(的)“张弘范”“灭宋于此”,春秋笔法,褒贬之意,不言自明,乱臣贼子,敢不惧之?“宋张弘范灭宋于此”是故事的第一个版本,也是流传最广的一个。
  故事的第二个版本,其实可以作为版本一流传甚广的例证,出现在著名历史小说家二月河先生著的《乾隆皇帝》一书中:
  “灭大宋的不是蒙古人,是文恬武嬉的文武百官。”乾隆知道母亲已经被说动,继续循着自己的思路款款陈说道:“蒙古大军将宋代最后一个皇帝赶到琼崖大海,宋代最后一个皇帝还在孩提之间,宰相陆秀夫在船上还在给他讲《中庸》。船被围了,把自己妻儿老小的船先沉了,抱着小皇帝投海自尽……额娘,你知道指挥这一战的蒙古主将是谁?”太后摇了摇头,她的眼中已经迸出泪花。“叫张弘范。”乾隆想到宋朝末代皇帝途穷惨状,也觉心中凄惶,哽着嗓子道:“他是大宋的一员战将,投了元,又来打自己主子。灭了宋,还磨崖铸字,写了几个字说‘张弘范灭宋于此’!后人鄙薄他,在前头仿他笔迹又添了个字,‘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这不是文人刻薄,是的的真真的史实!儿子想争一口气,别叫后世我们大清也出张弘范那样的贼子。” 喔塞,看到这里,与美丽温柔的太后一样,我的眼中也已经迸出泪花。我这心里面,你们知道吗?是百感交集哇。在这个版本中,二月河先生假乾隆皇帝之口告诉我们:张弘范“是大宋的一员战将,投了元,又来打自己主子。灭了宋,还磨崖铸字,写了几个字说‘张弘范灭宋于此’!后人鄙薄他,在前头仿他笔迹又添了个字,‘宋张弘范灭宋于此’----这不是文人刻薄,是的的真真的史实!”
  史......实......哇!此版本由于二月河小说的风行,更为人们所熟知。
  张弘范灭宋之后,二百多年过去,到了明代,在广东,靠近古战场的地方,出了个著名的理学家叫陈献章。陈献章因为家住江门白沙乡,所以又称白沙先生。这里抄一段陈白沙先生的生平:“白沙先生二十岁中举人,其后屡次赴京会试皆未第。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年)时,白沙先生已五十六岁,始以荐举官授“翰林院检讨”,旋以奉母终养告归,返自沙乡居碧玉楼读书讲学,此后才身不仕,致力于学问,开创了他的“江门学派”,提出了“白沙学说”。白沙先生的讲学宗旨,不尚声华,惟务实际,与当时形式时尚,沉溺于利禄功名的传统官学派办学作风,背道而驰,冲破正统派的学术权威,解放传统制度的束缚,为学者开辟了新的道路。”
  白沙先生的道德文章肯定是极好的,理学家嘛,心口如一,风骨尤佳。所以死后得以从祀于孔庙,与历代圣贤并列,供万世景仰;在版本三的故事当中,刚才我们说过的那个加个“宋”字在“张弘范灭宋于此”前头的秀才,就变成了白沙先生本人,是他老人家出马,一字之威,教训乱臣贼子兼警告世人的。相应的叙述,在互联网上便查得到。估计现在很少会有人去关心这些了,“国学”衰微,谁理你什么“白沙”?不过我倒是蛮敬佩陈先生的,你看,象这种加一个“宋”字,减一个什么字,玩玩文字游戏,便能彪炳千秋大义的大好事,只有理学大儒先生才适合去做吧,这才能体现出他们特有的文人趣味啊!更何况先头刻字的那个武夫二百多年前就死掉了,所以不管你是秀才,还是大儒,都可以爬到他头上来,来搞上一搞。
  故事的第四个版本,跟我本人有关,88年的时候,那时我还是个文学小青年,坐船去广东新会找朋友玩。一路上唱着“留取丹心照汗青”,过大小伶仃岛,看见岛上好多猴子。船快到崖门的时候,才想起来问人,哪里能看到“宋张弘范灭宋于此”的石刻。结果同船的人都说什么石刻呀,不知道,没听说过。 我当时心中这个失望啊,把船栏杆拍遍了,无人会,登临意。后来终于有高人出现,告诉我说那块刻字的巨石原先是立在水里面的,解放后为了疏通航道已经被炸掉了,其实就算不炸掉也看不到什么,张弘范刻的字早在明代就已经被刮掉了。我还不死心,下船后还跑到崖山去看了看,^2 果然没见着什么古人字迹。当时很难过,觉得失去一个受先贤教育的机会,转身就走了。唉,走得太急,如果上天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的话,我一定会留在那里,伸出双手,对着石壁奋力拍打,拍到石头上血迹斑斑为止,“绝壁无余字”,说不定可以拍出个阿朱来呢。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至少听说了,当年张弘范刻在石崖上的不止七个字,他刻的是“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这样的话,我回去的路上一直在想,十二个字啊,那不是出问题了?加个“宋”字在前头,说不通啊。“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镇国大将军”是忽必烈给张弘范封的官,张弘范投降蒙古人的时候,应该还不到这个级别吧?于是回家来我就开始翻书。
  书是一个好东西,一翻之下,我就哈哈大笑。---------------对了,是谁告诉你说张弘范投降过蒙古人了?又是谁告诉你张弘范曾经是宋人了?公元1988年,二月河这个猪头尚未成名,还没有牛B烘烘地到处乱嚷嚷:“张弘范是大宋的一员战将,投了元,又来打自己主子……的的真真的史实!”呼呼,不怪二月河,那个时候我脑袋里面有张弘范是“降将”的概念,的的确确,完完全全,仅仅,是因为那个倒霉“宋张弘范”的传说,太TMD具有欺骗性了。翻了半天书才知道,说张弘范是汉人没错,可他从来就没当过宋朝的臣民,跟“宋”这个字儿八杆子打不着,更谈不上什么投降蒙古人了。非得要在君臣节义上面作文章的话,可以这么说:“金骠骑将军中都留守兼大兴府尹元帅张柔之子张弘范灭宋于此”。张弘范的父亲张柔,汉族,河北定兴人,农民出身,原为金国子民。金国衰亡期间,张柔发展地方武装,成为军阀。1218年,张柔与蒙古军交战被擒,投降了蒙人。后来在连年征战中,积功累进,成为蒙古军中的头号汉人大将。 1238年,就是张柔投降蒙古人20年后,张弘范才出生,此时已是元太宗窝阔台汗十年,金已经亡国四年了,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金张弘范”,更不用说“宋张弘范”了。一直以来就只有一个“蒙古张弘范”。这个“蒙古张弘范”是在蒙古军中打拼出来的优秀将领,由始至终都是元帝国的忠实臣民。所以说什么“宋张弘范灭宋于此”,呼呼,无聊文人的意淫而已。
  这便是“宋张弘范”故事的第四个版本。对我来说,它就是终极版了。
  看到这样一个弘扬民族气节的精彩段子原来竟是意淫的成果,实在叫人伤心,并且愤怒。我们都知道意淫是不好的,虽然象红楼梦那样的意淫,有助于陶冶情操,但是在国仇家恨上面,意淫,就非常不好了,如果还是由一个,求官求到五十六岁,一张口却是“背弃利禄功名”的,二皮脸大儒,白沙先生,来意淫,那就特别,特别不好了。文人们去丑化,去造谣,去玩文字游戏,去捉弄死人,去彰显大义,大约觉得大义开始凛然了,蛮族的铁骑便会退去,这颇有一点撒豆成兵的味道。三百年后满清八旗入关,还是这些大儒们,清议天下品评忠奸的大儒们,开始挤兑人,这回他们不搞张弘范了,开始挤兑吴三桂,批评尚可喜,嘲笑耿精忠,鄙视孔有德。说,仅仅是说,让大儒们带兵去带兵抗清,逢战则必败,只会写正气歌。正气歌还算是好的,你看像吴梅村,讽刺某人“冲冠一怒为红颜”,言犹在耳,嘿,自己去当满清中央大学的校长了;更有那钱谦益大儒,对小妾说道:“水太冷了,咱们去北京找个差事做吧”。时云:“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 呵呵, 老东林,再过三百年,到了清末,又出来个东林党人式的清议集团,其中张佩纶最著风头,才学风骨清议时评那是名动京师哇,自告奋勇去福建跟法国人打仗,大炮一响,张佩纶逃得不知去向。文人,嘿嘿,文人,百无一用是书生。
  当然我们鄙薄文人,那还有不是文人的那,怎么不见他们出来?对了,问题就在这里,在汉人政权的文化中,有点脸面与脑子的,都是文人,他就没有不是文人的。让我们说回张弘范,那个与张弘范一直作战到最后的宋将张世杰,其实也是个从金国来的汉人,甚至就作过张弘范老爹张柔的部下,与张弘范可能还算是同宗兄弟。后来张柔降了蒙古,张世杰南下投奔了南宋。最后崖山海面上,宋元两国间的最后一战,变成了张世杰、张弘范这对同门师兄弟的较量。而此时南宋本地产的丞相陆秀夫,唯一会做得就是拿把剑,逼着老婆去跳海,然后自己再背上小皇帝去跳海。你看,偌大一个南宋,到最后能派上点用场的武将居然还是个引进人才,可见当时朝廷风气是何等萎靡!我是不信人种优越论的,不相信被游牧民族精液强暴过的血统就特别能打仗。之所以汉人帝国中少有出色武将,偶尔出那么几个,要不就受尽冷眼背生毒疽活活给憋死,要不就干脆反了,自己打天下,究其原因,只有一点,便是那条绳子,那条风波亭里悬着的绳子,有这条绳子在,谁也别想出头,但凡有一往无前十荡十决临机独断犯险博胜的男儿血气出现,那条绳子便悄没声游过来,一把给你勒死。有这条绳子在,出什么武将?这条绳子除了莫须有杀人之外,还经常以另外一种雍容华贵气派尊严的嘴脸出现,变成一句口号六个字:“小人无不多才”。“小人无不多才”,一笔抹杀天下英雄啊,阅尽天下文字,再看不见第二句,象这样彻底打消作为“人”的能动性的,可耻的口号了。谁也不要多才,多才你就近乎小人,大家都来做孱弱猪狗,等着金国的狼牙棒过万了,一把砸下来,咔咔。

张弘范(1238-1280),字仲畴,涿州定兴(今属河北)人,元大将。本来是南宋将领,后来向蒙古人投降,成为元军南下灭宋的急先锋,崖山一战,南宋最后的一支军队全军覆没,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殉国,中统三年(1262年)为行军总管,曾参与襄樊之役,又从伯颜攻宋,为前锋渡江。至元十五年(1278年),任蒙古汉军都元帅,南取闽广。他使弟弘正为前锋,俘文天祥于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次年于山(今广东新会南)击败张世杰所统的水师,在石壁上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而还,不久病死。所刻记功碑被后人磨灭。

是汉奸 该杀的汉奸

大汉奸




13251951651元朝名将张弘范生平简介
鲁彬世答:张弘范作为一名汉族人,出生在南宋时期,但最后却为少数民族元朝做事。他在元朝做事是可以接受的,可他确实是灭掉了南宋的领军人物,也正因为这个行为使得张范被称为是南宋的汉奸。那么张弘范的汉奸这一称号具体是怎么得来的呢? 张弘范之所以和汉奸这个称号有联系,主要一点就是因为他是一位汉族人,原本是在南宋做事的,...

13251951651张弘范崖山一战灭南宋,他到底是蒙古人还是汉人
鲁彬世答:张弘范出身将门世家。其父张柔在金国拥有地方豪绅势力,在元朝攻灭金国,为求自保,最后投靠元军。因其勇武双全,也被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元军收入麾下,成为元朝初年的大将军。张弘范自幼在将门世家成长,耳濡目染,深受家族环境影响熏陶,从小习文练武,智勇双全,根据《元史》记载,张弘范是个文武全才...

13251951651张弘范的人物生平
鲁彬世答:至元元年(1264年),张弘范的八哥张弘略调至京城充任宿卫(蒙语称为怯薛,是为大汗轮流值宿守卫的禁卫军,后来发展成为元代官僚阶层的核心)。忽必烈在张柔诸子中特别选拔出张弘范来代替张弘略的工作,把金虎符亲自交给他,正式任命他为顺天路管民总管。佩带金虎符在当时是一种特殊荣誉,也是享有特权的标志。从此在朝廷青年贵...

13251951651张弘范是什么人?
鲁彬世答:张弘范是一个汉人,但他又是元军的大将,诗中的“我军”指的是元帝国的军队,而被“我军”屠戮的“江南儿女”则是指与张弘范身属同一种族的南宋子民。作为一名汉人,在助蒙古人杀戮同族,破汉人军,灭汉人国,在记述民族战争的历史上,无论如何不会是一个光彩的角色。想来张弘范当时的心情肯定是十分复杂的。据史...

13251951651张弘范曾是元朝的名将,为何他会受到后世人谩骂?
鲁彬世答:那么,张弘范到底是谁呢? 张弘范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可以从他出生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1280年说起。 张弘范字号是仲域,他父亲张柔是蒙古统治时期有名的军阀,张弘范是张柔的第九个儿子,他的出身他逐渐成长为精通文韬武略的有志青年,他的诗集被后人整理,也就是今天的《淮阳集》,他施展着军...

13251951651张弘范有哪些作为呢?会有哪些后果?
鲁彬世答:因为张弘范是一个汉族人,出生在南宋,但是他却为元朝做事,也就是为蒙古人做事,而且他带领蒙古人将南宋给灭了。正是这个行为,让他戴上了汉奸的帽子。而且他再灭了南宋之后,还在一块石碑上刻字,大体意思就是大将军张弘范亲手灭了南宋王朝。石碑刻字的行为更加大南宋人民对他的敌视。自己投靠外人...

13251951651元兵有汉人吗
鲁彬世答:最后在崖山灭宋的元朝大将张弘范就是汉人。他是河北定兴人,是元朝著名的军事家、统帅。元初汉人世侯张柔第九子。曾参加过襄樊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灭宋。1276年1月陷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获五岁的宋恭帝和谢太后、全太后、众官僚和太学生,押送到大都,宋恭帝被元世祖废为瀛国公。1277年...

13251951651此人是谁
鲁彬世答:第一个典故大概源自张弘范,张弘范(1238年—1280年),汉人,字仲畴,祖籍河北易州定兴,元初世侯张柔第九子。曾参加过襄樊之战,指挥元军在崖山灭宋,在石壁上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记功,后被人改成“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但他其实并没有做过宋朝将军,跟明朝更...

13251951651张弘范灭宋是罪人还是功臣(英雄)?
鲁彬世答:张弘范,一个典型的北方汉人。父亲叫做张柔,是北方地主豪强,曾经在北方金国最衰弱的时候给了一次重击,是参与蒙古灭金的急先锋,一个十足可靠的带路党。他们的家族为蒙古人消灭金朝指明了方向,为日后成为三大汉族势力奠定基础。 但是传到张弘范这一代的时候,形势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他效忠的蒙古朝廷的...

13251951651中国古代四大判臣逆贼流放地是哪四个?
鲁彬世答:虽然这首诗流露出他对战争破坏行为的憎恶和内心的矛盾、痛苦、内疚,但是他还是杀了,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任何一个汉人在心理上都是接受不了的。三、张弘范对元帝国来说,确实功勋卓著,但是他灭掉得是自己民族建立的国家。等宋灭亡后,他的同胞们待遇如何?奴隶一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四等:蒙古人,...


(编辑:张支诸)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