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关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几个问题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7
关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几个问题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百宝箱"的多重意象解读】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下简称《杜十娘》)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1574—1646)“三言”中的名篇,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占据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高峰。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这篇小说被编入了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本)第四册的中国古代小说单元中。据考证,《杜十娘》是冯梦龙根据同时代的文人宋懋澄(1565—1616)的《负情侬传》改编而成的。①当属明代的"拟话本"。故事叙述的是:明万历二十年间,京师名妓杜十娘为了赎身从良,追求真爱,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太学生李甲。可李甲生性软弱,自私,虽然也对杜十娘真心爱恋,但又屈从于社会,家庭的礼教观念,再加上孙富的挑唆,他最终出卖了杜十娘,酿成了杜十娘沉箱投江的悲剧。这个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戏曲、电影,也曾被翻译成外文,流传到日本、欧洲等地,在国内国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之所以如此,除了杜十娘这一悲剧人物形象感人以外,小说中的“百宝箱”这个具有多重功能和意义的意象创造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对这个意象的处理,可谓匠心独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百宝箱”是连接故事的线索。小说中,“百宝箱”的出现一共有四次,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次:当李甲为筹集从鸨儿处赎出杜十娘的三百两银子而到处奔波借债,但又毫无着落时,杜十娘拿出了“私蓄”的(说是从姊妹处借的而实际上是从“百宝箱”中拿出的)一百五十两来“任其半”(此外还有二十两作“行资”),终于感动了柳遇春借来另一半,使李甲能顺利地赎出杜十娘。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次:当杜十娘和李甲告别柳遇春和众姊妹准备上路时,谢月朗“命从人挈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锁甚固,正不知什么东西在里面。十娘也不开看,也不推辞,但殷勤作谢而已。”这"描金文具"正是“百宝箱”,有了这个“百宝箱”,夫妻俩浮寓吴越间的山水之费就不愁了。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次:当李甲用完那二十两白银,为行资匮乏"正当愁闷"时,杜十娘又取钥开箱,拿出白银五十两充当行资。这一次"百宝箱"虽然被当面打开,但李甲"在旁自觉惭愧,也不敢窥觑箱中虚实",致使"百宝箱"又一次坠入五里雾中。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第四次:当李甲受孙富挑唆,将杜十娘出卖时,十娘悲愤交加,取钥开锁,将箱中宝物一一投之江中,最后自己也"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一次"百宝箱"才让李甲,孙富和旁观者一览无余,使李甲"又羞又苦,且悔且泣",但却悔之晚矣。这是情节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也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为连接故事线索的"百宝箱"犹如千丈游丝,有萦花粘草之妙;恰似蜻蜓点水,若即若离;又像神龙之宛游,忽隐忽现。"百宝箱"这个意象在小说中的四次出现,对情节发展起着暗示和推动的作用,前三次出现(其中第一次是暗示)读者均不知箱中为何物,也不太在意,直到第四次出现,读者才恍然大悟。这正是作者构思的巧妙所在。 其次,"百宝箱"是叙事编辑的妙笔。小说中,"百宝箱"先合后开,延长故事的秘密,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具体而言有两点: 1。控制叙事距离,形成叙事节奏。"百宝箱"的四次出现,是紧接着前一事件完成的新事件的准备,是在旧紧张解除之际的新紧张的来临,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情节跌宕多姿,曲折变幻。 2。调节叙事视角,制造叙事张力。我国传统小说,叙述故事多采用全知视角,事件的前因后果,线索的来龙去脉,人物的一生行事等都要向读者交代得一清二楚,否则就会有叙事不完整之嫌。《杜十娘》却不同,它采用限知视角,使读者开始并不知道百宝箱为何物,也不知道杜十娘日常秘密积攒百宝箱的具体情况和心态,直到杜十娘被李甲出卖之际,开箱取宝投江之时,才知道她还有一个百宝箱。这样读者就会想到:杜十娘为什么要积攒百宝箱 又为什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李甲 在关键时候又为什么不让百宝箱发挥作用,而白白地将它沉入江底 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答正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是读者理解小说内涵的关键。 再次,"百宝箱"是杜十娘悲剧意蕴的象征。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杜十娘悲剧的社会历史意义如何 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种猜测和诠释,然而却总是不尽人意。比如有人认为,李甲是残害杜十娘的直接凶手,是他的"负情"把杜十娘推入江中;也有人认为孙富是造成杜十娘悲剧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孙富的挑唆,也许李甲不会抛弃杜十娘;还有人认为,把杜十娘的悲剧归因于李甲的负情和孙富的挑唆,都未免简单化,表面化,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应该是封建礼教,小说正是通过杜十娘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笔者以为,第一,二种观点固然过于肤浅,第三种观点看似深刻,却也未免公式化,概念化,未能尽其妙。如果我们从"百宝箱"这个意象入手去解读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蕴,也许是一条新的通途。 1. "百宝箱"是金钱的象征,是利益的代表。我国明代,正是商品经济兴起和繁荣的时期,专门用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手工工场已初具规模。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金钱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严重挑战,根深蒂固的封建门第终于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开始动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宗法伦理向利益驱动转变。这种背景在《杜十娘》这篇小说中是有所交代的:"古人云:'以利相交者,利尽而疏'","常言道:'说着钱,便无缘","如今的世情,那有顾缓急二字的",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鸨儿与杜十娘,三亲四友与李甲,李布政与杜十娘,孙富与李甲,甚至李甲与杜十娘,都是建立在金钱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正是杜十娘积攒"百宝箱"的原因,她幻想利用"百宝箱"来换取李甲的爱情。 2. "百宝箱"是杜十娘价值的象征,希望的寄托。小说中的杜十娘,是一个聪明,美丽而热情的女子,但因"命运不辰",落得"风尘困瘁",饱经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蹂躏,过着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她渴望摆脱这种非人的处境,做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人,因而"久有从良之志"。但是,一个女人,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又谈何容易。更何况,杜十娘所追求的,又不是一时的欢爱,一般的婚姻,她要追求一种人间真情。所以,杜十娘才苦心积攒"百宝箱",希望用"百宝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用"百宝箱"来换取真正的爱情。在选择李甲托付终身之时,杜十娘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 的秘密告诉李甲,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但是,杜十娘太天真了,在利欲熏心的社会里,在充满铜臭的人与人的关系中,哪有什么真情可言!她的希望是注定要破灭的,她的悲剧是注定要发生的。 3. "百宝箱" 是社会和人性激烈冲突的象征,是杜十娘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杜十娘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同时又交织着利害关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生长真情的土壤;在这样的社会里,真情就像柔弱的嫩芽,没有养料和水分,只有枯萎和死亡。杜十娘太有尊严了,太相信人性的力量了,她甚至误以为金钱可以买来真情。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本来就算李甲负义,杜十娘太可不必投水自尽,她有青春,美丽,还有金钱,她还可以另寻他欢,就算独自一个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吃人的封建礼教,自私自利的人际关系,使杜十娘彻底的失望了。一个曾经对自己感激涕零的人,一个自己真心爱的人,只为"一千两",为个人私利,就不惜背信弃义,断然出卖自己,而且还面有喜色,心无愧意。试问天底下有什么地方可以容纳下这样一个弱女子,可以容纳她追求美满的生活 试问又有何药物可以治疗她那颗破碎的心,可以抚平她灵魂的创伤 杜十娘,她只有用骂来表示内心的极大愤慨,只有用死来反抗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来保存自己的尊严和清白!。杜十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因为当时社会容不下这些东西,杜十娘始终没能躲开礼教的罗网,成为一个金钱和利益的牺牲品。杜十娘,看错的不是李甲,而是看不透封建制度和礼教对人性的毒害和摧残,看不透金钱和利益对人间真情的践踏与戕贼。而李甲,孙富之辈,只是成了间接的杀人凶手而已! 可悲的杜十娘, 可叹的一曲社会和人性的双重悲歌。 【杜十娘为什么沉了百宝箱】 「三言二拍」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有趣在其中写了一个不甘于被卖的妓女选择投江自尽的故事,更有趣是,妓女投江时抱着一个价值连城的百宝箱,卖掉她的男子不免是财色两空。这个故事叫做「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我小学二年级读过,印象深刻。这令我不免觉得男性可怕,他可以将自己曾经深深喜爱的女人卖掉(缘于他的火热的表白缘于他花了大量金钱,一个男人舍得出钱出力自然是爱的不轻),那么他当时的内心是否有恐惧与内疚,答案是"没有"。而另一篇与之结局相反的唐传奇「李娃传」,说的是妓女李娃骗光了公子郑元和的钱跑掉,郑公子很惨沦落到唱丧歌为乞丐最后僵卧雪中,李娃重遇落难公子看他衣衫褴褛满身疮疥觉得对不起他(16岁的李亚仙小姐多少还有良心也没有老练事故到绝情的地步,所以我猜她还是真正喜欢过郑元和的),两人抱着大哭一场,而后资助他上京赶考求得功名,自己也被封为"(言开)国夫人"。在这里我们看到,人们通常讲的"婊子无情"范式被打破,婊子还是有情的并且是有见识的。真正无情的应该是嫖妓之后又觉得自己不值企图悔悟走上"正途"的男子。 美人和钱是男人的最爱,但因为被辜负,只好一起毁灭。它们的一起陨落带有消极而凄美的气息。 我感兴趣的在于,在这个后面,显然是有一个价值评判的,妓女是货色的,但在人格上,她并不低贱,她是聪明而自觉的选择自己的道路,一辈子选择倚门卖笑的生涯相当恐怖,在张岱的「陶庵梦忆」里写到年老色衰的"歪妓"(一般妓女)仅仅几字已是凄酸刻骨:"多五六百人,……人无正色……言笑哑哑声中暗带凄楚",神女生涯原是梦,当然最好的结局是从良,但是一定要眼明心亮,一旦所托非人则贻误终身。她的对象小开李甲温柔敦厚,曲意奉迎都是表面现象,那是因为他钦慕的对象是一代名妓,图一宵之乐价格不菲,很多男人是"不可得而赏",独占花魁的心态使之有极大的满足,可惜他也因此挥霍无度床头金尽步入式微,(如果妓女精明如李娃骗了郑元和公子立马卷了钱跑路也好,至少有钱傍身,不至沦为货物由人买卖),十娘反而觉得他老实可靠(说来女人真是笨)十娘错在要赎身和他去苏杭浮居,过过世外桃源的生活。她没有象一般的良家妇女极力鼓励这个小开考功名,自己顺便当当诰命夫人提升社会地位,她是比较单纯的,这种单纯的生活理想不幸与传统的价值观相冲突。 文人嫖妓不是罪过,因为在唐到晚明的传奇故事及墨客骚人的生涯里,妓女尤其是名妓(伎)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如红拂女,柳如是,李香君,她们与文学,雅兴,国运,气节之类的话题分不开,她们在货色的同时也充当道德劝谕者的角色,要求文人走正统的道路:或谋功名,或取天下,或保晚节。她们一般会得以善终,因为她们的善终取决于男性的价值认同,"取之则贵"。所以不难体会将郑元和玩之于掌股,害他沦为唱丧歌的乞丐最后僵卧雪中的李亚仙小姐,一旦良心发现同时觉得郑先生犹如潜力股可以投资换取相应的社会价值,马上资助他求取功名,慧眼识珠的妓女李小姐居然弄个言开国夫人当当,前面她的无情绝义心狠手辣一笔勾销。 但是若果摆脱这种与正统相违背的道路,只是强调情爱,真象恩格斯先生说的"以双方的平等互爱为原则",那么她的结局就将导致悲剧,这是为传统价值观不容的,就象「三言二拍」里同为士子妓女题材的小说,才子王显龙为妓女玉堂春伤心,朋友劝的一段话:"须知那功名比婊子重要",婊子纵使有情到底还是婊子,而仕途功名是万万不可耽误的,婊子的出现不过是为了士子迷恋烟花造设一个绝境,为后面发奋求取功名做一个反衬,一旦功名到手也就是迷途知返的象征。但婊子如果能象一个良家妇女劝解士子求取正道时,婊子的人格就得到提升,反之她仅仅要求一段爱情,她就只能招致被抛弃或者死亡的下场,士子对其是"舍之则贱"的态度,并不以其道德本身的价值为准。 杜十娘地位卑下操贱业,为出身名门的李甲家庭所不容,李甲散尽钱财心存胆怯(无论是慑于父命还是怯于世情),思前想后终于还是将她卖给盐商,价格一千两。这个交易若果从最后的结局看,李甲绝对做了亏本买卖,杜十娘的卖身之资何止一千两,她只有慨叹:"妾腹内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她不会认命于是她只有投江,烈性的杜十娘不仅要毁灭自己的身体包括毁灭她意识中理想化的爱情,这是她可以自己掌控处理的,诚如边雅(walter benjamin)所说:"我们探讨精神性的性爱化吧,这乃是妓女的道德,她以性爱去体现文化,性爱是最猛烈的个人主义。"在精神化的性爱之外,她更要毁灭她货腰生涯赚取的钱财,"百宝箱"内的奇珍异宝代表她以身体交易换来的巨大价值,依靠这种价值她是可以在某种程度内自己选择对象,谋求新的生活,金钱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助长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假使她仅仅是将所有希望寄托于嫁一个"良人",而无任何经济力量作为后盾,她的境遇会更加悲惨。这个价值连城的"百宝箱"实际上代表为文人阶级对立的新的道德观--代表正在兴起的市民阶层的经济独立的价值观,这是身为所谓的高级阶层所没有考虑到的。也许李甲早知杜十娘有钱,就不会那么容易的将她转手易人了,金钱在某种程度上将会扩大感情的衍生空间。 但是,十娘是在最后揭示这一原则,或者在内心她的过往经验告诉她对男人的信任是极有限度的,这个限度需要经过一定时间与相关条件的考察。但是她的考察证明自己所托非人。这不免是遗憾的,深深的绝望最终导致她的死亡。 这种新兴的道德观在李甲的心里投下阴影,他失去了美人,更失去了他所看重的金钱,这双重打击使他郁郁成疾。 篇末双重的毁灭震撼人心,但是也喻设着一种苍凉的味道,所有的古典爱情故事(少数作品除外)都是和传统的男性中心价值观息息相关,一旦脱离这个喻设前提,它们就无法独立存在。 前人将杜十娘的悲剧更多地归因于孙富和李甲这两个人物的个人品质,而深入社会本质的层面。我们可以看到金钱和权势对人性的腐蚀,传统观念对女性尊严的无视和戏弄,成为这部剧作中杜十娘悲剧的原因。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然后自己也跳船自尽。西方人要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在西方人眼里,杜十娘是为负心郎李甲殉情而死,但她又为什么把财宝沉掉?于是不明白。实际上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学作品,没有把中国女子的复仇心理真正刻画出来,所以西方人不明白。 中国女子自古就有一种独特的复仇情结,那就是在自己死后用社会舆论来压迫官府治仇人的罪--最好是死罪,以此来向仇人索命复仇。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自己当众自尽,实际上是她选择的最好的复仇方式。她已经看透了李甲是个伪君子,所以她不仅要沉掉财宝让只认钱的李甲心疼,而且还要用自己的死唤起周围的人,特别是用舆论压迫官府对李甲进行追究,追究他的逼死人命罪。请看这段《明代演义》上是如何说的:“船上舟子和岸边闻声而来的过路人,纷纷痛责李甲的薄幸、孙富的阴狠,趁着人声鼎沸之际,杜十娘抱起那个百宝箱,纵身一跃,跳入冰冷的水中,转眼就无影无踪。” 中国古代法律可以说是按成语办事的,所谓“冤有头债有主”,而不太讲究对人死亡的直接加害证据的。一百个人都看见是杜十娘自己跳下船淹死的,但是,中国的官府正因为一百个人看见了才要治李甲的逼死人命罪--西方可能没有此罪。西方的法律会认为,杜十娘是自杀,李甲并没有推她,李甲与杜十娘的死就没有关系。一百个人都看见了,不正好证明他是无罪的吗? 中国人的思维比较讲发展的观点,讲辩证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国人也比较讲究和看重舆论环境。杜十娘深知:要想让李甲受惩罚,官府的法律中有“逼死人命”这一条。如何让官府来认定呢?就是用中国人联想的特点和中国人舆论的力量。中国人的证据思路和其中体现的理性与西方是不一样的。在杜十娘死亡这件事中,与李甲无关的自杀事件,成为李甲逼死人命的案件。中国古代的法律是建立在宗族宗法的社会基础上的,这一法律在特定的情况下就能治李甲的罪。在治李甲的罪之前,李甲的名声已经坏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外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但是实现以上这一切,杜十娘非常明白:代价是自己要搭上一条命。她义无反顾地这样做了,她也是无数这样做的中国妇女的一个代表。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妇女在历史上的社会地位,她们要获得法律的帮助,就要用生命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证据力量,在众人同情的舆论中去取得判决的优势,从而使仇人一举灭亡。这种复仇方式就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杜十娘骂孙富、骂李甲,又投江自尽可以看出,杜十娘有着自尊自爱,坚强守信,宁折不弯的性格。而李甲则是一个庸弱自私,没有主见,背信弃义的富家子弟。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为杜十娘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即使李甲知道杜十娘箱中尽是宝玉,价值万金,父母性情再严,将来也可吃穿无忧,李甲也不可能终生不变对十娘的忠诚,因为李甲是富贵子弟、纨绔少年,他对杜十娘的感情是真的,但一旦和自己的终生利益、家庭地位名声相冲突时,他便动摇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超越时代的人,不可能脱离他生活的环境。因此说李甲不可能对杜十娘终身忠诚。 那么,杜十娘的悲剧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从情节发展过程分析,杜十娘的悲剧中透着许多偶然性,但这些偶然又是当时社会环境所滋生的必然。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妇女的依附性地位和妓女卑微的社会地位,人与人之间以利相交的关系,这些都与杜十娘对纯真感情的追求格格不入,造成了杜十娘悲剧的必然性。 也许你会说,杜十娘有不为人知的百宝箱,她可以自己赎出自己,或另觅知音,或泛舟江湖,但她却选择沉入江底,这究竟是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认识:杜十娘追求的不是短暂的欢爱,也不是形式上的婚姻,而是一种相互珍爱与尊重的真情。在长期的妓女生活中,她受尽欺凌,当她苦心经营终于从良后,得到的却是被欺骗、被买卖、被遗弃。在这个人格、尊严、良知、情感等作为商品买卖的社会环境中,她追求真爱的理想破灭了,所以她选择了以死抗争。

这叫不劳而获

去看看 八荣八耻 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百宝箱"的多重意象解读】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下简称《杜十娘》)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1574—1646)“三言”中的名篇,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占据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高峰。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这篇小说被编入了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本)第四册的中国古代小说单元中。据考证,《杜十娘》是冯梦龙根据同时代的文人宋懋澄(1565—1616)的《负情侬传》改编而成的。①当属明代的"拟话本"。故事叙述的是:明万历二十年间,京师名妓杜十娘为了赎身从良,追求真爱,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太学生李甲。可李甲生性软弱,自私,虽然也对杜十娘真心爱恋,但又屈从于社会,家庭的礼教观念,再加上孙富的挑唆,他最终出卖了杜十娘,酿成了杜十娘沉箱投江的悲剧。这个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戏曲、电影,也曾被翻译成外文,流传到日本、欧洲等地,在国内国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之所以如此,除了杜十娘这一悲剧人物形象感人以外,小说中的“百宝箱”这个具有多重功能和意义的意象创造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对这个意象的处理,可谓匠心独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百宝箱”是连接故事的线索。小说中,“百宝箱”的出现一共有四次,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次:当李甲为筹集从鸨儿处赎出杜十娘的三百两银子而到处奔波借债,但又毫无着落时,杜十娘拿出了“私蓄”的(说是从姊妹处借的而实际上是从“百宝箱”中拿出的)一百五十两来“任其半”(此外还有二十两作“行资”),终于感动了柳遇春借来另一半,使李甲能顺利地赎出杜十娘。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次:当杜十娘和李甲告别柳遇春和众姊妹准备上路时,谢月朗“命从人挈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锁甚固,正不知什么东西在里面。十娘也不开看,也不推辞,但殷勤作谢而已。”这"描金文具"正是“百宝箱”,有了这个“百宝箱”,夫妻俩浮寓吴越间的山水之费就不愁了。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次:当李甲用完那二十两白银,为行资匮乏"正当愁闷"时,杜十娘又取钥开箱,拿出白银五十两充当行资。这一次"百宝箱"虽然被当面打开,但李甲"在旁自觉惭愧,也不敢窥觑箱中虚实",致使"百宝箱"又一次坠入五里雾中。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第四次:当李甲受孙富挑唆,将杜十娘出卖时,十娘悲愤交加,取钥开锁,将箱中宝物一一投之江中,最后自己也"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一次"百宝箱"才让李甲,孙富和旁观者一览无余,使李甲"又羞又苦,且悔且泣",但却悔之晚矣。这是情节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也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为连接故事线索的"百宝箱"犹如千丈游丝,有萦花粘草之妙;恰似蜻蜓点水,若即若离;又像神龙之宛游,忽隐忽现。"百宝箱"这个意象在小说中的四次出现,对情节发展起着暗示和推动的作用,前三次出现(其中第一次是暗示)读者均不知箱中为何物,也不太在意,直到第四次出现,读者才恍然大悟。这正是作者构思的巧妙所在。

其次,"百宝箱"是叙事编辑的妙笔。小说中,"百宝箱"先合后开,延长故事的秘密,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具体而言有两点:

1。控制叙事距离,形成叙事节奏。"百宝箱"的四次出现,是紧接着前一事件完成的新事件的准备,是在旧紧张解除之际的新紧张的来临,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情节跌宕多姿,曲折变幻。

2。调节叙事视角,制造叙事张力。我国传统小说,叙述故事多采用全知视角,事件的前因后果,线索的来龙去脉,人物的一生行事等都要向读者交代得一清二楚,否则就会有叙事不完整之嫌。《杜十娘》却不同,它采用限知视角,使读者开始并不知道百宝箱为何物,也不知道杜十娘日常秘密积攒百宝箱的具体情况和心态,直到杜十娘被李甲出卖之际,开箱取宝投江之时,才知道她还有一个百宝箱。这样读者就会想到:杜十娘为什么要积攒百宝箱 又为什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李甲 在关键时候又为什么不让百宝箱发挥作用,而白白地将它沉入江底 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答正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是读者理解小说内涵的关键。

再次,"百宝箱"是杜十娘悲剧意蕴的象征。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杜十娘悲剧的社会历史意义如何 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种猜测和诠释,然而却总是不尽人意。比如有人认为,李甲是残害杜十娘的直接凶手,是他的"负情"把杜十娘推入江中;也有人认为孙富是造成杜十娘悲剧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孙富的挑唆,也许李甲不会抛弃杜十娘;还有人认为,把杜十娘的悲剧归因于李甲的负情和孙富的挑唆,都未免简单化,表面化,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应该是封建礼教,小说正是通过杜十娘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笔者以为,第一,二种观点固然过于肤浅,第三种观点看似深刻,却也未免公式化,概念化,未能尽其妙。如果我们从"百宝箱"这个意象入手去解读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蕴,也许是一条新的通途。

1. "百宝箱"是金钱的象征,是利益的代表。我国明代,正是商品经济兴起和繁荣的时期,专门用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手工工场已初具规模。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金钱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严重挑战,根深蒂固的封建门第终于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开始动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宗法伦理向利益驱动转变。这种背景在《杜十娘》这篇小说中是有所交代的:"古人云:'以利相交者,利尽而疏'","常言道:'说着钱,便无缘","如今的世情,那有顾缓急二字的",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鸨儿与杜十娘,三亲四友与李甲,李布政与杜十娘,孙富与李甲,甚至李甲与杜十娘,都是建立在金钱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正是杜十娘积攒"百宝箱"的原因,她幻想利用"百宝箱"来换取李甲的爱情。

2. "百宝箱"是杜十娘价值的象征,希望的寄托。小说中的杜十娘,是一个聪明,美丽而热情的女子,但因"命运不辰",落得"风尘困瘁",饱经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蹂躏,过着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她渴望摆脱这种非人的处境,做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人,因而"久有从良之志"。但是,一个女人,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又谈何容易。更何况,杜十娘所追求的,又不是一时的欢爱,一般的婚姻,她要追求一种人间真情。所以,杜十娘才苦心积攒"百宝箱",希望用"百宝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用"百宝箱"来换取真正的爱情。在选择李甲托付终身之时,杜十娘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 的秘密告诉李甲,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但是,杜十娘太天真了,在利欲熏心的社会里,在充满铜臭的人与人的关系中,哪有什么真情可言!她的希望是注定要破灭的,她的悲剧是注定要发生的。

3. "百宝箱" 是社会和人性激烈冲突的象征,是杜十娘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杜十娘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同时又交织着利害关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生长真情的土壤;在这样的社会里,真情就像柔弱的嫩芽,没有养料和水分,只有枯萎和死亡。杜十娘太有尊严了,太相信人性的力量了,她甚至误以为金钱可以买来真情。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本来就算李甲负义,杜十娘太可不必投水自尽,她有青春,美丽,还有金钱,她还可以另寻他欢,就算独自一个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吃人的封建礼教,自私自利的人际关系,使杜十娘彻底的失望了。一个曾经对自己感激涕零的人,一个自己真心爱的人,只为"一千两",为个人私利,就不惜背信弃义,断然出卖自己,而且还面有喜色,心无愧意。试问天底下有什么地方可以容纳下这样一个弱女子,可以容纳她追求美满的生活 试问又有何药物可以治疗她那颗破碎的心,可以抚平她灵魂的创伤 杜十娘,她只有用骂来表示内心的极大愤慨,只有用死来反抗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来保存自己的尊严和清白!。杜十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因为当时社会容不下这些东西,杜十娘始终没能躲开礼教的罗网,成为一个金钱和利益的牺牲品。杜十娘,看错的不是李甲,而是看不透封建制度和礼教对人性的毒害和摧残,看不透金钱和利益对人间真情的践踏与戕贼。而李甲,孙富之辈,只是成了间接的杀人凶手而已!
可悲的杜十娘, 可叹的一曲社会和人性的双重悲歌。

【杜十娘为什么沉了百宝箱】

「三言二拍」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有趣在其中写了一个不甘于被卖的妓女选择投江自尽的故事,更有趣是,妓女投江时抱着一个价值连城的百宝箱,卖掉她的男子不免是财色两空。这个故事叫做「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我小学二年级读过,印象深刻。这令我不免觉得男性可怕,他可以将自己曾经深深喜爱的女人卖掉(缘于他的火热的表白缘于他花了大量金钱,一个男人舍得出钱出力自然是爱的不轻),那么他当时的内心是否有恐惧与内疚,答案是"没有"。而另一篇与之结局相反的唐传奇「李娃传」,说的是妓女李娃骗光了公子郑元和的钱跑掉,郑公子很惨沦落到唱丧歌为乞丐最后僵卧雪中,李娃重遇落难公子看他衣衫褴褛满身疮疥觉得对不起他(16岁的李亚仙小姐多少还有良心也没有老练事故到绝情的地步,所以我猜她还是真正喜欢过郑元和的),两人抱着大哭一场,而后资助他上京赶考求得功名,自己也被封为"(言开)国夫人"。在这里我们看到,人们通常讲的"婊子无情"范式被打破,婊子还是有情的并且是有见识的。真正无情的应该是嫖妓之后又觉得自己不值企图悔悟走上"正途"的男子。

美人和钱是男人的最爱,但因为被辜负,只好一起毁灭。它们的一起陨落带有消极而凄美的气息。

我感兴趣的在于,在这个后面,显然是有一个价值评判的,妓女是货色的,但在人格上,她并不低贱,她是聪明而自觉的选择自己的道路,一辈子选择倚门卖笑的生涯相当恐怖,在张岱的「陶庵梦忆」里写到年老色衰的"歪妓"(一般妓女)仅仅几字已是凄酸刻骨:"多五六百人,……人无正色……言笑哑哑声中暗带凄楚",神女生涯原是梦,当然最好的结局是从良,但是一定要眼明心亮,一旦所托非人则贻误终身。她的对象小开李甲温柔敦厚,曲意奉迎都是表面现象,那是因为他钦慕的对象是一代名妓,图一宵之乐价格不菲,很多男人是"不可得而赏",独占花魁的心态使之有极大的满足,可惜他也因此挥霍无度床头金尽步入式微,(如果妓女精明如李娃骗了郑元和公子立马卷了钱跑路也好,至少有钱傍身,不至沦为货物由人买卖),十娘反而觉得他老实可靠(说来女人真是笨)十娘错在要赎身和他去苏杭浮居,过过世外桃源的生活。她没有象一般的良家妇女极力鼓励这个小开考功名,自己顺便当当诰命夫人提升社会地位,她是比较单纯的,这种单纯的生活理想不幸与传统的价值观相冲突。

文人嫖妓不是罪过,因为在唐到晚明的传奇故事及墨客骚人的生涯里,妓女尤其是名妓(伎)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如红拂女,柳如是,李香君,她们与文学,雅兴,国运,气节之类的话题分不开,她们在货色的同时也充当道德劝谕者的角色,要求文人走正统的道路:或谋功名,或取天下,或保晚节。她们一般会得以善终,因为她们的善终取决于男性的价值认同,"取之则贵"。所以不难体会将郑元和玩之于掌股,害他沦为唱丧歌的乞丐最后僵卧雪中的李亚仙小姐,一旦良心发现同时觉得郑先生犹如潜力股可以投资换取相应的社会价值,马上资助他求取功名,慧眼识珠的妓女李小姐居然弄个言开国夫人当当,前面她的无情绝义心狠手辣一笔勾销。

但是若果摆脱这种与正统相违背的道路,只是强调情爱,真象恩格斯先生说的"以双方的平等互爱为原则",那么她的结局就将导致悲剧,这是为传统价值观不容的,就象「三言二拍」里同为士子妓女题材的小说,才子王显龙为妓女玉堂春伤心,朋友劝的一段话:"须知那功名比婊子重要",婊子纵使有情到底还是婊子,而仕途功名是万万不可耽误的,婊子的出现不过是为了士子迷恋烟花造设一个绝境,为后面发奋求取功名做一个反衬,一旦功名到手也就是迷途知返的象征。但婊子如果能象一个良家妇女劝解士子求取正道时,婊子的人格就得到提升,反之她仅仅要求一段爱情,她就只能招致被抛弃或者死亡的下场,士子对其是"舍之则贱"的态度,并不以其道德本身的价值为准。

杜十娘地位卑下操贱业,为出身名门的李甲家庭所不容,李甲散尽钱财心存胆怯(无论是慑于父命还是怯于世情),思前想后终于还是将她卖给盐商,价格一千两。这个交易若果从最后的结局看,李甲绝对做了亏本买卖,杜十娘的卖身之资何止一千两,她只有慨叹:"妾腹内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她不会认命于是她只有投江,烈性的杜十娘不仅要毁灭自己的身体包括毁灭她意识中理想化的爱情,这是她可以自己掌控处理的,诚如边雅(walter benjamin)所说:"我们探讨精神性的性爱化吧,这乃是妓女的道德,她以性爱去体现文化,性爱是最猛烈的个人主义。"在精神化的性爱之外,她更要毁灭她货腰生涯赚取的钱财,"百宝箱"内的奇珍异宝代表她以身体交易换来的巨大价值,依靠这种价值她是可以在某种程度内自己选择对象,谋求新的生活,金钱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助长了女性的独立意识,假使她仅仅是将所有希望寄托于嫁一个"良人",而无任何经济力量作为后盾,她的境遇会更加悲惨。这个价值连城的"百宝箱"实际上代表为文人阶级对立的新的道德观--代表正在兴起的市民阶层的经济独立的价值观,这是身为所谓的高级阶层所没有考虑到的。也许李甲早知杜十娘有钱,就不会那么容易的将她转手易人了,金钱在某种程度上将会扩大感情的衍生空间。

但是,十娘是在最后揭示这一原则,或者在内心她的过往经验告诉她对男人的信任是极有限度的,这个限度需要经过一定时间与相关条件的考察。但是她的考察证明自己所托非人。这不免是遗憾的,深深的绝望最终导致她的死亡。

这种新兴的道德观在李甲的心里投下阴影,他失去了美人,更失去了他所看重的金钱,这双重打击使他郁郁成疾。

篇末双重的毁灭震撼人心,但是也喻设着一种苍凉的味道,所有的古典爱情故事(少数作品除外)都是和传统的男性中心价值观息息相关,一旦脱离这个喻设前提,它们就无法独立存在。

前人将杜十娘的悲剧更多地归因于孙富和李甲这两个人物的个人品质,而深入社会本质的层面。我们可以看到金钱和权势对人性的腐蚀,传统观念对女性尊严的无视和戏弄,成为这部剧作中杜十娘悲剧的原因。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然后自己也跳船自尽。西方人要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在西方人眼里,杜十娘是为负心郎李甲殉情而死,但她又为什么把财宝沉掉?于是不明白。实际上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学作品,没有把中国女子的复仇心理真正刻画出来,所以西方人不明白。

中国女子自古就有一种独特的复仇情结,那就是在自己死后用社会舆论来压迫官府治仇人的罪--最好是死罪,以此来向仇人索命复仇。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自己当众自尽,实际上是她选择的最好的复仇方式。她已经看透了李甲是个伪君子,所以她不仅要沉掉财宝让只认钱的李甲心疼,而且还要用自己的死唤起周围的人,特别是用舆论压迫官府对李甲进行追究,追究他的逼死人命罪。请看这段《明代演义》上是如何说的:“船上舟子和岸边闻声而来的过路人,纷纷痛责李甲的薄幸、孙富的阴狠,趁着人声鼎沸之际,杜十娘抱起那个百宝箱,纵身一跃,跳入冰冷的水中,转眼就无影无踪。”

中国古代法律可以说是按成语办事的,所谓“冤有头债有主”,而不太讲究对人死亡的直接加害证据的。一百个人都看见是杜十娘自己跳下船淹死的,但是,中国的官府正因为一百个人看见了才要治李甲的逼死人命罪--西方可能没有此罪。西方的法律会认为,杜十娘是自杀,李甲并没有推她,李甲与杜十娘的死就没有关系。一百个人都看见了,不正好证明他是无罪的吗?

中国人的思维比较讲发展的观点,讲辩证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国人也比较讲究和看重舆论环境。杜十娘深知:要想让李甲受惩罚,官府的法律中有“逼死人命”这一条。如何让官府来认定呢?就是用中国人联想的特点和中国人舆论的力量。中国人的证据思路和其中体现的理性与西方是不一样的。在杜十娘死亡这件事中,与李甲无关的自杀事件,成为李甲逼死人命的案件。中国古代的法律是建立在宗族宗法的社会基础上的,这一法律在特定的情况下就能治李甲的罪。在治李甲的罪之前,李甲的名声已经坏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外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但是实现以上这一切,杜十娘非常明白:代价是自己要搭上一条命。她义无反顾地这样做了,她也是无数这样做的中国妇女的一个代表。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妇女在历史上的社会地位,她们要获得法律的帮助,就要用生命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证据力量,在众人同情的舆论中去取得判决的优势,从而使仇人一举灭亡。这种复仇方式就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杜十娘骂孙富、骂李甲,又投江自尽可以看出,杜十娘有着自尊自爱,坚强守信,宁折不弯的性格。而李甲则是一个庸弱自私,没有主见,背信弃义的富家子弟。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为杜十娘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即使李甲知道杜十娘箱中尽是宝玉,价值万金,父母性情再严,将来也可吃穿无忧,李甲也不可能终生不变对十娘的忠诚,因为李甲是富贵子弟、纨绔少年,他对杜十娘的感情是真的,但一旦和自己的终生利益、家庭地位名声相冲突时,他便动摇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超越时代的人,不可能脱离他生活的环境。因此说李甲不可能对杜十娘终身忠诚。

那么,杜十娘的悲剧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从情节发展过程分析,杜十娘的悲剧中透着许多偶然性,但这些偶然又是当时社会环境所滋生的必然。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妇女的依附性地位和妓女卑微的社会地位,人与人之间以利相交的关系,这些都与杜十娘对纯真感情的追求格格不入,造成了杜十娘悲剧的必然性。

也许你会说,杜十娘有不为人知的百宝箱,她可以自己赎出自己,或另觅知音,或泛舟江湖,但她却选择沉入江底,这究竟是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认识:杜十娘追求的不是短暂的欢爱,也不是形式上的婚姻,而是一种相互珍爱与尊重的真情。在长期的妓女生活中,她受尽欺凌,当她苦心经营终于从良后,得到的却是被欺骗、被买卖、被遗弃。在这个人格、尊严、良知、情感等作为商品买卖的社会环境中,她追求真爱的理想破灭了,所以她选择了以死抗争。

一.“百宝箱”意象分析。
1. "百宝箱"是金钱的象征,是利益的代表。我国明代,正是商品经济兴起和繁荣的时期,专门用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手工工场已初具规模。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金钱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严重挑战,根深蒂固的封建门第终于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开始动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宗法伦理向利益驱动转变。这种背景在《杜十娘》这篇小说中是有所交代的:"古人云:'以利相交者,利尽而疏'","常言道:'说着钱,便无缘","如今的世情,那有顾缓急二字的",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鸨儿与杜十娘,三亲四友与李甲,李布政与杜十娘,孙富与李甲,甚至李甲与杜十娘,都是建立在金钱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正是杜十娘积攒"百宝箱"的原因,她幻想利用"百宝箱"来换取李甲的爱情。

2. "百宝箱"是杜十娘价值的象征,希望的寄托。小说中的杜十娘,是一个聪明,美丽而热情的女子,但因"命运不辰",落得"风尘困瘁",饱经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蹂躏,过着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她渴望摆脱这种非人的处境,做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人,因而"久有从良之志"。但是,一个女人,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又谈何容易。更何况,杜十娘所追求的,又不是一时的欢爱,一般的婚姻,她要追求一种人间真情。所以,杜十娘才苦心积攒"百宝箱",希望用"百宝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用"百宝箱"来换取真正的爱情。在选择李甲托付终身之时,杜十娘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 的秘密告诉李甲,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但是,杜十娘太天真了,在利欲熏心的社会里,在充满铜臭的人与人的关系中,哪有什么真情可言!她的希望是注定要破灭的,她的悲剧是注定要发生的。

3. "百宝箱" 是社会和人性激烈冲突的象征,是杜十娘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杜十娘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同时又交织着利害关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生长真情的土壤;在这样的社会里,真情就像柔弱的嫩芽,没有养料和水分,只有枯萎和死亡。杜十娘太有尊严了,太相信人性的力量了,她甚至误以为金钱可以买来真情。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本来就算李甲负义,杜十娘太可不必投水自尽,她有青春,美丽,还有金钱,她还可以另寻他欢,就算独自一个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吃人的封建礼教,自私自利的人际关系,使杜十娘彻底的失望了。一个曾经对自己感激涕零的人,一个自己真心爱的人,只为"一千两",为个人私利,就不惜背信弃义,断然出卖自己,而且还面有喜色,心无愧意。试问天底下有什么地方可以容纳下这样一个弱女子,可以容纳她追求美满的生活 试问又有何药物可以治疗她那颗破碎的心,可以抚平她灵魂的创伤 杜十娘,她只有用骂来表示内心的极大愤慨,只有用死来反抗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来保存自己的尊严和清白!。杜十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因为当时社会容不下这些东西,杜十娘始终没能躲开礼教的罗网,成为一个金钱和利益的牺牲品。杜十娘,看错的不是李甲,而是看不透封建制度和礼教对人性的毒害和摧残,看不透金钱和利益对人间真情的践踏与戕贼。而李甲,孙富之辈,只是成了间接的杀人凶手而已!

二.从霍小玉、杜十娘及刘兰芝看古代女子的爱情观。
观点:我国古代女子在爱情婚姻上几无自由,爱情对她们来说是多么奢侈;加之在对待爱情上,较之男子,女子更有一种天然的执着。所以,一旦拥有爱情,她们都会显得十分执着乃至偏执,甚至宁可失去生命,也不愿失去爱情。

霍小玉:她报复的对象是同她一样无辜的女人,另外又愠怒的自残自伤,这不是一种对爱情追求极致的偏执导致的必然结果吗?

刘兰芝:兰芝在爱情里得到精神的丰润,却在婚姻生活中寂寞憔悴,于是用死亡来成全爱情的美,也用沉默的死来控诉不合理的环境。死成了执着爱情绚烂的诠释。

三.试分析杜十娘悲剧命运的社会意义。
小说从开头到结尾,有一种忽隐忽显却又贯穿始终的社会势力在阻挠、破坏和威胁着杜十娘的爱情追求和美好理想的实现,这就是以李甲的父亲李布政为代表的门第观念和封建礼法,这是一股无形的然而是十分强大的社会势力。杜十娘虽然聪明机警,老练沉着,但这是以她的年纪、生活阅历和经验还不可能充分认识,同时更是无力抗拒、无法战胜这种社会势力。小说极其深刻而且富有说服力地揭示出,这是杜十娘爱情悲剧的真正的社会根源。李布政像幽灵一样,笼罩着这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李布政和他所代表的封建礼建,才是杀害杜十娘的最主要的凶手。
杜十娘用自己的生命,向旧社会作了鞭挞、控诉和抗争。宁愿反抗而死,不愿屈辱而生,这种和黑暗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光照千古,具有震慑人心的感情力量。

OVER.

no1.

“百宝箱”是连接故事的线索。小说中,“百宝箱”的出现一共有四次,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次:当李甲为筹集从鸨儿处赎出杜十娘的三百两银子而到处奔波借债,但又毫无着落时,杜十娘拿出了“私蓄”的(说是从姊妹处借的而实际上是从“百宝箱”中拿出的)一百五十两来“任其半”(此外还有二十两作“行资”),终于感动了柳遇春借来另一半,使李甲能顺利地赎出杜十娘。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次:当杜十娘和李甲告别柳遇春和众姊妹准备上路时,谢月朗“命从人挈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锁甚固,正不知什么东西在里面。十娘也不开看,也不推辞,但殷勤作谢而已。”这“描金文具”正是“百宝箱”,有了这个“百宝箱”,夫妻俩浮寓吴越间的山水之费就不愁了。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次:当李甲用完那二十两白银,为行资匮乏“正当愁闷”时,杜十娘又取钥开箱,拿出白银五十两充当行资。这一次“百宝箱”虽然被当面打开,但李甲“在旁自觉惭愧,也不敢窥觑箱中虚实”,致使“百宝箱”又一次坠入五里雾中。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第四次:当李甲受孙富挑唆,将杜十娘出卖时,十娘悲愤交加,取钥开锁,将箱中宝物一一投之江中,最后自己也“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一次“百宝箱”才让李甲、孙富和旁观者一览无余,使李甲“又羞又苦,且悔且泣”,但却悔之晚矣。这是情节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也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为连接故事线索的“百宝箱”犹如千丈游丝,有萦花粘草之妙;恰似蜻蜓点水,若即若离;又像神龙之宛游,忽隐忽现。“百宝箱”这个意象在小说中的四次出现,对情节发展起着暗示和推动的作用,前三次出现(其中第一次是暗示)读者均不知箱中为何物,也不太在意,直到第四次出现,读者才恍然大悟。这正是作者构思的巧妙所在。

其次,“百宝箱”是叙事编辑的妙笔。小说中,“百宝箱”先合后开,延长故事的秘密,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具体而言有两点:

1.控制叙事距离,形成叙事节奏。“百宝箱”的四次出现,是紧接着前一事件完成的新事件的准备,是在旧紧张解除之际的新紧张的来临,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情节跌宕多姿,曲折变幻。

2.调节叙事视角,制造叙事张力。我国传统小说,叙述故事多采用全知视角,事件的前因后果、线索的来龙去脉、人物的一生行事等都要向读者交代得一清二楚,否则就会有叙事不完整之嫌。《杜十娘》却不同,它采用限知视角,使读者开始并不知道百宝箱为何物,也不知道杜十娘日常秘密积攒百宝箱的具体情况和心态,直到杜十娘被李甲出卖之际,开箱取宝投江之时,才知道她还有一个百宝箱。这样读者就会想到:杜十娘为什么要积攒百宝箱?又为什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李甲?在关键时候又为什么不让百宝箱发挥作用,而白白地将它沉入江底?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答正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是读者理解小说内涵的关键。

再次,“百宝箱”是杜十娘悲剧意蕴的象征。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杜十娘悲剧的社会历史意义如何?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种猜测和诠释,然而却总是不尽人意。比如有人认为,李甲是残害杜十娘的直接凶手,是他的“负情”把杜十娘推入江中;也有人认为孙富是造成杜十娘悲剧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孙富的挑唆,也许李甲不会抛弃杜十娘;还有人认为,把杜十娘的悲剧归因于李甲的负情和孙富的挑唆,都未免简单化、表面化,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应该是封建礼教,小说正是通过杜十娘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笔者以为,第一、二种观点固然过于肤浅,第三种观点看似深刻,却也未免公式化、概念化,未能尽其妙。如果我们从“百宝箱”这个意象入手去解读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蕴,也许是一条新的通途。

1.“百宝箱”是金钱的象征,是利益的代表。我国明代,正是商品经济兴起和繁荣的时期,专门用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手工工场已初具规模。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金钱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严重挑战,根深蒂固的封建门第终于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开始动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宗法伦理向利益驱动转变。这种背景在《杜十娘》这篇小说中是有所交代的:“古人云:‘以利相交者,利尽而疏’”,“常言道:‘说着钱,便无缘”,“如今的世情,那有顾缓急二字的”,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鸨儿与杜十娘,三亲四友与李甲,李布政与杜十娘,孙富与李甲,甚至李甲与杜十娘,都是建立在金钱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正是杜十娘积攒“百宝箱”的原因,她幻想利用“百宝箱”来换取李甲的爱情。

2.“百宝箱”是杜十娘价值的象征,希望的寄托。小说中的杜十娘,是一个聪明、美丽而热情的女子,但因“命运不辰”,落得“风尘困瘁”,饱经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蹂躏,过着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她渴望摆脱这种非人的处境,做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人,因而“久有从良之志”。但是,一个女人,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又谈何容易。更何况,杜十娘所追求的,又不是一时的欢爱,一般的婚姻,她要追求一种人间真情。所以,杜十娘才苦心积攒“百宝箱”,希望用“百宝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用“百宝箱”来换取真正的爱情。在选择李甲托付终身之时,杜十娘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 的秘密告诉李甲,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但是,杜十娘太天真了,在利欲熏心的社会里,在充满铜臭的人与人的关系中,哪有什么真情可言!她的希望是注定要破灭的,她的悲剧是注定要发生的。

3.“百宝箱” 是社会和人性激烈冲突的象征,是杜十娘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杜十娘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同时又交织着利害关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生长真情的土壤;在这样的社会里,真情就像柔弱的嫩芽,没有养料和水分,只有枯萎和死亡。杜十娘太有尊严了,太相信人性的力量了,她甚至误以为金钱可以买来真情。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本来就算李甲负义,杜十娘太可不必投水自尽,她有青春,美丽,还有金钱,她还可以另寻他欢,就算独自一个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吃人的封建礼教,自私自利的人际关系,使杜十娘彻底的失望了。一个曾经对自己感激涕零的人,一个自己真心爱的人,只为“一千两”,为个人私利,就不惜背信弃义,断然出卖自己,而且还面有喜色,心无愧意。试问天底下有什么地方可以容纳下这样一个弱女子,可以容纳她追求美满的生活?试问又有何药物可以治疗她那颗破碎的心,可以抚平她灵魂的创伤?杜十娘,她只有用骂来表示内心的极大愤慨,只有用死来反抗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来保存自己的尊严和清白!。杜十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因为当时社会容不下这些东西,杜十娘始终没能躲开礼教的罗网,成为一个金钱和利益的牺牲品。杜十娘,看错的不是李甲,而是看不透封建制度和礼教对人性的毒害和摧残,看不透金钱和利益对人间真情的践踏与戕贼。而李甲、孙富之辈,只是成了间接的杀人凶手而已!

可悲的杜十娘, 可叹的一曲社会和人性的双重悲歌。

no2.

杜十娘并没有爱情。

作为六院名姝,杜十娘累财千金,意欲赎身其实易如反掌(百宝较之区区三百两简直天壤之别)。然而从良却不简单,出入青楼的怕也都不是可托付终身的人。这里撇开男女间如何产生爱情之微妙,若以“利益”驱使角度看,杜十娘选择李甲或许出于他的稍显忠厚。见惯浪荡纨绔的杜十娘以为寻到了救命稻草,可哪知于封建“沃土”之上根本生长不出这种稻草,因为地中缺少一种称之为男女平等的土壤。

古已有之的封建纲常与男子的绝对至尊,注定了女子丧失一切权利或是享受一切男子应允下的权利,包括爱情。从某种角度来讲,女子在爱情之上,绝对被动。虽说,皇帝的女儿嫁人叫“招驸马”,有挑选的意思。可大多也是皇帝拍板。公主们可挑的也只在皇帝老子御笔钦点的人中找个四肢健全、五官端正的。或是状元郎,或是大将军,或是皇亲国戚,或是异邦王储,总之,这嫁的是某位可为皇帝达成政治目的的人,因此没有地位的平民面姓即使才貌双全也难睹凤颜。皇家之内如此,普通人家亦难幸免。于是多的是包办捆绑,多的是新娘子洞房花烛夜才知夫君长相(倘使烛光昏暗那就得再过一夜),而岳父母却早已将贤婿的面貌烂熟于心。

在这种更似于父母“嫁给”婿的婚姻制度下(当然也不排除机缘巧合、称心如意,最后子孙满堂、白头偕老的,但想必先结婚后恋爱的观点到底不保险),我不知文成公主婚后是否幸福,但总也是万世歌颂。而貂婵虽说是受指使,但也该庆幸最后嫁了个叱咤风云的主,后人也没忘了她在铲除董卓功劳簿上的位置。可怜的是西施,牺牲了自己与范蠡的爱情,嫁了吴王。虽说于越国功劳一件,最后也与范蠡终成眷属,但女色祸国的骂名至今不绝于耳。为了避免这种命运,就有了站在父母权贵前说“不”的。可刘兰芝的反抗是投河,而杜十娘的反抗是沉江。倒是独孤皇后比较厉害,生前坚决不许杨紧纳妃,成了史上有名的或也是头一个“妻管严”。可也免不了死后戴上了顶大绿帽,杨坚终于还是续了弦。而这位妃子在爱情路上走的也不平坦。她先嫁隋文帝,后又被炀帝霸占,和王位、玉玺一起如东西般被继承了。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而我以为这恰是对所谓传统从一而终的贤妇观念的最大讽刺。

而封建男尊女卑思想的戕害于女性身上远不止于此。可怕之处在于大多女性不仅顺从甚至已迎合这种爱情形式。《金瓶梅》里潘金莲、李瓶儿虽被作为泄欲工具,却反而“以苦为乐”,于小小的西门府里争宠夺幸;《水浒》中的扈三娘被宰了全家却认贼作兄,还嫁了个五短之人,反而以为幸。封建的思想已将这些女性脑中的爱情细胞灭绝,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是非颠倒的盲从与迎合。

我们再来看看作为封建秩序制定者的男性。作为在封建社会中有权享受教育权利的群体,男性不断受到已有统治思想的浸淫,并且不断使之丰富牢固。男了所谓的“爱”女子,如同商贾爱财、农民爱地一般——以女子是否有价值为前提。不外乎娶一位端庄贤淑的正房炫耀于人前,或是纳几房貌美如花的庶室,满足私欲。与街市之上挑选货物细细筛选无多大不同。梁山伯之类终是少数。而虽有王熙凤持家、武则天治国的事儿,也毕竟是她们貌美得夫君宠幸在先,体弱又软弱的贾琏和唐高宗也毕竟少之又少。吕雉加武则天再加孝庄与慈禧也抵不上中国历史上所有男性皇帝的百分之一。倘若洗衣烧饭生子之事不算权利,那么女子被赋予的真正权利是于亭中听琴、于园中扑蝶、于房中等候月钱。正如梁实秋所说,当男人将家用置于妻室面前时多的是炫耀。有的是施舍而不是爱情。撇开禽兽般的西门庆、孙富之流及李甲之类中庸的,光谈些所谓有“反抗精神”的,贾宝玉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叛逆者,而焦仲卿也因其的忠于爱情而被称道。可结果前者做了和尚,后者上了吊,都没能和爱人厮守。这所谓反抗不也如同投河、沉江一般。但我们却也不能责怪他们和她们的软弱或是屈从或是反抗得不彻底性反抗形式的消极性。因为作为群体的统治阶级的男性,绝不会允许一种会颠覆自己统治思想的爱情观念存在。而作为个体的少数“痴情汉”及作为整体的受压迫阶级的女性都无力去改变这种局面。

缘何中国古代多的是爱情的悲剧,统治阶级不允许自由爱情的存在罢了。爱情观的自由彰显个性的自由,而普遍的彻底的个性自由将击破一小群人要统治其余人的可能,这恐怕是统治者所不愿看到。简言之,自由恋爱触到了封建统治的根基。至于《西厢记》之类看似大圆满的结局也只如同19世纪在一大群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出现个安徒生。以童话的美丽反衬现实之丑恶,呼唤未来之幸福。

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的一种,爱情观的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了它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在封建社会下,古代女性低下的地位及丧失人权注定了她并无真正爱情观可言,若有便是顺从与被逼顺从两类。因此看来,林妹妹这般过高的爱情观显然与现实格格不入,而正是这理想与现实的极大反差,突显社会制度之不公正(想必追求美好爱情的理想都是相同的)。这种不公正的长达千年的积累,以及后来外来先进思想的启蒙,最终使人们群起而破之,摧毁了封建思想的桎梏。

no3.

小说从生活出发,真实地描写杜十娘从生活经验中产生的聪明和机智的性格,并作了热情的赞美。长期的悲惨的生活,使她对周围的环境,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表现在她对跟老鸨的关系和跟李甲的关系的处理上。她看到,对于贪得无厌而又冷酷残忍的老鸨,金钱将成为她在特殊条件下争取自由幸福的一种手段。要跳出火坑,第一步就要赎身,她不期待别人,她靠的是自己。她在刁钻阴狠的老鸨身边,竟然一点一滴地积赞起来那样一笔惊人的财产,而且事先寄存在信得过的姊妹们那里,成功地防范了老鸨的突然驱逐。由此可以看出她的心计,也可以看出她为争取自由幸福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她的机警在对李甲的态度上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她“久有从良之志”,是经过长期的观察、比较才选中李甲的,不是贪图他的钱财,也不是看中他贵族公子的地位,仅仅是因为他“忠厚志诚”,可以依托,才“甚有心向他”的。尽管如此,由于她在“七年之内,不知道历过了多少公子王孙”,对贵族官僚子弟的浮浪习性,同样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和警惕;因而在决心将自己将来的幸福寄托在李甲身上的同时,仍然对他不能完全放心,仍有所保留,还要不断地继续观察他,考验他。她私下存有那么多钱,拿出三百两银子来赎身可说是轻而易举之卒,但她没有这样做,而是让李甲去筹划赎金。直待他“奔走了三日,分毫无获”,又三日无颜上门,既羞且急,“眼中流下泪来”时,才答应拿出私蓄一百五十两,另一半仍要他去筹划。她的那只“百宝箱”是未来的命运和生活之所托,却一直严守秘密,不告诉李甲。在赎身之后,对将来何处安身,如何生活,十娘心中早作了妥善的全盘考虑,但她并不主动告知李甲,而是先问:“吾等此去,何处安身?郎君亦曾计议有定着否?”在李甲回答尚未有万全之策时,她才讲出自己的考虑。同时,小说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爱情悲剧结局的必然性。这里不妨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如果不因风雪阻渡,恰好停舟于孙富的船边,或者即使停舟而十娘不在船上唱歌,以致引动孙富,杜十娘的命运将会怎样呢?二是如果李甲不贪图那一千两银子,或者要是杜十娘早日透露那百宝箱的秘密,使得李甲因有巨额财富在手而不被孙富的千两银子所动,杜十娘的命运又将会怎样呢?小说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艺术描写回答了我们:杜十娘的悲剧命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小说写出了悲剧的社会必然性,提示了悲剧产生的深刻的社会根源。
风雪阻渡,江上清歌,引来浮浪公子孙富,这确是事出偶然。但是偶然性的事件只是引发了潜在的固有的矛盾而已。矛盾存在着、发展着,不是在这件事上引发出来,也必然会在另一件事情上引发出来。而这一矛盾,小说从一开始就以精细的笔墨,通过明明暗暗的交代点示给我们。我们看到,小说从开头到结尾,有一种忽隐忽显却又贯穿始终的社会势力在阻挠、破坏和威胁着杜十娘的爱情追求和美好理想的实现,这就是以李甲的父亲李布政为代表的门第观念和封建礼法,这是一股无形的然而是十分强大的社会势力。杜十娘虽然聪明机警,老练沉着,但这是以她的年纪、生活阅历和经验还不可能充分认识,同时更是无力抗拒、无法战胜这种社会势力。小说极其深刻而且富有说服力地揭示出,这是杜十娘爱情悲剧的真正的社会根源。李布政像幽灵一样,笼罩着这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李布政和他所代表的封建礼建,才是杀害杜十娘的最主要的凶手。

'[;pioj


19828048067关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几个问题
谷飞屠答:如果没有孙富的挑唆,也许李甲不会抛弃杜十娘;还有人认为,把杜十娘的悲剧归因于李甲的负情和孙富的挑唆,都未免简单化,表面化,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应该是封建礼教,小说正是通过杜十娘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19828048067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回答3个问题。
谷飞屠答:小杜心都死了.活着只是对她的折磨.钱又有什么用.沉了好.深层原因是她的美好生活愿望与当时社会制度的矛盾,是冷酷的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制乃至扼杀。

19828048067<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问题
谷飞屠答:杜十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因为当时社会容不下这些东西,杜十娘始终没能躲开礼教的罗网,成为一个金钱和利益的牺牲品。杜十娘,看错的不是李甲,而是看不透封建制度和礼教对人性的毒害和摧残,看不透金钱和利益对人间真情的践踏与戕贼。而李甲、孙富之辈,只...

19828048067关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几个问题
谷飞屠答:小说中,“百宝箱”的出现一共有四次,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次:当李甲为筹集从鸨儿处赎出杜十娘的三百两银子而到处奔波借债,但又毫无着落时,杜十娘拿出了“私蓄”的(说是从姊妹处借的而实际上是从“百宝箱”中拿出的)一百五十两来“任其半”(此外还有二十两作“行资”),终于感动了柳遇春借来...

19828048067有关《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问题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谷飞屠答:”十娘对曰:“妾,乃凡尘名姬,姓杜名媺,排行第十,人称杜十娘。”龙君迫而视之,曰:“子何苦沉于江中,自辱如是?”妇始楚而谢,终泣对曰:“贱妾不幸,遇薄情郎,恨郎眼内无珠,惑于浮议,风尘困瘁,甫得脱离,又遭弃捐,故怒沉百宝箱,沦落于此。”十娘遂将初遇李甲,如何相好,后来...

19828048067怎么看待«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李甲?
谷飞屠答:非某不用心,实是世情如此。作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男主人公的李甲,是一个无疑的“负心汉”形象。他作为那个封建社会的公子哥,年少风流,贪恋美色,无志向,浪费青春年华,以及这些导致的“软弱无能”、自私自利。虽然曾经痴迷于杜十娘,真心地爱过,但是打破不了礼教的束缚,不敢公然对抗父亲的“...

19828048067怎样看待“杜十娘”这个人物?
谷飞屠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杜十娘,是个名妓。她不甘做王孙公子们寻欢取乐的玩物,真诚地追求爱情,并为此不惜牺牲一切。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李甲是富家子弟。他虽然也曾对杜十娘真心爱恋,但他屈服于社会、家庭的礼教观念,再加上孙富的破坏,最终背叛了爱情...

19828048067请问《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个人的遭遇成因是什么?
谷飞屠答:明末社会成为一个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的社会。导致这种社会风气形成的重要原因是明末商贾势力的膨胀。下面从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的悲剧根源来说明明末的社会现象。一、从《负情侬传》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相传为明代的实事,这个故事创作背景有很强的时代性。冯梦龙《...

19828048067杜十娘为什么沉要百宝箱?
谷飞屠答:妓杜十娘久有从良之志,她深知沉迷烟花的公子哥们,由于倾家荡产,很难归见父母,便处心积虑地积攒一个百宝箱,收藏在院中的姐妹那里,希望将来润色郎装,翁姑能够体谅一片苦心,成就自己的姻缘。经过长期考验和寻觅,她选择了李甲,并且欲望终身托付于他,因而让李甲四处借贷,又拿出自己私蓄的银两,...

19828048067杜十娘长得美又有钱,为何要作出怒沉百宝箱,以身投河的选择呢?
谷飞屠答:今天我们就来重新梳理一下这个故事然后来分析分析这个问题。杜十娘是古代有名的头牌,是冯梦龙写的小说《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角。杜十娘的原名叫做杜媺,因为在青楼中的姐妹中排行下来刚好是第十,所以楼里的人都叫她杜十娘。因为出色的样貌很早就被老鸨相中,养在楼中,所以杜...


(编辑:经炎星)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