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跟着张志聪学《伤寒论》(十九)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9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48)

这一条论述太阳与阳明并病的成因和证治。太阳与阳明并病,称二阳并病,也就是太阳经的病邪未罢,阳明经病又起。

以上条文可分为四段分析:

一,从“二阳并病”到“不恶寒”,这一段是说太阳初起时发汗,汗出不透彻,邪气未能从汗出,因而内传阳明,出现连续自发微汗出,不恶寒的阳明证。

二,从“太阳病证不罢者”到“如此可小发汗”,这一段说明二阳并病后,太阳病仍在,邪气较轻,不可用泻下法,当用轻剂小发汗。

三,从“面色缘缘正赤”到“更发汗则愈”,这一段是本条的主症与主治法。太阳转属阳明以后,热势渐高,出现阳明经的“面色缘缘正赤”,就是满面通红,阳气郁闭于表,这时当然应用表药发汗解表或熏蒸解表取汗。不过这时邪留已多,不是“小发汗”就能解决问题的。阳气被寒邪郁闭,当发汗时未能很好地发透彻,以致病邪随气机循经上下内外无定处,而见到烦躁、走痛、短气、但坐不得卧等症,须再发汗才会痊愈。

四,从“何以知汗出不彻”到“以脉涩故知也”,这一段是自注句,解释汗出不彻的原因和诊断依据,并以脉推断病理,即脉涩反映邪气凝滞经脉,营卫郁遏不畅。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

这条论述伤寒应汗而误下,导致里虚、气血津液损伤后在治疗上的举措。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浮为表脉,数有紧意,是太阳伤寒脉象,按法发汗可以治愈。如果误用下法,气虚则乏力身重,津血伤则心悸,仲景告诫:“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仲景让人观察等待自汗出而愈。这既是自注“不可发汗”的理由,又是说明“自汗出愈”的病机。“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是注解当汗而误下造成身重心悸,与里虚不可发汗有因果关系,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然者”是误用下法造成里虚结局的表述,“尺中脉微,此里虚”,意为尺中脉微是里虚的依据。在治疗上提出“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其中“须表里实”示人可观察等待,直至“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也寓意如果不能自愈,正气不能自然恢复,表邪也不能自解,须用其他方法实表里,比如用药物或饮食调养。正如刘渡舟教授在注解中说:“在《伤寒论》中既有冲锋陷阵之方,峻烈凶猛之药,大刀阔斧地去攻病逐邪;也有周全细腻,非常谨慎地遣方用药;还有立足于调养之法,寄希望于正气恢复。这是因病、因人制宜、量虚量实用方,这些事例称得起辨证论治的典范。”后世医家主张,不能自愈的,可用小建中汤扶正补虚,外调营卫,内充津液,即所谓“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

这一条承上一条进一步论述伤寒夹虚不可发汗的原则。

脉浮紧是伤寒表实的脉象。伤寒表实寒凝营分,营卫不利而身疼痛,应当用麻黄汤发汗。但是,假如病人脉不是尺寸俱浮紧,而是尺中脉迟(尺脉候里,迟是迟滞不足之象),那么里虚定然。里虚之人即使有表邪也不能发汗,强发虚人之汗,犯夺汗者无血的禁忌,甚或有亡阴亡阳之变。“何以知然”是反问句,“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是自注句,意为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自我回答是因为营气不足,血少。


13512855295跟着张志聪学《伤寒论》(十九)
姜亭罚答:正如刘渡舟教授在注解中说:“在《伤寒论》中既有冲锋陷阵之方,峻烈凶猛之药,大刀阔斧地去攻病逐邪;也有周全细腻,非常谨慎地遣方用药;还有立足于调养之法,寄希望于正气恢复。这是因病、因人制宜、量虚量实用方,这些事例称得起辨证论治的典范。”后世医家主张,不能自愈的,可用小建中汤扶...

13512855295伤寒论集注作者简介
姜亭罚答:清代医家名志聪,出生于1644年至1722年间,原籍浙江钱塘县。他自称为东汉名医张仲景的后裔,其家族因祖先游宦于钱塘,便在此地扎根。志聪早年丧父,放弃了传统的儒学道路,转而投身医学,师从当时的伤寒大家张遂辰,深受其医学理念熏陶。志聪广泛阅读各类医书,尤其对《内经》和《伤寒论》有深厚研究,他...

13512855295如何学习《伤寒论》
姜亭罚答:3.《伤寒论集注》清·钱塘张志聪著书凡六卷,是他晚年的定本,未曾完稿,便即死去,后来是由高士宗给他完成的。张志聪认为王叔和叙例自称热病,证候既非,条例又非,大纲与本论且相矛盾,便削去了叔和叙例。他又以成无己阐发风伤卫、寒伤荣之说,而以脉缓、脉紧、恶风、恶寒、有汗、无汗等,分列桂枝、麻黄两大证,...

13512855295明末清初张遂辰、张志聪对于伤寒之学有什么主张?
姜亭罚答:明末清初张遂辰、张志聪为代表的维护传统学派,他们认为经王叔和编次的宋本《伤寒论》之三阴三阳篇,皆仲景原文,其章节起止照应,王肯堂谓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绝非断简残篇。甚至认为该书系医学中的《论语》、《孟子》,不能增减一字,亦不可移换一节。可见其立论与方有执针锋相对。张志聪...

13512855295《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学说
姜亭罚答:《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创始人为清代张志聪与张令韶二人,而以张志聪为主。张氏将《内经》标本中气的气化学说与天人相应等理论用来阐释《伤寒论》的六经病。如他在《伤寒论集注?凡例》中指出:“三阳三阴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在《侣山堂类辩?伤寒论编次辩》中也指出“天有六...

13512855295六经病欲解时 张仲景创作伤寒论之大纲
姜亭罚答:我们认为: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理论体系是五运六气理论;“六经欲解时”是仲景创作《伤寒论》之大纲。 《伤寒论》创作的理论体系是五运六气理论 《伤寒论》是一部外感专著。凡是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脱离不了气象变化,气象变化又脱离不了天体规律,即天文,说明天文气象理论是外感重要的。而中医学...

13512855295如何学习《伤寒论》
姜亭罚答:其次是读张志聪的《伤寒论集注》。它采用摘其总纲,明其大旨,汇节分章,理明义了的方法研究《伤寒论》,便于初学者掌握(伤寒论》的概貌。 再次读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他主张不必孜孜于仲景旧论编次,重要的是学习仲景辨证心法,读后可加深伤寒方证的理解,于临证大有益处。 最后还可读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

13512855295豚汤是发性的吗
姜亭罚答:张介宾《类经六卷·脉色类十九》:“若微急沉厥足不收者,寒邪在经也。为奔豚者,寒邪在脏也。为不得前后,寒邪在阴也。按《五十六难》曰:‘肾之积气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其义本此。”张志聪《灵枢集注》:“肾为生气之原,正气虚寒,则为沉厥;虚气反...

13512855295《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清代医家对此的论述
姜亭罚答:《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另辟新径,独具一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陈修园对于张氏的学说极为服膺,他在《伤寒论浅注?凡例》中说张志聪张令韶“阐发五运六气、阴阳交会之理,恰与仲景自序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论》之旨吻合,余最佩服。”因而强调“六气之本标中气不明...

13512855295《伤寒论》一书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姜亭罚答:明代之后的温热病证,是我国内科治疗的范畴,中医内科学按其传统概念,既包括伤寒之证治,也包括一般杂病之诊断和治疗。明代是研究《伤寒论》学说的重要时期,不同学派兴起,代表人物有方有执、张遂辰、张志聪、王肯堂、李中梓等。


(编辑:支申庞)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