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就矛盾《子夜》的艺术特色写一篇读后感,很急!!1000字左右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求一篇茅盾的子夜电影观后感,或者是这篇小说的读后感也行,要1000字左右,谢谢了,急用!帮帮忙!!!

  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它从一九三一年十月写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动笔以前,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准备和构思的过程。

  茅盾对于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在他的朋友中有做实际工作的革命者,有自由主义者,同乡故旧中有企业家、公务员、商人、银行家,并且常和他们来往。他很熟悉上海工商业的情况,有一段时间把“看人家在交易所里发狂地做空头,看人家奔走拉股子,想办什么厂”当做是“日常课程”(注:《我的回顾》,见《茅盾自选集》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4月初版)。当时学术界正在展开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茅盾将亲自看到的社会现象同论战中一些理论对照,这就增加了他写作《子夜》的兴趣,决定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回答托派散播的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在写作《子夜》的时候,作家又充分地运用了他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获得的社会经验。他说:“当时在上海的实际工作者,正为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而很忙,在各条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我那时没有参加实际工作,但是一九二七年以前我有过实际工作的经验,虽然一九三年不是一九二七年了,然而对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他们工作的困难情形,大部分我还能了解。”(注:《〈子夜〉是怎样写成的》,1939年6月1日《新疆日报》副刊《绿洲》)过去的这段经历,以及这一时期参加左翼文艺运动,接近革命者所得来的具体感受和间接经验,不但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同时也使他有可能对客观现实作出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毛泽东同志曾经作过深刻的分析。他在说明由于帝国主义的争夺中国,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混战之后,接着说:“伴随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军阀混战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这样就会促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矛盾而来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的事实,这就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资本家从拚命压榨工人找出路,中国工人则给以抵抗。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更加重了,农民则更加仇恨地主。因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动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而且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它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貌;写的是一九三年两个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里又隐伏着中国社会过去和未来的脉络。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表现出来,这是茅盾作为我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最值得重视和学习的地方。
  在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缜密的艺术构思和卓越的创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家笔下的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不是庸碌卑琐的人物。他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打算以一个发电厂为基础建筑起他的“双桥王国”来。但是仅仅十万人口的双桥镇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要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他的“目的是发展企业,增加烟囱的数目,扩大销售的市场”。他有这样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全部打倒,“把企业拿到他的铁腕里来”。不仅这样,他还知道如果要发展民族工业,首先需要“国家象个国家,政府象个政府”。因此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视着企业上的利害关系而外,还“用一只眼睛望着政治”。他具有游历欧美得来的管理现代工业的知识,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够煽起别人勃勃的事业雄心,愿意和他合作。但是吴荪甫这个工业界的骑士却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欧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魔手紧紧扼住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咽喉,因而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不能不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他不能不过一种“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几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他要与美帝国主义的掮客——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进行勾心斗角的斗争;他熄灭不了工厂里风起云涌的罢工运动;他用尽心机收买过来的许多小厂都成了自己脱不下的“湿布衫”,他和孙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经营的益中信托公司不能不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生产过剩、赵伯韬的大规模经济封锁之下一败涂地。他们发起组织益中信托公司,时未两月,“雄图”已成为泡影。野心勃勃、刚愎自信的吴荪甫,也只剩下了一条“投降的出路”。通过上述这些描写,《子夜》揭示出了作为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吴荪甫的两面的性质:他和帝国主义及其卵翼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是历史的必然的法则,谁也不能够改变或者动摇它。当时在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托派分子曾竭力散播帝国主义的入侵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中国社会性质已是资本主义的反动论调。他们抹煞华洋资本之间的差别,掩盖帝国主义扼杀中国民族工业这样一个铁的事实,企图用“左”的词句来反对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达到他们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子夜》关于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刻划,给了托派这种谬论以有力的回答。
  《子夜》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突出吴荪甫的性格特征。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一个鲜明的矛盾的统一体。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业立场的义愤”,但另一方面,压倒他的一切的却是“个人利害的筹虑”。他是“办实业”的,他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他向来反对拥有大资本的杜竹斋一类人专做地皮、金子、公债的买卖;但是他也不能不钻在疯狂的公债投机活动里。他希望实现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想,盼望国民党反蒋派与地方军阀的联盟“北方扩大会议”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然而当北方的军事进展不利于他的公债活动的时候,他又“惟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他精明强悍,但又不能不表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他有时果决专断,有时狐疑惶惑,有时满怀信心,有时又垂头丧气;表面上好象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实质上则是举措乖张。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很自然地统一在吴荪甫的性格里。

  《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并且立足于这样一个广阔的背景,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故事以戏剧般的场景来开端:主人翁吴荪甫在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扑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吴老太爷深受刺激而猝死。第二天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纷至沓来吊唁。他们聚集在客厅,名以上是来吊唁,在私底下无不是在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
  在双桥镇农民暴动成功后,它打破了吴荪甫“双桥王国”的美梦,但在此同时他与杜竹斋等人筹划的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来了。他决定将双桥镇劫后的余产折合现金投放到益中信托公司,干一番大事业。他起用丝厂职员屠维岳,蒙骗分裂工人组织,平息了工潮。这时,杜竹斋驱车赶来,报告了公债投机的手的喜讯。吴荪甫意满志得,感到胜利正在向他招手。
  然而好景不长,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Www.330011.coM赵伯韬盯上吴荪甫这块肥肉,想乘吴资金短缺之时吞掉他的产业。几个回合较量下来,益中亏损八万元栽了跟头而停下来。此时吴荪甫的资金日益吃紧,他开始盘剥工人的劳动和克扣工钱。新一轮的罢工到来,受到牵制的屠维岳分化瓦解工人组织的伎俩被识破,吴荪甫陷入内外交迫的困境。
  赵伯韬欲向吴荪甫的银行投资控股。吴决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丝厂和公馆都抵押出去作公债,以背水一战。他终于知道在中国发展民族工业是何等困难。个人利害的顾虑,使他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了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来。
  公债的情势危急,赵伯韬操纵交易所的管理机构为难卖空方吴荪甫。几近绝望的吴荪甫把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千钧一发之际,杜倒戈转向赵一边。吴荪甫彻底破产了。推荐理由:
  首先是思想方面。“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点至凌晨1点。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深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反映出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旧中国社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即将冲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决信心,“子夜”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它反映了30年代中国的真实社会生活,向人们展现了大都会生活的种种,详实细腻的生活描绘,使读者沉浸其中,真实的感受到当时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份难得的史料。
  其次就是在小说的语言方面。在小说中,《子夜》把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其中其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巧妙调适与组合,使得小说既有诗的韵味,又有史的厚重。这正是当代很多小说所没有,或者说达不到的层次,这个是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的。再者就是在小说的结构与线索的设置方面。小说以赵吴之间的矛盾为主线,以双桥镇暴动与吴的矛盾、裕华丝厂女工罢工斗争与吴的矛盾为辅,三线交错发展,从而联系社会各方面,展示着宏大的社会面貌,同时深刻具体的展现着人物的形象。最后就是小说的人物方面。在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缜密的艺术构思和卓越的创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家笔下的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不是庸碌卑琐的人物。他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打算以一个发电厂为基础建筑起他的“双桥王国”来。但双桥镇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的“目的是发展企业,增加烟囱的数目,扩大销售的市场”。不仅这样,他还知道如果发展民族工业。他具有游历欧美得来的管理现代工业的知识,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够煽起别人勃勃的事业雄心,愿意和他合作。但是吴荪甫这个工业界的骑士却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欧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魔手紧紧扼住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咽喉,因而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不能不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野心勃勃、刚愎自信的吴荪甫,也只剩下了一条“投降的出路”。通过上述这些描写,《子夜》揭示出了作为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吴荪甫的两面的性质:他和帝国主义及其卵翼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是历史的必然的法则,谁也不能够改变或者动摇它。
  经典片段分析:小说的高潮发生在两次工潮中。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写工人运动,吴荪甫腹背受敌,陷入困境中,小说情节趋于紧张并逐渐推向高潮。双桥镇农民暴动的成功,打破了吴荪甫建设“双桥王国”的幻想。第一次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屠维岳。他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姚金凤的走狗身份被识破之后,他使吴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薛宝珠。这样一来,以反间计迷惑分裂工人群众,结果薛被认为是真正走狗,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姚金凤的处置。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第二次工潮中,屠维岳软硬兼施,一面派流氓李麻子率人武力镇压罢工集合,逮捕工人代表和共产党;一面对工人花言巧语,收买人心,又诱骗被捕的何秀妹招出地下党名单。企图未遂时,他又坚决镇压。屠维岳是小说中别具特色的人物。他富于戏剧性的出场,就已显示出善于揣摸主子心理的特点。吴荪甫对屠维岳从斥退忽而又起用和提升并予以重用,既显示了吴荪甫的善于用人,也表现出屠维岳的机灵和城府。手握权柄之后,他对工人软硬结合,欺骗分化,为吴荪甫竭尽忠诚。他还利用黄色工会的派别纷争,借刀杀人,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在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人物”,极力突出当时的尖锐矛盾与种种利益纠纷,详实的情节描写无不时刻调动着读者的心绪,这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社科认识,只有对社会有所观察的人才能真正知道大众的疾苦。在这一情节过程中,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给人以强烈真实的画面感,各种矛盾几乎破纸而出,足见作者描写手法的功底。

子夜读后感范文
  子夜范文2000字
  《子夜》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茅盾的小说创作中,《子夜》的问世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仅就塑造民族资产阶级形象而论,《子夜》标志着中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阶级——资产阶级,被文学所遗忘的时代的结束。《子夜》全书共十九章,时间是1930年夏季的两个月,地点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上海,故事从纵的方面是以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为主线,写他如何在“三条火线”中搏斗,最后在“四面楚歌”中以彻底破产而告终。故事从横的方面牵连着千头万绪,远至帝国主义势力在华的矛盾和中国新军阀的混战,近至各色人物在“十里洋场”的活动。小说纵横交错,远近相连,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子夜》的思想内容是由两方面的内容组成的。一方面是作者通过宽广宏博、复杂纷纭的社会现象,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寻求解放道路的战斗精神,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向一切剥削阶级和帝国主义进行英勇搏斗、争取民族解放的精神;另一方面则是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其中也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民族资产阶级难以发展的历史命运,从而批判了托拉斯派的谬论。这两方面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也是作者艺术构思的注意中心。《子夜》全篇的焦点集中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运,通过塑造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典型形象,向读者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动荡的三个方面:劳资矛盾、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斗争和农村的经济破产,同时提出了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家到底有没有发展空间这一问题。《子夜》全篇注重阶层的分析,塑造了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既有崇尚正义的民族性,希望国家富强,又具有资本家原始的本性,痛恨工人罢工,赚取资本的利欲心,体现了受多重挤压形成复杂性格的立体人物。
  吴荪甫是一个具有硬干的气魄、冒险的精神和雄厚实力的企业家。他想用自己的铁腕和意志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在家乡,他有发电厂、米厂等,企图以此为基础建立“双桥王国”。在上海,他有自己的丝厂,并且联络太平洋轮船公司总经理孙吉人、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王和甫和金融资本家兼亲戚杜竹斋组成益中公司,他们鲸吞小厂,排挤同业,企图进一步兴办纺织业、长途汽车、矿山、应用化学工业等。这位曾游历欧美的有魄力有手腕的企业家,被称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这虽不免过誉,却多少表现出不失为英雄的本色,至少在中国的民族工业家中来说是如此。且不说他藏在胸中的宏伟计划,那振兴中国工业以实现孙中山提出的“东方大港”、“四大干路”一类“实业建设”方略的勃勃雄心,足可使人倾倒,单就眼前“大刀阔斧”的行动来说,就已表现出不凡的气度。在同业叫苦连天之际,他的丝厂经营有方,“境况最好”;他认定“中国民族工业就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项了,丝业关系中国民族的前途尤大”,几度面临困境,“还要干下去”。尤为出格的是,为同买办工业相抗衡,他不顾眼前的险情,同孙吉人、王和甫组成了益中信托公司,再经营八个日用品工业小厂,以拯救这类奄奄一息之中的民族工业。然而“英雄骑士”毕竟命运不济,他的计划是着着落空,他的行动是步步失败。他一只眼睛看着工业,另一只眼睛看着政治,他身边的唐云山和黄奋就是汪派人物。但他遇到的敌手是代表美国金融资本的赵伯韬,结果他处处受赵伯韬的牵制,终于一败涂地。原因就在于他生错了时代。在殖民地化愈益加深的社会里,帝国主义和买办工业挡住了他的去路,国内军阀混战、政治腐败使工业面临困境,这些都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吴荪甫的计划原先就构筑在这样一种幻想上:“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的!”可是这幻想的前提并不成立,他的失败终成势所必然,这恰恰从现实同理想的矛盾中揭示了悲剧结局的成因。吴荪甫虽然是具有法兰西资本家性格的人,但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他确实是一个特殊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资本家。茅盾说,他像一头“攫食的狮子”,但时代没有赋与他施展威力的机会和条件,他被关在铁笼子里,即使拼命奔突,挣扎,也无法冲出铁笼。在这里,茅盾对这类工业家的抱负和才干不无赞赏,深感痛惜的则是他们的生不逢时。在30年代就有人评论说,《子夜》是“创造了一个英雄,而且这书也就成了这个英雄的个人的悲剧的书了”。此外,《子夜》对广阔社会的描写,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也没有单纯追求生活题材的广阔性,而是表现深邃的时代风貌,提出许多另人深思的问题。比如怀抱《太上感应篇》的吴老太爷为什么坐在“雪铁龙”的汽车里?土豪劣绅曾沧海临死之前为什么头顶着一本《三民主义》?曾沧海之子曾家驹为什么在人们的鄙视下还把国民党党员证当成无价之宝而拼死保护?交际花徐曼丽为什么要登台表演“死的跳舞”?范博文为什么摆脱不了俗不可耐的颓废情绪?吴荪甫为什么不是“在商言商”的资本家?赵伯韬为什么一再要求让政客尚仲礼代替另一个政客唐云山当益中公司的经理?经济学家李玉亭为什么竭力奔走在吴、赵之间调停?工贼钱葆生和桂长林为什么发生冲突?这些生活事件的描写和人物命运的刻画,有的看来似乎无关紧要,而实际上却是茅盾对《子夜》的总体艺术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我们透过这些生活事件的表面现象而深入到内层,就可以看出1930年中国社会形势的特点:一方面,军事上是蒋、冯、阎新军阀大混战,政治上是蒋介石集团与汪精卫集团的冲突,而这种混战和冲突的背后又反映了帝国主义势力在华的复杂矛盾。吴、赵两派人物的斗争是上述现象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另一方面,是红军力量的壮大,农民暴动的此起彼伏,工人罢工运动的高涨,使得剥削阶级及其走狗惶惶不可终日。当然,《子夜》并不是对于社会哲理认识的形象化,而是形象地展示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是通过“全般的社会机构”的描绘,表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前进方向,具有雄浑刚健的美学力量。
  鲁迅评论说,《子夜》的出现是国民党文学所不能及的。瞿秋白评论说,《子夜》是自文学革命后最值得夸耀的。人文主义代表,国学大师吴宓则评论说,此书乃作者结构最佳之作,写人物典型性、鲜明,环境描写精到,文字如火如荼,激情澎湃,开创了现代都市文学的先河。总之,《子夜》表现了作家雄浑刚健、磅礴阔大的艺术气魄,真正是一部力扛大鼎的杰作。

子夜读后感
  子夜读后感3000字
  《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它从一九三一年十月写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动笔以前,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准备和构思的过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动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而且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它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貌;写的是一九三年两个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里又隐伏着中国社会过去和未来的脉络。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表现出来,这是茅盾作为我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最值得重视和学习的地方。
  在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缜密的艺术构思和卓越的创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家笔下的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不是庸碌卑琐的人物。他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打算以一个发电厂为基础建筑起他的“双桥王国”来。但是仅仅十万人口的双桥镇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他的“目的是发展企业,增加烟囱的数目,扩大销售的市场”。他有这样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全部打倒,“把企业拿到他的铁腕里来”。不仅这样,他还知道如果发展民族工业,首先需“国家象个国家,政府象个政府”。因此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视着企业上的利害关系而外,还“用一只眼睛望着政治”。他具有游历欧美得来的管理现代工业的知识,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够煽起别人勃勃的事业雄心,愿意和他合作。但是吴荪甫这个工业界的骑士却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欧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魔手紧紧扼住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咽喉,因而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不能不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他不能不过一种“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几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他与美帝国主义的掮客——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进行勾心斗角的斗争;他熄灭不了工厂里风起云涌的罢工运动;他用尽心机收买过来的许多小厂都成了自己脱不下的“湿布衫”,他和孙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经营的益中信托公司不能不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生产过剩、赵伯韬的大规模经济封锁之下一败涂地。他们发起组织益中信托公司,时未两月,“雄图”已成为泡影。野心勃勃、刚愎自信的吴荪甫,也只剩下了一条“投降的出路”。通过上述这些描写,《子夜》揭示出了作为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吴荪甫的两面的性质:他和帝国主义及其卵翼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是历史的必然的法则,谁也不能够改变或者动摇它。当时在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托派分子曾竭力散播帝国主义的入侵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中国社会性质已是资本主义的反动论调。他们抹煞华洋资本之间的差别,掩盖帝国主义扼杀中国民族工业这样一个铁的事实,企图用“左”的词句来反对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达到他们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子夜》关于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刻划,给了托派这种谬论以有力的回答。
  《子夜》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突出吴荪甫的性格特征。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一个鲜明的矛盾的统一体。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业立场的义愤”,但另一方面,压倒他的一切的却是“个人利害的筹虑”。他是“办实业”的,他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他向来反对拥有大资本的杜竹斋一类人专做地皮、金子、公债的买卖;但是他也不能不钻在疯狂的公债投机活动里。他希望实现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想,盼望国民党反蒋派与地方军阀的联盟“北方扩大会议”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然而当北方的军事进展不利于他的公债活动的时候,他又“惟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他精明强悍,但又不能不表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他有时果决专断,有时狐疑惶惑,有时满怀信心,有时又垂头丧气;表面上好象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实质上则是举措乖张。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很自然地统一在吴荪甫的性格里。
  《子夜》不仅从吴荪甫同赵伯韬在益中信托公司和公债投机市场上的矛盾和斗争来描写他的性格和命运,它还写出了吴荪甫同农村封建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他对农民武装起义的势不两立的态度,而在对待工人运动的态度上,更显露了他拚命压榨工人、仇视革命的反动面貌。当他从报纸上知道双桥镇被起义农民占领的时候,“他狞起眼睛望着天空,忽然转为贫怒:‘我恨极了,那班混帐东西!他们干什么的?有一营人呢,两架机关枪!他们都是不开杀戒的吗?嘿!……’”字里行间仿佛传出了他的咬牙切齿的声音。他也有时不满意国民党反动政府,那是因为它不能有效地镇压革命,“因为他的权力的铁腕不能直接达到那负责者”。他企图从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货倾销和军阀混战所造成的企业的不振,想吸尽工人血汗弥补他在投机市场上所受到的损失,他利用工贼、特务和反动军警破坏工人罢工运动。这些地方,作品成功地揭示了一个仇视劳动人民、喝血自肥的反动工业资本家的形象。作品还从吴荪甫的家庭生活和周围人物的描写烘托出了资产阶级由贪心和利欲所形成的冷酷无情的灵魂。他无法抗拒历史的必然法则为他安排下的失败的命运。他只能用伪装的镇静来掩饰内心的惶惧和不安,从来不让人家看见他也有苦闷沮丧的时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瑶。他依靠强烈的刺激来暂忘“那叫他们抖到骨髓里的时局前途的暗淡和私人事业的危机”,只能用“死的跳舞”来排遣失败时的苦痛,并几乎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悲剧性的命运。吴荪甫是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除吴荪甫外,茅盾在《子夜》中还创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www.duhougan.com他们各自的思想面貌、精神状态都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深刻印记。屠维岳是吴荪甫手下得力的鹰犬。正象作者着意渲染吴荪甫的才干和魄力一样,他也用不少笔墨渲染了屠维岳的“机警、镇定、胆量”。吴荪甫不能改变自己的失败命运,屠维岳的阴谋诡计也终于破坏不了排山倒海的工人运动。越伯韬是美帝国主义所拳养的买办金融资本家,是半殖民地的特有产物。他凭借蒋介石的法西斯政权的力量,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具有压倒吴荪甫的优势。他不仅操纵了上海的公债投机市场,而且还一手扼住了民族工业的咽喉。他狡狯、阴狠而剽悍,玩弄女性,荒淫无耻。作品虽然对这个人物的政治社会关系揭示得还不够充分,但从篇幅不算很多的描写中,已经淋漓尽致地刻划与暴露了他的流氓本性。冯云卿是在土地革命风暴下逃亡上海的“吃田地的土蜘蛛”。他把农民的血汗拿来换取大都会里的“寓公”生活,同时在公债市场上进行投机活动。通过他用自己女儿作“美人计”的一幕丑剧,作品一方面尖锐地揭示了走向灭亡路上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无耻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突出地刻划了赵伯韬的卑鄙的形象。冯云卿的活动所占篇幅虽然不多,但却是全书不可缺少的部分。此外,如卖身权门、依靠资本家钱袋过活的李玉亭、范博文等一类所谓的“教授”、“诗人”,也都写得各具有特色。作者曾说,他打算把一九三年的“新儒林外史”“连锁到现在本书的总结构之内”,这个打算虽然没有全部实现,但从李玉亭、范博文等人物身上也多少显示了当时某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堕落、空虚的精神面貌。
  茅盾特别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他不是对它们作静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写,而是在时代生活的激流里,在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里来时行细致、深入的刻绘。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杜竹斋的唯利是图的性格,在公债市场的决战阶段显得分外清楚。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清客的心里,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他决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他写景即所以写人。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文无虚笔。
  《子夜》的语言具有简洁、细腻、生动的特点。它没有过度欧化的语言,偶尔运用古代成语,也是恰到好处,趣味盎然。人物的语言和叙述者的语言,都能随故事和人物的性格发展变化而具有不同特色,使读者能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子夜》的艺术结构是宏伟而谨严的。全书共十九章,一、二两章交待人物,揭示线索;此后十七章,一环扣紧一环,头绪繁多而又有条不紊,各有描写重点而又共同服从于全书的中心。第四章写双桥镇农民起义,虽然这条线索没有得到继续发展,对全书说来使人略有游离的感觉,但它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面貌,显示了吴荪甫与农村封建经济的密切关系和他对农民起义的势不两立的态度,仍然是全书的一个重组成部分。贯串全书的主线是吴荪甫和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但与此同时,又或实写,或虚写,处处显示革命力量的蓬勃发展。最后结尾处侧面带出工农红军的日益壮大,以此来对照吴荪甫失败的命运,指出了中国的真正出路所在。
  《子夜》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同文学史上所有成功的作家一样,茅盾特别注意于研究人以及人和人的关系。他有广泛的社会经验,又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各种现象,揭示其重大的意义,形成作品的主题思想。《子夜》的孕育和产生正是这样的。茅盾对我国古典小说《水浒》和《儒林外史》特别喜子,又曾广泛地阅读外国著名作家的作品。对中外优秀文学遗产,他都能经过咀嚼,消化而加以吸收,取精用宏,“消化了旧艺术品的精髓而创造出新的手法”。这也是《子夜》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工农群众运动的描写,在《子夜》中不能算是成功的地方;特别是描写工人罢工斗争,缺点更为明显。作者用了很大篇幅来描写这方面的斗争,一方面是想展示作为民族资本家的吴荪甫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这种描写来批判当时“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但是因为正面形象过于单薄无力,不能显示出革命者英勇斗争的精神,所以作者的创作企图未能圆满地实现。作者后来曾经指出产生这方面缺点的原因:“这一部小说写的是三个方面:买办金融资本家,反动的工业资本家,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三者之中,前两者是直接观察了其人与其事的,后一者则仅凭‘第二手’的材料,——即身与其事者乃至第三者的口述。这样的题材的来源,就使得这部小说的描写买办金融资本家和反动的工业资本家的部分比较生动真实,而描写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的部分则差的多了。”
  《子夜》的产生,正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反革命文化“围剿”中迈步前进的时候,它显示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实绩,从创作上证明了无产阶级文学是一种不可战胜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力量。
  

《吴老太爷与他的儿女们》
  
  茅盾先生写的这一部小说-《子夜》,心思很深。《子夜》裏头的很多故事,并不是读一二囬,就能够让人读明白的。
  比如小说一开始,才让人领略过了外白渡桥、外滩、大马路上那些熙熙攘攘男男女女的热闹景致,甫一抵达庭院深深的吴公馆,他就打发吴老太爷走了。
  吴老太爷的这一走,也骤然乱了全局,整个吴公馆乱得是一个四脚朝天。於是乎,读者们也跟著瞎忙乎,可是忙了半天,却连这一个吴老太爷的大名、表字、享年都不晓得,真是什麼事儿哟。
  关於这一个吴老太爷,小说裏头交代得最多一段文字,也就这麼三四百个字儿:
  
  「三十年前,吴老太爷却还是顶括括的『维新党』。祖若父两代侍郎,皇家的恩泽不可谓不厚,然而吴老太爷那时却是满腔子的『革命』思想。普遍於那时候的父与子的冲突,少年的吴老太爷也是一个主角。如果不是二十五年前习武骑马跌伤了腿,又不幸而渐渐成为半身不遂的毛病,更不幸而接著又赋悼亡,那麼现在吴老太爷也许不至於整天捧著《太上感应篇》罢?然而自从伤腿以後,吴老太爷的英年浩气就好像是整个儿跌丢了;二十五年来,他就不曾跨出他的书斋半步!二十五年来,除了《太上感应篇》,他就不曾看过任何书报!二十五年来,他不曾经验过书斋以外的人生!第二代的『父与子的冲突』又在他自己和荪甫中间不可挽救地发生。而且如果说上一代的侍郎可算得又怪僻,又执拗,那麼,吴老太爷正亦不弱於乃翁;书斋便是他的堡寨,《太上感应篇》便是他的护身法宝,他坚决的拒绝了和儿子妥协,亦既有十年之久了!」
  
  读完了这三四百字,吴老太爷究竟享年几何啊?可有人晓得了嚒?似乎真是祗有天晓得了。
  念书的时候曾经读过一遍《子夜》,那还是在中学裏头,自然是读得很起劲。可是那已经是上一个世纪的事情了,後来又翻阅过几次,可以说是困顿有些个了,问题究竟在哪里,还是不甚明确。这一囬的读,是为了系统梳理一下近代文人笔下所写的上海滩,才顿时恍然大悟了。原来是心思很深的作者,祗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若欲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在小说裏头布了一个局。
  「仓卒成书,未遑细细推敲。」对於《子夜》这一部小说,作者一九三二年在【後记】裏头是这麼说的,这实在也是一句客气话了。
  後来,大概也因为当时对於这一部已经既成事实的小说-《子夜》的评论,将社会写实本身就蕴涵著的社会批判,倾向性的剥离了创作年代的局限性去评论,甚至於也因为一部分情节的写实,个别评论也趋於情色围观了。因此,对於《子夜》细腻的写实,作者的心思,作者的布局,反而被逐渐淡化了,甚至於连作者自己本人也都不想谈及了。的确,在那一个时代,既然作品的思想境界,已经被人为的意图伦理化了。那麼,对於作者文字的基本底蕴,不谈也就罢了。对作品往高大抬举,或则往低俗推落,有时候成了一部份文学评论的偏好。
  其实,围绕著吴老太爷究竟享年几何的这一个问题,我们大可以仔细推敲。因为,我们不仅仅是学过语文而且还是学过数学的。我们应当相信《子夜》是一部深思熟虑的作品,作者想揭示的社会现实,是经过仔细推敲之後再构思布局的。
  的确,吴老太爷是留下了一摊子的问题。不过,吴老太爷的子女还有几个活动在故事的大舞台裏头,我们大可以仔细地梳理一下,以便问一个究竟。
  吴老太爷的年龄问题不清楚,但是,他的子女的年龄,我们还是读得到的。《子夜》裏头,吴府的二小姐吴芙芳、三少爷吴荪甫、四小姐吴惠芳、七少爷吴萱甫-七少爷阿萱的大名应当是明白无误的,这不仅可以从他二姐四姐的名字上,也可以从他的三嫂吴少奶奶林佩瑶与其妹林佩珊的名字上推断,三哥呌吴荪甫那麼他自然呌吴萱甫喽,中国人的姓氏字辈嚒。-这四个人的年龄都是有明白文字记载的:
  
  二小姐吴芙芳的年龄大概是四十一二岁-「这时三老爷的车子已经开过去了,第二辆汽车补了缺,从车厢裏下来一男一女,也进来了。男的是五短身材,微胖,满面和气的一张白脸。女的却高得多,也是方脸,和三老爷有几分相像,但颇白嫩光泽。两个都是四十开外的年纪了,但女的因为装饰入时,看来至多不过三十左右。」
  
  三少爷吴荪甫年龄大概是四十来岁-「『云飞轮船快到了麼?』紫酱脸的人傲然问,声音宏亮而清晰。他大概有四十岁了,身材魁梧,举止威严,一望而知是颐指气使惯了的『大亨』。」
  
  四小姐吴惠芳是的年龄大概是二十来岁-「她到现在还记得很明白的是五六年前在土地庙的香市中看见一只常常会笑的猴子,一口的牙齿多麼白!但这也是她最後一次快乐的纪念,此後就因为十四岁的她已经发育得和『妇人』一样,吴老太爷不许她再到香市那样的男女混杂的地方。」
  
  七少爷吴萱甫的年龄和他这一个人一样麻烦,大概是在十七岁到十九岁之间,先说是十九岁-「这位七少爷今年虽已十九岁,虽然长的极漂亮,却因为一向就做吴老太爷的『金童』,很有几分傻。」後说是十七八岁-「不许走!什麼镖不镖的!丢了!丢在池子裏!十七八岁的孩子,还干这些没出息的玩意儿!都是老太爷在世的时候太宠惯了你!」看来傻也是能气傻人。不过,作者在这裏却是想气傻了吴荪甫来说明一个问题的,眼下,大概还没有到达真相大白的时候,暂且先按下不表吧。
  
  不过,读到此处,已经可以晓得了,吴老太爷统共有过七个儿女,直至他走了还没有出现的那几个:老大老五老六,也应该不会再出现了吧。吴荪甫给双桥镇上的舅舅曾沧海都是发了电报有请的,不见他另有吩咐通知,那麼,老大老五老六的不出现应该是与留学远嫁甚至於去黄埔军校深造无涉的了。那年代,医学不甚发达,家裏头儿女依序排行却是不变的规矩,留著一个名分,也算是作为长辈的一个念想。
  这样,我们就晓得了吴府儿女前面俩的年龄比较接近,相差一二岁:後面俩的年龄也比较凑拢,也是相差一二岁。然而,那前俩与後俩的年龄却又相差了一大截-之间整整相隔了二十来岁,那又是怎麼囬事呢?
  吴老太爷二十五年前从「习武骑马跌伤了腿」发展到「半身不遂」深居不出,是他人生的一个痛苦阶段,读到这裏,看得出吴芙芳与吴荪甫这前俩的出生是在此以前,而吴惠芳与吴萱甫这後俩的出生是在此以後。读到这裏,困惑也许越来越大了。
  不得已,还是来请教一下熟稔那个年代社会世俗的张爱玲吧。
  张爱玲在1944年写过一篇小说-《花凋》,裏头有这麼一段文字:
  
  「孩子多,负担重,郑先生常弄得一屁股的债,他夫人一肚子的心事。可是郑先生究竟是个带点名士派的人,看得开,有钱的时候在外面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在家裏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居多,因此家裏的儿女生之不已,生下来也还是一样的疼。」
  
  看出来了没有,吴老太爷与郑先生可是一个腔调。而且,相比之下,吴老太爷更厉害些个,瘸了甚至於半身不遂了,还要四五六七的弄个乐此不疲,真是厉害哪!也难怪他会特别宠爱四小姐吴惠芳与七少爷吴萱甫,得来甚费功夫,蛮辛苦的哦。
  这张爱玲到底是张爱玲啊,读《子夜》为难的问题,到了她笔下,就立马迎刃而解了。
  不过茅盾先生的心思实在太深了,一个密码破译了,他立马又搁了一个问题在读者面前。既然,老二老三俩与老四老七俩的年龄相差著有那麼整整二十来岁,那麼,在这二十来年裏头他又在干啥呢?因为,这二十来年中,至少有十五年的时光,吴老太爷还是精神极其充沛的。应该读得出,吴老太爷是断弦过的,那老大老二老三是曾沧海的大姊所生的,曾沧海管吴老太爷是呌老姊丈的。那麼时隔二十年以後的续弦,生了老四老五老六老七的又是谁呢?记得四小姐吴惠芳闹著要离开上海的时候,吴荪甫问她囬到双桥镇乡下准备住到哪里去?吴惠芳先是回答道:「家裏也好住的!」後来又说:「那麼,四姨家裏也好住!」
  四姨?让人不由会联想,原来是这样子哦。原来是这样子,曾家的大小姐是吴芙芳与吴荪甫的母亲,二爷就是曾沧海,三小姐应该是吴惠芳与吴萱甫的母亲-接替了她姐姐的位子以後也未久在人世,曾家还剩下一个四小姐-就是吴惠芳管她呌四姨的-倒是无独有偶,吴惠芳自己也曾经被杜竹斋的儿子杜新箨呌过一囬四姨-这让吴惠芳觉得还有一点儿亲情。
  吴芙芳、吴荪甫的母亲与吴惠芳、吴萱甫的母亲原来就是亲姊妹。小叔子娶寡居的嫂子,大姐夫娶未婚的小姨子,这在当时的社会并不稀奇。不过,大概由於这是吴荪甫的忌讳,也是他与吴老太爷多年不对付的缘由之一。你看看,吴荪甫不是连吴萱甫究竟是十七八岁还十九岁都记不清楚吗?所以,茅盾先生也就不去挑明了说了。当然,写归写,读归读,也许这呌纸包不住火。
  诚然,後来对於四小姐吴惠芳要离开上海滩的那一番折腾,「大亨」作派的吴荪甫还是体现了一个作为兄长的关切。事实上,吴惠芳也感觉到了那一份虽则同父异母然而在血脉上偏离得还不算太远的亲情。不过,吴荪甫更多的还是要维系吴氏家族的面子,因为,他已经由事实上的掌门人正式即位为吴氏首席了。况且,对於吴荪甫来说,二小姐吴芙芳也会随著她丈夫杜竹斋-他昔日的合作者的叛逆而逐渐疏远,也是不争的现实。
  写到这裏,吴老太爷与他的儿女们的问题全都解决了吗?还没有呢,吴老太爷精神充沛的那十五年裏很安份吗?张爱玲说的那种「有钱的时候在外面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在家裏生孩子。」吴老太爷到底有没有呢?再次细读了《子夜》之後,感觉到似乎是有一点的,这裏就略微置疑上一两个,点到为止吧。
  吴荪甫的码头上不是有一个呌福生的人吗:
  
  「呌做福生的那个瘦长男子听得姑太太称赞他,快活得什麼似的,一面急口囬答,一面转身又拖了两把椅子来放在姑老爷和姑太太的背後,又是献茶,又是敬烟。他是荪甫三老爷家裏一个老仆的儿子,从小就伶俐,所以荪甫的父亲——吴老太爷特嘱荪甫安插他到这戴生昌轮船局。」
  
  吴荪甫的丝厂裏头不是有一个呌屠维岳的人吗:
  
  「『你是哪裏人?』
  『和三先生是同乡。』
  『哦——也是双桥镇麼?谁是你的保人?』
  『我没有保人! 』
  吴荪甫愕然,右手就去翻开桌子上那本职员名册,可是屠维岳接著又说下去:『也许三先生还记得,当初我是拿了府上老太爷的一封信来的。以後就派我在厂裏帐房间办庶务,直到现在,没有对我说过要保人。』」
  
  这麼披露吴老太爷的私生活,并不无端。因为,福生与屠维岳都是吴老太爷亲自出面吩咐老三吴荪甫的,旨意要他替这两位妥善生计。然而,吴老太爷「他坚决的拒绝了和儿子妥协,亦既有十年之久了!」即使是十年之後,在戴生昌轮船公司的码头上父子相见的那一幕,相互也是漠然无语,而祗是张望了一眼而已。
  翻开吴老太爷虔奉的那一部黄绫套子的《太上感应篇》,朱丝栏夹贡纸上是端端正正的楷书。卷後有吴老太爷在「甲子年仲春」写的跋文:
  
  「余既镌印文昌帝君《太上感应篇》十万部,广布善缘,又手录全文……」
  
  吴老太爷念念不忘文昌帝君的「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诰诫,究竟是他虔诚的信仰呢?还是聊以慰藉的忏悔呢?不得而知了。
  不过读到这裏,吴老太爷的享年是可以揭示了,「甲子年」是公元1924年,对於吴老太爷来说应该也是一个花甲之年,他之所以镌印文昌帝君《太上感应篇》十万部,是事出有因的。所以,截至到1930年5月,吴老太爷的享年应该是六十六岁。在这一部小说《子夜》裏头,作者的伏笔、隐喻、暗示,比比皆是。就像去戴生昌码头接吴老太爷的那一辆雪铁龙新车的牌号-「1889」一样,不仅仅是告诉了读者,在当时三百万人口的上海滩,私家车的大概拥有量。还告诉了读者,1889年,是吴荪甫的出生之年,所以小说开头「他大概有四十岁了」-1930年,吴荪甫四十一岁了。
  看得出,茅盾先生对於文学创作的兴趣,还是非常浓厚的。他构思著,如何给读者们留下一部读了之後,对於小说裏头任何的主要角色都会无动於衷的作品,无论那些人物有多折腾。这相对於大多数立歌泣为本意的文学创作来说,可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作者心思的极端冷静。不过,就《子夜》这一部小说而言,茅盾先生确实是做到了,并以此来写实1930年上海滩的那一段社会变革:
  
  「这是半间房子大小的铁条棚,许多大小不等的猴子在那裏蹦跳。」
  
  在让人不太经意的段落裏,借用四小姐吴惠芳的眼光-这可是小说裏头唯一想立刻摆脱当时的上海滩的人物了-茅盾先生这麼写道。写实,本身就寓意著批判。


15040455195就矛盾《子夜》的艺术特色写一篇读后感,很急!!1000字左右
欧茗苏答:後来,大概也因为当时对於这一部已经既成事实的小说-《子夜》的评论,将社会写实本身就蕴涵著的社会批判,倾向性的剥离了创作年代的局限性去评论,甚至於也因为一部分情节的写实,个别评论也趋於情色围观了。因此,对於《子夜》细腻的写实,作者的心思,作者的布局,反而被逐渐淡化了,甚至於连作者自己本人也都不想谈及了。...

15040455195子夜读后感范文800字
欧茗苏答:《子夜 》的艺术特色:一是宏大严谨的结构。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经纬交汇地构成了《子夜 》这部作品的“网状...

15040455195子夜读后感1500 快...
欧茗苏答:《子夜》的语言具有简洁、细腻、生动的特点。它没有过度欧化的语言,偶尔运用古代成语,也是恰到好处,趣味盎然。人物的语言和叙述者的语言,都能随故事和人物的性格发展变化而具有不同特色,使读者能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子夜》的艺术结构是宏伟而谨严的。全书共十九章,一、二两章交待人物,揭示线索;此...

15040455195简析茅盾《子夜》的思想及艺术特点。
欧茗苏答:艺术特色 1.作品题材《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纷繁万状,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场面如链,交叉出现;人物如星,忽闪忽逝,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条贯井然,纷而不乱。《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证明茅盾...

15040455195精选子夜读书心得5篇
欧茗苏答:《子夜》生动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 子夜 读后感 1 本文从吴老太爷一家由农村到城市开始写起,因吴老太爷接受不了诚实的喧闹,患脑冲血而死。在吴老太爷的吊丧会上,来了许多的人。吴荪莆答应了孙吉人等一伙人所提出的“几个大小不同的企业家组织一个新的团体作买空卖空的生意”。而与...

15040455195子夜读后感
欧茗苏答:黑暗贪婪的侵吞着一切,包括那就在眼前的光明。 《子夜》是矛盾长篇小说代表作。读完了《子夜》,心中不由的产生许多感慨。文章中写了许多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通过这些画面,艺术地再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城市风云,也间接反映的当时革命发展,繁星缭乱的中国社会风貌。小说中成功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最...

15040455195小妹帮帮忙:矛盾的《子夜》读后感2000字,拜托了
欧茗苏答:通过上述这些描写,《子夜》揭示出了作为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吴荪甫的两面的性质:他和帝国主义及其卵翼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是历史的必然的...

15040455195矛盾的《子夜》读后感 500字左右 急急急急!!!
欧茗苏答: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它从一九三一年十月写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动笔以前,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准备和构思的过程。 茅盾对于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在他的朋友中有做实际工作的革命者,有...

15040455195求茅盾的《子夜》的感受、评价和简介
欧茗苏答:作品既写了乡村,写了乡村混乱的农民暴动;又写了城市,写了城市中资产阶级的阿谀我诈,写了城市中工人的罢工,写了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的纸醉金迷。作品虽然线索众多,但主次分明。在城市和乡村这两大线索中,以城市为主;在城市的众多线索之中,又以资本家之间的争斗为主。而且作品前后呼应,回旋开合,...

15040455195《子夜》读书笔记(合集5篇)
欧茗苏答:《子夜》读书笔记 篇1 这一次将《子夜》完完整整的过了一遍,说到“过”,想来想去也只能用这个字。因为很少有人能真真正正的读它。 《子夜》是矛盾最有成就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扛鼎之作。看过的人,也包括看不懂的人,无一不拍手称赞。书里塑造的人物有出场较多的“巨人”吴荪甫,将他的性格心理活动从两个月...


(编辑:贡毛烟)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