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天宫课堂”即将开讲,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8
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观后感

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发射、每一次飞行、每一次超越,都为世人展现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
这一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现实的征程却刻骨铭心。是对中国航天的致敬——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峥嵘岁月里,身为火药雕刻师和航天工程师的年轻夫妻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在天上写诗的人。”

在丈夫牺牲之后,妻子以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事业和家庭,这一幕幕感人场景让观众破防。如果说爱国是最深沉的情感,那么奋斗就是最长情的告白。
为民族复兴、为航天事业躬身奋斗的身影,组合起来就是人世间的壮美诗篇。
我们总是忍不住回顾过去,而越是回望历史,越能理解当下。越回顾,就越珍视。
我们会不断回顾中国科技事业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寻找民族前行的动力。那些时刻,因为铭记成为永恒。

你好你好!还可以做鱼儿在太空水里的状况,及种子的发芽等等,非常令人神往【摘要】
天宫课堂中播出的科学实验之后你觉得可以在天空中做还可以做什么实验【提问】
你好你好!还可以做鱼儿在太空水里的状况,及种子的发芽等等,非常令人神往【回答】
还有企鹅服的实验,等等【回答】
拓展:

太空级”名师授课!中国空间站空中课堂!全球独家学习资料!“天宫课堂”第一课12月9日15时40分正式开讲了!“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天气寒冷,请注意保暖!

希望你能满意,谢谢!
祝你万事顺利!【回答】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第二课将于23日15时40分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相互配合进行授课。这也是中国航天员第三次进行太空授课。那么这次“天宫课堂”给我的感觉就是太震撼了,眼前一亮的那种感受,更多的是为祖国日新月异的科技而感到骄傲。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次授课活动讲什么?来看一下课程表:届时,航天员将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另外还有天地互动环节,航天员真诚邀请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

在约45分钟的授课中,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生动演示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深入浅出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展示部分空间科学设施,介绍在空间站的工作生活情况。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天宫课堂”第一课的太空实验我还历历在目:“太空健身”、“细胞培养”、“浮力消失”......,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亚平宇航员中由于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现象。而“天宫课堂”第二课,我印象最深的是水油分离实验,我们都知道在正常的环境下,水油是分离的,但在失重的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了。实验还展示了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现分层的现象。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在太空抛物实验中,新晋“顶流”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惊喜亮相,充当“助教”。只见王亚平将吉祥物冰墩墩轻轻抛出,它并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掉落,而是沿着原来抛出的方向匀速前进。这是空间站微重力环境最直观的体现,生动演示了天地抛物之间的区别。

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在天地互动环节,谈及皮肤在太空是否会变好,王亚平表示,因为空间站没有太阳光照射,温度和湿度也都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另外在微重力环境下人的体液会向上分布,皮肤也会随之向上提升,“所以我感觉在空间站里皮肤状态很不错”。

“天宫课堂”通过三位航天员惟妙惟肖的讲解,更能使青少年近距离深入了解航天知识。直观感受到科学的伟大奥妙之处。看完“天宫课堂”第二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认识到了航天事业的重要性,也对科学知识的热情也更加强烈了。希望,我们的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祝愿我们的祖国更美好。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人类对太空的向往和探索从未止步。

然而身处太空,浩瀚苍穹看似壮美寥廓,实则挑战着航天员的心理与生理极限,更经历着很多惊心动魄的瞬间。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采取了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由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中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环境,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不停的跳动;微重力环境在地球上难以取得,在地面上不能完成的搬到了太空之中,使实验现象更加直接和直观。

液体表面张力试验,使水在太空中变成一张水膜;继续注水后,形成水球;将气泡注入水球后,形成一正一反两个像;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还有宇航员在无重力状态下活动等现象,并实时与地面课堂进行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



在神舟十二号离开地球的3个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国航天员,均来自普通而朴实的家庭。当他们远离地球、巡游寰宇、辛勤工作时,留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在一-如既往、年复一年地耕耘劳作。中国航天人的奉献和担当,始于热血、恒于信仰、终于爱国,他们把使命和重担铭刻心间、扛在肩,上,把荣誉和光环归于祖国、献给民族。



3月23日下午,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再度开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

为什么要做这些科学实验?背后蕴含着哪些科学奥妙?与人类探索浩瀚宇宙又有什么关联?

实验一:温热的“冰球”现象回顾:这一幕仿佛发生在“魔法世界”:透明的液球飘在半空中,王亚平用一根小棍点在液球上,球体瞬间开始“结冰”,几秒钟就变成通体雪白的“冰球”。王亚平说,这枚“冰球”摸上去是温热的。

专家解读:“太空‘冰雪’实验实际上是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形核、结晶的过程,过程当中会释放热量。”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璐介绍,过饱和溶液结晶通常需要外界“扰动”,而这个实验的“玄机”就在于小棍上沾有晶体粉末,为过饱和乙酸钠溶液提供了凝结核,进而析出三水合乙酸钠晶体。

延伸阅读:在地面上进行结晶实验时,晶体的样子可能因容器形状不同有很大差异。而在微重力环境中,晶体并不受容器的限制,可以悬浮在半空“自由生长”,这与中国空间站里的无容器材料实验柜相呼应。无容器材料实验柜目前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实现材料在无容器状态下从熔融到冷却凝固的过程,供科研人员收集物性参数进行研究;二是用于特殊材料在轨生长,缩短新材料从实验室走向流水线、走进大众视野的时间。



实验二:“拉不断”的液桥

现象回顾:叶光富将水分别挤在两块液桥板上,水球状似倒扣着的碗。液桥板合拢,两个水球“碗底”挨“碗底”;液桥板分开,一座中间细、两头粗的“桥”将两块板相连;王亚平再将液桥板拉远,液桥变得更细、更长,仍然没有断开。

专家解读:张璐介绍,微重力环境与液体表面张力是液桥得以成形的主要原因。日常生活中的液桥不易被察觉,比如洗手时两个指尖偶然形成几毫米液柱,再拉远一点就会受重力作用坍塌。而在空间站里,航天员轻松演示出比地面大数百倍的液桥,这在地面上是不可能看到的景象。

延伸阅读:液体表面张力是“天宫课堂”中的高频词,天宫一号太空授课、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做过的水膜、水球实验都阐释了这一原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康琦介绍,空间站可以最大限度摆脱地面重力影响,为包括液桥实验在内的流体力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带着液桥热毛细对流实验项目升空。



太空授课更在于营造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社会氛围。

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接受采访时所说,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科学永无止境,探索不断前行,在一个未知的广袤领域,只有以谦卑的姿态、勇往直前的力量才能探索出那神奇的奥妙。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当代中国人的重大历史责任。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

要坚持推进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坚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包容创新育人才,方能广纳贤才,为创新提供坚实支撑。科学永远是一个国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热爱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会理解、支持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历史的潮流在呼唤年轻一代为科学而努力探索,但鼓励他们奋发前行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太空授课的深层次意义便在于此。

探索任重道远,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激发学子对于未知世界的求知欲与渴望,树立全社会为创新而奋斗不息的信念,让梦想张力无限。寻梦过程,无疑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默默奉献、坚定顽强的民族精神。



看完了天宫课堂。让我受益匪浅,知道了太空的奥秘:在太空中,人体转动困难,没了地心引力,宇航员无法正常行走,水可以飘在空中,甚至可以成“球”……老师的语言诙谐有趣,使我对太空更感兴趣,增加了与同学之间的探讨话题和生活情趣,感觉到祖国的伟大,让我叹为观止,非常期待下次的天宫课堂,不知道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和宇宙奥秘。




18965958929“天宫课堂”即将开讲,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于卢世答:“天宫课堂”通过三位航天员惟妙惟肖的讲解,更能使青少年近距离深入了解航天知识。直观感受到科学的伟大奥妙之处。看完“天宫课堂”第二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认识到了航天事业的重要性,也对科学知识的热情也更加强烈了。希望,我们的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祝愿我们的祖国更美好。

18965958929天宫课堂授课观后感6篇
于卢世答:3月23日,我和同学们一起收看了中国航天“天宫课堂”第二课,神舟十三号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宇航员再次变身“太空教师”,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有趣的一课。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启。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在中国空间站精彩开讲,并面向全球直播。这是时...

18965958929天宫课堂观后感【13篇】
于卢世答:【 #心得体会# 导语】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以下是 。 1.天宫课堂观后感 在今日,我观看了天宫课堂这一节目,这使我了解到了许多知识。 在2013年,我国航天员王亚平真正意义上做了第一次天空授课,而时隔8年,今日和曾经的技术有很大不同。而且...

18965958929天宫课堂观后感
于卢世答:今天,我们在教室参与了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首次太空授课,“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物理课。 首先,王亚平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天和核心舱的主要结构,先后带我们参观了居住区、卫生区和太空厨房。随后,老师还介绍了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企鹅服”等运动装置的用法,并解...

18965958929《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
于卢世答: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通用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宫课堂》学生观后感1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这是“太空教师”王亚平8年前太空授课的寄语。8年前,聆听授课的学子中,有不少已经追逐着航天梦成为了一名航天人。8年前的我虽未曾聆听...

18965958929观看天宫课堂的观后感
于卢世答:观看天宫课堂的观后感 篇1 当航天员们在《天宫课堂》为我们太空授课时,你是否了解过她为梦想付出的努力?他们是名人,他们也只是一个为了梦想而不断奋斗的普通人,是坚持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与众不同。梦想虽然美丽,但如果没有坚持的勇气和行动,那么,那份美丽就只能停留在梦境中,而不会成为如今的现实。 这让我想起之前...

18965958929《天宫课堂》观后感
于卢世答:今天我看了一场直播天宫课堂,三位伟大的航空航天员老师们,一位长得十分秀丽,扎着马尾辫,时常露出美丽的笑容。两位长得健美精神百倍,在那一望无际的宇宙当中,他们为祖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那一句“我已出仓,感觉良好!”这简单的一句话,不知安抚了多少人的心。有了您们的付出,我们一定会成为航天强国。为祖国的...

18965958929天宫课堂观后感六年级500字
于卢世答:“天宫课堂”第三课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看了这一课之后,我学...

189659589292022看《天宫课堂》的感想范文(优选7篇)
于卢世答: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22看《天宫课堂》的感想范文(优选7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22看《天宫课堂》的感想范文(篇一) 宇宙海瀚无穷。我知道了,“宇宙的'天空是神秘的暗黑”,“星星不会眨眼睛了,而是散发着耀目的光辉”……一切的一切洗革着我的认识,让我的心里也装满了星辰...

18965958929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于卢世答:“天宫课堂”第二课3月23日下午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给我们上了一节生成有趣的物理课。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空间站2022天宫课堂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空间站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持续约40分钟。这一天地互动过程是在我国中继卫星的支持下实现的,它的亮相同时...


(编辑:奚闵厘)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