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哲学的基本观点都有哪些,全面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哲学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研究世界的基本学科和手段。从历史的角度看,哲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探究其产生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工人阶级处于不利地位中发展出来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提供了合理的温床,这便是典型的“饥饿哲学”。

哲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正因为如此,历史为哲学指明了两条可行的路,促使了哲学的多层次发展。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

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扩展资料:

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具体又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该流派哲学一直强调感官认知与理性推理及客观证据,由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局限,该流派在关于世界起源仍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唯心主义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理念(法则)等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十分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个体意识第一性,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客体意识第一性。

道家哲学是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为基础,展开以自然为义理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认识一个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著,道家哲学发展的社会哲学,认为社会的存在是个客体,人们是在其中生存的主体,所以应该要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

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默认立场,并更加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道家相当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就是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并以修身达观的生活功夫来处理世界事务。

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

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哲学



  1. 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2.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3.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4. 伦理观很多前人概括过: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仁义礼智信等,还有学者提出应该是人,人是核心的核心。我认为中华的伦理观是忠、孝、仁、义、信。忠孝是连在一起的,实际上也是一种仁。子曰:“仁者爱人”。“仁”左边是单立人、是个人,右边是二,两个人相处的原则就是仁。孝由此而生,父慈,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应该孝敬父母,这个爱在父子两代人之间是以孝来体现的。继而推广到国家,封建社会对国就叫忠。那么作为个人怎么处理和社会的关系、和国家的关系、和国君的关系?就是义。所谓义者,宜也,就是适当,就是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上应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那份心,就叫义,所以我们说的义务就是自己在这个位置上该尽力的事务。朋友之间要讲义气,古人说的义气就是作为朋友尽了朋友之道的风气。信,孔子说,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诚信在社会上是站不住的,是要被淘汰的。古人讲立德、立言、立功,就是作为一种德性要留给社会,说的话要能对社会有用,还要做事情言行一致,要为社会立功。这是我们的伦理观。



辩证法
1、联系
A、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
B、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要求我们尊重联系的客观性,反对主观臆造联系
C、联系具有条件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要求我们善于利用创造,改变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趋利避害。
D、联系具有多样性。
(1)因果联系
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b、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整体和部分
a、整体和部分辨证统一。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处于统帅决定地位,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找最优目标。
b、整体离不开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c、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无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之和要求我们优化结构。
E、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2、发展
A、运动和静止
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无条件、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又要重视相对静止对事物性质稳定和发展的作用。
B、原理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a、要将事物如实的看作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c、坚持与时惧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1)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a、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b、改造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2)认识客观规律是基础和前提,利用客观规律是目的,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把握客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D、事物发展的原因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求我们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将内外因相结合。
E、事物发展的状态。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准备,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经过质变和量变这两种状态,永不停息地变化,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要求我们:
a、坚持适度原则; b、不失时机促成飞跃;c、重视量的积累;d、优化结构
3、矛盾
A、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善于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创造条件向有利的方面发展。
B、矛盾存在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C、矛盾具有特殊性:(1)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3)事物矛盾双方各有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普遍性和特殊性。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2)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1)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即遵循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学会科学的分析方法
E、主次矛盾
a、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F、矛盾的主次方面
事物的性质由主要方面决定,次要方面影响事物的性质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G、矛盾的分析方法
(1)一分为二,坚持两分法;(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4)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善于抓重点和主流;(5)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辩证法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即简单说就是联系 发展 矛盾的观点。


15046233282四大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各自是什么?它们对学生的学习有何指导意义?
马郝周答: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在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它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应该只研究行为。由于意识是不可测的,因此,只需研究在何种刺激下,个体有何种行为即可。所以,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只研究个体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2、认知主义...

15046233282简述三大流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郝周答: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

1504623328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马郝周答:(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到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

15046233282新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马郝周答:新课程理论中教育观主要包括的三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1.学生观主要包括的内容有:(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

15046233282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
马郝周答: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教育意义】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潜能。(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教育...

1504623328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马郝周答:主要观点:1、知识观: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2、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

15046233282什么是幼儿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马郝周答:儿童观的基本内容有:1、儿童有各种合法权利。2、儿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3、儿童发展具有能动性,他们是有能力的,积极主动发展的个体。4、儿童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其意义 对儿童的认识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一样久远,一样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需要。儿童具有超越文化和时代的意义,儿童是未被社会污染或较...

15046233282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马郝周答:1把学生当做学生: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对于学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但从来不考虑学生的要求,是将学生看作机器,而不是看作为一个人。教师首先要将学生看作学生,看作为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培养自己的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 2...

15046233282皮亚杰关于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马郝周答:皮亚杰关于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观点包括构建知识的积极构造过程、儿童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社交互动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等。1.构建知识的积极构造过程: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构造过程,他们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探索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儿童通过主动观察、实验和体验,积极地探索世界,构建他们的...

15046233282哲学的基本观点都有哪些,全面一点,我要考
马郝周答: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


(编辑:阚贩青)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