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你的心界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喧嚣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1
你的心界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喧嚣。

这是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所写。这本小小的册子当年启迪了很多青年人的智慧,让他们多了一点点对抗平庸生活的力量。契诃夫也是主张对抗庸俗生活的。文学大家必然在审美上是高于常俗的。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我国现当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主要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为研究马列主义原著,花甲之年自学俄语,在八十高龄之际写出《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

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这本书和《谈美书简》、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大约曾是文艺青年枕边必备的小册子,看上去简单易读。但是细细读下来才能发现大家的举重若轻。精简的一两句话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此本书包括两个集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修养》。

审美是什么,读书应该怎么读,朋友怎么交,如何恋爱,怎么算健康有益的消遣,甚至怎么休息,个人修养的方方面面,先生都做了详细的高屋建瓴的描述。但是不觉得枯燥,因为饱含感情,虽然是近百年前的书读起来却丝毫没有违和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作者年轻时在欧洲求学,就个人在读书、做人、作文等方面的所思所想所发表的议论。行文亲切自然,感情真挚动人,素朴冷静。这也与作者的性情或者主张是一致的。朱光潜"自我检讨"说,他"大体上欢喜冷静、沉着、稳重、刚毅,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尊崇理性和意志,却也不菲薄情感和想象。"

《谈读书》朱光潜认为书是读不尽的,需要慎加选择。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读千万卷希腊哲学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朱光潜自己受益于深厚国学的滋养,所以他深知读经典的重要。他六到十四岁读过并且大半背诵过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看过《史记》和《资治通鉴》,偷看过《西厢记》和《水浒传》之类旧小说,学过写科举时代的策论时文。

后考取香港大学,学习教育学、生物学和心理学。官费留英后在爱丁堡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和艺术史。在英法留学的八年时间中多数时间都泡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边阅读边写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就是初到英国给开明书店的刊物《一般》和后来的《中学生》所写稿子的汇编。

余光中评价他的语言"很流畅、不油滑、典雅而不冷僻",这与其深厚的国学基础是分不开的。生命短暂,只读经典好书。多读一本坏书就是浪费生命,就少了一份提升自己幸福和认知的机会。

对于作文作者则很谦虚地说,"自己愈不会做,愈望朋友做得好"。又说文章和其他艺术一样,精微奥妙不可言传。临帖和写生都非常必要,天分和努力也不可偏废。一流作者都经过推敲揣摩的训练,精益求精,呕心沥血。临帖要临好贴多读好书,写生就是自己要动笔实践。

没有数量积累,根本无从要求艺术性,很多时候数量还不够级别谈其他奇技淫巧都是敷衍。正如学英语,单词不过关其他都是无源之水。不光作文如此,人生也是一样。熟能生巧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我们要选择有阻力的人生,不贪图安逸,不投机取巧。对人生有选择,更要有耐心。成功的道理如此简单,真正实践的人才能懂。

对于年轻人关心的婚恋爱情,朱光潜是这样说的。"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真纯的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青年应该懂得恋爱神圣。

对于运动,他认为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人要尽性地活,动起来,因为闲愁最苦。对此我非常赞同,因为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运动让大脑更活跃,多巴胺分泌增多,人自然心情也舒畅。劳动可以疏解许多郁闷之情。很多人喜欢整理解压或者打篮球跑步也是同样的道理。

朱光潜先生是个清醒又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如叔本华一样的存在。这种清醒的悲观不使人觉得忧郁倒是促人警醒后砥砺前行。

《谈修养》是作者十多年后又补充的一本论文集,思想更深邃,也更耐读,对中西方文化做了有益的对比和探讨。

比如他说,"社会愈恶愈需要少数特立独行的人们去转移风气。一个学校里学生纵然十人有九人奢侈,一个简朴的学生至少可以显出奢侈与简朴的分别;······好坏是非都由相形之下见出······全世界都坏时,如果有一个好人存在,他的意义与价值是不可测量的。"

上面一段话这段话改变了我对海瑞的看法。还有那些感动中国人物,之前我总觉得实际意义不大,现在我觉得意义还是有的。至少失聪又考上清华博士的灿烂女孩还是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向日葵般的存在。

之前我知道海瑞是一个清官,我也知道他做到了清官的极致,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不念一点人伦,只为自己的名声,有些不合情理。看到朱光潜先生的话觉得自己还是狭隘了肤浅了,没有先生的高度从社会与人的角度去看人,我也许有一点渔父的与世推移的心态了,对世风日下怀有悲观失望情绪和无力感,没有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行动上的决绝。

以前我会认为这是无意义的,一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以至于无用,无助于对社会的改变。但是现在我看到了它的意义。老子的智慧再次展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存在都有它的实际意义,甚至精神的存在意义超越了实在本身。万物相辅相成,并不能贬低一方而提高另一方存在的意义。

之前我认为中国人是更注重集体和社会的,西方是个人主义至上。读了朱光潜先生的书才发现自己的认知完全是错的反的。西方更注重社会本位,而我们更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反而不太热衷于对社会世务的改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更多不能伸展个人报国之志的名士选择的是归隐南山。穷则独善其身是每个读书人的立身处世准则之一。而西方社会的文化是为了集体公众的利益个人会约束自己。

三、美学大师,心灵导师

朱光潜说,"宇宙间许多至理妙谛,寄寓于极平常细微的事物中,往往被粗心浮气的人们忽略过,陈同甫所以有"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的嗟叹"。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粒沙子中蕴藏着造物主同创造人类同样的奥妙玄机。在有限与无限中我们感受着虚无与实在。

朱光潜也曾说,"许多成年人残酷,也大半出于感觉迟钝,想象平凡,心眼窄所以心肠硬",这固然要归咎于天性薄,风俗习惯的濡染,和教育的熏陶也有关系。

先麻木然后不仁。为什么说人无痴不可与之交,也许就是因为痴的人有感情,生命力是流畅的,而麻木的人是冷漠的,感受不到自己的被爱,也无法做到仁者爱人,因为不仁。不仁就是没有怜悯心,没有同情心。

总之,作为美学大师,他从美学的角度所看到的人生是另一番样子,令人耳目一新。十分推荐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15178163550《谈静》答案
燕伯顷答:【参考答案】 你的心界愈空灵,对物界的感受愈敏锐,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物界对心界的影响愈小,心灵愈能领略趣味,你也愈不觉 得物界喧嘈.19. 19.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 有哪些相同点.(5 分)答: 【参考答案】 ①都表现为一种幽美...

15178163550心界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也愈不觉得物界嘈杂的意思
燕伯顷答:什么是心?心生于物,死于物 ,这就是心,看到的物就是心,也就是佛家说的相,相有心生,心何尝不是由相生的,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便见法身如来,也就是脱离事物看到本心,不会被外界事物影响,心界愈空灵,越远离相,心灵越清明越不会被相干扰,当然就越不会被外物相影响。

15178163550你的心界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喧嚣
燕伯顷答:对于作文作者则很谦虚地说,"自己愈不会做,愈望朋友做得好"。又说文章和其他艺术一样,精微奥妙不可言传。临帖和写生都非常必要,天分和努力也不可偏废。一流作者都经过推敲揣摩的训练,精益求精,呕心沥血。临帖要临好贴多读好书,写生就是自己要动笔实践。没有数量积累,根本无从要求艺术性,很多...

15178163550读朱光潜《谈静》有感
燕伯顷答:他在文中写道:“我所谓的“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境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之中,在尘世喧嚷...

15178163550读“谈动、谈静”有感
燕伯顷答:显然不能。这确实是我空灵心境里自导自演的趣味节目。书中说,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心界空灵,物界便不沉寂;心界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喧嘈。这可不就是我在那一瞬间的刻画吗。于是先生提到的“静”的乐趣我印证了。    今天由于一些原因心生沮丧,...

15178163550请求朱光潜 谈静 原文 在线等
燕伯顷答: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

15178163550说说自我与灵性
燕伯顷答: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嘈杂。韩鹏杰老师在《道德经说什么》里讲到:关于虚静,我们心里放空了,才能比较宁静,宁静下来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才能不受外来的那么多诱惑的干扰。老子说:专...

15178163550《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动与静
燕伯顷答: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进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

15178163550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作用题”题的术语使用与答题规范
燕伯顷答: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水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办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

15178163550《谈美》这本书应该摘抄哪些?
燕伯顷答: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摹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


(编辑:邴昌梅)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