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伤寒杂病论中有多少种中药,都是哪些中草药呢??

来源:www.zuowenzhai.com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6-0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共用了多少种药材,都是什么名字?

《伤寒杂病论》虽然记载了数百个经方,但用到的药物却不超过一百种。中药分类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按功效分类,本文收录仲景常用的八十一味药,主要依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性味,按照酸、苦、甘、辛、咸五味的排序进行分类,从而从每一类的性味中推导出共同的功效。

凡药则酸敛,苦泄,甘缓,辛散,咸软。要之,药多禁忌,贵在配伍。



五味子:敛肺止咳

酸枣仁:敛心安神

山茱萸:敛精止遗

乌 梅: 安 蛔



1.苦寒泄热

柴胡:泄胆热

黄芩:清心火,泄脾热

黄连:清心火,泄胃热

黄柏:清心火,退黄

栀子:泄心火

茵陈:退黄

芍药:泄热养营

竹叶:清心除烦

牡丹:清虚热

白头翁:除下重

2.破结除满

大黄:泻下通便,活血化瘀

枳实:破气散结

厚朴:降逆除满

杏仁:降逆平喘

桃仁:活血化瘀

射干:除上气

葶苈子:泄肺热,除肺痈

皂荚:化痰

芫花:逐水

大戟:逐水

甘遂:逐水

3.苦以燥湿

白术:燥湿健脾

苦参:燥湿杀虫

4.苦能排脓

赤小豆芽:破血化脓

败酱草:排脓

5.苦极反升

瓜蒂:催吐



1.甘以补虚:

人参:补元气

饴糖:建中

甘草:补宗气,解毒,调和诸药

小麦:补心气

黄芪:补气行气

《份寒论》载药90种,《金匮要略》载药195种,除去附方用药3种,实际为192种。两书重复用药76种。

张仲景原《伤寒杂病论》实际用药206种,其中149味《本经》有记载。

《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48首,除去附方23首,实际为225首。两书重复方42首。

原《伤寒杂病论》实际载方296首。

《份寒论》载药90种,《金匮要略》载药195种,除去附方用药3种,实际为192种。两书重复用药76种。
张仲景原《伤寒杂病论》实际用药206种,其中149味《本经》有记载。
《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48首,除去附方23首,实际为225首。两书重复方42首。
原《伤寒杂病论》实际载方296首。
123次:甘草
70次:桂枝
67次:生姜
59次:大枣
51次:芍药
38次:半夏
36次:干姜
34次:人参
34次:附子
32次:茯苓
31次:大黄
28次:麻黄
27次:白术
25次:黄芩
19次:杏仁
16次:枳实
15次:细辛
15次:黄连
14次:石膏
14次:当归
14次:厚朴
10次:阿胶
10次:栀子
09次:柴胡
08次:芒硝
07次:知母
07次:粳米
07次:龙骨
07次:黄耆
07次:桃仁
07次:牡蛎
06次:五味子
06次:芎穷(川穹)
06次:桔梗
06次:泽泻
05次:葛根
05次:麦门冬
05次:滑石
05次:干地黄
04次:蜀椒
04次:蟅虫
04次:百合
03次:防风
03次:橘皮
03次:防己
03次:猪苓
03次:赤小豆
03次:升麻
03次:鳖甲
03次:葶苈
03次:吴茱萸
03次:赤石脂
03次:乌头
03次:水蛭
03次:虻虫
03次:甘遂
03次:薤白
03次:栝蒌实
03次:香豉
03次:黄蘗
03次:栝蒌根
03次:薏苡仁
03次:茵陈
03次:蒿
03次:葱白蜜(白蜜、食蜜)
02次:胶饴
02次:竹茹
02次:蜀漆
02次:猪胆汁
02次:瞿麦
02次:鸡子黄
02次:文蛤
02次:瓜蒂
02次:牡丹皮
02次:紫参
02次:矾石
02次:薯蓣
02次:雄黄
02次:竹叶
02次:木防己
02次:贝母
02次:苦参
02次:通草
02次:豉
02次:小麦
02次:硝石(芒硝)
02次:白酒
02次:白头翁
02次:秦皮
02次:旋覆花
02次:麻子仁
02次:艾叶
01次:射干
01次:紫菀
01次:款冬花
01次:白敛
01次:云母
01次:猪肤
01次:猪膏(猪油)
01次:乱发(血余炭)
01次:连轺
01次:生梓白皮
01次:天门冬
01次:蛇床子仁
01次:乌扇
01次:鼠妇
01次:石韦
01次:紫葳
01次:蜂巢
01次:赤硝
01次:酸枣仁
01次:代赭石
01次:白鱼
01次:灶中黄土
01次:生地黄
01次:铅丹
01次:栝楼根(天花粉)
01次:葵子
01次:泽漆
01次:白前
01次:太一禹余粮
01次:盐
01次:生葛
01次:甘李根白皮
01次:干苏叶
01次:山茱萸
01次:白薇
01次:生地黄汁
01次:川椒
01次:柏叶
01次:诃梨勒
01次:土瓜根
01次:生姜汁
01次:羊肉
01次:败酱
01次:葶苈子
01次:干漆
01次:蛴螬
01次:黄柏
01次:蜘蛛
01次:皂荚
01次:天雄
01次:妇人中褌
01次:巴豆
01次:红蓝花(红花)
01次:戎盐
01次:川乌
01次:乌梅
01次:狼牙
01次:椒目
01次:鸡子
01次:苦酒
01次:王不留行
01次:桑东南根(白皮)
01次:人尿
01次:粉
01次:溯瞿细叶
01次:柏皮
01次:蒲灰
01次:瓜子
01次:黄柏
01次:蟋螂
01次:曲豆黄卷
02次:牡丹
伤寒论+金贵要略用药次数统计一共170种单味药

伤寒杂病论实际是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方113,金匮方更多些,但是中药都来自本经,本经365种中药,则伤寒杂病论中药不会大于这个数字。

麻黄 桂枝 甘草 大枣 芍药 附子 知母 大黄 太多了。


15942656119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中医药典籍,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蔚怎珊答:《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力作,诞生于公元220年至280年间,这部经典详细剖析了各类疾病的诊断与疗法,尤其精于伤寒病的诊疗,彰显了中医临床实践的精湛技艺。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堪称草药学的瑰宝,1596年编纂完成,以24类分类法记录了473种常用中药,为中草药的辨识与应用提供了详细的指南。清代朱...

15942656119古籍中的补肾汤简介
蔚怎珊答:小编今天要和大家聊一下古籍中的补肾汤。补肾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起源于古代,主要用于治疗肾虚所致的各种症状。据传说,补肾汤最早出现于《伤寒杂病论》中,是由张仲景所创。补肾汤的主要成分包括熟地黄、枸杞子、山药、茯苓等中药材,这些草药都有很好的补肾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15942656119甘草能够调和诸药,甘草的用处有哪些?
蔚怎珊答:比如在《伤寒杂病论》中,有一个以炙甘草为主的方子:炙甘草汤,用炙甘草、大枣、人参、麦冬、诶叫、麻仁、桂枝、生姜、清酒等,补气养阴,温通经脉,用于治疗表现为“脉结代,心动悸”的心脏病,比如类似现代医学所称的冠心病、心肌炎、风心病等,表现表现为心慌、心律紊乱等病种。解药物中毒就像是武侠...

15942656119中医伤寒论是什么意思?
蔚怎珊答:中医伤寒论是一本东汉著名医生张仲景创作的中医经典,也被称为《伤寒杂病论》。讲述了太阳、少阳、阳明、太阴等不同病机状态下,人体受到外界病邪侵袭和内部气血失调时的病理过程。其中包括了许多方剂、针灸等治疗方法,也是中医临床中常被引用的著作之一。《中医伤寒论》不仅是一部有关中医学理论的经典...

15942656119《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有什么?
蔚怎珊答:《金匮要略》共6卷,25篇。记载了药方262个,主要论述了内科杂病及外科、妇科疾病等,其中记载了40多种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药方,书中列出的药物有214种。《伤寒杂病论》这部书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它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发挥了祖国医学“辩证论治”的传统,使...

15942656119你知道中药桂枝,具体有哪些功效吗?
蔚怎珊答:中医里面就常用桂枝配伍桃仁、赤芍、茯苓、当归、川芎、生地黄、牡丹皮等同用,可起到较好的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之效。3、桂枝在缓解阳气不足之症方面的应用。桂枝辛温之效,对于三焦脏腑之虚寒皆有较好的温煦之效。比如上焦之心阳不振、中焦之脾阳不健、下焦肾中之阳不足等情况,以桂枝辅佐诸药使用...

15942656119推荐中医典籍
蔚怎珊答:这是学习中药的根本经典,全书列中药三百六十种,以应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百二十味,列其性味主治,言简意赅,值得反复品味。九、《伤寒论》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论》从外感病出发,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的113个...

15942656119我国著名的本草学著作有哪些
蔚怎珊答:《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伤寒杂病论》 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

15942656119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哪些?分别是谁写的?
蔚怎珊答:《难经》全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是由扁鹊所著,主要记录了秦汉时期的医学知识,通过长期的改动和补充。书里记录了人体经络脏腑等81种疾病,并且有许多独特的看法,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伤寒杂病论》是汉朝知名科学家张仲景所作,一直被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书里记述的辩证论治的原则和...

15942656119《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
蔚怎珊答:《伤寒杂病论》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共十六卷,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注释、研究、整理甚广,并形成了伤寒学派和经方派。《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诊疗体系,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促进了中药方剂治法的应用...


(编辑:苏歪浅)
联系方式: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作文摘要网