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屈原《渔父》读后感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6
楚辞 渔父 读后感300字

渔父读后感
很长时间没有到博客上来了,这些日子忙碌中经历太多,今天偶尔在网上又看到《渔父》,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读书时老师没有过多的讲《渔父》只让我们背,里面的含义太深,只要背下来了,说将来会明白的。
工作后,偶尔读到《渔父》还能朗朗入口;同事之间有时开玩笑也会来几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话无论是从谁的口中说出,大家都会开心的笑着挖苦几句。又过了些年,当有人再说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已经多了几份感叹,因为说这句话的人越来越少了。人到中年能说出这句话的人就更少了,大家都愿意做一个开心的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看透了世间的纷纷扰扰,不回避,而是随遇而安,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大家在按照渔父的话在做,这样不为过,渔父曰:“。。。。。。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如果大家都坚守着人格之高标准,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不知道江河还能不能承载千千万万个屈子。
现在读《渔父》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世人皆浊,我也要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我也要哺其糟而歠其醨。哈哈。
今晚看《楚辞-渔父》,隐隐约约总感觉到一点点不安,只希望三闾大夫不要一气之下来寻我麻烦。一般来说,《渔父》应该是赞扬屈原吧?他的洁身自好、他的舍生取义……
可我,不管读什么“圣人言”,总是爱绕到先贤至圣的牌位后面,看看是否有什么“死角”。每每思及,直念罪过。第一次读《渔父》是在五六年前了吧?从那时起,就对文中持与屈原相对立的人生态度的渔父心有戚戚焉,只是总觉得若是公然支持渔父的话,对屈原先生多有不公,但是直到今天,我还是向往渔父的处世哲转载自百分网http://www.oh100.com,请保留此标记学,看透尘世纷扰而恬淡自安,随性自适,寄情自然,乐天知命。“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小子放肆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受启发。屈原认为“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而沧浪歌却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说白者自白是不会被玷污的,(屈原)你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既然你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你应该豁然地面对这种世态。
沧浪歌其实就是讲面对不同环境的人生态度问题。屈原和文章中间提到的孟子是一类人,坚守自己的人生态度,不与社会的丑恶现象同流和污,最后屈原投江自尽就是这个原因。
屈原坚贞不屈,精神可佳,但是我并不认同他的人生观。记得上学时看过一段短文,对我影响很大,内容如下:
一件事情发生了。
如果你不喜欢它,那么就改变它;
如果你改变不了它,那么就逃避它;
如果你逃避不了它,那么就接受它;
如果你接受不了它,那么就强迫自己接受它。
古往今来,但凡成功者大都属于“如果你不喜欢它,那么就改变它。”的境界。列宁对社会制度不满,发动了十月革命;汉武帝对国防状态不满,于是起用卫青、霍去病,用武力缔造了“光武中兴”;贝尔对通讯方式不满,于是发明了电话,人类摸到了信息时代的门槛。
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这两句诗也有借鉴作用:当你进入一个新公司,是打破原来体系,按照你的思路开展工作,还是在原有体系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其实这是一个仁者见仁,知者见智的问题。所谓“因材施教”,管理企业也是同样,管理者的最高境界就是能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现状而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方法。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只好退而求其次,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去做

楼主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渔夫是他的楚辞中的一章,他讲述的是:屈原在被放逐后,一个人在堤畔呤咏时,遇见了一个渔夫,并与渔夫对话。在这段对话中,充分体现了两人对世俗挫败的不同见地与看法。 在这方面,我比较认同渔夫的说法。 屈原认为世人都浊我独清,“众人都醉我独醒。”因此无法融入社会。 但渔夫却不同。渔夫认为“圣人不拘泥于外物环境,而能与世俗共同进退,从而能过平常安静的生活。” 渔夫既然能认出屈原的身份,又能与屈原谈论如此深刻的处世之道与人生哲理。可见他不是一个平常的渔夫,而是一个隐居山林的贤人高士。他提出的问题与人生见地无不透出他无穷的智慧。 渔夫和屈原的话其实都很有见地,很有自己的道理,但做为现在的我们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渔夫那样的心态,如果每个人都认为世俗污浊就要与它断绝所有关系来保持自己清白,那会有多少人要去轻生呢。我们必须学会与社会和群体共同进退,先要溶入再去改变而非把自己放在高处让人生厌。 生活中我们应该抱着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我们要尽量看到别人的优点而不是要刻意的愤世忌俗。 渔夫最后唱的那首歌,用水作喻,生动形象的诠释了这个道理。 用水比喻我们周边的环境人文,不能总是把自己脱离在群体之外去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那最终会被社会所遗弃。 水,人世间看似最柔软的。 三岁的孩童也可以轻易的用手指将它破开。 水,又是人世间里最坚硬的所在。 水滴石穿提醒着你他的坚韧他的内蕴里的浩瀚。 水,可以是最洁净的,我们可以饮用它。 水,又可以是最污浊的。在你我的脚下呻吟着喘息。 万变的世界,绚丽的历史长河中,它不断的让自己普通着存在却又坚持着释放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 我如果是屈原我会学一下水的品质,哪怕在逆境中也要尽量发挥自己的所长,而不是怨天尤人。 希望我能够帮到你!呵呵~

最近,读屈原《渔父》,颇有些感想。
此文以对话问答的方式,表达了屈原的人生理想与人生观,充分展现了世俗之人与伟人之间难以调和的人生观之冲突,集中体现了两种不同人生观的激烈碰撞,使我对屈原与恶的不屈抗争的伟大人格与精神无限景仰,对世俗之人之“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的心态充满无奈与叹惜。
对于世事的认知,屈原与渔父是相同的,但如何应对那个污浊的社会,所采取的方式却是截然相反的。他们都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不公的、污浊的,那么如何在那个黑暗的社会生存、发展,如何应对那个黑暗的社会,双方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屈原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的以死抗争、拒不合作的方式,渔父却是“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欼其酾”的随波逐流甚或是同流合污方式。正是这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式展现了两种不同人生观的激烈冲突。处世的方式体现了人生的态度,也导致了不同的人生结局:屈原的人生观,最终导致其抱恨投江、为万世所景仰,世俗的随波逐流甚或同流合污的人生观,则汇聚成世俗的洪流滚滚向前,增加了无尽的悲剧与罪恶,保持着人类社会的繁演。
如何应对不公的、污浊的、黑暗的社会,是亘古的话题。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采取的方式也千差万别。但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如屈原,投江以死。当一个人经过不懈斗争而无力改变黑暗的社会但又不想同流合污、还要保持皓皓之身时,随着人生理想的幻灭,那么,他的选择往往如屈原一样“投江以死”,以消灭自己肉体的决绝方式作最后的、无力的、无奈地抗争。虽然屈原深思高举的精神让万世景仰,这种极端的方式虽然也是一种抗争,但却并不可取,他缺少了顽强拼搏的生命张力与强度,缺乏坚忍卓绝的生命韧性与抗力,更加暗淡了斗争不息、至死方休的血性与执着。
二、抗争到底。一个公平正义、和谐大同的社会,不会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知道“天堂不是一日建成的”,它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孜孜探索、不断改进、时时提炼,这期间有曲折、有反复、有失败,更会充满诱惑、陷阱、迷茫、流血与牺牲,但它最需要的是不屈不挠、坚忍不拔、抗争到底的无畏精神与勇气。从中国的孔子到林则徐到孙中山,从美国的华盛顿到林肯到富兰克林,他们都采用了这种抗争到底方式来改变那个黑暗的社会,对于他们的理想孜孜以求、拼搏不息,可谓“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三、避世隐居。这是中国古代专制社会很多知识份子采取的方式,如许由、巢父、陶渊明、林逋等等不胜枚举,他们无法面对那黑暗的社会,又无力改变社会现状,选择了避世隐居的方式,寄情山水、销磨诗书,展现出潇洒之姿、出尘之态,荦荦大端。虽然他们的行为是对黑暗社会的一种反抗,但也仅仅是一种消极的反抗,更可以说是种消极的妥协,一种置身事外、坐壁上观的无奈与无能,他们缺少了对人的终极关怀、缺乏生命应有的强力与韧度、更加没有积极改变社会的信心勇气与能力,这种消极的妥协助长了黑暗社会的凶焰,使他们本来的光芒四射的光环变得暗淡。
四、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这是从古到今,大多数人所采取的方式。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这个社会是黑暗,我也非常痛恨这个黑暗的社会,但因为我是弱者,我没能力改变这个社会,即然没有能力改变,那么为了我及我的家人能生活得好,所以我必须要接受、适应并认同这个社会。多么充分的理由啊!在此种充分的理由下,他们便可以心安理得地“淈其泥而扬其波”、“ 哺其糟而欼其酾”了。正是在这种思想引导下,世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前赴后继,在黑暗的浊浪中奋勇扬波,使黑暗的浊浪更加壮大、更显狰狞、更加丑陋、更加势不可挡、更加积重难返。当他们在黑暗的浊浪中弄潮时,会不时的向反抗者发出几声不屑的讥笑“不识时务者,看我们过得多好,你们这一帮傻帽,羡慕吧!”。不讥笑不足以展示他们庸俗的聪明、不讥笑不足以表现他们无能的能力、不讥笑不足以表达他们那无尽的心虚。
社会是众人的社会,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社会,一个或者一小群人对社会的改变是很小的,只有大众都参与进来,对那不合理、不公正、不公平、甚至黑暗的社会作出其应有的反抗、斗争,社会才会根本发生改变,否则,那改变、改造的进程将是相当的漫长与遥远。


15640884674读《渔父》有感作文
邰段屠答:所以,“渔父”们,请你们别再为屈原坚守理想不值。相反,我们都应该为了理想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我们的困难挫折与伟人们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他们尚能为理想奉献一生,我们有什么理由因挫折困苦放弃理想?心怀理想。让我们再次瞻仰那吟诵着《渔父》的屈原,就让深厚的古典蕴藉深刻我们的理想。

15640884674渔父读后感
邰段屠答:读了这篇文章,我很受启发。屈原认为“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而沧浪歌却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说白者自白是不会被玷污的,(屈原)你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既然你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你应该豁然地...

15640884674屈原《渔父》读后感
邰段屠答:最近,读屈原《渔父》,颇有些感想。此文以对话问答的方式,表达了屈原的人生理想与人生观,充分展现了世俗之人与伟人之间难以调和的人生观之冲突,集中体现了两种不同人生观的激烈碰撞,使我对屈原与恶的不屈抗争的伟大人格与精神无限景仰,对世俗之人之“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的心态充满无奈与...

15640884674读《楚辞·渔父》有感
邰段屠答:《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15640884674楚辞 渔父 读后感300字
邰段屠答:工作后,偶尔读到《渔父》还能朗朗入口;同事之间有时开玩笑也会来几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话无论是从谁的口中说出,大家都会开心的笑着挖苦几句。又过了些年,当有人再说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已经多了几份感叹,因为说这句话的人越来越少了...

15640884674屈原在《渔父》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邰段屠答:针对屈原的自负、自信,渔父提出应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启发屈原“淈泥扬波”、“哺糟歠酾”,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可以看出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

15640884674阅读课文《渔父》,体会: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
邰段屠答:塑造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体现的人格: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15640884674屈原的《渔夫》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邰段屠答:幻想的神话世界无疑蕴含了一种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形象感染力。相比之下,屈原的《渔父》更具说理成分而大大减弱了艺术性。这与屈原表达的“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也要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主旨密切相关。但如果从思想内涵的角度而言 ,《渔父》对中国诗歌传统与文学传统的影响,就一点也不能小视了...

15640884674渔父象征了怎样的人?
邰段屠答: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屈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知变通的形象。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

15640884674你怎样理解屈原的《渔父》?
邰段屠答:《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


(编辑:融底往)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