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六祖和神秀的偈语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5-31
六祖和神秀的偈语

六祖慧能:同样一首偈语,神秀和尚比慧能差在哪里了?

六祖说改神秀偈颂的时候,神秀在相上,六祖破相随然有悟,但未见其本性。后六祖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听金刚经大意,做出自性报告五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浄,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时忍和尚传授衣钵。六祖接待的是上上之人。。。智慧不思议。属於顿悟。你可以多看坛经。。在不懂的情况下,建议你要不语,而不是顺口说。。六祖虽然身份没破,也是古佛再来。如果你怀疑六祖。那么就是怀疑五祖,怀疑四祖,怀疑达摩祖师,最后怀疑佛陀把这个传给了大迦叶。你也怀一切佛法了。

六祖和神秀的偈语

禅宗六祖和神秀做的关于菩提树偈各是什么,哪个对我们更有意义

这二首偈,出自弘忍的二位弟子 神秀和慧能之手,前后相差不过几个时辰, 佛学和哲学是有区别的,佛讲究的是相信,哲学讲究的是怀疑,佛学讲究的是人的心。哲学更注重现实生活中客观东西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的不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二位作者要表达的东西是一样的,只是他们的境界有所差别,前后高下可见一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说明作者心有挂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体现了无执着的见地。慧能这个目不识丁的和尚深深影响了中国思想界。 金刚经,表达了佛陀心无所滞,聪慧通达。慧能的这一偈深得其精髓。 当到一定的高度,佛学和哲学是互通的,他们都在探索什么是宇宙中永恒不变的东西。佛陀,老子,孔子,苏格拉低,柏拉图他们的理论观点是相通的。 就像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能在闹市中悠然看书,在炮火纷飞的路上从容指挥,在兵败如山的时候力挽狂澜。首先他心静。 一首偈不能绝对的说他是唯物或唯心,假如这样,反而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最后,“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神秀不完整的作品,写完后自己汗流浃背,心有所滞。 哲学能加强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掌控,作为宗教的佛学能加强我们对自己内心的认识和掌控。也许这就是区别吧。

拓展资料

我也来答一个,

二祖慧可大师悟道因缘

二祖慧可大师,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成皋县西北)人。其父名寂,在慧可出生之前,每每担心无子,心想:“我家崇善,岂令无子?”于是便天天祈求诸佛菩萨保佑,希望能生个儿子,继承祖业。就这样虔诚地祈祷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黄昏,感应到佛光满室,不久慧可的母亲便怀孕了。为了感念佛恩,慧可出生后,父母便给他起名为“光”。

慧可自幼志气不凡,为人旷达,博闻强记,广涉儒书,尤精《诗》,《易》,喜好游山玩水,而对持家立业不感兴趣。后来接触了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于是便栖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父母见其志气不可改移,便听许他出家。于是他来到洛阳龙门香山,跟随宝静禅师学佛,不久又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后遍游各地讲堂,学习大小乘佛教的教义。经过多年的学习,慧可禅师虽然对经教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个人的生死大事对他来说仍然是个迷。

三十二岁那年,慧可禅师又回到香山,放弃了过去那种单纯追求文字知见的做法,开始实修。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打坐,希望能够借禅定的力量解决生死问题。这样过了八年。有一天,在禅定中,慧可禅师突然看到一位神人站在跟前,告诉他说:“将欲受果,何滞此邪?大道匪(非)遥,汝其南矣(如果你想证得圣果,就不要再执著于枯坐,滞留在这里了。大道离你不远,你就往南方去吧)!”慧可禅师知道这时护法神在点化他,于是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神光。第二天,慧可禅师感到头疼难忍,如针在刺,他的剃度师宝静禅师想找医生给他治疗。这时,慧可禅师听到空中有声音告诉他:“这是脱胎换骨,不是普通的头疼。”慧可禅师于是把自己所听到的告诉了他的老师。宝静禅师一看他的顶骨,果然如五峰隆起,于是就对慧可禅师说:“这是吉祥之相,你必当证悟。护法神指引你往南方去,分明是在告诉你,在少林寺面壁的达磨大师就是你的老师。”慧可禅师于是辞别了宝静禅师,前往少室山,来到达磨祖师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开始,达磨祖师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诲。但是,慧可禅师并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他不断地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就这样,他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年腊月初九的晚上,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并下起了鹅毛大雪。慧可禅师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天快亮的时候,积雪居然没过了他的膝盖。

这时,达磨祖师才慢慢地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心生怜悯,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慧可禅师流着眼泪,悲伤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磨祖师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能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

听了祖师的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决心,慧可禅师暗中拿起锋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并把它放在祖师的面前。顿时鲜血红了雪地。

达磨祖师被慧可禅师的虔诚举动所感动,知道慧可禅师是个法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

达磨祖师于是将神光的名字改为慧可。

慧可禅师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师道:“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

慧可禅师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禅师开悟后,继续留在达磨祖师的身边,时间长达六年之久(亦说九年),后继承了祖师的衣钵,成为禅宗的二祖。

据史料记载,二祖慧可付法给二祖僧璨后,即前往邺都,韬光养晦,变易形仪,随宜说法,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长达三十四年。

曾有人问二祖:“师是道人,何故如是(师父,你是个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你怎么可以出入这些不干不净的地方呢)?”

二祖回答道:“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我自己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跟你有什么相干)!”

慧可禅师长于辞辩,他虽无意推广自己的禅法,但是知道他的禅法的人却日渐增多。随着他的影响一天天地扩大,他的弘法活动遭到了当时拘守经文的僧徒的攻击。当时有个叫辩和的法师,在寺中讲《涅盘经》,他的学徒听了慧可禅师的讲法,渐渐地都离开了讲席,跟随慧可禅师学习祖师禅。辩和法师不胜恼恨,于是在邑宰翟仲侃的面前诽谤慧可禅师,说他妖言惑众。翟仲侃听信了辩和法师的谗言,对慧可禅师进行了非法迫害。慧可禅师却怡然顺受,曾无怨色。灯录上记载,慧可禅师活了一百零七岁,寂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谥大祖禅师。

关于慧可禅师的生前开示,《楞伽师资记》卷一中有少许记载。慧可禅师的“略说修道明心法要”云--

“《楞伽经》云: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死,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尽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处。《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荫重云覆障,众生不见。若逢智风,飘荡五荫,重云灭尽,佛性圆照,焕然明净。《华严经》云: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亦如瓶内灯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光起得明净,日光不坏,只为雾障。一切众生清净性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诸见,烦恼重云,覆障圣道,不能显了。若妄念不生,默然净(静)坐,大涅盘日,自然明净。俗书云:冰生于水而冰遏水,冰消而水通; 妄起于真而妄迷真,妄尽而真现。即心海澄清,去身空净也。故学人依文字语言为道者,如风中灯,不能破暗,焰焰谢灭。若净坐无事,如密室中灯,则解破暗,昭物分明。……若精诚不内发,三世中纵值恒沙诸佛,无所为。是知众生识心自度。佛不度众生,佛若能度众生,过去逢无量恒沙诸佛,何故我不成佛?只是精诚不内发,口说得,心不得,终不免逐业受形。故佛性犹如天下有日月,木中有火,人中有佛性,亦名佛性灯,亦名涅盘镜,明于日月,内外圆净,无边无际。犹如炼金,金质火尽,金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亦如泥团坏,亦如波浪灭,水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华严经》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无一钱分,多闻亦如是。又读者暂看,急须并却,若不舍还,同文字学,则何异煎流水以求冰,煮沸汤而觅雪。……”

另有向居士,闻二祖盛化,致书通好云:“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盘,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慧可禅师阅后,回书云:

“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

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六祖和神秀的偈语

禅宗六祖和神秀做的关于菩提树偈各是什么,哪个对我们更有意义

这二首偈,出自弘忍的二位弟子 神秀和慧能之手,前后相差不过几个时辰, 佛学和哲学是有区别的,佛讲究的是相信,哲学讲究的是怀疑,佛学讲究的是人的心。哲学更注重现实生活中客观东西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的不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二位作者要表达的东西是一样的,只是他们的境界有所差别,前后高下可见一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说明作者心有挂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体现了无执着的见地。慧能这个目不识丁的和尚深深影响了中国思想界。 金刚经,表达了佛陀心无所滞,聪慧通达。慧能的这一偈深得其精髓。 当到一定的高度,佛学和哲学是互通的,他们都在探索什么是宇宙中永恒不变的东西。佛陀,老子,孔子,苏格拉低,柏拉图他们的理论观点是相通的。 就像我们的开国领袖毛主席能在闹市中悠然看书,在炮火纷飞的路上从容指挥,在兵败如山的时候力挽狂澜。首先他心静。 一首偈不能绝对的说他是唯物或唯心,假如这样,反而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最后,“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神秀不完整的作品,写完后自己汗流浃背,心有所滞。 哲学能加强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掌控,作为宗教的佛学能加强我们对自己内心的认识和掌控。也许这就是区别吧。

拓展资料

我也来答一个,

二祖慧可大师悟道因缘

二祖慧可大师,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成皋县西北)人。其父名寂,在慧可出生之前,每每担心无子,心想:“我家崇善,岂令无子?”于是便天天祈求诸佛菩萨保佑,希望能生个儿子,继承祖业。就这样虔诚地祈祷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黄昏,感应到佛光满室,不久慧可的母亲便怀孕了。为了感念佛恩,慧可出生后,父母便给他起名为“光”。

慧可自幼志气不凡,为人旷达,博闻强记,广涉儒书,尤精《诗》,《易》,喜好游山玩水,而对持家立业不感兴趣。后来接触了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于是便栖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父母见其志气不可改移,便听许他出家。于是他来到洛阳龙门香山,跟随宝静禅师学佛,不久又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后遍游各地讲堂,学习大小乘佛教的教义。经过多年的学习,慧可禅师虽然对经教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个人的生死大事对他来说仍然是个迷。

三十二岁那年,慧可禅师又回到香山,放弃了过去那种单纯追求文字知见的做法,开始实修。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打坐,希望能够借禅定的力量解决生死问题。这样过了八年。有一天,在禅定中,慧可禅师突然看到一位神人站在跟前,告诉他说:“将欲受果,何滞此邪?大道匪(非)遥,汝其南矣(如果你想证得圣果,就不要再执著于枯坐,滞留在这里了。大道离你不远,你就往南方去吧)!”慧可禅师知道这时护法神在点化他,于是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神光。第二天,慧可禅师感到头疼难忍,如针在刺,他的剃度师宝静禅师想找医生给他治疗。这时,慧可禅师听到空中有声音告诉他:“这是脱胎换骨,不是普通的头疼。”慧可禅师于是把自己所听到的告诉了他的老师。宝静禅师一看他的顶骨,果然如五峰隆起,于是就对慧可禅师说:“这是吉祥之相,你必当证悟。护法神指引你往南方去,分明是在告诉你,在少林寺面壁的达磨大师就是你的老师。”慧可禅师于是辞别了宝静禅师,前往少室山,来到达磨祖师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开始,达磨祖师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诲。但是,慧可禅师并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他不断地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就这样,他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年腊月初九的晚上,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并下起了鹅毛大雪。慧可禅师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天快亮的时候,积雪居然没过了他的膝盖。

这时,达磨祖师才慢慢地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心生怜悯,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慧可禅师流着眼泪,悲伤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磨祖师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能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

听了祖师的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决心,慧可禅师暗中拿起锋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并把它放在祖师的面前。顿时鲜血红了雪地。

达磨祖师被慧可禅师的虔诚举动所感动,知道慧可禅师是个法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

达磨祖师于是将神光的名字改为慧可。

慧可禅师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师道:“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

慧可禅师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禅师开悟后,继续留在达磨祖师的身边,时间长达六年之久(亦说九年),后继承了祖师的衣钵,成为禅宗的二祖。

据史料记载,二祖慧可付法给二祖僧璨后,即前往邺都,韬光养晦,变易形仪,随宜说法,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长达三十四年。

曾有人问二祖:“师是道人,何故如是(师父,你是个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你怎么可以出入这些不干不净的地方呢)?”

二祖回答道:“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我自己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跟你有什么相干)!”

慧可禅师长于辞辩,他虽无意推广自己的禅法,但是知道他的禅法的人却日渐增多。随着他的影响一天天地扩大,他的弘法活动遭到了当时拘守经文的僧徒的攻击。当时有个叫辩和的法师,在寺中讲《涅盘经》,他的学徒听了慧可禅师的讲法,渐渐地都离开了讲席,跟随慧可禅师学习祖师禅。辩和法师不胜恼恨,于是在邑宰翟仲侃的面前诽谤慧可禅师,说他妖言惑众。翟仲侃听信了辩和法师的谗言,对慧可禅师进行了非法迫害。慧可禅师却怡然顺受,曾无怨色。灯录上记载,慧可禅师活了一百零七岁,寂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谥大祖禅师。

关于慧可禅师的生前开示,《楞伽师资记》卷一中有少许记载。慧可禅师的“略说修道明心法要”云--

“《楞伽经》云: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死,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尽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处。《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荫重云覆障,众生不见。若逢智风,飘荡五荫,重云灭尽,佛性圆照,焕然明净。《华严经》云: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亦如瓶内灯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光起得明净,日光不坏,只为雾障。一切众生清净性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诸见,烦恼重云,覆障圣道,不能显了。若妄念不生,默然净(静)坐,大涅盘日,自然明净。俗书云:冰生于水而冰遏水,冰消而水通; 妄起于真而妄迷真,妄尽而真现。即心海澄清,去身空净也。故学人依文字语言为道者,如风中灯,不能破暗,焰焰谢灭。若净坐无事,如密室中灯,则解破暗,昭物分明。……若精诚不内发,三世中纵值恒沙诸佛,无所为。是知众生识心自度。佛不度众生,佛若能度众生,过去逢无量恒沙诸佛,何故我不成佛?只是精诚不内发,口说得,心不得,终不免逐业受形。故佛性犹如天下有日月,木中有火,人中有佛性,亦名佛性灯,亦名涅盘镜,明于日月,内外圆净,无边无际。犹如炼金,金质火尽,金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亦如泥团坏,亦如波浪灭,水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华严经》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无一钱分,多闻亦如是。又读者暂看,急须并却,若不舍还,同文字学,则何异煎流水以求冰,煮沸汤而觅雪。……”

另有向居士,闻二祖盛化,致书通好云:“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盘,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慧可禅师阅后,回书云:

“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

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神秀大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六祖慧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对我们的意义上来看:慧能的境界是高,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和,却并不实用,神秀的境界虽然谈不上高,却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思想,符合儒家的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如荀子与孟子的观点相结合),基于现实的意义神秀的境界却比慧能高。 

拓展资料:

慧能不畏艰辛,长途拔涉到湖北五祖寺,拜见五祖弘忍。当五祖得知慧能是岭南人,且无文化,不愿收留他时,慧能以特有的善根,超常的悟性,过人的智慧回敬弘忍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无南 北”。一语惊人。一下子改变了五祖对他的态度,同意收留当杂工、春米。

在 短短的八个月的苦行杂务,惠能勤劳精进。并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示法诗,赢得五祖的赏识。五祖把第六代祖师圣位托嘱于他,并要他即时南归,等待时机出山弘法。惠能时年仅有 24岁。

在既未削发又未受戒的情况下的作了佛门第六代宗师。之后,经历16 年野人生涯,隐身不忘五祖重托,终于在唐仪风元年正月初八重出羊城。幸 遇光孝寺主持印宗法师,由印宗在光孝寺菩提树下为40岁的六祖剃度受戒,始成为名正言顺的佛门宗师,这就是先成祖后成佛之说。这是中外佛坛沙门 绝无仅有的先例。 

参考资料:神秀慧能



神秀大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六祖慧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大师是从外在的境界去慢慢进入内心世界,他是以外在来保护内心;而六祖慧能大师则是直接进入内心世界的境界,直入“一切唯心造”的佛法深理。所以前者是适合钝根人所入手的,而后者是适合利根人所入手的。
虽说六祖慧能大师说的偈子境界较高,但这两首偈对我们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的境界都比这两位大师的境界低故,所以这就只能依个人的境界高低来取决于我们该适应的偈子,若是说都境界比这两位大师低的话,那我还是建议你先把神秀大师那首偈子搞明白了,弄透彻了再进一步去研究六祖慧能大师的那首偈子了。

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两者当中,惠能的境界更高。从偈语里,我们可以看见惠能和尚已经没有了尘埃与非尘埃的概念,他或许还没有达到不动智(个人认为不动智是人生修行可以达到的最高境界)的境界,但应该接近了。
对求道者而言,惠能与神秀谁有意义要看个人,若求道者修行至堪比神秀的境界,那惠能自然更有意义。对普通人而言,神秀更有意义,因为人心容易肮脏,容易被惰性等侵染,只有时时于内净化内心,于外身体力行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就仿佛一面镜子,需要时时擦拭才能保证光亮。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使你身边没有洗衣机,你又有换洗的衣物,你想要拖一拖再去洗,一拖就拖到没有衣服换了才不得不去洗它们,长此以往,你就会变得懒惰,境界滑坡。但如果你马上就将衣服洗掉,不留脏污,你就能远离惰性。


18713235273六祖和神秀的偈语
劳晏姬答:六祖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说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至于意义就是见仁见智了。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大概还是神秀的偈语更易参透,更具操作性些。但这也正是佛家认为神秀的悟性不及六祖的原因。

18713235273六祖慧能和神秀的偈语还有五祖大师的偈语
劳晏姬答: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慧能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五祖大师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18713235273六祖慧能和神秀的偈语还有五祖大师的偈语
劳晏姬答: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翻译:身体是菩提树,心是镜子。经常擦拭,不制造灰尘。慧能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翻译:原本没有菩提树,镜子不是心。佛性总是明净的,哪里有尘埃!五祖大师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

18713235273六祖和神秀的偈语
劳晏姬答:神秀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偈语是从外在的境界去慢慢进入内心世界,以外在保护内心;而六祖偈语则是直接进入内心世界,直入一切唯心造的佛法深理。

18713235273神秀和六祖慧能怎样理解?
劳晏姬答:"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这个与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所做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思有些相似 出处: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

18713235273六祖和神秀的偈语
劳晏姬答:六祖和神秀的偈语 禅宗六祖和神秀做的关于菩提树偈各是什么,哪个对我们更有意义 这二首偈,出自弘忍的二位弟子 神秀和慧能之手,前后相差不过几个时辰, 佛学和哲学是有区别的,佛讲究的是相信,哲学讲究的是怀疑,佛学讲究的是人的心。哲学更注重现实生活中客观东西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的不同。 “身是菩提树,心如...

18713235273五祖为何认为神秀的偈子未见本性,而六祖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劳晏姬答:神秀的偈语偏于有,慧能的偈语偏于空,然而禅宗不着于任何一边,而是从无实无虚中寻求解脱。慧能的偈语是对神秀执着有相的纠正,显示了禅宗“本来无一物”的深刻内涵。真正的彻悟,不在是否远离尘埃,而在觉与不觉之间。五祖的《金刚经》讲解,以及慧能的“何期”二字,都展示了禅宗的神妙与深远。

18713235273神秀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诗名是什么?
劳晏姬答: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诗名是:《偈一》。全文: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注释】:据说当时神秀的“偈”,败在六祖之下,六祖的“偈”是这样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作者介绍:神秀早年学习经史,后出家,50岁时,到蕲州双峰山东山...

18713235273唐代神秀偈语的意思
劳晏姬答:神秀偈语指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菩提树,明镜台,比作自己的身心,经常的反省自己的身心,不要让尘世的尘埃蒙蔽了自己。

18713235273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全文
劳晏姬答:《神秀偈》(原文)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偈》(翻译)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编辑:从的南)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