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姓氏的来源?简单些!急!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姓氏的来源!急!!!!!!!!!!

姓氏起源于母系社会,那时侯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姓”纪录的是那个女子生的孩子,人口的再生产在那个时可是头等大事,生了孩子的女人对繁衍种群做出了贡献,在氏族里就有地位;孩子也以我是谁生的,和我的母亲是谁,标明自己在氏族里身份。故最古老的姓氏都无一例外的含有女字,如我们平常说得:上古八大姓姜姬嫫妹姒嬴姚姝。

直到某一天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男子,为氏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为了记住他,便在记住他母亲是谁的同时,记住他的妻子和他本人,如:伏羲、女娲等。随着男性在氏族社会中的地位提高,父系社会的形成,女子在社会生活中不再起主导作用,而改变为从属依附关系,男人们开始在子女身上打上自己的印记,子女开始以父亲为荣,姓氏就不再是纪录那个女子生的,而只纪录他的父亲是谁……

姓是标志一个人家族系统的血缘符号,也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首要条件,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每一个成员。通过这个符号,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无疑就是一个姓氏悠长、神秘而又扣人心弦的寻根隧道,探讨这种联系的过程不仅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寻根之旅,更是对中华姓氏文化的一次学习和巡礼。而且,对于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而言,我们今人能够直接“看到”并触手可及的那些,除了猿人化石、甲骨文字、秦砖汉瓦、典籍文献等实体文物和载体文物之外,还有一个至今仍然生生不息地繁衍延续着的活化石,那就是人人皆有的姓氏。

据统计,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姓氏总数已达近12000个。这些姓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个个都有一番意味深长的来历,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正因之,以其为内核的中华姓氏文化才理所当然成为一种超越时空、贯通古今的文化现象,才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寻根问祖是人的天性,因而古往今来,对于中华姓氏文化的研究一直史不绝书,尤其是近些年来,“寻根问祖”已经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涌潮,而寻根的捷径就是追寻自己的姓氏谱系。另外,通过姓氏了解他人、了解社会是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途径。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就是一张绝佳的名片,也是打开交流通道的最好媒介;探究姓氏蕴含的奥秘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兴趣,人与人之间的认识和理解往往也是从姓氏开始的。
=============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 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 只知有母, 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 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 或者死后按照功绩, 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 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 没有氏。 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 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 婚。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 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 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 把民间的姓记录7, 写成一本书>, 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做官, 或搓合婚姻的依据

中国旧时流行的> 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 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 复姓30个?一共438个。 发展到后来, 据说有4000 到6000个, 但是实际应用的, 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 英国是: Smythe, Jones, Williams; 美国是: Smith, Johnson, Carson; 法国是: Martin, Bernard, Dupont; 德国是: Schultz, Mueller, Shmidt; 苏联是: Ivanov, Vasiliev, Deternov;中国呢,有张王李赵, 四个大姓, 历史悠久, 分布广泛, 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 单是姓张的, 就 有一亿人, 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 在>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 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 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 周。 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 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 徐, 朱, 林, 孙, 马, 高, 胡, 郑, 郭, 萧。 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 谢, 何, 许, 宋, 沈, 罗, 韩, 邓, 梁, 叶。 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十五个大姓是: 方, 崔, 程, 潘, 曹, 冯, 汪,蔡, 袁, 卢, 唐, 钱, 杜, 彭, 陆, 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换句话说, 在中国十亿人口中, 有七亿人口姓了45个大姓。 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 都是比较少见的, 象毛, 江, 白, 文, 关, 廖, 苗, 池等等。
中国姓与氏

谈到姓,人们很容易就想到氏。但在上古时期,姓、氏所指完全不同。原因在于其一,严格男女之别,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其二,区别贵贱,姓是指他的血统来源,氏则是指他子孙的血统来源。出身低贱的人根本就不知到自己的血统出处;其三,更好地选取婚姻之家,我国自古就有“同姓不婚”。

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礼崩乐坏和战乱的影响,姓与氏的界限慢慢变得模糊不清,出现了姓氏走向统一得势头,以至于现在完全没有了界限,和二为一。

中国人的名,字,号

名、字、号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它们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特征。

名:人的代表符号,称呼。

字:也称表字,它是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按照我国古代礼仪,男自20岁时要结发加冠取 “字”,而女子则在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表示他们已长大成人,可以婚嫁了。取字在古代一般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贫民百姓则有名无字。古人的字与名有着密切的联系,字往往是名的解释或补充,二者互为表里。《颜氏家训》中有“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之说。

号:是人名字以外另起的称号,往往有艺术色彩,名人雅士自己起的号,谓“雅号”。人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前的事迹给予的称号——谥号。皇帝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专号——庙号,称为某祖,某宗。

笔名:清末以来,有些人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不愿用真名,就给自己取个笔名

一分钟了解姓的来源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后人就以车为姓。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做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实际上皆以男氏代姓了。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维系传统之纽带,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如果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爱和尊重的话,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
  至今数百千年,迁徙到异地他乡华裔外籍人,现在他们还念念不忘他们的祖国、祖籍、祖先,常常来中国寻根拜祭,在他们的族谱上,还记载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刘邦后裔原田家族族谱上所载:"高祖皇帝之血统,严然存在之事,予实虽欲不感泣,岂可得耶,又想中华之国立,至汉以来;二千百四十余年,交待十三、四朝,今虽悠久。其间两国务有盛衰,然无不尽怀汉朝之盛时而慕之者,予常驰念于我高祖统政之故国,切切而不能禁地,于是刊本谱,同族其发欲为,其族谱之基,聊报高祖皇帝之余德也焉。"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周语》记载“我姬民出自天鼋”。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剧)。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见,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别种类”“别婚姻”。

  在古代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秦华解读中华姓氏的来源—现在的姓氏大约有15种来源




17784525751可否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姓和氏的来源及区别?
印聂解答:中国姓氏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

17784525751氏的起源是什么?
印聂解答:氏是姓的分支,大约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

17784525751姓氏的来源?简单些!急!
印聂解答: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

17784525751古代,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呀,姓指什么,氏指什么呀?
印聂解答:1、概念不同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2、用途不同 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自出,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3、使用人群不同 ...

17784525751中国的姓氏起源?
印聂解答: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

17784525751氏的来源是什么意思?
印聂解答:氏源自汉字,是指人们的家族姓氏,代代相传。氏的来源很有意义,它是人们纪念祖先、延续家族荣耀的重要象征。很多氏都有着漫长而光荣的历史,为人们所传颂和崇敬。同时,氏也是人们身份的标志之一,使人们更容易辨认和彼此的交流。氏的传承通常是父母将自己的姓氏传给子女,从而延续家族姓氏的世系。在古代...

17784525751中国姓氏起源
印聂解答:(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唐太宗(627年)的时候,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

17784525751姓氏起源和来历
印聂解答:姓氏起源和来历1 一、姓氏的由来 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就有姓了。姓起源于女系,氏起源于男系。“姓表血统,氏表职官、表居地、表职业”,如今姓氏只用于表明家族。《说文》对于姓的解释是:“人所生也”,“姓从女,从生。”因此,姬、姜、姚这些最古老的姓都与女性有关。在母系社会,同一母系的后代不能通婚,为...

17784525751中国的姓氏是从什么时候起源的?
印聂解答:8\,来源有三 A、出自姬姓,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拒《元和姓篡》所载,周文王弟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 B、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期思人,字孙叔,在他任...

17784525751姓与氏在古代有什么区别?姓与氏的起源是什么?
印聂解答:而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我国姓氏的发展、延续和传承形成了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古代社会当中姓和氏之间是有区别的,姓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同一个祖先的家族族号,而氏起源于夏商周时期,是后代分支的标志。首先,在我国古代,姓是同一个女性祖先的家族族号,而氏则是后代子孙分支的...


(编辑:阎寿玲)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