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关于纱衣的历史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5
关于纺织的历史

中国的纺织、刺绣技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远在六、七千年前,人们就懂得用麻、葛纤维为原料进行纺织,公元前十六世纪(殷商时期),产生了织花工艺和“辫子股绣”,公元前二世纪(西汉)以后,随着提花机的发明,纺、绣技术迅速提高,不但能织出薄如蝉翼的罗纱,还能织出构图千变万化的锦缎,使中国在世界上享有“东方丝国”之称,对世界文明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是世界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说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是轩辕黄帝的妃子西陵氏,即嫘祖,她偶然发现了蚕在桑树上吃桑叶,而且蚕结成了茧,于是她把蚕茧摘下,抽出蚕丝,织成丝绸穿在身上,并传授养蚕抽丝的方法,被后人供为蚕神。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和发明丝织的国家,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蚕、桑、丝、帛等文字记载,表明当时的蚕桑丝织业发展已经很普遍。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和山东益都苏埠屯商代大墓中均出土玉蚕。殷虚出土的青铜器上常常发现有细密的平纹绢和菱形图案织物的印痕。殷商以前,中国的先民们利用自然界生长的桑树资源养蚕,利用蚕丝织绸,但数量甚少。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日益增长的衣着需要,人们便设法通过人工栽培桑树来扩大养蚕的规模,以提供更多的衣着原料。周代时家蚕的养殖在黄河流域已经很普遍。在《诗经》里面,《大雅》和《豳风》、《秦风》、《卫风》中均出现有关桑、蚕及丝织的诗句。根据《诗经》和《左传》、《仪礼》等书的记载,这时不但已有“蚕室”,进行室内养蚕,而且还有蚕架、蚕箔等专门的养蚕工具和缫丝设备。以后历代古人们开始逐步注重桑叶的质量,改良桑树品种以适宜蚕的生长发育。古人们还选择优良的蚕种以提高蚕的质量。
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是最早的丝织品,所用的丝均为家蚕丝。织物的经密为每厘米52根,纬密为每厘米48根,每根经纬线由至少20多个蚕茧缫成,丝缕平直。在同一遗址还发现索绪帚状的草帚,证明是当时的缫丝工具,缫丝要先用沸水煮茧,把丝胶脱去并散出丝头,然后抽成丝线,因一根丝线太细,不牢固,所以一般是同时从几个茧子上合抽成一缕丝线。缫丝工具从最初的手工缫丝发展为手摇缫丝车和脚踏缫丝车,元代王祯《农书》中的缫车分南北二式,构造科学,使用便利。
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与西方有了文化交流,公元六世纪后,西方国家陆续学会了养蚕技术。
蚕的发生期一般从桑树发芽时开始,蚕子发生时称为催青期、要在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当的室内保护12-13天。使蚕子孵化、孵化出来的蚁蚕只有3mm长,0.5mg重,经过桑叶饲养30-40天,蚕成熟前长7.5-9cm。重约4-5g,在整个育蚕期中,对于湿度通气、饲叶、清除蚕所排泄的蚕沙和碎叶,到蚕熟后上簇作茧,是一系列较细致的工序。
公元前16-前11世纪(商代)贵族墓葬中常以玉制的蚕作为随葬品,证明三千年前,中国人民已经十分重视养蚕丝织,这是1953年在河南安阳殷墟中发现的一件雕啄成形态逼真的玉蚕。
195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殷墟出土,距今3000多年,上有细绢遗痕,这是因为这件铜 片当时是用细绢包裹,绢腐烂后留下了痕迹。反应当时缫丝和织绸技术都已达到很高水平。
公元前16-前11世纪(商代)铜制的礼器,这把铜戈是“曲内戈”,其正反面都留有平绢和麻布的痕迹,在戈把的正面还保留着清晰的雷纹条子花绮的痕迹。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抵御寒冷,直接用草叶和兽皮蔽体,慢慢的学会了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利用猎获的鸟兽的毛羽,进行撮、绩、编、织成粗陋的衣服,由此发展了编织、裁切、缝缀的技术。人们根据撮绳的经验,创造出绩和纺的技术。绩是先将植物茎皮劈成极细长的纤维,然后逐根拈接。这是高度技巧的手艺,所以后来人们把工作的成就叫做“成绩”。
连缀草叶要用绳子,缝缀兽皮起初先用锥子钻孔,再穿入细绳,后来就演化出针线缝合的技术。在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遗物中,发现了石锥。山顶洞人遗物中存有公元前1.6万年的骨针。骨针是引纬器的前身,是最原始的织具。随着骨针的使用,古代的中国人开始制作缝纫线。使用骨针引线是纺织工艺的一项重要进展,它把纬线穿于针孔之中,一次性的将纬线穿过经线省去了逐根穿引的烦琐,大大提高了功效,骨针引纬的发明,开创了腰机织造的先河。
织造技术是从制作渔猎用的编结品和装垫用编制品筐席演变而来。《易·系辞(下)》记载了传说中的伏曦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目前所知最早的编织实物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具今7000年的芦苇残片,纹样为席纹,西安半坡遗址出土陶器底部的纺织印痕有蓝纹、叶脉纹、方格纹和回纹等。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将编结技术用于制作服饰,《淮南子·汜论训》称“伯余之初作衣也,淡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说明当时已经用麻作衣料。这种网罗式的衣服虽然简陋,但服饰的产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编织工艺的精进,为纺织技术的产生创造了前提。
纺坠是最古老的纺纱工具。有的用兽骨制成,也有的由拈杆插在纺轮中间形成的。纺轮有石质、骨质、陶质和玉质等,形状有圆形、球形、锥形、台形、蘑菇4和齿轮形等。早期的纺轮比较厚重,适合纺粗的纱线,新石器时代晚期,纺轮变的轻薄而精细,可以纺更纤细的纱。纺坠的工作原理是用一手转动拈杆,另一手牵扯纤维续接。由于纺坠纺纱效率较低纱线的拈度也不均匀,因此出现了根据纺坠工作原理制作的单锭手摇式纺车,由一个锭、一个绳轮和手柄组成。纺车的使用提高了纺纱的效率和质量,并根据织物的要求,纺制粗细不同的纱线。经过不断的改进,单锭改为多锭,手摇改为脚踏,脚踏纺车是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史上的重要发明。元代出现了脚踏五锭麻纺车,每昼夜能纺二斤纱。还有以人力、蓄力或水力引动的大纺车,有三十二枚纱锭,一昼夜能纺一百斤纱,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械。在西方,直到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才制出“水车纺机”,比中国的水转大纺车晚了几个世纪。
为陶制和铜制,是早期的纺织工具,由缚盘和缚杆组成,陶制纺轮中的园孔是插缚杆用的,当人手用力使纺盘转动时,缚自身的重力使一堆乱麻似的纤维牵伸拉细,缚盘旋转时产生的力使拉细的纤维拈而成麻花状。在纺缚不断旋转中,纤维牵伸和加拈的力也就不断沿着与缚盘垂直的方向(即缚杆的方向)向上传递,纤维不断被牵伸加拈,当缚盘停止转动时,将加拈过的纱缠绕在缚杆上即“纺纱”。
人们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一架纺车上装2-3个锭子两手用于纺纱,用脚来操作转动锭子,脚踏复锭纺车劳动生产率比单锭提高2-4倍。
原始的织机是席地而坐的“踞织机”,又叫腰机。云南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的距今2000多年的纺织贮贝器盖上铸造了一组女奴隶在奴隶主的监视下席地而织的形象。这种足蹬式腰机没有机架,卷布轴的一端系于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用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两层,用提综杆提起经纱形成梭口,以骨针引纬,打纬刀打纬。腰机织造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采用了提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
提花的工艺方法源于原始腰机挑花,汉代时这种工艺方法已经用于斜织机和水平织机。通常采用一蹑(脚踏板)控制一综(吊起经线的装置)来织制花纹,为了织出花纹,就要增加综框的数目,两片综框只能织出平纹组织,3——4片综框能织出斜纹组织,5片以上的综框才能织出缎纹组织。因此,要织复杂的、花形循环较大的花,必须把经纱分成更多的组,多综多蹑的花机逐步形成。据《西京杂记》载:有巨鹿人陈宝光妻所织散花绫“机用一百二十蹑”,这么多的综蹑织造起来十分烦琐,到了三国时马均“旧绫机丧功费日乃思绫机之变”改六十综蹑为十二综蹑,采用束综提花的方法,即方便了操作又提高了效率。
花本式提花机出现于东汉,又称花楼。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它用线制花本贮存提花程序,再用衢线牵引经丝开口。花本是提花机上贮存纹样信息的一套程序,它由代表经线的脚子线和代表纬线的耳子线根据纹样要求编织而成。上机时,脚子线与提升经线的纤线相连,此时,拉动耳子线一侧的脚子线就可以起到提升相关经线的作用。织造时上下两人配合,一人为挽花工,坐在三尺高的花楼上挽花提综,一人踏杆引纬织造。东汉王逸《机妇赋》中,用“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动摇多容,俯仰生姿”来形容织工和提花工合作操纵提花机的场面。
提花机后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对现代电子计算机发展中程序控制与存储技术的发明有启示作用。

我国丝织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代就已经运用平纹织法和丝织法织造几何图形图案的丝织品。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已达几十种之多,品质也有很大提高,秦汉时期我国的丝织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现已出土这一时期大量的提花纹纱和以经丝显花的彩色织锦。

天马山的由来与孙悟空大闹天空有关。自从猴子当了弼马温后,整天和马群在天河岸边嬉戏,自以为做了天上的大官儿,喜不自胜。一日偶尔听说弼马温只是一个小小的马夫头儿,顿时耍起了猴性,摔掉了乌纱帽,砸毁了御马监,冲出南天门,一个筋头回到了花果山。千百匹天马一见栅栏被砸,四散逃跑。

有一匹天马,孙悟空经常骑坐,有恋主之情。他见孙悟空反下了九天,也随后跟了下来。那孙猴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天马那能跟的上?转眼之间就不见了。急得这匹神马半空中东游西荡,不知往哪去好。它正着急,忽然看见一个马头透出云际,一见有了伴,一声长嘶飞奔而来,可到了跟前一看,却是一座山峰。天马飞落下来,心想,既然找不见旧主,即在次地栖身,倒也自由自在。它在山前转了转,找不到合适的住所,当绕到山后时,见半山悬崖处有一洞府,心中大喜。来到近前,只见洞门紧闭,就扬起后蹄敲打洞门。

原来此洞住着一只黑虎,很有些神通,久占此山,自封山神,称霸一方。黑虎正在洞里休息,忽听有砸门声,不由大怒:打开洞门一看,只见一匹红马,膘满肉肥,油光闪亮。心里想:我正腹中肌饿,送上门来的美餐如何不享?遂狂吼一声扑向天马。天马不由一惊,抖身飞下悬崖。两个就在山下撕斗起来。黑虎虽凶,只不过是凡间猛兽,不但咬不到天马半点毫毛,反被踢的遍体鳞伤,终于力气不支,吼叫一声窜上悬崖,紧闭洞门。天马紧追不舍,尾随而至,一头撞开洞门,黑虎使劲抵住大门,将马头夹在门缝之中。疼得天马左摇右摆,在洞壁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就是现在的“马影”,四肢齐全,独无马首之故。

神马气极了!运起神力撞开石门,此时黑虎已经不见了,原来次洞贯通,前山还有后洞。黑虎见敌不过天马就堵塞了通道,藏在后洞安身。黑虎不甘心领地被占,总想伺机夺回,几次对神马进行偷袭,惹得天马性起,把黑虎叼起来,一扬头将它甩到了洋河西岸。黑虎死不甘心,整天面对天马山虎视耽耽,化成了一座山峰。从此神马就在山中住了下来,山中确有神马,故以天马命名。


18853965835古代人穿衣繁琐,那么夏天他们穿什么衣服?
融巧穆答:历史上对纱衣的轻薄也有着详细的记载。据传,唐朝时,一位阿拉伯商人看到一个穿着五层纱衣的官员,好奇之下看过去,结果惊讶地发现透过五层纱衣也还能看见官员胸口的黑痣。不过可惜的是,如此精湛做工的纱衣一般也只能出现在古代有钱人家中。除了纱衣,在民间夏季里最为常见的衣服其实是竹衣和葛衣。古代...

18853965835炎炎夏日来临,那可知古代人夏季穿什么衣服?
融巧穆答:通过考古发现,在我国古代其实人们已经有了夏天的必备衣服了,比如说纱衣的历史非常悠久,因为我国古代养蚕的时间可以追溯到炎黄时期,在黄帝期间当时就已经开始养殖桑蚕了,因此蚕丝在当时也被拿来制作衣服,用蚕丝制作出来的衣服非常的轻薄透气,非常适合在夏天穿。除此之外,用蚕丝做成的衣服,他们的外表看...

18853965835经文纱衣是什么意思?
融巧穆答:经文纱衣是指修行者在佛教仪式中穿着的特殊外袍,通常由细绸或纱绸制成。这种衣服的纹路经过严格的规划和制作,上面印着佛经的经文,有利于修行者在佛祖前虔诚祈求。经文纱衣不仅是一种传统服饰,更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服饰,在佛教仪式中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上,经文纱衣起源于中国唐代,是以...

18853965835关于纱衣的历史
融巧穆答:天马山的由来与孙悟空大闹天空有关。自从猴子当了弼马温后,整天和马群在天河岸边嬉戏,自以为做了天上的大官儿,喜不自胜。一日偶尔听说弼马温只是一个小小的马夫头儿,顿时耍起了猴性,摔掉了乌纱帽,砸毁了御马监,冲出南天门,一个筋头回到了花果山。千百匹天马一见栅栏被砸,四散逃跑。有一匹天马...

18853965835隋唐女装名词解释
融巧穆答:首先是外套大衣追求宽大华丽,加上贴衣单衣向更宽松的方向发展。一些贵族妇女身穿锦绣长裙,女式大袖衫裙子用锦带系于胸部,宽大的下摆托在地上,上身不穿厚厚的内衣,而代之以一件薄薄的纱衣,风流百态,以女性特有的妩媚打破传统的封闭。而说到女式唐风大袖衫,不能不提《簪花仕女图》,里面的大袖衫则是相当开放夸张...

18853965835唐朝服饰做为唐朝文化的一部份,它都有那些特点?
融巧穆答:图中人物的服饰,与其它唐人画像不同,如头戴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等,都是罕见的新奇装束。对照文献记载,这种服饰应是中晚唐时期的样式,并一直流传到五代。以纱罗做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色,。尤其是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 中晚唐女服--宽袖对襟衫,长裙,批帛穿戴。这是中晚唐之...

18853965835小片段织女穿的纱衣是什么样的细致描写人物形象
融巧穆答:织女穿的纱衣是粉红色的。原文语句:他沿着湖边走,没几步,就看见草地上放着好些衣裳,花花绿绿的,件件都那么漂亮。里头果然有一件粉红色的纱衣,他就拿起来,转身走进树林。在上古时代,便有了牵牛、织女天象崇拜及故事传说,它是农业社会男耕女织形态的反映。到汉代,这传说强调织女是天帝的孙女...

18853965835素纱禅衣的历史由来
融巧穆答:这件纱衣应属于辛追。辛追生活在22个世纪之前的汉代,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死于公元前186年,享年50岁。1972年出土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1号墓。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是世界上...

18853965835七夕起源于什么朝代?
融巧穆答:七夕起源于汉代。七夕节起源于汉代,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早在东晋年间的一本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中就有对其相关的记载。后来的唐诗宋诗中,也不乏出现七夕节的身影,比如唐朝诗人罗隐的“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将这一节日中天上人间的美好写得淋漓尽致。故事介绍:传说在很久...


(编辑:慕瑶蕊)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