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求04和06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7
求2003年上海春考语文卷的答案(保证给与50分)

2003年上海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用钢笔或签字笔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3分)
中国菜是一个总名称,它是由名地区颇有特色的菜系所组成的。如果没有绚丽多彩的各地风味菜,中国菜就不可能如此丰美,如此诱人。正像京剧之有“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那样流派纷呈,中国菜有四大菜系(川、京、苏、粤)、八大风味(浙、沪、闽、皖、湘、鄂、豫、秦),是它高度成熟,高度繁荣的一种表现。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物产资源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各地人民的饮食品种和口味习惯不同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个道理是毋需多说的,但是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和转移,也是地方菜系和促成和催化因素。
从上古到东周,华夏族的主要繁衍、活动地区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因此,以陆产作为主要原料的北方菜,源远流长,对我们民族饮食习惯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战国时期,边长江以南的楚、吴、越等国逐渐强盛,出现另一种色调的楚文化,我们只要读一下《楚辞·招魂》,就可以看到南方菜以水产和禽类居多,显然与北方菜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在当时,无论北方菜或南方菜,都还处在发展的不自觉阶段,远没有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独立的流派。秦始皇统一中国,扩大了我国的版图,并组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开发了边疆地区,于是西汉时,西南部巴、蜀(今四川省)的经济文化获得发展,风土人情也进一步汉族化,扬雄的《蜀都赋》中胪列的丰富物产和多种烹调技术,升起了川菜的曙光。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迁徙的年代,北方民族统治中原后,与汉族逐渐融合;而汉族中的贵族阶级移居南方,带来了长江中下游经济的繁荣。这对日后出现苏菜、浙菜肯定极有影响。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为南北打开一条通道;他的扬州之行,更使扬州在全国的地位日益显要,到唐代,扬州成了中外、南北的交通枢纽,因而有“扬一益二”之说。扬州菜系,于此已见端倪。南宋时的临安(今杭州)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密集的大城市之一。《武林旧事》中开始有“南食店”“北食店”之称,可见那时还只有南北菜系的分野,其实浙菜也已经崭露头角了。自辽、金、元开始,北京几乎一直是我国的首都,经过数百年的酝酿、积累,北京菜广泛吸收北方菜的众长,终于成为独树一帜的菜系。康熙和乾隆的多次“南巡”,各处地方官百般张罗,美肴纷呈,这对发展地方风味菜大起作用。即以苏菜来说,经过百花齐放式的争妍斗奇,又派生出扬州菜、南京菜、镇江菜、无锡菜、苏州菜等不同口味和不同特色。至于粤菜的出名,也许要到鸦片战争以后,因为它明显地吸收外来成分,是从中外交流中发展起来的。
各地菜系的最后完成,取决于必须涌现一大批名店、名厨和名菜,还必须有一大批名人、名著和名句和揄扬,北京的“全聚德”、杭州的“楼外楼”都是很好的例子。
现在外国友人到中国来,对中国菜一般并没有某地某帮的概念,更无先入为主的偏爱,总想遍尝各种地区风味菜,这就促使很多宾馆、饭店的酒席,常容全国各地名菜于一席,帮派特色逐渐消失,看来这是一种“合”的趋向,经过一番融合,然后在新的基础上分成新的菜系,这就有可能使中国菜“更上一层楼”。
1,文章开头提及京剧“四大名旦”和“四大须生”是为了说明(2分)
A.。八位著名的京剧演员对中国菜很有研究。
B.中国菜已经形成了诱人的四大品牌。
C.京剧艺术像烹调技术一样流派纷呈。
D.中国菜已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南方菜以水产和禽类居多,《楚辞·招魂》中就有所记载。
B.南北朝时的社会变迁,对以后江浙菜系的形成极有影响。
C.四川菜脍炙人口,《蜀都赋》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川菜食谱,它升起了川菜的曙光。
D.南宋时,南北东西各帮菜肴在繁华的杭州竞相斗奇,《武林旧事》有详细的记录。
E.扬州菜之所以名闻天下,与大运河的开凿带来的交通便利密切相关。
F.粤菜的发展与成熟稍后于其他菜系,并吸收了更多外来文化的成分。
3.从文章看,各地菜系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除了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与物产资源不同外,还有(1)____(2)_____(3)______(3分)
4.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所以对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研究与继承没什么意思了。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9题。(14分)
判断一个人的历史功过,主要看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他所发挥的作用。
每一个社会成员,根据他所处的社会地位来尽他的职责(或称义务),传统谓之尽伦尽职,伦是秩序、次序,人在社会中生存,必须站在一定的社会位置上,有时同一件事(一种行为),由于行为者的社会位置不同,人们对他的行为可以作不同的评价。
梁武帝信佛教,有极深厚的宗教修养,写过不少佛教经典注释流传于世。他坚持素食,营养不良,操劳过度,面黄肌瘦。有人奉劝他,作为一个皇帝,职责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得富足,不在于“辍半日之食,全一禽之命”。梁武帝如果不在皇帝的位置上,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的行为值得称赞;作为一个皇帝,他是个亡国之君,不及格。与梁武帝情况类似的还有宋微宗赵佶,他绘画、书法都是第一流,可以传世,踢球的技术也不错,就是把国家弄得一团糟,成了亡国之君,也是个不够格的皇帝。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两军对阵,项羽用刘邦的父亲为人质,胁迫刘邦屈服;如不屈服,就油锅烹死刘邦的父亲,刘邦说,我们曾经结为兄弟,“我父即尔父,若烹太公,幸分我一杯羹”。刘邦为了天下,可以不管父亲的死活,刘邦成了汉朝开国之君。他的政绩比秦朝好,后人没有深责刘邦的不孝。俄国的彼得大帝是个有为之君,对俄国的发展起过推动作用,但他又好色,然而历史学家对他这点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未加苛求。
人们对千百年前的历史人物,可以看主流。对古人的主要贡献,历史作用给以通盘考虑是通常采用的方法。因为时隔多年,古人的小失误已不再发生影响,留存下来的是他们发生社会影响的那一部分。如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为人很不好,纵子横行乡里,但几百年以来,人们还是承认他的书画的成就。
我们评论当前的人物和言行,就不可以硬套评论历史人物功过的粗略方法。因为目前的小事,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特别是负有领导责任的各级官员。更应起好榜样的作用。如果追求享受,脱离群众的监督,胡作妄为,也许自己以为是小节无碍,实际上亏了大节,不必等到百年以后,当前就难逃公论的指责。①小节失误,②也是失误,③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如果不注意小节,④就是对社会不负责的表现。当时不及格,企图从后来的评论家笔下得到宽恕,这是不现实的,对社会,对自己有害无益。
5.本文列举梁武帝等历史人物,是为了证明____这一观点。(2分)
6.文中画线句是多重复句,它的第一层次应划在___句之前。(2分)
7.从文章表现手法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B.说古论今,引经据典,随手拈来,娓娓而谈是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
C.作者借古讽今,笔锋犀利,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D.文中多处使用了引证、例证、对比等论证方法,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8.议论文的论据要典型精当,本文用了四个封建帝王和一个文人的例子来论证观点,读来并不感到重复累赘,请简析原因。(4分)
9.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____。(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5题。(18分)
(1)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__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2)蒙古包、轱辘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梁、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蓬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这样的选择费思量,难端详。
(3)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绵长,虽然高山流水,我们只见过俞伯牙的那具焦尾琴;浔阳江边,我们也只闻见白居易的那把琵琶。虽然众多的唐诗宋词元曲明剧之中,我们很难吸得二胡的那一场低泣,触到二胡的那一脉无奈,但是谁能说,倘无焦尾琴和琵琶,二胡就不会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
(4)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蓬、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5)我真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漫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地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他的《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寒春风雨》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听松》流浪着的也是一种彻骨和沧桑,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土地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6)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
(7)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不只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更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它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注】: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无锡人。
10.第(2)段写的是:不同地域不同风貌注定了各种____具有不同的个性。(2分)
11.第(4)段画线句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正确的两项是(2分)
A.比拟 B.比喻 C.排比 D.对偶 E.借代
12.用以下的句型仿写一个句子。(3分)
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绵长。
____之于___,恰如___之于___。
13.为什么作者认为二胡不属于文人官宦,而属于平民百姓?(3分)
14.有人说,这段文字优美流畅,但有点消极悲凉。你怎么看的,请说出理由。(4分)
15.根据文意,对阿炳作一简介。(50字左右)(4分)
(四)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第16-19题。(8分)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华清宫
行尽江南数十程,
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
都向长杨作雨声。
注:①朝元阁:唐朝宫殿。②长杨:指长杨宫,汉代宫殿。
16.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诗。(1分)
17.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__,讽刺了__;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感慨。(3分)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开头两句犹如电影镜头,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骊山图景。
B.乙诗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到华清宫后所见到的凄迷景色。
C.甲诗语言虽然不用难字,但精雕细琢,雄健豪放。
D.乙诗取景深远,意味无穷,表现了对历史的思索。
19.甲诗作者杜牧是唐朝著名诗人,下列诗句都是杜牧的名句,请写出它们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句)(2分)
(1)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
(2)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3)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20-22题。(10分)
吾友龙仲房,闻雪湖有《梅谱》,游湖涉越而求之,至则雪湖死已久矣。询于吴人曰:“雪梅画梅有谱,在乎?”吴人误听以为画眉也,对曰:“然,有之。西湖李四娘画眉标新出异,为谱十种,三吴所共赏也。”
仲房大喜,即往西湖寻访李四娘,沿门遍叩,三日不见。忽见湖上竹门自启,有媪出迎,曰:“妾在是矣。”及入,问之,笑曰:“妾乃官媒李四娘,有求媒者即与话媒,不知梅也。”
仲房丧志归家,岁云暮矣,闷坐中庭,值庭梅初放,雪月交映,梅影在地,幽特拗崛,清白简傲,横斜倾倒之态,宛然如画。坐卧其下,忽跃起大呼,伸纸振笔,一挥数幅,曰:“得之矣。”
于是仲房之梅遂冠江右。
20.文中画线句中“丧志”一词的意思是___,主人公龙仲房所以“丧志”,其原因是____。(4分)
21.文中主人公龙仲房后来说:“得之矣。”作者在文章中要说明的道理是____。(4分)
22.下列诗句中,与本文所说明的艺术创作规律最为贴近的一项是____(2分)
A.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
B.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C.意匠如神变化出,笔端有力任纵横。
D.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17分)
沂州山峻险,故多猛虎,邑宰时令猎户扑之,往往反为所噬。有焦奇者,陕人,投亲不值,流寓于沂。素神勇,曾挟千佛寺前石鼎,飞腾大雄殿左脊,故人呼为“焦石鼎”云。
知沂岭多虎,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如是为常。一日入山遇两虎,帅一小虎至,焦性起,连毙两虎,左右肩负之,而以小虎生擒而返。众皆辟易,焦笑语自若。
富家某,钦其勇,设筵款之。焦于座上,自述其平生缚虎状,听者俱色变,而焦亦张大其词,口讲指画,意气自豪。倏有一猫,登筵攫食,腥汁淋漓满座上,焦以为主人之猫也,听其大嚼而去。主人曰:“邻家孳畜,可厌乃尔!”亡何,猫又来,焦急起奋拳击之,座上肴核尽倾碎,而猫已跃伏窗隅,焦怒,又逐击之,窗棂尽裂,猫一跃登屋角,目眈眈视焦。焦愈怒,张臂作擒缚状,而猫嗥然一声,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主人抚掌笑,焦大惭而退。
夫能缚虎,而不能缚猫,岂真大敌勇,小敌怯哉?亦分量不相当耳。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千斤之弩,不可以中鼷鼠。怀才者宜知,用才者亦宜知也。
2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3分)
(1)投亲不值( ) (2)而猫已跃伏窗隅( ) (3)可厌乃尔( ) (4)亡何,猫又来( ) (5)曳尾徐步( )
2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邑宰时令猎户扑之,往往反为所噬
(2)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
25.写出与“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意思相同的一句成语或俗语。(不能用文中句子)(2分)
26为什么焦奇能缚虎却不能缚猫?为什么怀才者、用才者都要知道这个道理?(4分)
二写作(70分)
27作文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的田中耕一既非教授,又非硕士、博士,他只是“日本企业社会最低层”的一名普通工程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甚至连同行专家对他也一无所知,田中发表论文很少,但他默默无闻,潜心钻研,于1987年发展一篇论文,在高分子研究领域提出了性质界定和结构解析的原创思想,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这个思想现已发展成为世界感应度、精确度最高的生物高分子分析方法,受到欧美学术界高度评价,终于成为此次获奖的重要依据,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会主席称田中耕一是开启生物大分子新研究领域大门的第一人。
田中耕一的获奖让日本人吃了一惊,也给我们很多启示。请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谈谈你的感受。题目自拟。

我帮你全找好了 不过你得给我邮箱 我发给你

http://lnyuwen.8bbs.cn/script/forum/view.asp?article_id=34204806&board_id=1281178

2006上海春季高考试卷及答案

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扇,自古以来为引风纳凉之物。千百年来除使用价值之外,小小的扇中还孕育着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的精华,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扇面的丹青墨宝值得珍藏,扇骨的精工细雕成为艺术。舞台上,演员一扇在手,或进或退,或开或合,瞬息万变,活灵活现。建筑中,“扇”这种独特的艺术造型,还被古典园林的漏窗所吸收,成为移步换景、美不胜收的花墙小景,表现出耐人寻味的文化魅力。
我国的扇具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实物扇应该是楚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的扇子,有竹扇和羽扇两种。虽然出土的竹扇是2000多年前的遗物,但其制作已相当精良。中国的扇仅从材料而言,就有羽扇、竹扇、纨扇、蒲葵扇等。传统的扇多为圆形,故称“团扇”。
扇面上采用书法,据文献记载,以“羲之书扇”流传最早。唐代在扇面上的绘画,已有实物出土,而且在唐代绘画中也有所反映。到了宋代,文人与绘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扇面成为画师创作的天地,加之皇帝对书画扇面的重视,扇面艺术得到飞速发展,臻于顶峰。仅以《宋人画册》中百幅小品为例,其中纨扇面就有60余幅,而且这些扇面,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开创了将绘画艺术融于方寸的“小中见大”的新局面,咫尺千里,雄浑壮阔。后来,又有以突出某一局部来代替全景的“边角”之景,如夏硅的《烟岫林居图》。取材中也有小至花鸟画中的野草闲花,昆虫禽鱼,它们纤毫毕现,栩栩如生,如宋徽宗赵佶的《枇杷山鸟图》,运以精心,出以妙笔,具有一种独特的情趣。因此,宋代的扇面,已成为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瑰宝。扇面作为绘画的一种形式被继承、发扬、光大,实际上已脱离了扇的实用功能,而创作出艺术化的扇面形状的绘画作品,被历代书画爱好者作为精品珍藏。元、明、清时期,很多画家也热衷于扇面书画,直至今日,扇面书画还受到一些画家的青昧。扇的形式之美,使画面更有锦上添花的效果。我国的扇面艺术作为珍品,不仅为我国各大博物馆,也为世界各著名博物馆所珍藏,总数可达数百件之多。
在宋代,折叠扇从日本和高丽先后传入中国,扇面以纸、绢等制成,并以其新颖、灵巧、轻便受到欢迎。到明代中、晚期风靡一时,效仿四起, 出现了大量以诗、书、画为主体的扇面,另外又涌现出一批制造扇骨与扇面的能工巧匠。于是,折叠扇开始独领风骚,并有取代传统团扇之势。檀香扇是从折叠扇演化而来的,扇骨由檀香木制成。据传,苏州从1920年开始生产檀香扇,第一家作坊叫 “张多记”。檀香扇花色品种繁多,扇面制作精良,扇骨长短宽窄各有区别,工艺要求极为严格。
总之,从扇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小小一扇,凝聚了历代工艺的优秀成果,技艺精湛,异彩纷呈。同时,它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并且,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发扬光大,也是形成中国扇文化绚丽多彩的原因之一。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是唐代诗人 《秋夕》中的诗句。(2分)
2.根据要求,在下表横线上填人关于扇的合适内容。(3分)
年代 样式 (1)
宋之前 (2) 罗、纨等
自宋起 折叠 (3)
3.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6分)
久古典园林的花墙设计因吸收了扇的艺术造型而摇曳多姿,引人人胜。
B。 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物扇是从楚地出土的,有羽扇、竹扇、纨扇、蒲葵扇等。
C《枇杷山鸟图》、《烟岫林居图》等扇面意境深远,气势雄浑,有咫尺千里之感。
D.唐代艺术家在扇面书画中善用“边角”之景,产生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E。明代中晚期,新颖、灵巧、轻便的折叠扇一支独秀,取代了传统团扇。
P.我国的一些扇面,已成为扇面形状的绘画艺术珍品,为中外各大博物馆收藏。
G.越来越多的当代画家投入了扇面艺术的创作,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审美品位。
4.请任选所附的一幅扇图,作一简评。(3分)

5.有人说,现在都用空调、电扇,传统的扇子可以退出生活舞台了。你同意吗?请从两个方面说明理由。(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1题。(20分)
幸福的篮子
(俄)尤•沃兹涅先斯卡娅
有段时间我曾极度痛苦,几乎不能自拔。
一天,我路过一家丰地下室式的菜店,见一美丽无比的妇人正踏着台阶上来——太美了,简直是拉斐尔《圣母像》的再版!我不知不觉放慢了脚步,凝视着她的脸。因为起初我只能看到她的脸。但当她走出来时,我才发现她矮得像个侏儒,而且还驼背。我耷拉下眼皮、快步走开了。我羞愧万分……瓦柳卡,我对自己说,你四肢发育正常,身体健康,长相也不错,怎么能整天这样垂头丧气呢?打起精神来!像刚才那位可怜的人才是真正不幸的人……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长得像圣母一样的驼背女人。每当我牢骚满腹或者痛苦悲伤的时候,她便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就是这样学会了不让自己自怨自艾。而如何使自己幸福愉快却是从一位老太太那儿学来的。
那次事件以后,我很快又陷入了烦恼,但这次我知道如何克服这种情绪。于是,我便去夏 日乐园漫步散心。我顺便带了件快要完工的刺绣桌布,免得空手坐在那里无所事事。我穿上一件极简单、朴素的连衣裙,把头发在脑后随便梳了一条大辫子。又不是去参加舞会,只不过去 散散心而已。
来到公园,找个空位子坐下,便飞针走线地绣起花儿来。一边绣,一边告诫自己:“打起精神!平静下来!要知道,你并没有什么不幸。”这样一想,确实平静了许多,于是就准备回家。恰在这时,坐在对面的一个老太太起身朝我走来。
“如果您不急着走的话,”她说,“我可以坐在这儿跟您聊聊吗?”
“当然可以!”
她在我身边坐下,面带微笑地望着我说:“知道吗,我看了您好长时间了,真觉得是一种享受。现在像您这样的可真不多见。”
“什么不多见?’
“您这一切!在现代化的列宁格勒市中心,忽然看到一位梳长辫子的俊秀姑娘,穿一身朴素的白麻布裙子,坐在这儿绣花!简直想象不出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我要把它珍藏在我的幸福之篮里。”
“什么,幸福之篮?”
“这是个秘密!不过我还是想告诉您。您希望自己幸福吗?”
“当然了,谁不愿自己幸福呀。”
“谁都愿意幸福,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怎样才能幸福。我教给您吧,算是对您的奖赏。孩子,幸福并不是成功、运气、甚至爱情。您这么年轻,也许会以为爱就是幸福。不是的。幸福就是那些快乐的时刻,一颗宁静的心对着什么人或什么东西发出的微笑。我坐在椅子上,看到对面一位漂亮姑娘在聚精会神地绣花儿,我的心就向您微笑了。我已把这一时刻记录下来,为了以后一遍遍地回忆。我把它装进我的幸福之篮里了。这样,每当我难过时,我就打开篮子,将里面的珍品细细品味一遍,其中会有个我取名为‘白衣姑娘在夏日乐园刺绣’的时刻。想到它,此情此景便会立即重现,•我就会看到,在深绿的树叶与洁白的雕塑的衬托下,一位姑娘正在聚精会神地绣花。我就会想起阳光透过椴树的枝叶洒在您的衣裙上;您的辫子从椅子后面垂下来,几乎拖到地上;您的凉鞋有点磨脚,您就脱下凉鞋,赤着脚;脚趾头还朝里弯着,因为地面有点凉。我也许还会想起更多,一些此时我还没有想到的细节。”
“太奇妙了!”我惊呼起来,“一只装满幸福时刻的篮子!您一生都在收集幸福吗?”
“自从一位智者教我这样做以后。您知道他,您一定读过他的作品。他就是阿列克桑德拉•格林。我们是老朋友,是他亲口告诉我的。在他写的许多故事中也都能看到这个意思。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在记忆中。但这样的记忆需经过训练才行。所以我就发明了这个心中的幸福之篮。”
我谢了这位老妇人,朝家走去。路上我开始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刻。回到家时,我的幸福之篮里已经有了第一批珍品。

2004年上海春季高考试卷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7题。(19分)
有的人读的书也不算少,如鲁迅所说,他们“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还有一些“潦倒而至于昏聩的人,凡是好的,他总归得不到”.前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后者则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利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这样的态度最多只能做书籍的“俘虏”,是无法从中真正得到益处的。
鲁迅强调“自己思索”,不能把自己变成“书橱”;如果“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就无异于“脑子里给别人跑马”,就会导致思想的“硬化”,使读书的效果走向反面。思索并不是一种苦思冥想的内心反省活功,它以社会现实为根据,还必须同时“自己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这也就是联系实际,因此他强调“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这其实就是鲁迅自己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他从采不盲从书本,而是把书的内容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索。因此他常常能取精用宏,从常见的书籍中得出人们没有看出的精辟的新意。譬如对于《二十四史》他□不像传统学者那样把这些所谓正史视为信史,□不是如五四时期某些人把它看成“相斫书”,“**的家谱”,□是在同野史和杂说的比较中,在同现实中“古已有之”的许多现象的观察中,经过认真的思考,认为只要善于清除历来史官那种“装腔作势”的涂饰,这些史书是写出了“中国的灵魂”的。他说:“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所以要从书中获得真正的教益和可靠的知识,就必须能够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对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他既充分地肯定了如《儒林外史》的“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如《红楼梦》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杰出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许多旧小说的掩盖矛盾、粉饰现实的“瞒”和“骗”的实质。他强调要“睁了眼看”,就是细心观察历史和社会的实际,认真思索,看这些文艺作品究竟是否正视和反映了现实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认识文艺作品的价值并从中获得教益。
从鲁迅的大量杂文中可以看到,他确实把“所读的书活起来”了,因此常常能够揭示要害,看出实质。例如历来被认为是田园诗人的陶渊明,当有的文章宣扬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泯灭一切忧喜”的“静穆”,并且举出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的时候,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而且说明“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渊明的集子是有目共睹的普通书籍,鲁迅之所以能够正确理解它的内容实质,并及时对错误论调给以批驳,就因为他与那些关在“象牙之塔”里死读书的学究们对书的态度不同.他在读书的同时,始终把社会实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对待书籍的态度上,我们首先应该向鲁迅学习。
1.本文批评了两种错误的读书态度,一种是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2分)
2.文章阐述了鲁迅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________ (2分)
3.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空格处依次填人的关联词语是(2分)
A.虽 更 但 B.既 也 而
C.若 也 就 D.尚 更 则
4.“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这一比喻中“密叶”的含义是________(2分)
5.鲁迅说陶潜“并非‘浑身是静穆’”。请举出课文中陶潜的一篇作品(篇名或诗句),来说明这一观点。(3分)
6.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一自然段中“这样的态度”,指它前面所说的“前者”和“后者”这两种态度。
B.第二自然段的例证既有读史学著作的,又有读文学作品的,体现了举例的典型性
C.第三自然段中运用举例的方法,着重分析了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D.全文三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展开阐述。
E.本文不仅引用鲁迅关于读书的言论,而且运用鲁迅读书实践的事例来阐述问题。
F.本文运用了对比说理的方法,将鲁迅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与某些人作对比。
7.第二自然段中,鲁迅把某些读书不加思索的人称为“书橱”。请你另举出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来形容生活中某些人(或自己)的读书态度或方法(褒贬皆可),并对此说法加以阐述。(50字左右)(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5题。(24分)
想北平
老舍
①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②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③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象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象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④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象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______________,以便刺激;在北平,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⑥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⑦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象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象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⑧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六日
[注]文中说的“北平”是1928年至1949年间对北京的旧称。
http://lnyuwen.8bbs.cn/script/forum/view.asp?article_id=34204808&board_id=1281178


17045578699求04和06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于食往答:“什么不多见?’ “您这一切!在现代化的列宁格勒市中心,忽然看到一位梳长辫子的俊秀姑娘,穿一身朴素的白麻布裙子,坐在这儿绣花!简直想象不出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我要把它珍藏在我的幸福之篮里。” “什么,幸福之篮?” “这是个秘密!不过我还是想告诉您。您希望自己幸福吗?” “当然了,谁不愿自己幸...

17045578699我要上海今年春考的或去年的语文试卷!!!·!!!
于食往答:2006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扁,自古以来为引风纳凉之物。千百年来除使用价值之外,小小的扇中还孕育着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的精华,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扁面...

17045578699跪求:2004年上海语文春考卷!
于食往答: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象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④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

1704557869909上海春考语文试卷
于食往答:要点:理由充分,与观点一致,得2分;理由不充分,但与观点一致得1分;缺乏理由,与观点不一致,得0分。2.(2分)A 3.(2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4.(6分)(1)带给人们怀旧的人文温馨;(2)见证工匠的聪明才智;(3)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4)包含深广的生活...

17045578699sos!!sos!!有谁知道上海2006春季高考理综试卷 急需!!!
于食往答:http://res.12edu.cn/search.asp?keyword=%C9%CF%BA%A3+%B4%BA%BC%BE&gradeid=&courseid=&typeid= 2006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英语试卷 2006-1-20 14:54:04免费 2006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英语试卷 2006年上海市高考春季招生考试试卷(语、数) 2005-12-29 9:04:27...

17045578699请问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写作题及专家点评
于食往答:专家点评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写作题探寻价值内涵开掘思辨深度 引领精神成长1月6日上午,2023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语文科目考试顺利结束,市教育考试院邀请相关专家对作文题目进行了评析。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写作题是:有人说,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写...

170455786992008届上海语文春季高考答案
于食往答:2008 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80分 (一)( 16分)1.( 1分)微型小说 2.( 2分)能发现“天生得来”的、“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 3.( 3分)C 4.( 2分)生动形象地说明小小说的语言应该精当雅致 5.( 4分)材料的选取(2 分)语言的运用...

17045578699求2003年上海春考语文卷的答案(保证给与50分)
于食往答:2009-01-09 求2009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173 2009-12-16 上海03年的语文春考答案 1 2011-04-24 2003年到2007年上海市语文春季高考试卷 1 2011-01-04 谁有2011年上海春考语文试题??? 9 2010-06-06 10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及其答案 24 2015-01-25 上海市2007年语文春考卷 1 2009-02-05 2006...

17045578699谁有2011年上海春考语文试题???
于食往答:2011年上海市春考语文试卷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剪1-6题。(16分) ①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人类产生之前,地球上的陆地都是莽莽荒原。但人类 一出现,即使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总是在不断地消灭荒原。因为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燃料和栖身的场所。多数人...

17045578699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
于食往答:2004年春季高考语文试卷第五题《雁阵》中有这样一段 “哼!”狗娃重重射出一口浓痰,蓦地从袖管里抽出那把长刀.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 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从侧面刻画了狗娃面对“仇人”急于报复的心理,同时也渲染了当时恐怖的氛围.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中的环境描写在这...


(编辑:郝卫博)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