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苏格拉底的智慧给我们什么启发?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12
最近我看了武汉大学教授赵林所讲述的希腊哲学史, 他从哲学的诞生、巅峰和毁灭几个层面娓娓道来把希腊哲学史讲的那是生动有趣。跟着他的思路会把你带入几千年前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些圣人面前,你只是站在旁边就能身临其境,我看完后意犹未尽。

当然我谈不上对哲学有多么热爱,有生之年也不敢奢望在这方面有所造诣。不过学会用哲学的眼光看待世界,意味着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观察世界的方法。因为世界就是你眼中的世界,你的眼光改变了,世界的意义当然也就随之而变。

我想了解一些哲学的来龙去脉,多少提升哪怕一丢丢自我的思想厚度,仅此而已,并无其它奢望,这就是我学习它的价值所在。

今天我想写的就是,从苏格拉底身上体会到的一些感悟来与你一起共享,不当之处给予指正批判。

开始我想借苏格拉底从诞生到灭亡的故事来作为引申,看能不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形而上学就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那么苏格拉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他跟中国孔子一样,一辈子述而不作。但是他讲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后来都被他的弟子像柏拉图所记载传授于世。就像孔子的72个弟子把孔子的思想所记载一样。

苏格拉底整个思想和生活完全融为一体,跟中国王阳明在道场悟道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一样,也就是他的行为跟他的思想同步,简单理解就是做我所说,说我所做。

苏格拉底是土生土长的雅典人,在雅典政治、哲学、文化达到鼎盛时期,苏格拉底应运而生。

他虽然平民出身,矮小的身高上顶着一颗硕大的脑袋,跟高晓松一样属于同一类型的“矮大紧”。不过他深受有钱有势人的追崇,原因就是他思想叛逆,带有新潮和反传统,对当下年轻学者很有感召力。

人怕出名猪怕壮,就在苏格拉底70岁的时候,雅典人控告他触犯了两条罪,两条罪名是啥呢?

第一:他喜欢探究天上地下稀奇古怪的知识,传导异端学说来蛊惑年轻人,犯了思想罪。

第二:他不信旧神,企图引进新神,唆使年轻人不敬父母,这在当时那是罪不可赦。

那他为什么被指控呢?

其实苏格拉底在当时很让人讨厌。比如说:古希腊有个青年人自认为自己比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还聪明。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他一个问题:“世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青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自然是先有蛋!”“蛋是鸡下的。没有鸡,蛋从哪里来?”青年人想了想说:“那还是先有鸡!”“你刚才已经说过,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没有蛋,鸡从哪里来?”

青年人抱怨说:“你怎么提出这样一个怪问题呢?现在我也问你一个问题。”“请提吧。”“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青年人笑了:“这样看来,你和我其实差不多啊!”苏格拉底说:“不,你是以不知为知,我是以不知为不知。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非不知矣!”

他每次跟别人讨论,你只要回答出答案来,他都会指出你的答案是有矛盾的,然后让你觉得他指责的有道理,并要求你不断的修改在修改,直到最后修改到他满意为止。

这套辩证法就是不断的修改对方的矛盾,迫使和推动对方进行优化、改善,最终走向正确。苏格拉底说他的这套方法是跟母亲所学,因为我母亲在当时是接生婆,只不过我母亲接的是肉体,我接的是精神而已。

这套方法很讨人嫌,因为总是否定别人,所以在当时得罪很多人,背后相应会遭到别人算计。在法庭上,苏格拉底也为自己行为进行了一番辩护。

苏格拉底说,在我很年轻的时候,发生过一件事。在希腊北部有个德尔菲的地方,德尔菲有个阿波罗神庙,阿波罗在希腊是多功能神,但是这座神庙预言很准。很多达官显贵在大事或重要的事中遇到困惑都会来德尔菲神庙求得神的指示和神谕。

这个神庙里面有一群女祭司,她们经常嘴里喊着类似鸦片和大麻叶子,处在疯癫状态,在烟雾缭绕中摇头晃脑,说一些不知所云的话,带神发布谕言。

据说德菲尔神庙有两句名言,一句是哲学之父泰勒斯的名言“认识你自己”,另一句是雅典著名的立法者、政治家梭伦名言“凡事无过度” 。

苏格拉底的故事就从这里诞生。苏格拉底说当时我还很年轻,我有一个朋友叫凯勒丰,他有一天去神庙求神谕言,就问了神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有谁会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于是女祭司代表神回复,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

于是凯勒丰回来把这句话告诉苏格拉底,当时苏格拉底就很疑惑,他说这个世界上比我有智慧的人数不胜数,为什么神说只有我是最有智慧呢?难道神搞错了?

从此之后,他为了证明神是错误的,就啥事也不干,一心去寻找那些以智慧著称的希腊人。走访各行各业人士,包括政治家、艺术家、还有智者。

他说,每访问一个人,他都会在神的这句话上增加一个佐证。然后发现这些人都跟我一样是没有智慧,尽管大家都认为自己有智慧。他发现一个道理,虽然这些人都跟我一样没有智慧,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却以为自己有智慧。最后他恍然大悟,神说“认识你自己”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智慧这东西并不是人所担当得起的。像苏格拉底这样知道自己是没有智慧的人,恰恰就是最有智慧的。 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知也”。

前面的哲学家都是把眼光向外看,而苏格拉底是反观其内,人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而不是世界。我们的眼睛总是向外看,而不是向内看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让人的眼光反观其内,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把哲学关注的对象从宇宙的本原转向人的本质,这就是他的伟大功劳。

虽然我们没有智慧,但是我们爱智慧,我们虽然没有智慧,但是我们追求智慧。我们成不了智慧者,但是我可以成为哲学家。

因此苏格拉底成为了第一个哲学家,相对于智慧来说,哲学家是一个非常谦虚的称呼。今天在法庭之上,我被控告了这两条罪名。他们指控我喜欢探索天上地下稀奇古怪的知识,说的没错,我就是喜欢探寻这些知识,我以探寻这些知识为生。我不从商,也不从政,既不发财,也不获取权利,我就是喜欢,我就是对探寻知识感兴趣,就是喜欢追寻智慧,因此我得罪了很多人。

同时,苏格拉底也承认他的第二个罪名。因为当时的雅典信仰以奥林匹斯、宙斯为主的神,是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如果被颠覆那就是大逆不道的严重罪行。

其实苏格拉底打心底都瞧不起这些在奥林匹亚竞技会的神,他认为神是有思想,有智慧的,而不是在竞技场上秀肌肉的。让思想去运动,而不是让肉体去运动。

这跟当时的希腊的主流社会风气背道而驰,希腊人不接受他的辩护,认为他藐视法庭,最后把他收监,秋后问斩。

最后在监狱里,苏格拉底的学生和追随者来拯救他,跟苏格拉底说,只要你逃出雅典,雅典的法律就对你无效。没想到苏格拉底断然拒绝,最后被法庭处死时,他发表感言:以死为苦境的人们,你们想错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所以,苏格拉底在西方扮演了一个为思想而殉道的先驱,一个楷模的典型。他告诉你另外一种生活,这种生活比现实生活更好,这跟当时希腊主流思想背道而驰。

最后用20世纪奥地利文学家----里尔克在《掘墓人》的小说里面的一个桥段说,一个人来到一个村庄,这个村庄瘟疫横行,他就不断的挖坟墓埋尸体,尸体挖不完,最后堆积如山,最后引起大家的愤怒,大家以为是他带来的瘟疫,最后他背着铁锹,悄悄地消失在夜幕中。

里尔克最后加了一句评论:“他是一个战败者,一个来的太早太早的人”。他之所以是个战败者,是因为他来的太早,他不属于这个时代,他却是一个先驱,他呼唤着另外一个时代。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我也不可能成为苏格拉底,你说了这么多关于他对哲学的思想有什么价值呢。我当然不是在给你阐述他哲学史上的深邃思想,再说我也道不清,说不明。

我们并不是想成为他,而是透过他对追求智慧背后我们能看到一些浅显的道理,比如他对一个问题的深挖技巧我们还是可以去学的嘛。然后以此为灯塔,至少让我们在浩瀚大海中远航不会迷失方向。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校学习最重要的目标并不是掌握一些特定的知识,不是那些可以很容易通过移动互联借助“百度”、谷歌等工具搜索到的特定知识,而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在世界快速变化的21世纪,审辩式思维是最重要的核心职业胜任力和职业竞争力。

苏格拉底为什么会不断去反观其内,不断把一个问题疱牛解丁的追寻下去,最后还原出问题最底层的答案。因为我感觉事理之矛盾,或者很容易感觉到没有道理,或者看到两个以上的道理。我就失去主见,不知道哪个好。眼前有了两个道理或更多的道理,心中便没了道理,很是不安,却又丢不开,如是就占住了脑海。或许学问大都以这种感觉为起点吧。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其实世界上的学问,在深层其实是相通的。不同的思考者往往是异途同归,异曲同工。

以下是我根据苏格拉底终其一生对知识求知若渴的探寻,对智慧不断追求的背后,来抒发自我成长的八个层级。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什么是哲学的道理?就是偏见!有所见便将之视为普遍的道理,因执于其所见而极端地排斥旁人的意见,不承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道理。美其名曰主见亦可,斥之曰偏见亦可。何谓学问?有主见就是学问!学问不学问,并不在读书之多少。

大家不要被以往的哲学家吓住。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但浅薄亦好,要知虽浅薄也还是我的。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很行。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没有学问的人并非肚里没有道理,脑里没有理论,而是心里没有问题。将古今中外的哲学都学了,道理有了一大堆,问题却没有一个,就成了莫可奈何的绝物。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融会贯通

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

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

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真是不错。只怕你不用心,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最不好的毛病是说自家都懂。问你,柏拉图懂吗?懂。佛家懂吗?懂。儒家懂吗?懂。老子、阳明也懂;康德、罗素、柏格森……全懂得。说起来都像自家熟人一般。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因为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

一种常见的毛病是:自己头脑简单,却说人家头脑简单;自己粗浅,却看人家粗浅。想当然地对别人批评攻击。可以说是有意无意地栽赃。

与此类人相反,遇到不同的意见思想,我总疑心对方比我高明,疑心对方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见闻,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于我,不然,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所见如彼呢?

两句话希望大家常常存记在心,第一,“担心他的出乎我之外”;第二,“担心我的出乎他之下”。我二十岁的时候,先走入佛家的思想,后来又走到儒家的思想。因为自己非常担心的缘故,才去留意人家对佛家儒家的批评,才去努力了解西洋的道理。

第五层境界:以简御繁

辨察愈密,追究愈深,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凡是大哲学家皆没有许多话说,总不过一两句。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所谓举重若轻。

学问家如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说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让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真要把他吓坏了!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

第六层境界:运用自如

有无学问在于能否解决问题。比方学武术的十八般武艺都学会了,表演起来五花八门很像个样。等到打仗对敌,叫他抡刀上阵,却发现一套武艺都白学了。

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可以解决问题。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

第七层境界:一览众山小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

第八层境界:通透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讲出的每一句话都非常的晶亮透辟。

如果大家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功夫,循此以求,不急不懈,持之以恒者,则祛俗解蔽,未尝不可积渐以进。

上述八层,前四层诚然是我用功的路径;后四层,往最好里说,亦不过庶几望见之耳——只是望见,非能实有诸己。少时妄想做事立功而菲薄学问;二三十岁稍有深思,亦殊草率;近年问题益转入实际的具体的国家社会问题上来。心思之用又别有所在。末了,我要向诸位郑重声明的:我始终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我想了许久,我是什么人?我大概是问题中人!


17328697994苏格拉底的智慧给我们什么启发?
裘堵沈答:他发现一个道理,虽然这些人都跟我一样没有智慧,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却以为自己有智慧。最后他恍然大悟,神说“认识你自己”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智慧这东西并不是人所担当得起的。像苏格拉底这样知道自己是没有智慧的人,恰恰就是最有智慧的。 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知也”。 前面的哲学家...

17328697994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有何启示?
裘堵沈答:启示四:必须站在已有的高度重新出发,才能打开我们这个宇宙更神奇、更待发掘的高级文明。可以这样说,前人的终点是我们的起点,我们的终点,亦是后人的起点,如此不断更替,永不停歇,从这个意义而言,宇宙是人类不断发现和开拓的过程。许多人对亚里士多德批判其老师十分不解,这却是我们中国人的缺陷和致...

17328697994苏格拉底的启示
裘堵沈答:在苏格拉底的生死之间包含着一种召唤,唤起人们聪慧的怀疑精神,启迪人们通过哲学求得智慧。

17328697994苏格拉底的智慧是什么?
裘堵沈答: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必须拥有道德知识,所有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只有摆脱物质主义的诱惑和后天经历的局限性,才能获得以智慧,勇气,节制和正义的美德获得这一道德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道德只能以思想和神的安排为基础,道德教育是让人们认识神灵,遵守神的吩咐。苏格拉底说,身体脆弱,灵魂不朽,...

17328697994苏格拉底说过什么名言,而苏格拉底更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八字成语的道理
裘堵沈答:5、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6、不懂得工作真义的人,视工作为苦役。7、我们的需要越是少,我们越近似神。8、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9、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10、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

17328697994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除草启示,懂的来~~~
裘堵沈答: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

17328697994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有何启示?
裘堵沈答:首先,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德行的公民,强调了公民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指出公民作为城邦的一员,其受教育程度直接关系着城邦的兴衰,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只有培养出有德行的公民,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要求。其次,教育必须由国家来掌控,反对家庭或私人教育,主张实现对全体公民的共同教育是城邦的责任,...

17328697994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有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
裘堵沈答: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

17328697994苏格拉底的小故事给我的启示
裘堵沈答:苏格拉底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些许启发。=== 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陆续走...

17328697994简述古希腊三杰的管理思想?
裘堵沈答: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号称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理,但他却给出了如何接近真理的方法,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质疑一切、不能只相信表面事物。苏格拉底自己更是以身作则的践行着自己的世界观,在当时他基本上是见到什么都要质疑一番,而且言辞...


(编辑:魏饰步)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