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子夜》的写作背景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子夜》写作背景

《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纷繁万状,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场面如链,交叉出现;人物如星,忽闪忽逝,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条贯井然,纷而不乱。《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证明茅盾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子夜》有五条重要线索贯穿始终;①以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交易所中“多头”和“空头”的投机活动;②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军阀混战等影响下的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③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罢工斗争;④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使吴老太爷仓皇出逃,曾沧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桥王国”美梦彻底破灭;⑤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虚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寻求刺激的变态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等。通过这五条重要线索,《子夜》试图概括中国30年代社会生活的完整面貌,即包括城乡、工商、军政、劳资、新儒林人物及大家庭主仆关系等各个社会层面的生活图景。

  茅盾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开始由新文学的理论建设转向文学创作实践,尤其专注于中、长篇小说的创作。他已经形成的社会科学的思辨型文化人格,在这一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日趋成熟,并且以一种特殊的思想深度、全貌式的文化图景,开创了五四以来文学创作“社会剖析派”的新范式。从1927年到1949年,茅盾创作了数百万字的短、中、长篇小说,这些作品不仅真实地展示了他小说创作发展演变的轨迹,而且记录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政治风云变幻和时势变迁。
  正值作家酝酿创作小说之时,1930年夏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这对一个敏感于政治,善于透视社会的思辨型作家茅盾来说,就是要用小说的形式参与其中来表明他对时代重大问题思考的态度:“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殖民地了。”于是,茅盾运用都市文化政治经济的独特视角,自觉地展开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全方位”的正面描绘。小说选取的宏大的艺术主线,是一个本有坚强实力的民族工业资本家,如何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的双重挟制下,在工农革命的迅速高涨的形势面前到处碰壁以失败而告终,从而揭示了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顽强抗争命运的社会悲剧。这使《子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第一部正面反映中国历史现代化进程基本矛盾,并具有现代都市文学风采的史诗性作品。
  茅盾在小说中从对现代都市畸形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剖析入手,绘制了一幅30年代初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宏大图景。作家给自己列的写作提纲,明确指出小说要表现出三个方面情势:“一,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二,因此引起工人阶级的经济和政治的斗争;三,当时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子夜》形象地呈现了这一社会分析的意图。小说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主线,同时展开了30年代中国现代都市在世界经济大崩溃的影响下,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之间激烈斗争,农民的破产与动荡,工人萌动的觉醒,市民的困窘和无奈等社会的变动。茅盾准确把握了社会各阶层不同人物在时代动荡面前的丰富而复杂的心理和命运,成功地将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将现代长篇小说样式推向了成熟。
  当年,瞿秋白就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作者能够“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 。

  你综合参考一下:

  一、
  说到《子夜》,它是茅盾有了 “ 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 ” 后写的。《子夜》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一部民族工业资本的社会命运悲剧 —— 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如何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的双重挤压下,又在工农革命夹击中,一路奔突,一败涂地。
  在本文中,文章宏伟严密且脉络清晰。只就开头、结尾两章就足见作者的匠心。大上海温软的和风在苏州河上轻轻吹拂,吹得人浑身酥软的时刻,吴荪甫迎来了他为避祸乱来上海寓居的老父。此时的吴荪甫气派威风,不可一世。书尾,吴荪甫惨败于赵伯韬,厂房、银行、公馆全没有了。他带着姨太太到牯岭消暑,静悄悄的,灰溜溜的。这一闹一静的首尾呼应,不正展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吗?
  在本书中,单写了城市工人运动,既已不能表现当时的革命主流,而当时的城市工人运动在李立三路线的错误指导之下,虽然声势浩大,敌人惊惶失措,而革命力量也蒙受了不小的损失,这就使小说的气氛,虽有悲壮之处,而大体仍然暗淡,显不出中国革命进行的伟大气魄与最后的必然胜利的前景。
  《子夜》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首先是魁梧刚毅、紫脸多疱的吴荪甫。他凭借着游历欧美所得的见识,雄厚的资金,过人的胆略、智谋和手腕,企图实现他的幻想;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 —— 一个强大的工业王国。然而他生不逢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在人物的塑造上,茅盾实现了他自己的创作意图: “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虽有些如法兰西资产阶级性格的人,但是因为 1930 年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同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因此中国资产阶级的前途是非常暗淡的。 ” 吴荪甫的对头,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也是映入读者眼帘的重要形象。但是作者并没有着力正面描写他,只是通过其他人物的反衬,就活脱脱地立起了一个 “ 公债场上的魔王 ” 形象。他既与军政界有联络,又 “ 同美国人打公司 ” , “ 做起公债就同有鬼帮助似的,回回得手 ” 。正是他的回回得手,将吴荪甫逼进了绝境。
  这部小说的写作意图同当时颇为热闹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有关。
  这样一部出色的小说,实在值得每个人去看、去读、去研究,它是当时中国工业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读了这一部小说,就相当于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对我们的文学方面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和推进作用。

  二、
  《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

  一九三○年秋,我眼疾、胃病、神经衰弱并作,医生嘱我少

  用眼多休息。闲来无事,我就常到卢表叔公馆去,跟一些同乡

  故旧晤谈。他们是卢公馆的常客,他们中有开工厂的,有银行

  家,有公务员,有商人,也有正在交易所中投机的。从他们那里

  我听到了很多,对于当时的社会现象也看得更清楚了。那时,

  正是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在津浦线上大战,而世界经济危

  机又波及到上海的时候。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外资的压迫和农

  村动乱、经济破产的影响下,正面临绝境。为了转嫁本身的危

  机,资本家加紧了对工人的剥削。而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正方兴

  未艾。翻开报纸,满版是经济不振、市场萧条、工厂倒闭、工人

  罢工的消息。我又时常从朋友那里得知南方各省的苏维埃红

  色政权正蓬勃发展,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多次的军事围剿,声威

  日增。尤其彭德怀部红军的攻占长沙,极大的振奋了人心。这

  些消息虽只片段,但使我鼓舞。当时我就有积累这些材料,加

  以消化,写一部白色的都市和赤色的农村的交响曲的小说的

  想法。

  一九三○年夏秋间进行得很热闹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

  论战,对于确定我这部小说的写作意图,也颇有关系。当时的

  论战者提出了三种论点:一、中国社会依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

  的社会,推翻代表帝国产义、封建势力、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

  蒋介石政权,是当前革命的任务,领导这一革命的是无产阶

  级。这是革命派的观点。二、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承。这是托派的观

  点。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又反对帝

  国主义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建立欧美

  式的资产阶级政权。这是一些资产阶级学者的观点。我写这

  部小说,就是想用形象的表现来回答托派和资产阶级学者:中

  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

  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迫下,是更加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了。中国

  的民族资产阶级中虽有些如法国资产阶级性格的人,但是一

  九三○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同于十八世纪的法国,中

  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前途是非常暗淡的。它们软弱而且动摇。当

  时,它们的出路只有两条:投降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或者与

  封建势力妥协。

  我最初设想,这部都市--农村交响曲将分为都市部分

  和农村部分,都市部分打算写一部三部曲,并且写出了初步的

  提纲。

  第一部叫《棉纱》。在此部中拟写:一、趁欧战(即第一次世

  界大战)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强国一时无暇东顾的机会,中国的

  民族资产阶级有了抬头的希望;轻工业的棉纱纺织工业一时

  有发展之前景。二、但在初期资本主义的轻工业勃兴之同时,

  农村的破产以加速度进行;受地方军阀压迫、剥削及洋货的掠

  夺之农民,早已不能生活,本国生产的纱、布,价钱比洋货高,

  农民没有能力购买。于是,三、中国轻工业的嫩芽旋踵即受日

  本纱之竞争而濒于破产。日本的纺织工业也是趁欧战的机会

  而得大盈利的,此时以雄厚的资本来和中国纺织工业竞争。此

  一部分主要写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工人两次罢工都被资本

  家以分化、欺骗的手段所破坏,最后一次比前两次更猛烈的罢

  工,则被资本家雇用流氓来破坏了。此一部分还有侧面描写:

  一、工人生产之剩余价值本来不少,但暴发户的厂主全家挥金

  如土,使厂主加重对工人的剥削而引起罢工。二、第一次罢工

  时,别的几家中国厂因为希望少一竞争者,便由他们的走狗煽

  动此厂工人罢工。但在第二次罢工时,煽动者们又联合着不许

  此厂的厂主允许工人的要求。此厂主乃想到不如将厂卖给日

  本人,尚不失为富家翁。那时我定了研究计划:一、纱厂内部组

  织及工作情形;二、日本纱厂竞争时代之中国纱厂情形;三、日

  本纱厂竞争的方法。与此同时,我还读了周培兰的《中国纺织

  业及其出品》(商务印书馆出版)。我还打算写这个厂主的个性

  是:最初雄心勃勃,他说欧战后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发达,

  也是先搞轻工业,印度的独立运动是以这些民族资产阶级为

  背景的。但在他成为暴发户后,就骄奢淫逸,顿时换了一个人。

  当厂中第二次罢工后,他向外国银行借款,其弟阻之,他则说:

  我们中国的资产阶级有什么祖宗遗产呢?数千年来所积累的

  剩余劳动现存的形态是堤防、运河、万里长城,以及无数祠堂、

  庙宇。我们太疲乏了,不能与外国人比,只好投降。

  都市的第二部分是《证券》。这部分表现的要点如下:一、

  官僚、地主、失败后的工业家,都将他们积累的资本来开银行,

  办交易所,造成了金融资本的堡垒(财阀),这便是中国转向资

  本主义第二七的现象。二、这些财阀的主要事业便是和政府勾

  结,垫款,承销公债,自己发财。三、他们用各种方法吸收了小

  资产阶级的储蓄,又向外国银行借款来做政府的垫款,所以他

  们一方面是代外国人扩张经济势力,而又一方面是维持了地

  方军阀及卖国政府。四、剩余资本不做生产事业而以金融资本

  的形式来营利,表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极端堕落。

  这一部分的男主角来自三个方面:一、乡间的高利贷者,

  交易所投机成功而致富的,这两种人的致富都是牺牲了家乡

  一些人而得的。二、旧官僚出品剥削来的民脂民膏而在交易所

  中活跃的。三、《棉纱》中的厂主兄弟二人。这三项人合资开一

  银行。

  故事梗概如下:银行开幕之日,有两个被银行股东之一

  (放高利贷致富而开交易所的)所愚弄(买交易所的股票)而尽

  失所有的甲太太及丙先生,听说害他们的仇人开银行了,特来

  算帐。但是找不到仇人,反被银行中人做好做歹劝走了。银行

  股东之一的纱厂主的老弟现在是总司库,他见甲太太的女儿

  甲小姐很美,便起了坏心。他说,银行愿意收甲小姐为职员,算

  是补偿她母女从前所受的损失。此后,这位总司库屡次诱惑甲

  小姐,但总不成功。因为甲小姐的未婚夫丁先生在美国学电机

  工程,不久即将回国。在一次宴会中,总司库灌醉了甲小姐从

  而得遂所欲。事后,甲小姐与总司库大闹,总司库谓愿娶她为

  起,甲小姐不许。总司库于是说,当作没有这回事,且谓此事只

  有我知你知,决无第三人知道。甲小姐转思闹开了,自己也不

  光彩,姑且允忍。不久,她的未婚夫丁先生回国了,却与总司库

  认了中学时代的同学。丁先生便和甲小姐商量结婚的事。甲

  小姐没有勇平坦白告诉丁先生,只好结婚。丁先生一心想开工

  厂,招股到处碰壁,不得已同总司库商量,向银行借款。总司库

  不允,反劝丁先生把变卖家产得的现款存入银行。丁先生自然

  不肯。后来因见工厂开不成,又听总司库的花言巧语将钱买了

  美国某项股票。然而纽约的股票暴落风潮使他破产。从此,这

  一对夫妇都成了失心狂。

  都市的第三部分《标金》。表现的要点如下:一、金融资本

  家只做了军阀的帐房不能调节中国的工业。二、正当国际资本

  主义没落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除了以外人附庸的形式而存

  在,是没有第二条路的。三、但是中国资产阶级尚虚言骗人,自

  称为中国资产阶级。

  故事的结构:一、银价低落的结果,造成了中国金融资本

  的得利及工商业之倒闭。二、完全是买办阶级化身的中国金融

  资本家,比工商业者更堕落。三、专持加紧剥削工人,中国的工

  业家也难以自存。

  这部分的内容梗概如下:古先生在三十年前得了半肢疯,

  卧居一楼,与世隔绝,日惟诵《太上感应篇》。古先生的长子在

  上海开办火柴厂,女及幼子侍父家居。民国十八年,因土匪连

  次洗劫附近各镇,长子乃租小火轮一条迎古先生到上海。古先

  生在汽车中外望,看见汽车、电车、冲霄大楼迎面而来,近代都

  市的紧张混乱,以及新式时装少妇袒臂露腿,凡此一切皆使古

  先生怔忡、晕眩,他展开手中所抱之《太上感应篇》,欲诵阅以

  宁定心神,然而不能。长子见状,乃以本日报纸授之。古先生

  看报,不料正有黄慧如案的新闻,他看了后气厥,遂晕倒于车

  中,从此不能再醒。火柴厂老板有个表兄,就是前二部分中纱

  厂主的老弟,现为某银行的副经理兼作投机生意,他劝火柴厂

  主不如以火柴厂抵押,得现款,做金子生意,但火柴厂老板不

  肯。然而他不知道自己的老婆却正以私蓄做金子生意。但金

  价忽跌时,她也尽丧所有。

  火柴厂因金贵银贱而原料(来自国外)腾贵之累,终于不

  能维持,抵押给外国银行,但仍为经理,对厂中工人演讲,尚自

  称"国货工厂"云云。

  我本来打算以《棉纱》、《证券》、《标金》三部曲作为新小说

  的都市部分,而贯穿于此中的一个人就是《棉纱》中厂主之老

  弟。但是写完了提纲,就觉得这种形式不理想:农村部分是否

  也要写三部曲?这都市三部曲与农村三部曲又怎样配合、呼

  应?等等,都不好处理。于是我就搁下了这个计划。

  十一月,我转而写中篇小说《路》,这就又回到了写知识分

  子的题材。可是才写了一半多,眼病又第二次发作,这次比上

  次更严重。上次目疾发作时为我治病的某眼科医生,此次却束

  手无策。这就为难了。上海的眼科医生也不少,为我治病的那

  位,算是其中翘楚。他也束手无策,那么,还有谁可以请教。幸

  而郑振铎介绍了他的同乡而新从日本回来在上海开业的刘以

  祥。他检查我的两眼,就说我是老痧眼,现在两眼上眼皮已无

  痧粒,却结成瘢,这不是此次眼疾之原因。此次眼疾之所以严

  重,在于右眼角膜溃烂,成一小孔。左目则有厚翳从上而下已

  掩半个瞳孔。我听这么说,有点发慌。我问刘以祥怎么办呢?

  他说右目易治,只要注射自己血清,大约一星期可以复原,左

  目那层翳却比较难以对付,说不定多少时间可以消除。所谓自

  己血清者,是从我身上抽一点血,然后配以药。注射部分是在

  右目眼角。我听说要在眼上打针,即使是在眼角,也觉得诧异。

  但事到如今,只有照办。当天,刘医生取了我的血,嘱我第二天

  去注射。我回家对母亲和德沚说了,她们都大骇,说从没听说

  眼上可以打针。因此,第二天我去时,德沚便也同去。注射前,

  刘以祥叫我心想别事,不把注射当一回事。我闭目如教,心想

  写作之事,一会儿,刘以祥说成了,我睁开眼,不知何时已经注

  射完毕。刘以祥又问我喝酒否,抽烟否?我答以向不喝酒,但

  抽烟却多。刘说,从今以后,也不能抽烟了。又取出一支药膏,

  说每天几次抹在眼上,抹后要轻轻揉几下,并给了小小的玻璃

  管,说药膏就涂在管上。这种药膏是什么名字,我忘记了,但记

  得药厂名为Lily。回家后,德沚说,注射是右目左角眼皮上,也

  称赞医生本领好,这眼皮上注射真不容易。因为刘医生叫我不

  能再看书写字,总之不能再用眼,所以母亲就叫德沚监督我。

  我每星期到刘医生处复诊。两星期后,右眼已经恢复原

  状,但左目的云翳如故。我耐心养病,左目不看书看报。如是

  者三个月,刘以祥说我的左目上的云翳也退去了。他说,出乎

  他的意料,我竟恢复得这样快。我说,这是因为严格遵守你的

  教导之故。药膏没有用完,刘以祥说可以继续用,每晚临睡前

  一次,直到用完为止。我也如教。

  在这三个月的休息期间,眼虽不能多用,我的思想却大活

  动。我暂时抛开了《路》,又回到城市--农村三部曲上来了。

  我决定改变计划,不写三部曲而写以城市为中心的长篇,即后

  来的《子夜》。旧计划《标金》的故事第一节古先生的半肢疯及

  受不了都市的混乱紧张生活的刺激而中风,保留下来,但不是

  火柴厂老板的父亲而变为吴荪甫的父亲了。火柴厂之亏本等

  等也保留,但厂主是周仲伟了,而且这个火柴厂主的性格比原

  计划的要复杂得多。

  其次,我进一步研究当时的中国经济现状,决定将纱厂改

  为丝厂。因为,当时中国的工业产起以外销为主要业务的,唯

  有厂经(即机器缫成的丝),而且在法国里昂,美国纽约市场早

  已站稳脚跟,但此时受日本丝之竞争而渐趋于失利之地位。

  这三个月中,好像重温读过的书,我又访问了从前在卢公

  馆所遇到,并曾和他们长谈过的同乡亲戚故旧。正所谓温故而

  知新,这一次重访同乡故旧,在他们的谈话中,使我知道仅一

  九三○年,上海的丝厂由原来的一百家变成七十家。无锡丝厂

  由原来的七十家变成四十家。广东丝厂的困难也差不多。其

  他苏州、镇江、杭州、嘉兴、湖州各丝厂十之八九倒闭。四川丝

  厂宣告停业的,二、三十家。这都是日本丝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的结果。这坚定了我的以丝厂作为《子夜》中的主要工厂的信

  心。我又从同乡故旧的口中知道,一九二九年中国火柴厂宣告

  破产的,江苏上海九家,浙江三家,河北三家,山西四家,吉林

  三家,辽宁三家,广州十三家。这又坚定了我以内销为主的火

  柴厂作为中国民族工业受日本和瑞典的同行的竞争而在国内

  不能立足的原定计划。这便是我用力描写周仲伟及其工厂之

  最后悲剧的原因。

  同时我再一次参观了丝厂和火柴厂。我是第一次写企业

  家,该把这些企业家写成怎样的性格,是颇费踌躇的。小说中

  人物描写的经验,我算是有了一点。这就是把最熟悉的真人们

  的性格经过综合、分析,而后求得最近似的典型性格。这个原

  则,自然也可适用于创造企业家的典型性格。吴荪甫的性格就

  是这样创造的;吴的果断,有魄力,有时十分冷静,有时暴跳如

  雷,对手下人的要求十分严格,部分取之于我对卢表叔的观

  察,部分取之于别的同乡之从事于工业者。周仲伟的性格在书

  中算是另一种典型,我同样是综合数人而创造的。

  在决定改写长篇小说之后,我就重新构思写出了一个《提

  要》和一个简单的提纲,在我的眼疾完全治愈,并续写完了

  《路》之后,又据此提纲写出了约有若干册的详细的分章大纲。

  现在这些大纲都丢失了,但那个《提要》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

  来!这个《提要》字数不算多,我就把它抄在下面。因为从中可

  以窥见我写《子夜》的最初的设想。

  三、
  就《子夜》而言,它能完成意图的百分之几呢?那么,具体地简要地说来,不过如下:
  《子夜》的时代背景是一九三○年春末夏初。这短短的时间内,有几件大事值得一提。第一,国民党内部争权的斗争,又一次爆发为内战。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为一方,蒋介石为另一方,沿津浦铁路一带作战,其规模之大,战争的激烈,创造了国民党内战的纪录。老百姓遭殃自不待言,工商业也受到阻碍。第二,欧洲经济恐慌影响到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一些以外销为主要业务的轻工业受到严重打击,濒于破产。第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自己,就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增加工作时间,减低工资,大批开除工人,成为普遍现象,这就引起了工人的猛烈反抗,罢工浪潮一时高涨。第四,处于三座大山残酷压迫下的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武装起义,势已燎原。
  《子夜》原来的计画是打算通过农村(那里的革命力量正在蓬勃发展)与城市(那里敌人力量比较集中因而也是比较强大的)两者革命发展的对比,反映出这个时期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加强作品的革命乐观主义。小说的第四章就是伏笔。但这样大的计画,非当时作者的能力所能胜任,写到后来,只好放弃。而又舍不得已写的第四章,以致它在全书中成为游离部分。同时,单写城市工人运动,既已不能表现当时的革命主流,而当时的城市工人运动在李立三路线的错误指导之下,虽然声势浩大,敌人惊惶失措,而革命力量也蒙受了不少的损失,这就使小说的气氛,虽有悲壮之处,而大体仍然暗淡,显不出中国革命进行的伟大气魄与最后的必然胜利的前景。
  对于立三路线,小说是作了批判的,但不深入。也没有描写到当时地下党员中间反立三路线的斗争。
  以上种种,都与作者当时的生活经验有关。
  这本书写了三个方面: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三者之中,前两者是作者与有接触,并且熟悉,比较真切地观察了其人与其事的;后一者则仅凭“第二手”的材料,即身与其事者乃至第三者的口述。这样的题材的来源,就使这部小说的描写买办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部分比较生动真实,而描写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的部分则差得多了。至于农村革命势力的发展,则连“第二手”的材料也很缺乏,我又不愿意向壁虚构,结果只好不写。
  此所以我称这部书是“半肢瘫痪”的。
  剩下一个问题不可以不说几句:这部小说的写作意图同当时颇为热闹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有关。当时参加论战者,大致提出了这样三个论点:一、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打倒国民党法西斯政权(它是代表了帝国主义、大地主、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是当前革命的任务;工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中,这是革命派。二、认为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这是托派。三、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这是当时一些自称为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的论点。《子夜》通过吴荪甫一伙终于买办化,强烈地驳斥了后二派的谬论。在这一点上,《子夜》的写作意图和实践,算是比较接近的。
  当然,《子夜》的缺点和错误还很多,读者自知,这里就不噜嗦了。
  一九七七年十月九日
  茅盾记于北京

  1. 背景:

    《子夜》的写作意图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有关。当时大致有三个论点:

    一是认为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工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中;

    二是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但封建的任务应该有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三是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在仍作为一种人们启蒙的文学领域无疑迫切需要一部划时代的正确分析中国现状和出路的作品的出现。就作者本人而言,矛盾始终秉承“文学表现人生”的创作主张,这种主题的创作也正与此吻合。

    基于这种社会现实、政治需求和作者立场等因素的推动有了《子夜》的主题——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企业王国”的最终失败告诉我们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无法引领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国的最终出路要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群众的革命来实现。

  2. 《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

    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3. 评价:

    《子夜》是“五四”以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中最早出现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历史地、具体地、深刻地反应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旧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成功地塑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子夜》的问世,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长篇创作方面的发展起了开辟道路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茅盾先生的创作已进入了成熟时期。

    李劼人的《大波》系列(《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茅盾的《子夜》与老舍的《骆驼祥子》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问世,它们以各自卓异的艺术风格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

    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子夜》不能不说是很大的成绩。——瞿秋白

    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之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吴宓

    我有这么个感觉,他(茅盾)写《子夜》,是兼具文艺家写作品与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的。——叶圣陶

    《子夜》是20世纪世界文学巨著中,可以和《追忆逝水年华》、《百年孤独》相媲美的杰作。——筱田一士

  4. 作者: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汉族,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15139327086矛盾的名著《子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书名叫“子夜”的内在含义是什么...
薛士琦答: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子夜”暗示着当时的时代特征。《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

15139327086《子夜》简短的故事梗概
薛士琦答: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振兴民族工业,力图构筑自己的“双桥王国”,迅速增加其企业的活动资金,就想利用南北大战来发一笔横财。但是美帝国主义的掮客、金融资本家赵伯韬却对他百般加以阻...

15139327086茅盾的经典著作《子夜》,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如何评价这本书...
薛士琦答:《子夜》的创作背景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议有关。当时的社会还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工农是革命的主力军,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中,而且,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该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承担。《子夜》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作者没有在小巷或街角驻足,而...

15139327086《子夜》写作背景
薛士琦答:④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使吴老太爷仓皇出逃,曾沧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桥王国”美梦彻底破灭;⑤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虚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寻求刺激的变态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等。通过这五条重要线索,《子夜》试图概括中国30年代社会生活的完整面貌,即包括城乡、工商、军政、...

15139327086子夜中国出版集团版写作背景
薛士琦答:时代背景与主要内容 《子夜》的故事发生在一九三○年春末夏初,当时发生了多件影响深远的事件。国民党内部的内战、欧洲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冲击、资产阶级对工人剥削加剧和农民起义等,都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小说主要描绘了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其中前两者是作者亲身...

15139327086茅盾的《子夜》创作背景是什么?
薛士琦答:这使《子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第一部正面反映中国历史现代化进程基本矛盾,并具有现代都市文学风采的史诗性作品。茅盾在小说中从对现代都市畸形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剖析入手,绘制了一幅30年代初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宏大图景。作家给自己列的写作提纲,明确指出小说要表现出三个方面情势:“一,民族工业在帝国...

15139327086《子夜》的写作背景
薛士琦答:背景: 《子夜》的写作意图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有关。当时大致有三个论点: 一是认为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工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中; 二是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但封建的任务应该有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三是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

15139327086子夜主要内容是什么?
薛士琦答:创作背景 《子夜》的写作意图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有关。当时大致有三个论点:一是认为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工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中;二是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该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三是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15139327086茅盾《子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薛士琦答:茅盾《子夜》的主要内容是:小说塑造了以吴荪莆、赵伯韬为首的众多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买办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及其历史命运,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展现了民族工业资本的社会悲剧。作品人物众多,情节丰富。创作背景 《子夜》的写作意图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有关。


(编辑:隗逄试)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